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经济学的唯一讲义是生活」




 

E43 | 一座被挂牌保护的历史建筑如何一点点坍塌

 


 

Introduction

 

本期播客Gareth邀请了可达,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古建筑研究者。

 

这是一期充满惊喜的播客,大家处处可以听到经济学与考古学的神奇碰撞:经济学家如何利用太阳高度角做研究,古建筑学者又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历史遗址和经济学模型结合,如何预测了古城遗址所在地?在讨论古建筑保护时,考古学在纠结什么,经济学又点明了什么?

 

这同样是一期关于思考与成长的播客。欢迎大家沿着对话的脉络去体会,可达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思考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习得了什么?

 

 


 

Speaker

 

可达,自愿去北大学考古的上海男人,古建筑研究者。目前正在苏州搞田野调研,筹备暑假的古建筑展览。

 



 

Highlights

 

#建筑作为一种文物,最大的特点是不能移动。

 

#除了让大家看建筑,我们还想让建筑讲故事。

 

#太阳高度角既是一个建筑要素,也是一个经济学研究变量。

 

#经济学家根据历史遗迹,加上贸易模型,推断出来某地应该有一座贸易古城。

 

#假如你知道iphone4和11长什么样;现在给你另一款iphone,你能猜出来是第几代吗?

 

#学者的脑洞:如何评估一个区域的平均文化水平?

 

#如何用Python判断,《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不是曹雪芹写的?

 

#气象学家一开始拒绝用机器学习进行气象预测,因为这缺少物理基础。

 

#技术的车轮并不是碾压所有地方,总是要有利可图。

 

#古建筑被挂牌之后,保护得反而更差了。因为非持牌人员无法修缮。

 

#产权保护不一定总是积极的;产权有可能是垄断的另一个名字。

 

#很多文物保护工作者会说一句话:不如不修。

 

#健身房办月卡不一定比次卡合算,因为去的不够多。但如果不办卡,可能一次都不去了。

 

#时间让我逐渐接受了冷酷的讨论。

 

 


 

BGM

 

*陈建骐-一日重似一日

*Carpenters - Top Of The World

*Lone Catalysts - Renaissance

*Mr.KiD - Improvisation

 



 

