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最近,我们的邮箱([email protected])收到了一封很真诚的来信,一位新家长表达了孩子诊断初期的感受,并且提出了几个问题,和我们两年之前的疑惑很相似。
我们回复了邮件之后,又录制了这一期播客,是想和新家长说的话,也是我们对两年前的自己想表达的。
隔空拥抱每一位有相似感受的家长。
主播...

Rain10
崔老师的播客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可可啊
1年前
北京
0
我爸说能教会可乐学自行车 真的太伟大了

坦妹
1年前
北京
0
崔老师是挺厉害👍

100种生活
1年前
摩洛哥
0
其实一直就很像邀请你们你来《100种生活》做客,让更多的听友了解一些基本信息。但是也会担心会比较冒犯,看到这一期,果断厚起脸皮来邀约。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来串台啊❤️
豚宝
1年前
浙江
0
二位真的太棒啦!
大糖三角
1年前
北京
1
两段比较的讨论特别精彩,很多场景下两人理解不一致就很难互相理解对方到底指的是什么,找到共识
HD372226q
1年前
上海
1
觉得你们可以做一个知识星球,把有价值的内容整理到星球供有需要的家长参考,这样一些家长不用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找信息以及被骗钱,你们也可以有一些额外的收入… BTW,妈妈声音真好听。
艾畅
1年前
北京
1
45:51 哭了,有爱不够,有智慧的爱带来连结感,才有幸福感。
崔老师的播客
1年前
北京
1
这期比较啰嗦,也有很多重复的内容,但真情实感很充沛,实实在在的回忆起了刚确诊时的感觉

秦皇岛外孤独的海怪
1年前
美国
1
18:04 微信公号:小丫丫自闭症☺️

买买锤
1年前
江苏
2
其实在上一期结束以后我就开始给两位主播写邮件,结果到现在那封邮件还躺在草稿箱里,怎么说呢,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又太杂,无从下手,今天听着表达欲一下子又上来了,干脆评论一部分内容吧
1、家长自己一定要多学习和思考
归根到底跟孩子相处时间最长,最了解孩子的一定是家长,虽然家长在专业领域可能不如某些机构的职业老师,但也不见得所有”机构“的”每一个老师“都靠谱,因此家长自己一定要有辨识能力和自己的判断,也不要指望有任何人可以给你一套”通关攻略“,因为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适合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你的孩子,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要为了”万一呢“这样的想法去尝试明显伤害孩子的”治疗手法“,也不要想着能把孩子丢给机构就能一劳永逸,这些想法本质上是”偷懒“,就像把孩子丢给教培机构就感觉万事大吉,最后安慰自己能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完了,孩子学习再不好那就是孩子自己不努力,要么就是老师方法不对,这条路上,家长一定是最重要的。即便是找黄牛挂上了几百块的专家号,人家其实也只能在十几分钟的门诊时间里大致看一眼你的孩子,无法准确观察和判断,更难说给出适合的建议。
2、要不要换工作和七分之一理论
原本听到rain说七分之一理论然后崔老师表示保留态度时我是想说我要站妈妈这边的,不过挺到最后发现其实共识是有的,所谓的牺牲肯定难免,但切忌过分影响家长的状态,如果其中一个人牺牲到失去自我,其实未见得会对孩子有好处,我们也见过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异地求医,跟人聊天就崩溃大哭,异地求医真不见得是好事,一来这不可持续,二来终究是陌生环境,而这个问题很难有肉眼可见和可感知的提升,需要时间去积累,各种buff叠加到一起其实对陪伴的家长压力还是很大的,其中一个家长如果脱岗单独在家陪孩子其实也类似,会面对较大的压力,以及因为失去原有的生活导致个人状态的失衡,当家长连自己的情绪和状态都无法顾全时,很难说你就能安排好孩子。
3、幸存者偏差
以前我就觉得很多想法和做法跟两位主播很互补,因为我没有带孩子去做这些机构的治疗,怎么说呢,出发点挺没意思的,就是担心被骗钱,倒不是说舍不得,但实在觉得这个领域里鱼龙混杂太厉害了,参与过一些课程感受和体验都很一般(医院和外部的都有,也见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完全按照课程要求去跟孩子进行互动的家长,给我的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在用一种感觉更正常的刻板去纠正另一种大众认知里不合适的刻板,但依然是反直觉的刻板),所以我其实很好奇像主播这样相对严格走了机构治疗路线的学院派是什么体验,因此也在持续关注。
我们最后决定不去机构干预也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最初被脑科医院确诊之后我们因为不甘心又去了本地的儿童医院,后来接待我们的主任说脑科医院在这方面是最权威的,测试就没必要重做了,说实话当时我内心的想法是医院之间可能不想互相拆台,毕竟是3,4岁的幼龄儿童,在这种诊断上本就可能有容差,深究这个得分意义也不大,然后这个主任也没有推荐我们去进行融合治疗,因为我孩子当时已经在正常幼儿园入园,这个主任的意思是融合治疗原本也是希望让孩子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向孩子学习,那现在已经在幼儿园里了,其实已经具备了这样学习的环境,只是缺少了诸如影子老师之类的”专业教师“,其实还是可以观察看适应情况的,至少学习对象是更普通的孩子,幸而最后也还好,虽然时常被老师私下沟通,但终究还是挺过来了。
于是,我们多数时候是尽管内心会告诉自己孩子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日常还是尽量把他当作普通孩子的去要求和对待,当他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应对时及时进行告知和纠正(当然不是一次两次能扭的过来的)
目前来看,很难说是否有效,因为我们很难确认是家长的干预在起作用还是孩子自身的发育更完善了,但确实没有滑向更坏,是否幸存者偏差也无从下定论(亦或只是单纯的运气)。
听完上一期很高兴听到两位的孩子学会了骑自行车,我觉得能在四岁半学会骑自行车的孩子,运动的协调性不至于说”差“,而能完成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我相信交流和接受能力也是可以的,所以我其实也觉得可以让孩子更多去接触一下普通孩子进行社交和互动(这部分有点自说自话了,其实我也不知道可乐日常生活是怎样的orz),学习跟普通人的相处终究是最终目的,多观察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然后给孩子一些建议和引导,同样也是另一种角度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