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乐:Perfect —— Ed Sheeran

你会时常感觉头顶有一颗石头吗?你会因为自己的拖延而感到焦虑吗?你会被恐怖的完美主义困扰吗?你对完美主义的了解有多少?
为什么所有重要的任务都要拖到事到临头了才觉得狼狈不堪,不喜欢的情绪到底是在哪些神经元产生的,假设一是我本身对于学习新知识这件事十分开放包容,但是对于强制性的学习内容产生抵触,于是我将走神和左右言它看作是暂时喘一口气的逃避,逃避无益,但是暂时有用,于是任务总是出于各种原因被拖延到了最后。喘息是一种短视的策略,渴望一剂强效药下去疾病灰飞烟灭仿佛痴人说梦,最后就像伤春悲秋的青年,由于害怕显露内心的贫瘠,就用天真的豪言壮语进行掩饰,我目前给这些逃避的概述是狼狈,因为这些行为不能否认任务依旧存在,做不到推进任务完成的进程,而且随着任务日期的到来焦虑情绪也随之增加。
如果说都是学习这件事情,那无功利性的去沐浴知识和带有功利性地去索取知识之间真的云泥之别吗?有没有可能,我把精力和情绪浪费在了“不情愿”这件事本身上,而非将之铺垫在带领我进入心流状态的路途上?或者是说无功利本来就是人类生存的本态,马斯洛需求层次位于顶级的发展需求,和海德格尔的自由栖居的理念实际上是不是殊途同归,于是我们突破舒适圈的背后实际上是对本性追求的违背?
但是这并不能为体制教育是压抑人好奇心这一论点做辩护,也并不能自成一派形成与老庄思想相近随性学习理论,因为有一个事实是:一个学生可以全部选择无功利性学习,但是也要接受无功利获得的结果,如果享受了当下而没有处理好与功利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局很有可能演变成一部自说自话的闹剧,想要获得社会的认可需要依照社会的规矩做事,这是就是现实。
而好消息是,自己的规矩也可以转移成一种对社会人存在有益的原则,或者通过对自我部分规矩的修修补补无限逼近的社会规矩,在我的理解里,这并不是妥协那么屈辱,而是一种智慧,因为这样会少一些挣扎、少一些拧巴、少一些苟且。人无非是在世界上寻找一些自洽。冷笑是少不了的:呵呵,完全被社会规训了。但是通过实践发现,出于无能,我没有能力过上一种不被定义的人生,而出于对规则的了解,我甚至需要这些定义,它们甚至是有益于制定自己的规则的,历史上的成就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迂回取胜也是一种智慧。所以关于假设一的解决问题就是:内生的强制和外源的强制的连接线在哪?能不能化外在要求为内在好奇,这样在做事的时候可以增加欣然接受的情绪,在战略上就把任务变成了亟待征服的对象,而非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或者是西西弗斯夜以继日滚的巨石。
假设二是是否是出于自我的完美主义,轻微强迫症患者总是认为自己当下对于事情的完成状态是不完善、不准确、不完美的,而这逼迫他们自我剥削自己,如果任务的结局通往完整无暇,那任务的开始也许是遥遥无期,有时候预期太高会难负其重而瞬间坠地,有人说不对事情存在一些理想主义是做不成大事情的,但是如果要把这种理想主义贯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则会让一个人与松弛永别。

许知远:会担心这种对书写的过分清晰的意识,反而会压迫书写的创造力吗?
唐诺:博尔赫斯的原话是,用清澈的风格描写污浊的梦境。这是非常漂亮的说法。我会去追问,有些东西用清澈的风格说不出来怎么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不要写它,避开很容易;另外一种是,你必须像攻打坚城那样去攻打它。有些时候你必须忍受失败,这是攻打一个目标而付出的代价。因为它是摇晃的,是模糊的,你没有办法把它清澈地说出来。所以博尔赫斯告诉我们,不要梦想写完美的作品,因为它通常只是退却。
博尔赫斯说:不要梦想写完美的东西,因为它通常只是一种退却,他认为梦想书写完美的愿景往往变成导致自我怀疑与退缩的负累,而孤独大脑创始人喻颖正老师认为完成一件事情,如果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交代,则会因为太过在意他人的评价而落入讨好型人格的陷阱,如果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则导致完美主义,他更加直接赤裸地指出:完美主义的典型就是想证明自己聪明、正确、高瞻远瞩、绝不轻举妄动,本质上就是害怕失败。解决这一毛病的方式就是完成一个简单的闭环,这里的闭环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管理学模型,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四个环节,并且由: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这四个动作组成,扎克伯格创业初期在Facebook办公室墙上贴了一条标语: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初步完成一个闭环,比高谈阔论和畏首畏尾都见效太多。

