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孔乙己文学火了,本期播客发表一些浅见,不喜勿喷
欢迎一起来讨论!



孔乙己逐渐变成一种年轻人自嘲的社会现象
01:02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来看看社会心理的底层需求

03:54 来讲讲鲁迅文中的孔乙己先生,跑题到了古代皇帝的谥号
06:10 孔乙己内心深层的懒惰才让学识变成了束缚自己的牢笼
08:39 生发出这样感慨的合理性,如今青年人所面临的就业难
09:30 推荐阅读《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
11:40 我看不惯这些言论的原因,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底层逻辑
15:10 你有这样的境遇,和努力有关吗?推荐阅读:公众号:《新潮回忆录》https://mp.weixin.qq.com/s/sl1ofRub2fUgWZb8x9nmZA

经历三起三落最后沦为行尸走肉的骆驼祥子
17:35 那么普通人的努力有用吗?
20:00 教育是忘掉一切还依旧剩下的东西
其实关于长衫,作为身处毕业季找工作大潮中的一员,和我一样的普普通通的年轻人,面对社会所能提供的狭窄就业道路,一个普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一份人岗适合、薪酬满意的好工作近乎于痴人说梦。以高考为核心的教育体制被公认为是最公平的社会流动阶梯,但如今受教育者却要不断调整回报预期以迎合社会分工的现状,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每一片雪花落在个体身上都将是一座大山,勤劳上进的骆驼祥子在时代的重压下也落得精神失常。所以我最想问的是:高学历人才没有从事与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是否是对多年教育资源的浪费?高学历人才去抢夺普通劳动者的饭碗会不会让本就失衡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雪上加霜?被迫脱下长衫是谁的原罪?
可是在目前的环境形势下,认清现实是最好的选择,一味抱怨自嘲和怨天尤人没有什么用,自己能做的就是不要最后对自己怀有一份来自无能的愤怒就好,至于要不要内卷,要不要当小镇做题家,要不要竞争,全是个人的选择,也蕴含着个人的考量,找到自己自身的价值所在在然后行动起来,就是这个问题的思考带给我的最终答案。
我认为这个长衫是每个人都要悉心编制的东西,无论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还是什么其他的途径,一个人成长都要保持一个学习的状态,与其说这个长衫是一个束缚人职业选择的牢笼,我更青睐于认为这件衣服是每个人的打底衣,一个人所展现的修养、谈吐、品行都是其受教育的结果,这教育不局限于体制教育或者是应试教育,而是更大范围上的学习,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这股力量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行动的人,并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与大家共勉。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