主播:Gareth_C

视觉设计:Chancy

音频编辑:Zhusd

音频运营:六个大栗子,阿边丹

出品:巨有文化


主播...
巨有文化
Gareth_C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JingluH
4年前
3
提到的“评估一个区域的文化水平”的这篇论文题目是什么呢?非常想读一下!
FZ40575z
4年前
3
喜欢这种一个人耐心说、一个人耐心听的聊天,在对话过程中交流观点、分享知识、互相启发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里萨
4年前
3
期待吴中馆看到你的展览哦
林一六
4年前
3
这期太喜欢了!!!打开新世界大门
张小年本人
4年前
4
没有人会不爱可达!
陈百万1000000
4年前
4
我觉得这不是产权问题。因为业主并没有因为产权而获得完全的处置权。这是典型的“牌照”问题
有鱼鱼
4年前
4
11:30「变异度 variation 」 「很干净 」前面有一个词没听清~
周愣发
4年前
4
50:16 冷静的头脑 和热切的心
Lww978
4年前
4
讲的真好
Avery Li
4年前
5
45:23 想起了从香港中环迁至赤柱的美利楼,经过15年的贮存再复原,很多建筑细节丢失,语境完全改变,变成了可以被肆意改造的商业建筑。最终失去了原来的文物历史价值,不再被认定为历史建筑。当文物价值向商业利益低头的一瞬间,它可能已经做出了未来的永恒的让步。
star_Wu6K
4年前
5
不一定是产权的负面性,古迹建筑是否在交易上有限制,导致房主认为产权不完全是自己的,所以会有让别人承担维修成本的想法。
CherylCC
4年前
5
08:56 这个听起来挺好玩的,用建筑三维模型调餐,同时最好可以vr真实体验到建筑内的样式
Lionel秋道
4年前
6
我哪有资格评价什么?我只不过觉得这期节目时效性之小,过五年再拿出来听也未尝不可。
有鱼鱼
4年前
9
【Gareth篇】 1. 我的一个直观感受和假设是,现在计算机方面最新的科研进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应该会在不远的将来给你们(学科)带来比较深远的变化。我跟一个做气象和企业大数据的负责人聊天,他们告诉我什么呢?就是说,气象预测这个东西很重要,我们国家的气象学家在这方面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的。而且有很精准的模型,因为气象变化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它是有这个模型的。 但是如果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再加上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这种算法的话,会把原来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提高十到十五个百分点。然而这个在传统的气象学学者的眼睛里,是不可以接受的。为什么呢?是因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是一个黑箱。如果是搞计算机的人可以理解,就是说它没有一个物理基础给你呈现。在传统气象学学者眼中,物理过程要是明确的,比如说来了一块云彩,云彩的成分是什么,于是降水率怎样变化,温度怎样变化,这里要有一个物理过程。 但是人工智能它这个算法是一个黑箱,就是说我确实算的比你准,但是我没有办法从这里揭示出来一条一条底层物理规则是什么,所以很多气象学者是很排斥这个东西的。但是现在你就经过这种验证之后你会发现,不管这个过程里面,这个黑箱怎么样的问题,就是从结果上来看,会有很大的改进和突破。所以说现在气象预测这个方面,也在逐渐拥抱这种计算机领域比较前沿的成果。我的感受来说,结果导向来看,这个东西一定会逐渐地击穿,很多学科。 2. 这个故事是一个很好的经济学的示范故事。他里面有好几个东西是很有意思的。我随便想了几个,简单说一说。第一它展现了产权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负面作用。就是说,对大家而言,特别是我们改革开放的语境下,都会认为我们要明确产权,有私人产权,这样才会鼓励经济增长,之前吃大锅饭、产权不明确,所以就增长的不行,等等。但其实,在西方国家,比如说,波斯纳为代表的经济法学家,最近有一个很深刻的反思,就是说产权,其实是垄断的另一个名字。你看在刚才的故事里,就是典型的这样,就是说这个东西是私人的,但是这种情况下,产权并没有激励这个个人对他去进行保护。( 嗯 )就是说,你理论上来讲,理想框架中,比如说这个房子是公家的,你看所以就没人管了。但是我一旦明确说这房子是张三家的,这时候张三就有动力来修这房子了。但你看这个现实就不是这样的了。明确了私人产权有的时候并不能带来一个好的结果。这是第一点。 