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素
据说一个人在无聊的时候所做的事情会显示出他是否是一个平庸之辈,但前提是不对自己人生感到无聊之人不算在其中,仔细想想一天的时间其实真的很长合理化分之后完全可以实现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人说读书和健身是世界上最稳赚不赔的两件事情,确实如此,读书不论是出于功利目的还是非功利目的,都是增长见识、丰富学识、修身养性的事情,而健身更是强健体魄、磨练意志、行塑身形的必经之路,在罗素看来,不断对自身品德进行批判修正,全面反省并且习得优秀品质,从而迸发出一种基于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外界万事万物好奇的人生才能抵达彼岸的幸福,整本书读下来如沐春风,我也觉得有个严厉地老师在对我进行精准批判,他的思想对我很有启发,如果你也感兴趣就来听听吧!

其实,现当代大家对于功名的汲汲以求其实很多是种巨型齿轮的奴隶,早在一百年前,罗素就已经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的很多追求不过是在用有限的生命去消费无限的景观,而这无疑会导致对新鲜感近乎于执着的渴求。事实上很多伟人都过着平淡而宁静的一生,因为不经过持久而艰苦的工作很难获得伟大的成就,这种努力一方面令人没有额外的精力去做激烈的娱乐活动,另一方面他们也领悟到了过于激情澎湃会令人精疲力尽的道理。苏格拉底一生都和妻子平静地度过,康德没有去过哥尼斯堡十英里以外的地方,马克思掀起了几场斗争后便将余生存放在了大英博物馆里,达尔文的后半生也是在自己家里度过的,对于没有刺激感就会很快麻木厌倦的人,罗素这样评价到:身体上的愉悦取代了内心的深沉满足,机敏聪慧取代了智慧和学识,参差不齐的惊奇体验取代了美本身。事实上,正如没有人的一生都生活在激情之中,所有的伟大著作都有波澜壮阔勾人心弦的篇章,也难免会有平淡无奇苍白无力的段落,一本从头到尾都光彩夺目的小说肯定不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他说的伟大应该是类似于《古兰经》《资本论》或者是其他被证实为销量极好的神圣书籍。

书犹如此,人亦这般,判断一个人是否平庸,也应该参考他在无聊的时候会做什么。在一个物欲横流娱乐泛滥的世界里,其实让一个人感到无聊是件困难的事情,嘴巴寂寞了可以点炸鸡奶茶蛋糕零食,社交无聊了可以在形形色色的软件偶遇一批同样感到无聊的人,我们的娱乐活动和消遣方式被资本世界开发得花样百出,随便去美团或者小红书逛一圈你就会凭空多出来好几百个娱乐的项目。去酣畅淋漓地疯耍一番俗称放松身心逃离压力,可是回归日常生活,极度喧嚣和极度无聊之间又横亘这一条情绪波动的瀑布,想要对冲无聊又要循环往复,仔细想想不免费时费力又收获一身疲惫和空虚,钱包空空头脑也空空,强烈渴望刺激的人是在短暂地逃避自我、摆脱思考所引起的痛苦。想要填饱肚子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想要填充脑子的方法却不多。我自己也在深刻反思我的物欲问题,我想要的东西很多,并且总是轻而易举地被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从而产生据为己有的想法,可是随着商品层出不穷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购买的东西永远抵挡不过它更新迭代或者其他后起之秀日新月异的速度,但这恰恰是快销品用来割人韭菜的方式,很多服装品牌都使用更低价格、更多种类但更差质量的方法让人买入且扔掉更多的衣服,在浪费资源、精力和金钱的同时,它能带给你的就是一种不持久的当下愉悦,一位盲目且上瘾性的追求新鲜感是种对于维持平淡的逃避。罗素看来,一个年轻人倘若怀有严肃而富于建设的目标,则会自愿忍受许多令他感到厌烦的人和事,可若选择了无所事事的放荡生活,心中就很难生出建设性的目标,且注意力容易被引向眼前的快乐。往往是我们身边懂得延迟满足的人在未来获得了更理想的生活,社会学家的一个棉花糖实验也恰恰证明了这点。不过在我看来,每种生活都有其不同的活法,很多哲学家其实不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苛求别人,因为自己都没有用毕生践行过自己理论的正确性,罗素不是还说过:我不会为了我的信仰死,因为我不能保证它完全正确吗?他们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选择的可能,也是一种批我批判的面向,至于怎么去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

一个轻松愉悦且自得其乐的人没有必要去深刻严肃地一遍遍反思自己,今早听GQ报道中李雪琴还说:我每天都三省吾身,然后发现自己是个废物,于是乎怀恨入睡。真正的人性经不起反复推敲,有人选择毕生追求道德的高尚,有人选择和自身欲望和劣根性和解,这都是选择而已没有高下之分,只要是有一个逻辑完整且自圆其说的自洽,那便是无坚不摧的,每个人都掌握对自己生活的最高解释权,也是自己生命长河中当家做主的唯一主人。正如人有底气大胆地说出自己不要什么,才能更加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这一切选择的基础都在于自己的沉淀与反思,自己在孑人一身之时对灵魂的反复拷问。

