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每次交流完之后我都会觉得我们是更好的朋友,这是一个可以给人源源不断启发和灵感的人,我一度保持关注、从未厌倦并且一次次激发更大范围的好奇心,卡耐基在其《人性的弱点》中这样写道:阅读本书,要想有最大收获,您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这个条件比书里提到的任何技巧和法则都重要,如果不能满足,即便学一千条、一万条技巧和法则也没用,或许您天赋极高,很容易就满足这个条件,那么您不必看这些技巧和法则就可以成就自我,创造奇迹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是强烈的求知欲。只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坚定您的决心,才会源源不断地激励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我完全认同这种观点,人际交往是求知欲的表现,而源源不断的求知欲会令人保持对人的好奇与探索,这种对于知识如饥似渴不知疲倦的追求在我看来是一种高级的愉悦。我的这位朋友对任何领域的知识都会产生好奇并且求知欲非常旺盛,我认为他的很多观点我都受益匪浅,这是一个平等的独立的自然人所面对种种事物时做出的形而上的考量,也蕴含着大智慧,而我们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应该任何事物是无法被剥夺与替代的快乐,人与人之间存在能量密度的磁场,高能量会向着低能量流淌,而势均力敌的博弈则是相互流淌,并且在此过程中体验熵增的快乐。很多书籍的谋篇布局、讨论会的开展流程、和一场内容详实且妙趣横生的播客音频都具有一种T型思维,这是一种既能够大范围的进行联想发散思考,又可以聚焦一点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的交流方式,在拓展视野的同时给人以更多的启迪,也在潜移默化之中训练着思维、考验着语言表达能力。我一直渴望做个有趣有料的人,就像我对这档播客的追求一样,遇到妙趣横生的知识便想如饥似渴地据为己有,遇见才华横溢的人也情不自禁地拜倒在其博闻强识的智慧下,对于一段内容本身,也可以参考宜家公司峰终效应的经营理念,具体解释是中间过程中轻松愉快,结尾收场时快乐满足,这种高潮+结尾的总体感觉构成了人脑对一段回忆的体验评价,也是一种常常被利用的认知偏见,而有趣有料的内容和一段跌宕起伏的旋律便会给人这种体验感极佳的愉悦,这种效应告诉人们:对于愚蠢的记忆来说,过程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回到前面的内容,所以我一向渴望交流,不是东家长李家短的交流、不是无病呻吟甚至是完全情绪宣泄的交流,也不是很狭隘且有局限性的偏执争论,而是一种建立在求知欲之上的相互探索,在这曼妙的过程中剥开皮囊之下的表皮,发现大脑灵感的碰撞所迸发出的意外惊喜,这种快乐来自两种思维方式的磨合与交锋,两种认知水平的探讨与收获,还有人类的幽默智慧在其中流淌,一会儿张牙舞爪前仰后合,一会儿又驻足停留深度思考,之后甚至意犹未尽惊叹时间流逝,也许这就是我刘诗琪的快乐。当然了,我觉得实在是有必要把很多闪现的灵感加以记录,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这此人身上我意识到一个摒除平等观念的人,会对因上下级而产生的一方高高在下、一方低三下四的关系不屑一顾,他曾经说别人其实没有什么厉害的地方,只不过是比你所倾注了更多的时间,就像是一个正常男性可以通过一万小时训练变成一名专业足球运动员一样,当我耿耿于怀一件过去不被老师认可的小事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别人可以表扬你,也意味着别人可以批评你,在你渴望被褒扬的过程中,隐藏着一种权力和地位的不平等关系,一位心理学家汉斯·赛利曾说:我们渴望获得认同的欲望,和我们畏惧斥责一样多,而这种等级关系有违于他与人平等的理念,事实上,这并不是一种对尊重的轻蔑,而是对自我价值感的肯定和对权威感的叛逆,我姑且将之定义为人本主义的觉醒,往往地,在别人的各种等级压迫威胁到你的个人处境、而这种情景又没办法用正面硬刚来进行反抗时,不妨用一种客体分离的观念来对此进行解读,有人说过: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他这种客体分离的观点来自于柏拉图理想国的启发,这便是一个高尚的人可以包容丑恶,而一个丑恶的人却无法理解高尚,所以当一个热衷于卑鄙的人对一个光明磊落之人进行凌辱时,他的行为只会让高尚者怀着批判性的眼光引以为戒,而并不会纠结于为什么乞求不来一句赞美这么卑微的目的,这种平等的观念可以映射在一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之上,这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不卑不亢且持续稳定的认可,也可以将自己剥离开别人的课题而减少被影响的情绪消耗,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令我受益匪浅的智慧启迪。事实上,我们之间是存在能量场的相互流淌的,这种沟通体验建立在对彼此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尊重之上,这种尊重不是礼仪上的绅士风度和必要的社交礼仪,更不是虚伪的逢场作戏和圆滑的见风使舵,而是一种类似于强烈且旺盛的求知欲的东西,这是人际交往的源动力,源于求知又能激发出更大范围的求知,是我最为满意且不断回味的沟通方式。你并不想霸占、颠覆、辩驳或者是批判此人,你会保持着一种好奇之心去观察、聆听、理解他,就像我曾经想到过的一种秋高气爽的交往方式:平静地欣赏一个人的孤独。