【被完美主义诅咒的这3种人,容易拖延内耗自我苛责-哔哩哔哩】 https://b23.tv/ja01hvm
“完美主义的诅咒很有可能是缺乏自我价值的稳定感认为只有做到最好才值得被爱或者是因为没有发展出更多的负面情绪调节方式,需要通过不断追求完美来避免让自己沮丧”
《财富》杂志的一篇文章将完美主义分成健康的完美主义和不健康的完美主义,或者是从心理学视角下的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西北大学心理学家杰西卡•普莱尔认为为了追求完美而走极端的人,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学习工作上,对于失败或者不够完美的承受能力极差,“这些人可能因为自己没有实现目标而变得十分沮丧,同时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批评,这会导致抑郁、焦虑、强迫症、饮食紊乱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更糟糕的情况下可能会让人萌生自杀的念头。”当人们倾向于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时,就会容易接受到“要超越自己”的反馈信息,而在潜移默化中变成了高标准的奴隶,这让我想到也许有人不是因为卷,而是被自己的标准所压迫了,长期压迫并不一定通往优秀,而可能是恐怖的心理疾病,这点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对完美主义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该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业拖延,究其原因发现手机的依赖性、家庭的教育方式等外部因素,以及应对方式、完美主义等内部因素与学业拖延的产生密不可分。积极完美主义追求卓越,表现为高自尊、高行动力和高自信,对于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强,而消极完美主义则表现为疯狂预设、反复计划、自我消耗严重、容易认知失调,且伴有严重的负面情绪。在我看来,这之间其实没有太清晰的楚河汉街之分,只要没有执行力这个关键因素,积极也会逐渐滑向消极的泥潭,或者是说,拖延症。拖延症患者往往会受到两种不合理的理念支持:一是自我觉知任务过于困难,二是认为自己的现有能力不足以完成该任务,难以达到任务所表现出的高标准、高要求。

还记得彼得森《人生十二法则》中关于龙虾的阐释吗?低等级的龙虾分泌的血清素较少,这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类一样,自信程度低,抗压能力弱,彼得森说:“持续的警惕和过度的反应会消耗宝贵的生理资源,所以你会不停预支为未来储备的能量,将其消耗在当下的高度戒备和慌张行事上,你会因此变得浮躁又冲动,宁可违背道德、触犯法律,也不会放过一时享乐的机会,你会为了难得的快乐鲁莽地活着或者死去,由应急准备而带来的生理压力会日复一日地消耗你”。
而反观高血清素的龙虾在斗争成功后占据了最好的栖身之地,高枕而息,衣食无忧,对比地位很高的人,他们平静自信,相信安全的环境和乐观的未来使得从长计议成为更合适的策略,由此可见,预设了自己可能成功的人会更大概率上获得成功,而成功也会走向一个思维与行为上的正向循环,这就是积极的自我暗示的效能。

“笔挺站立,昂首挺胸,意味着建造抵御大洪水的诺亚方舟,意味着带领子民穿越沙漠以逃离压迫,意味着扛起标志着自我与存在的人生十字架,它也意味着将死亡,僵化和克制拋回原始的混乱,忍受随之而来的不确定性,然后构建一个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秩序。”
而我觉得这与自我心理评估息息相关。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愿意积极付出努力,并创造条件解决所面临的困难,能够有条不紊地掌控学业任务是他们的信念,而反观学习能力不足的个体则因为内部动机削弱而极易产生拖延现象。
消极完美主义者背后的逻辑是:如果一件事情不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进行的很完美或者很顺利,那么宁愿他全部毁掉,于是后续计划就像多米诺骨牌般全部崩盘,恐惧、逃避、拖延、自我消耗、畏惧失败、焦虑不安等特点体现在此类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深刻地意识到以上种种情绪我自己也产生过,多吃了一顿美食减肥就告以失败,计划定制得太高标准而干脆不去执行,总想在大创计划上一口吃个胖子讨论问题的时候一直在规划宏伟蓝图而忽视了可行性的问题,想把论文打磨地完美而导致一点也不想开始写,看待事情容易存在好高骛远的错误等等,而我自己也深深被这些事情以及它产生的不良影响所困扰。

其实意识到这些问题完全不必要紧张,它说小其实影响很大,说大却极其容易改变,很简单,干就完了。在《如何成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一书中,作者探讨了人们不展开进度的另一个原因,也许正是太在意事情的结果了,作者认为像运用杠杆原理一样运用完美主义才是人生幸福的核心,我们努力的方向正正是做到对事情不那么在意,不那么在意自己的社交表现有助于治愈社恐,不那么在意自己的考试成绩有助于缓解紧张,不那么在意自己的疾病有助于恢复健康,大脑只有在更加放松的情况下才能保持清醒与专注,才能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身为一个不完美主义者的首要好处是,你可以在更多的场合获得行动力,受到的压力更小,取得的成果更大。一个人越是勇敢、自信、轻松,就越容易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
斯蒂芬霍金说:如果你能把期待降到最低,便会对一切心怀感激。当一个人总是对万事万物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时,便时长活在失败的痛苦里,而他面临的期待也是仅存在于幻想中的虚假期待。而当一个人总体期待很高,而具体期待很低时,就会因为经常胜利这样一件事情增长生活的信心,从而更平和宁静的面对风风雨雨。挑战自身预期、降低不切实际的标准、降低需求、培养微习惯、关注过程、改进自我对话方式、“不要将内疚作为前进的动力”,让这些小小的习惯遍布一个被完美主义所困扰的人的生活中,希望一切烦恼能够随着开始这件事情的落实而烟消云散。
你不需要焦虑 你只需要耐心的耕耘自己的花园。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