在罗素看来人应该坚定地贯彻具有理性思考的一生,“一个人在精力充沛时运用全部理智思考出来的信念,应当成为他一以贯之的准则”,甚至人可以通过正确的技巧克服潜意识的幼稚暗示。这种道德暗示是一种幼儿时期道德教育的偏颇导致的罪恶念头,如果一个人在违背社会伦理和道德原则之时没有受到惩罚,那么他就会在侥幸心理下被非理性操控,逍遥法外、伤及无辜、虐待妻儿、恶语相向、心狠手辣,可怕的是,一个人可以通过通过罪行向周围的人传播不幸,甚至一点一滴地毁掉整个文明。罗素警告世人:你应该密切地观察非理性,但绝不尊崇它,也别让它主宰自己。理性是构成内在和谐的主要成分,有理性的人在沉思世界、反省自身、追求目标,并且理性也丝毫不会减少炽热的爱情、父母的关怀、朋友的友谊、仁慈之心以及投身于科学和艺术的热情等情感。梁宁曾说:“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而是本能,感性的反面不是理性,而是麻木,本能的人不会成功,麻木的人不会幸福。”很多自以为感性的人,不过是追随自己的本能,好吃懒做、喜怒无常而已;很多自以为理性的人,不过是对世界的感受麻木,没有感受,不会感动而已,所以罗素看来,非理性之人是无法真正获得幸福的,理性也许只有一点点力量,但它是持续的并且总朝着一个方向迈进,而非理性的力量则可以在无意的斗争中一下子就摧毁对方,因此每一次非理性的爆发最终反过来会增强理性的力量,并重新昭示只有理性才是人类唯一真正的朋友。

但请切忌矫枉过正,一些人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充满洞见但是却长期处于一种苦闷之中,沉浸于拜伦式的痛苦中并时常自我感动,罗素认为忧伤本身并不含有更高的理性。智者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自己快乐,如果对宇宙的沉思让他过于苦闷,他会转而思考其他问题。不过如果一个人还在纠缠自己不快乐的原因,那就依旧走不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恶性循环。对于烦恼,罗素在书中也做了具体的阐述:他说,担心,焦躁,愤怒都是没有意义的情绪,那些对这些情绪感受很强的人可能会说自己没法克服他们,一个人应该将目光投向更伟大的、超越个人的希望,天天把自己当成悲剧中的英雄是不明智的,那些从烦恼之中解放出来的人,会发现生活要比自己以前一直怒气冲冲时快乐的多。人时常会感到空虚是因为在现当代的社会中,作为人所天生必备的需求太容易得到满足,在马斯洛需求层次底层的生理和安全,再不济就加个社交和尊重,如果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满足基本的生存欲望,就会因为浅薄的哲学天分断言人生本身就是悲惨的,但是却没有明白,得不到一些真正渴求的东西才是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罗素看来,人所有的不幸都源于某种分裂或不完整,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缺乏协调就会产生自我的分裂,自我和社会未能因客观兴趣和情感连接在一起就会导致不完整。

那么人该如何获得幸福?那么以下所谈论的都是基于一些特定而简单的事情之上,比如食物和居所,健康与爱情,工作与尊敬等。事实上,只要外部环境并非绝对不幸,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就应该把自己的激情和兴趣投向外界而非自身。在罗素看来,幸福之人以一种客观的态度生活,他具有自由的爱意和广泛的兴趣。也许你不太理解,不关注自己吗?哲人不是反复强调要认识你自己吗?但你应该意识到沉迷自身的人在修建一座最坏的监狱,这里面充斥了恐惧、嫉妒、负罪感、自怜和自恋,即使你不愿意承认,一个只爱自己的人最终也会因为所爱对象的单一不变而陷入无法忍受的厌倦,当然不能完全说此人在情感上混乱不专,但罗素认为,一个为负罪感而折磨的人其实是因为一种特殊的自恋而受苦,罗素所说的自恋狂是满脑子都想着全世界要来赞赏自己却对世界了无兴趣的人,这种性格的重大缺陷就是时常陷入自我沉溺之中不可自拔。在他看来,美好的生活是为爱所鼓舞且为知识所引导的,因为知识和爱都是无限扩展的,所以无论生活有多么好,我们总能想象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其实这背后的逻辑是,相较于更缺少爱或者缺少知识的社会,由这种生活方式构筑的社会,才能满足人们更多的欲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对人的生活以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抱有一个宏大的概念,现代高等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太关注于训练对某一些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对世界的全面认识来拓展人的意识和心理,一个人如果脑海中习以为常的承载着人类的过去,懂得人是如何缓慢而又艰难的,从野蛮中走出明白人存在的全部与宇宙的浩瀚比起来有多么的短促,那么他自然就会意识到,他应该具有超越于当前活动的远大而艰难的目标,并且身在其中的他不是孤立无援的个体,而是那些引领着人类走向文明的伟大军队中的一员,如果到达了这个境界,那么一个人的命运无论如何发展,都会有一种深沉的幸福永远伴随在左右。罗素说道一个人只要曾领略过灵魂的伟大,无论多么短暂,多么简单,他就没办法再任由自己沉溺在一己的悲欢天地里,因为微不足道的不幸而烦恼,为命运的安排而担忧,这些不可能再令他感到快乐,这一切都触碰到一种特殊的情感,人生而为人的骄傲,有能力去观察去认识,慷慨地感受、理智的思考。

在书中,罗素这样阐释道自己的理念: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遭受苦难的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简单但无比强烈的激情,主导了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阵阵飓风在沉重的苦海上肆意的将我吹来吹去,渐渐抵达绝望的边缘。恰如唯有平庸之人才会不甘平庸,渴望幸福之人往往深陷不幸,译者李思逸这样说道:你也许应该忘记幸福与否这件事情,不要太在意自己快不快乐,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的,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自己送上门来。在我看来,每个人对于幸福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让自己保持快乐、维持身心健康并且心怀对幸福的渴求,才是生活活力源源不断的激发动力,罗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便是对外界保持开放而包容的好奇,以下文字对我启发颇大,大家一起欣赏!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