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的末尾,我们以异国他乡的年味为引子,聊了聊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
灯泡时刻的主创目前都身在美国。这期录制嘉宾中,有人刚到美国不久,正在逐渐适应新鲜环境;有人留美工作多年,构建了令自己舒适的人际圈;有人在美留学多年,今年起开始发现过圣诞比过春节更自然。
身居海外,我们如何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间自洽?如何与一个陌生的国度建立联结?抛弃熟悉的环境,选择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我们在异乡找寻着什么?
本期节目会分为上下两期,在下半期中你将听到:
- 中美职场人际关系有什么不同?
- 为什么诗琳会在职业上升期选择来美国开启新的生活?
- 来美国多年依然无法适应的点是什么?
- 未来,回国还是留美?
敬请期待。
-上半期时间轴-
1:00 工作期间摸个鱼,这年就算过了
2:15 圣诞对我来说就相当于跨了年,春节反倒没什么年味
3:25 只要是节日都可以过一下凑热闹
5:25 初来美国的挑战:心中有恐龙,说出来变成了一只小鸭子
5:52 我英语进步最快的时候就是跟人吵架
8:08 语言障碍其实是心理障碍,发挥自己的优势更重要
11:36 因为一张杀鸡的照片,我和一个美国女生成了好朋友
13:35 刻意结交本地朋友,为此特地参加教会活动
15:25 重复性的small talk让我最初放弃交本地朋友
16:14 身份认同可能是个伪命题,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标签
18:20 不同的生长环境会造成隔阂吗?关键在于大胆问出来
20:26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依然可以构造自己喜欢的环境
21:38 你们在哪一刻感到与陌生的国家产生的联结?
25:15 国内的时间和空间仿佛被冻结了,下一次回国的时候它们依然在那里等你
26:30 来了美国,变成了社牛
28:36 美国也不是人均社牛
31:49 心理学理论:In-group & Out-group Thinking
33:20 在密苏里,每个班都一定有一个断腿的同学
34:18 来了波士顿,发现周围中国人都没有英文名
本期提到的书/剧/理论:
《Crying in H Mart》Alfred A. Knopf
《Mindwise》Nicolas Epley
《Emily in Paris》
In-group & Out-group Thinking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