这是第二点,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入手的话,我们一般会讨论trade off 的问题。就是权衡在哪的问题,刚才听下来这里有一个核心的权衡点,就是说维修的机构到底应该是持牌机构还是放开的?( 嗯 )就是说理论上也可以采取另一个策略。挂上牌的文物该怎么修怎么修,不需要持牌单位来修,你看你刚才说的是什么问题呢?只有持牌单位能修,持牌单位就收租,因为牌,这个资质是有限的,所以他可以凭借这个来收租。但是我猜啊,与之相对的另一个问题,如果放开这个东西,就会出现乱修、破坏式修理的过程。这个在很多地方也出现过,比如说把壁画给刷了,或者把壁画描的面部全非。没有一种是占优策略,是最好的,所以你要在这两种方式里做一个判断和选择,就是放开了乱修的那个风险,和只让持牌机构修,他们收租,修缮不足,这两个问题,哪个是更严重的。这个就转回到了考古专业上,以及主管部门的判断上,其实是。对吧,估计你们也会有这种大致的研判,虽然你们和文物保护局猜的概率可能不一样,就是说乱修作为一个问题,和不修作为一个问题,哪一个是更严重的问题。这样一个trade off。
阿边丹
4年前
9
可达的表达很舒服。这个领域让人觉得很晦涩,但是可达对于自己展览的“雄心壮志”,听完以后想立马就去展览现场成为一个古代工匠,高中的地理知识一瞬间都回来了。
有鱼鱼
4年前
10
【Gareth篇】 3. 这是很典型的经济学研究问题,这叫做bike fire问题。就是说反向的。这个政策本来是为了他好,反而让这个情况变得更糟。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在于什么呢,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有的时候它是一种不得不支付的代价。我们抛开文物这个情节,我举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说有人研究健身房这个市场,发现一个什么现象呢?就是说其实大部分人,办健身卡其实是不合算的。你明白吧,去一次健身房十块钱,你去二十次两百块钱,你办个月卡可以去无限次,月卡三百,结果你发现自己只去了五次。反过来讲,你不办卡,去一次刷一次其实是更合算的。那为什么大家还办卡呢? 后来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说你不办卡,你就一次都不去。(嗯对)你明白吗就是说办卡看起来就好像说不如去一次、付一次钱合算,那大家为什么要办卡呢?是因为说不办卡你一次都不去。回到刚才你说的,我明白你的意思,打个比方,我划了五档,最顶上那两档确实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结果剩下的那三档被牺牲掉了。还不如说你把它撇在一边,让民间的力量去维护他,你现在非得让持牌机构修但是又没有人修。但是可能就是说,这就是政策组合所带来的一种代价。就是说上面的两档或者三挡,这些好的建筑得到保护,不是毫无缘由,它是植根于评级和保护体系,那么下面那几档文物被牺牲掉也不是没有缘由的。 不是说文物部门故意把它弄成这样,而是说某种变相的代价,但是这里面是可以有优化空间的,或者说我们可以至少让这个代价最小化,比如说现在把最底下那档建筑甩出来,不再遵循挂牌建筑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就是说这种优化是可能的,但是我们从全局意义上,要始终有这种意识。有一个政策在推进的时候,获益一方的收益,是很有可能以另一方惨痛的处境为代价的。(嗯) 只是在你这种语境下是文物,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必须系安全带,结果后来发现交通事故并没有因此减少,为什么呢?因为司机系了安全带后开车就没有那么仔细了。行人被车给撞飞的概率更大。那你固然是保护了司机、保护了驾驶人,但行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就是说政策,它很少有那种,非常的干净,我想让它变好,它就是变好这样一种情况。你一锤子下去,它肯定会有此起彼伏,就跟那种打地鼠的感觉一样,然后我们能做的就只是一个权衡。 你刚才说的问题是一个很典型的经济学分析里的问题,就我们可以把各种margin给你列出来,以及有一些局部改进,但总体来说它里面的张力,是一直在那的。你只能说这个烫手山芋,你把它颠一颠,这是修复的专业性问题和覆盖度问题,固有问题,除非中国出现文保行业大繁荣大发达,否则你就是要评估,就是很残酷的一种问题,但是它是可以有优化空间的。现在问题就是级别分级有点多,我们可不可以把它拿出来。 4.我们真正要做到的是在工具理性和价值感性之间做好权衡,以及你要能够切换这种思维模式。你在某个方向走向很极端,无法去拥抱思维架构,那样就很可怕,你就会失去另一种思考能力。微博上,很多人只能在一种语境下说话。这也是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需要去磨练自己的地方。
