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年读500+本书的伊夏,聊聊与旅行有关的书籍。
本期是“西夏电台X壮游者”的串台节目,我们的目的地是“书架”,也是更自由、更广阔的世界。
因为疫情,这半年间,竟然成为我近20年来单位时间读书最多的时候,也重新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因为不能自由出行,只能在书架上神游世界——这很过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可以对话古今。甚至,不用承受舟车劳顿。
所以,我和伊夏从原点、作家、异文化、文理科、人类学视角和逆旅行等几个角度,各自分享了自己喜欢的书籍以及书里的小故事。请你戴上耳机,和我们一起听听这些书以及故事,也许,我们有共鸣之处。
|壮游者|
伊夏:传说中没有感情的读书AI,实际是把书和书店当作情人的热情白羊女。主业编辑,业余写书评。“西夏酒馆”电台主播。
伊夏的书单
《309暗室》著:郑渊洁
开启童年探索世界的欲望。从家里的橱柜里推门而入“异世界”的奇想之旅。中国版的《纳尼亚传奇》。
《幻影号》著:郑渊洁
“坏孩子”皮皮鲁的“公路旅行手记”。一路英雄救美惩恶扬善自我成长。
《西游记》著:吴承恩
四大名著中最接近“游记”的一部。有“旅伴”,有“坎坷”,还要求取某种“真经”。从东土大唐到印度的亚洲之旅。
《窥视XX》(系列)著:妹尾河童
出身舞台设计师的游记作家,巨细靡遗描绘遇到的各地建筑内部,灵活生动展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著:保罗·索鲁
重点在于“乘着列车前行”,而非穷举干货知识。“湿货”或曰“混沌派”游记的代表作家。
《苦雨之地》著:吴明益
小说也可以提供旅行灵感吗?吴明益对“聋人”和“听人”;“岛国”和“海国”的思辨,让我们重新审视熟视无睹的路遇所见。
《香港重庆大厦》著:麦高登
“低端全球化”不“低端”。你以异色看待别人的生活,别人也会回敬你审视的眼神。
《土星之环》著:温弗里德 · 塞巴尔德
一场英格兰东海岸的徒步旅行,却在作者脑内激发出如同环绕土星的各种陨石碎屑般的博物知识。贯通东西方,知晓古今事,“想象”出的游记,比实际走过的路更壮丽。
《鱼翅与花椒》著:扶霞
从食物切入的“逆旅行”,外国人看中国的新视角。活色生香中,西南地区的文化细节纤毫毕现。
|主播|
Yang:疫情期间,重新找回读书乐趣的男子。
Yang的书单
《旅行的艺术》 著:阿兰·德波顿
德波顿随手拈来,将一个个旅行的概念给拆开、结构。我在这里找到了很多共鸣。
《神秘岛》著:儒勒·凡尔纳
《鲁滨逊漂流记》著:丹尼尔·笛福
小时候,我想去看看世界的欲望就是被这些故事——里的“野味”给激发出来的。
《寻路中国》著:彼得·海斯勒
对我来说,这是旅行文学的写作范本。
《从大都到上都》著:罗新
对我来说,这是中文旅行文学的写作范本。
《Lonely Planet的故事-当我们旅行》著:托尼·惠勒 莫琳·惠勒
LP创始人夫妇的自传,有着每一个旅行者都应该读一读的故事。
《土摩托看世界》
《行走在世界之巅》著:袁越
理科生是如何看世界的?他的游记作品像科学论文一样充满干货。
《天真的人类学家》著:奈杰尔·巴利
我看的第一本关于人类学的作品,也是一本可以当做小说读的田野调查。
《小猎犬号航海记》著:查尔斯·达尔文 译:陈红
达尔文的“壮游”全纪录,一本可以传家的博物学读物。
《厨房机密档案》著:安东尼·波登
《未知之旅》(纪录片)主持人:安东尼·波登
我最崇敬的美食+旅行节目主持人安东尼·波登的成名作。在他的旅程中,世界各地的食物只是他认识世界的线索。
《食物语言学》著:任韶堂
一场食物的考古历程,用词源学的工具,完成了书面上的美食旅行。
《再会,老北京》著:迈克尔·麦尔
讲述了前门地区在2008年之前的胡同拆迁改造过程,迈克尔·麦尔用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故事。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著:丹尼尔·查莫维茨
这本书主要写部分植物会看、会闻、会触摸、有记忆、能定位。它提醒我在旅行时,不要忽略这些不会说话,但依然可以和我们交流的生命。
请您关注"壮游者"公众号,更多图文将在公号里呈现;也可微信添加13436929952拉你进“壮游者”听众群。最后,如果您喜欢本期的节目,请您顺手转发给身边的朋友。这样,会让更多的人知道壮游者的存在。也可通过公号直接赞助,或者通过“爱发电”平台选择不同档位赞助并完成价值交换。谢谢。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