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Ask 100采访计划第一期播客节目。
我们邀请了成为2019年中国罗德学者的严严同学。她正在学习应用心理学专业,计划前往牛津精神病学系攻读临床与治疗神经科学的硕士学位。这里有三位大四学生,毕业前想真诚地聊聊,带学生气的大学教育议题。
*本期你可以听到:
第一部分:"成绩好"和"水课"背后大学某些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成绩判定规则。【00m00s-18m17s】
— 成绩好是遵守一些特定的大学学习规则后的体制内奖励,那些不遵守规则或自我学习的学生们在系统内被隐形了,被压抑了。
—大学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会该怎么选课、如何上课?也是在过渡自学与听讲式学习模式。
—大学的某些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落后于社会发展,不切合未来真正需要的能力需求。
第二部分:教育系统的评判体系多大程度上能衡量每个人的真实能力?如何处理自我评价与外界评价的平衡?【18m17s-39m08s】
—大学的成绩判定在具体实施中随意性非常大,拿最后的分数来衡量我们日常真正的付出与所得都是虚妄。不要因烂成绩养成失败者心态,也不要因高成绩骗一无所获的自己。
—分数和真正的研究素养与创作水平并不完全挂钩,过分专注某些硬性知识甚至有害无益。
—高中语数外的分科设置无法甄别我们真正有天赋的分支学科,要相信一定有一些能力没被粗糙的外部评价衡量到呀。
—在精神上抵抗奖学金系统很难,大胆承认自己需要鼓励,或者争取一些其他渠道的认可能帮助我们走下去。
第三部分:一手是象牙塔里的文学,一手是带着泥土的直接经验。【39m08s-61m20s】
—学术性的文学研究容易使专业内的学生感到虚妄和架空,但文学本身又并不一定要背负社会价值,不一定必须要先行于社会实践。
—就专业的社会作用绩效而言,自然科学的学者存在产业转化路径,而文科理论甚至连被证伪的路径都不存在。学习的专业、个人的取向多因素共同决定了,学校内的你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更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更关乎人格教育的。希望老师可以主动去除威权,学生也可以自己争取交流。
第四部分:既频发抑郁症又有光明前途的我们【61min20s—84min21s】
—自我暴露我们大学生活中真实的心理状况(听完会觉得大家都惨哦)
—心理健康的社会塑造论:心理健康或许是被创造出的幸运。让我们扩大下心理健康的定义。
—我们能不能在松散的大学社交结构中交到真正要好的朋友?大学里的普通朋友未来还会见面吗?
*本期音乐
1.Busy and Important by Tom Rosenthal
2.She was a pretty one by Ianie / Pao Gumba
3.Believer by Imagine Dragons / Lil Wayne
4.I'm Not OK by Trent Dabbs
5.宇宙在你滑动的指尖 by 白日密语(Ask 100有采访过他们)
*我们在vx平台上有文本采访,已经做了20期啦。可以搜下“第1001种生活”了解前序,之后如果改名了的话,搜关键词Ask 100也找得到这两只熊的!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