当然了,这种沟通也和关注点和感兴趣的程度息息相关,如果这是在一桌由中年人组成的酒局,有一群大谈特谈军政要事,豪气冲天地指点江山且能够一针见血地道出权谋之计和各种阴谋论的中年男性们,对于他们我恐避之而不及,我一般会选择点头称赞,满足他们对于自尊和正确性的渴求是我应对这种场景力所能及的解决方式,又或者是想到高中最不愿意住宿的原因便是女生宿舍的很多讨论话题无疑会增加对人的恶意、偏见和批判程度、拉低一个人独立判断的意识并且拘泥于身边的种种特定环境,陷入一种小我的境地,我一向对此不屑却也无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或许我评价此等内容为淤泥时也有种妄自尊大的傲慢,可当时确实没什么人可以一起探讨我认为更为深刻且有意义的话题,所以我便凭空陡升一种有别于庸庸碌流的特立独行之感。直到我认识了一位同样热爱文学作品的闺蜜,相对于我自己来说,她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我愿评价为正统,她是一个被儿童绘本、《圣经》《乱世佳人》《巴黎圣母院》和《唐吉诃德》等经典著作培养起来的浪漫文艺女学生,而我更像是沉浸于余华、刘震云、陈忠实等一众简单粗暴且露骨直接的的近代中国文学的苦大仇深女学生,虽然我们沉浸的世界来自于不同国度的月亮,但是彼此交流中惺惺相惜、水乳交融的快乐还是非常酣畅淋漓的,只不过她偶尔会不屑于我对浪漫唯美的轻蔑,她觉得我不懂这色彩斑斓里的气势磅礴,我偶尔会愤怒于她对暴力美学的批判,我觉得她不懂这残暴悲怆之中的现实穿透力,有时候会吵个面红耳赤但马上交换了几段文字后便和好如初,当时我无可自拔地将她视为自己精神栖息的救命稻草,甚至一度为她的情绪波动和人际关系而牵肠挂怀,我不希望她有更聊的来的朋友,我希望自己在她那里无可替代。后来我发现自己的一切性格特性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我内心深层次里不可一世的傲慢与偏见,以及我情绪波动下的敏感与脆弱,或者是我对于这种深度交流的迫切渴望。

想想当时也很中二,喜欢只言片语、喜欢断指余墨、喜欢伤春悲秋、喜欢将写满字的小纸条敝帚自珍,据说一个走的很慢的人会打开记忆的反刍模式,眷恋于曾经的回忆,而我发现我自己走路的速度貌似是越来越快了。不同于我的那些沉湎于过去无忧无虑生活的朋友们,我总在和过去的自己挥手告别,这个过去远在三年两载,近在一朝一夕,我会在一种类似于完善的变化之中获得新鲜的爽感并且乐此不疲,当然这种观念孕育的土壤一定是我这段时间应该是过得还不错,或者是没有预期的那么差,对于曾经那个我,我不清楚自己是更坚定还是更偏执了,也不清楚我是否坚持了那个存在与否都有待考证的初心,只记得我当时也沉浸在伟大的人类思想的世界里不可自拔,我潜意识里把人类按照思考水平来划分三六九等,这是以我爸妈为代表的人所不屑一顾的识人观念,当然我也对这种观念发生过动摇,就像是有人把书读到狗肚子里了而丧失了基本的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的各种思考,又或者是将自己束之高阁地谈论一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概念,对于这种思考我也只能远观而完全没有亵玩之心,后来其实才意识到一本书给人最大的温度是作者不加矫饰的真诚,人间最为可贵的热络是真实的烟火气,有觉悟的学术研究者会这样说: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秀美的大好河山之上,曾经去采访后场戏剧社主理人武羊女士时她也很真诚地谈论到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才是最为可贵的,这种返璞归真、出世又入世的智慧很能给人以启迪。在从过去到现在以至于蔓延到将来的过程中,我清醒地意识到我时常在流利的表达与清晰的思考能力面前感到隐隐约约的自卑,但我清楚这种自卑是一种激励自己前进向上的良性情绪,万事万物都具备两面性,就像是总被人们污蔑为万恶之眼的嫉妒,嫉妒之心用不好是自我荼毒的鸩酒,用好了则是让强者更强的春药。

昨晚在图书馆经历了颅内高潮的绝妙体验,大概就是闭上眼睛在柠檬味雪碧里冲浪并且头顶迎接黄果树瀑布的感觉,然后我就闭上了眼睛点开一首激情昂扬的音乐对某种情绪乘胜追击,就像鸭蛋和黄瓜的腌制往往是要再盖上塞子之前放入最提味的料酒一样,深夜和朋友畅聊了三百块钱的私房话,我觉得能在大学遇到一个真诚且深入思考的女生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很多困惑和不解、喜悦与幸福都可以一起分享交流,恰似年少的心动、家人的欢喜、身材的迷思、后悔莫及的事情、历久弥新的回忆、未来的筹划和当下的抉择,女生对女生的爱是温暖和煦的春风化雨,是新鲜出炉的草莓味棉花糖,是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的金色麦浪,许多年后想起你温柔的话语曾温暖我梦乡。

https://mp.weixin.qq.com/s/g80LXY8rXYfDqulptAhnRw
本次播客配图来自于艺术家尹朝阳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