有鱼鱼
4年前
12
整理完逐字稿,总结一下自己认为的Highlights: 【可达篇】 1.如何更好地数字化,更好地记录古建筑 : 我们学科在于搭建模型,无论是在技术手段、还是在水平和效果上,不仅弱于像经济学这样的非常依赖构建模型的学科,甚至弱于一些兄弟学科、人文社科学科中对于数据模型的运用,目前还停留在一种18世纪的手段。 印象深刻的一篇量化语言学的论文,它是基于一个广为接触的假设,在汉语、藏语以及期间的分布带,有非常多的语言它们是同源的,包括汉语内部的种种方言或者语言,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而今天所看到的这些林林总总的语言,是他经过若干年间不断分化的产物,那么这篇论文它所做的努力,就是它尝试估计每两门语言之间的距离。同时它又了解到这些语言各自所在的位置,那么通过对语言分化的速率的估计,以及它分化的过程的估计,它就给出了一个推测的汉藏语系,最原始的出现时间和出现地点。它做了一个这么样的反推。 我就觉得,这个研究非常像考古学所要处理的问题,但是它们的方法显然更加先进。它们会把某几个不同的语言整理成不同的向量或者矩阵,然后仿佛一个音乐软件给你推荐你可能喜欢的音乐那样,去估计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度和距离。这种方法显然是更成熟的研究手段。 考古学有大量的材料可以用于这种研究,实际上考古学界也从几十年前开始就尝试把挖掘出来的考古学材料数据化和量化。但是这种数据化和量化始终都停留在一种放在博物馆的大屏幕里,让你能够双手缩放,点点滑滑或者是放在一个档案馆的数据库里,让访客可以点开模型的那个阶段。没有让这些珍贵的、体积庞大的数据,发挥更大的、分析意义上的价值。这是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也是未来一段时间我们所要努力去做的事情。 2.如何更好地展示 :让观众成为明清时期的工匠、设计师。通过调整参数、通过实体的波感,在3D的理想天井模型里,去控制建筑有多高、间距有多高、围墙有多深、从而选择出一个让他觉得最理想的空间尺度。我可以模拟阳光在夏至、春分秋分时是什么样。理解了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古代世界名作、不朽的古代名作是如何确定那些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尺度。 3.如何讲一个故事 :举个例子,在苏州太湖,有两个主要的湖心岛,东洞庭山和西洞庭山,简称东山和西山,它们存在微妙的差别。比如西山的建筑坡度更大,更加依山而建。东山的建筑往往会在比较平缓的山下平地展开。 西山岛的建筑墙更加高,有高墙大院,用石头和砖头垒起,远远超出人的尺度的墙。东山往往没有那么夸张。太湖上也有别的岛屿也有类似的古村落,有传统的民居。 作为普通观众,从东山岛到西山岛车程一个多小时,如果坐船的话也要半个多小时,如果你没有受过建筑学的训练的话,你从这个岛到那个岛上,你早就忘了前面那个岛是怎样的尺度,带给你是怎样的感受,即是你有一些依稀的印象你也很难把它们作为比较的素材。 但是有了数字化的手段,我就可以让这两个岛上的建筑,出现在一起,无论是戴着眼镜、透过屏幕看见、或者我们把它3D打印出来,你看到两个实物,你都能清晰地比较出它们在样式、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它帮助了你的记忆,或者说帮助你去比较你之前很难比较的东西。
DddddChu
4年前
15
最后的tradeoff适用很多行业,政策和法规到底保护了谁以及牺牲了谁,且两者之间又该如何权衡,牺牲的部分如何再进行优化,经济学带来的这方面思考显得很有效率。
有鱼鱼
4年前
17
Gareth以经济学的视角洞察秋毫,可达在古建筑的守护中直面残酷。真挚、诚恳、火花、共情,两位学者的对话妙趣横生,又直击人心。 “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有空间的参与。我们住在其中、穿行其间、探索它、保卫它。”建筑如此、经济如此,生活更是如此。“ 人是求理解的 ”,不是求割裂的。 法律无法阻止经验主义大行其道,逻辑解构不了误解之声置若罔闻。但备受尊崇,奉为圭臬并不来自于头衔威名、声色俱厉,而是“ 威而不猛 ”的修养、“ 权力谦抑 ”的克制,“ 悲天悯人 ”的情怀。这也是一直都喜欢「子非鱼」的坚定。
Gareth_C
4年前
33
很高兴时隔两周再次被小宇宙推荐,感谢各位听友的一路相伴。这期播客的录制过程是一次极佳的聊天体验,是我期待已久的跨学科对话应有的样子,是充分贯彻了“经济学的唯一讲义是生活”这一主题的一次尝试。这期播客的主题看似小众,但它其实可以面向所有人;时效性可能比较低,但这可以让它历久弥新。希望大家听得开心!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