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的分享嘉宾是刘唯玮,她现在是一名国际关系咨询顾问,常驻中东;也是公众号“牡蛎小姐”主理人;唯玮以前任职联合国新闻部。本期节目是“壮游者”史上首次就单一话题进行讨论的节目,唯玮和我根据各自的生活和旅行,聊到了种种感受到的stereotype(刻板印象);也聊到了stereotype的词义以及正当性;也从传播特性和认知倾向中去探讨“刻板印象”和“贴标签”这种现象,为什么在信息发达时期依然流行;最后,我们也聊到在旅行中如何通过美食、喝茶和旗袍等符号来进行“文化外交”的。特别提醒,在本期节目中,我们讲述了很多有趣的旅途故事,请戴上耳机,通过喜马拉雅FM直接收听,或者在苹果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请记得给我评论和打星啊。另外,如果您喜欢本期的内容,请顺手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吧,非常谢谢。


|故事节点|

06′04″  老妈妈问:中国人都吃狗肉么?

07′34″  在瑞士有人吃猫肉? 

09′42″  流行文化+想象=东方女子“温柔贤淑和害羞” ?

20′11″  “中国制造”为何成了劣质的代名词?

25′10″  stereotype就等于“刻板印象”?

26′29″  阿根廷、探戈和stereotype的正当性

31′42″  为何在信息发达时代刻板印象依然容易形成?

36′12″  美墨排华、外国人永居条例和“贴标签”

45′36″  传播特性、里约奥运会和认知倾向 

54′24″  主观感受、林书豪和歧视

63′03″  歧视可以彻底消除么?

69′35″  日漫、K-POP、孔子学院和海外话语体系

74′44″  我在海外生活和旅行时的“文化外交”


|壮游者|

刘唯玮:国际关系咨询顾问,常驻中东;前联合国新闻部员工;公众号“牡蛎小姐”主理人。

|主播|
Yang:在旅行中会通过做饭进行“文化外交”的男子。


注:各大音频平台均可搜索“壮游者”并订阅收听。也可微信添加13436929952拉你进“壮游者”听众群。相关精彩图文在公号“壮游者”里呈现,敬请关注。

主播...
壮游者-Yang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单板兔小妖
3年前
0
25:09 我也爆个料,德国人开车喜欢占着左边的车道,如果你不从后面加一下速让他意识到你想超车,他能占着左边的车道开很远
AlexWang
3年前
0
31:24 菊与刀还停留在所谓昭和男儿时代,而这种是当代日本人年轻人都很唾弃的
银河拾荒
4年前
0
多多见识
亚特兰小鹰
1年前 美国
0
收听满100小时了,留言纪念一下~
BURGUNDY_9zen
1年前 陕西
0
14:08 对,在国内我也发现是这样。但是在网上会被网友反驳😂
Leonor_J
3年前
0
01:13:49 两年后回听这期节目百感交集,李子柒停更很久了吧。国人对自己同胞有时候真是非常苛刻。韩国人会对KPOP和韩剧海外输出非常骄傲吧?但稍微思考都能理解不是每个韩国人都那样整天演出,也不是每个韩国人的日常生活都像韩剧里那么抓马和浪漫。看得出李子柒干活的架势也太真实接地气了,那可不是流量明星三两天训练可以模仿出来的,她怎么就不够“真实”呢?难道在中国农村呈现那样的生活品质就不应该吗?我也很羡慕西欧发达国家的农村呢,生活水准多么高,城乡差异多么小(也许是片面印象)。李子柒的生活肯定无法代表中国农村的普遍生活水准,她连她家的村小组都代表不了——不是村里每家的女孩子都像李子柒这么能干的好吗?稍微思考一下都能明白的事,她代表她自己就够了。唉……
Leonor_J
3年前
0
01:01:21 我会这么理解这个差异。 如果人对某个文化抱有亲近感、尊重和好奇,会自然而然去主动了解,ta可能最初正是通过一些文学艺术作品而对某个文化抱有好感;经过学习语言和了解其他方面,ta会对这个国家看得更全面更多维,甚至也许会祛魅,但仍然怀有善意和理——毕竟一个人都是复杂的,国家作为集合体就更复杂了。但一个人如果总要求证自己对某国某族群的刻板印象,并且没完没了的抱怨批评指责,那可见ta也不是真的对这个对象感兴趣,ta只是需要一个投射自恋的对象吧。何必跟ta掰扯呢?世界那么大,相忘于江湖不好吗?
Leonor_J
3年前
0
30:49 了解日本只读一本七十多年前出版的《菊与刀》恐怕是不够的,不管对这部著作的评价有多高……
Leonor_J
3年前
0
21:30 微博“风中的厂长”是位在生长在杭州目前也base在杭州的资深外贸人。我记得他解释过,在中东及非洲国家“中国制造”劣质印象的来源。大意是,在中国有许多中东和非洲来华从事外贸的商人,他们的一般(不是所有,但是很常见)特点是从中国进货时压价非常狠,会提出非常离谱的价格要求。那么中国生产者就应该赔本卖么?当然不行了。那就生产原料更便宜,工序更简单,品控更差的一类货源来供给这些客户。而他们将这些质量很差的产品转卖回自己国家,又会以不低的价格售卖,自己赚差价是好不手软的。那么结果Yang遭遇的这样。以五金产品举例,其实中国人愿意花钱的消费者,甚至愿意买意大利德国比利时荷兰等进口的五金;而且中国本土生产的中高档五金产品作为普通日用,质量也足够好了。但如果有小工厂没有转型升级,无法生产高端产品,那么来自亚非拉中东地区的低端订单,是不是也必须接? P.S.我记不清是以上解释是微博up主“风中的厂长”还是“申典启”提供的。当时看完觉得挺有道理,供参考。
theoddgrace
2年前 江苏
1
16:05 “娘”何时能去污名化
咕咕_QqLi
3年前
2
58:13 很好奇也很想探讨一下,您对最近陈漫为Dior拍摄的那张照片以及其在国内引起的抗议有什么看法?
Leonor_J
3年前
3
58:01 我记得读过一本德国记者柯立思写的书《独自在十三亿人中》。有段让他非常不愉快的经历:他在途径某个乡镇时跟打交道的中国人说他是德国人,当那个中国人终于明白了他说的是“德国”,很高兴,为了表示自己对德国略知一二,中国人笑呵呵地抬起右臂说“Hey Hitler”……柯立思当时气炸了,他认为面前这个中国人无知野蛮还是反犹主义者。我读到这段只觉得同情这个在书中被钉上耻辱柱的中国人,他肯定没有恶意,面前这个人游客可能是他平生见过的唯一的德国人,他德国其实一无所知,他可能甚至没用过德国商品、德国汽车,但他还是想表达自己对来客略有了解。 那是不是柯立思这个人过于敏感?读完这本游记的印象是,柯立思作为一个资深发达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国家的公民,听闻中国发展的奇迹,于是来到中国考察一番,是否所谓“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走上另一条道路成功了?但他一路所见有暴发户,有闭塞落后的乡民,一路各种不愉快的经历,让他既失望又安心——中国终究没有成就奇迹,底色任然是个落后野蛮的国家;作为西方人,对中国崛起论没什么可担心的。这本书在亚马逊上的书评也很有意思,大概是,本书太棒了、戳破了中国官方的propaganda谎言、让我们看到了真实云云。 也许当你感到敌意和歧视时,相信自己的直觉;或者对调一下角色,评估这些区别对待是否合理?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