Album
时长:
18分钟
播放:
41
发布:
2年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配乐:《漠河舞厅》柳爽


《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

今天读了一本书《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这句话源自于范敬宜先生在其从业过程中留下的一句感慨。


范敬宜先生是中国声誉卓越的新闻工作者和卓有建树的新闻教育家,他“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的人民情怀为当今和未来的新闻从业者树立了榜样,他“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人才培养理念影响和造就了一支支风华正茂的新闻后备队伍,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这本书邀请到了在第19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时,在一年一度“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的42位获奖的青年学子、6位躬耕于新闻教育事业的人民讲师和5位在新闻工作一线从业者的业界导师,他们讲述了自己对于新闻理想的坚守与热爱、在新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惊喜、在范敬宜老先生的精神指引下履行自己的使命感的理想,他的学生说:要得到一个人的赞许并不难,难得是所有人都向他竖起大拇指。


范老先生就是在新闻事业上身居高位而不计名利、无私奉献而不求回报、精益求精、才华横溢又谦虚质朴的人。一个优秀的人身上总有一些值得被赞扬与歌颂的品质,人在成为自己的道路上总会有一些坚守是历经岁月洗礼而不曾改变,是荡涤物是人非后的执着坚守。范老先生的一生因时局动荡而历经磨难,也因才是卓越而收获许多荣耀,但他始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人平和谦逊,对事泰然处之。徐光晋教授评价言:不为功利之心所驱,不为浮躁之风所东,认真教学,潜心研究,与时俱进,不懈耕耘,以无愧这个职业和这些学生。2010年他驾鹤西去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教授赠予他一副挽联:“今生无悔做记者,来世有缘会清华”。


这不免让人反思,谁言新闻不再?谁言真相消失?这些言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束缚然后暗自嘲讽,有人说:夜深人静,我也和有新闻理想的同学有一样的矛盾,将“媒体经营遭遇困境”“舆论监督如履薄冰”“新闻伦理面临拷问”等问题翻来覆去地想,对“娱乐记者挖掘爆料、财经记者为企业控制、时事记者歌功颂德”的一些现象所失望,并产生:时代是否还需要真正严肃的课题,是否还有传统媒体的一席之地的苦恼?


但是他们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新闻,因为对于一个有新闻理想和情怀的人来说,新闻这个行业具有无穷的魅力。《新京报》在记者节的社论中如是写到:“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人们追求美好,向往阳光,身为记者,既要记录这个时代的温暖与成长、进步与变革,也需要不忘责任使命,探寻真相,鞭挞丑恶,为弱者发声,守卫正义与公平。”也许他们就是为了正义与公平这个理想呢?


在书中我感受到,他们的文字没有标榜自己,没有高举旗帜,也没有卖弄学识,但就是扎扎实实地让我读到两个字:热爱。热爱探索与调查、热爱客观与真实,热爱记录时代,热爱这960平方公里的人民,热爱为了心中对于新闻的执念勇往直前。新闻人都知晓:每篇报道背后需要付出的艰辛:详细的前期资料搜集、扎实且平衡的采访、动辄上千万字的录音整理、报道结构的精心构思,但那叩问人性善恶、辑录时代烙印,助益国家日新的价值感与意义感,让人虽万难仍素履以往。



我记得今天听佟老板的播客中她的老公说,现在的人都是很实际的,不为了一些好处一些回报去做事情的人越来越少了,用爱发电沦为一腔孤勇,理想有时候也不得不向现实而妥协,可是那都是理想不够坚定的说辞不是吗,他们这样一群人不就坚持下来了吗,范敬宜老先生说:“理想与坚守,要像底裤一样:穿在身上,藏羞一般,而非挂在脸上,浮在舌尖”。


他们有人知道明明最终有些事情无法被报道,依旧要旷课数天去进行采访,只为了寻求到事件的真相;他们有人卧底在高考学子中数月为找到替考团队的蛛丝马迹,但却因为犯罪团队的出狱遭到了团伙人身家庭的恐吓短信和威胁电话;有人深入中缅边境在各大难民点进行采访任务;有人在做温岭杀医事件的调查过程发现了这背后一群长期被主流关注所忽视的空鼻症患者群体并募集帮助;有人在对员工中毒事件进行企业暗访时面临着金钱的利诱和五大三粗人士的威逼;有人在汶川地震救灾报道时听见地砖敲击声而未能成功劝说救灾人员前去援救,造成了毕生的意难平;有人去采访并援助性报道留守儿童之后遇到孩子主动的钱财索取…


人性的AB面、真相的反转、事件的扑朔迷离但、黑色的权钱交易、新闻伦理的扣问与反思…(记者的故事应该说一辈子都说不完)在坚守崇高的新闻道德之路上,记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但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他们掷地有声的誓言,“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他们直抵人心的声音,正如王安石所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他们知道愈难愈不能退缩,越艰险越要坚持。



他们有人说:新闻对我的影响已经渗入血液并将伴随终生,如果不是新闻工作,我没有机会了解这个国家每一天、每个角落都在发生的创新与变化;没有机会了解世间冷暖、每一个采访故事背后的丰沛与深厚;更没有机会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扪心自问,如果此生只委身于一件事,最爱还是新闻


每每读到动情之处,我的情绪和感受便会随着作者同频共振,那满腔的热血和体会过世事变化阐发的人间大爱使我动容,我渐渐知道每个新闻理想是如何被塑造起来的,渐渐感悟到他们为了事业而倾尽全力付出的执着来源,“当一家媒体能够讲真话,而且具有从容、淡定、冷静、智慧的精神气概时,它就变成了一个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令人尊敬的父亲”


通过对记者的深入了解以及我在新闻专业学习的这段时间的反思,我发现其实很多文字的表述其实都过于无力,因为有些职业是可以称之为事业或者理想的,记者在我看来,是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日新月异了解祖国的动态,既能共情地深入又能理性地抽离,既能出口成章完成流畅稳健的采访又能席地而坐写出精湛妙笔的文章,他们是重大灾情发生时的逆行者,是为了真相勇往直前的探寻者。


之前实习经历中我曾经写下过这样一段话:说到记者,你会想到什么?是不用坐班的作息自由,是能够采访到各行各业人士的丰富资源?是能够天南海北到处出差的丰富体验,还是忙碌疲惫地奔波路途,是几天内变成一个行业小专家的自学能力,还是在新闻旺季昼夜颠倒忙碌写稿辛苦忙碌?



我看到的,是他扛起设备就能拍摄的体力,是他在整个会场寻找到新闻点的眼力,还有他坐下就能完成文案写作的笔力,反应机敏、处置果断是他们的独家秘笈,冷静沉着、收放自如是他们的工作技能,求真务实、精益求精是他们的做事风格。


对于一名记者来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声声入耳、事事关心是生活常态,他们精心锤炼,将思想和观点隐藏在客观事实中的绝妙诠释中,他们不懈练习,将事情用最为客观公正的语言带到公众的眼前,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是枕戈待旦的逆行者,是真实客观的捍卫者。


半生从事记者工作的张严平老师说:如果不是做了30年记者,如果不是在记者生涯中遇到那些人那些事,我还会是现在的我吗?也许,我会更老练沉稳,但绝不会比现在更真诚;也许,我会更左右逢源,但绝不会比现在更清澈就像一颗种子,落在特别的土壤,遇到特别的光线,特别的风,特别的雨,长成了属于它自己的样子。与可能的我相比,我喜欢现在的我。



不过说真的,如果就我个人而言,这并不是一部真正能反映记者日常生活的书籍,首先,这本书的作者几乎是初出茅庐、在记者工作仅仅实习或仅工作几年的学生;另外,这是一个颁奖典礼的获奖感言,所以很多情感也许会受到某种限制而无法真情流露;在这此书比较浅薄、内容较少,如果想培养这新闻的一腔热血或者见识一下优秀的新闻从业者,可以以此书作为较小的索引;想真实了解记者的工作,实践是最好的方式,或者去看更为真实的个人工作记录。



最后引用白岩松的一句话作为这期播客的结尾: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利,而是时间,在时间面前,你现实生活追求的所谓一些名、一些权、一些利简直毫无力量,都会烟消云散,但在时间面前 思想还有教育却可以像火种一样慢慢地变成火把,甚至让这个世界变成我们最需要的温度,才是真正会随时间留下去的,我觉得良知永恒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前程似锦国
2年前 四川
0
12:46 记者也许不必是一份职业,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永远保持好奇心,坚持真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