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的这部影片,是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最新作品《最后的决斗》。如果你以为这是一部像《角斗士》那样展现中世纪骑士荷尔蒙的影片,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部电影有着更具现代意义的内核,从一场约七百年前堪称惨烈的历史事件中,折射出的是女性从古至今都还未摆脱的困境。目前该片凭借对历史的高还原度和紧跟时代的主题收获了良好口碑,但从票房数据上看,却只能用惨败来形容。这部电影究竟在雷德利·斯科特八十余年的导演生涯中添上了辉煌的一笔,还是使他晚节不保?让我们一探究竟。
录制:Xavier,耐观影主理人
孙僖,Ephe高等研究院博士在读,考古专业(微博@老佛林特船长)
Yiran,南特大学博士在读,比较文学专业
策划:Xavier&小茗
剪辑:小茗
文案:小茗
封面:Micmia
1950年,黑泽明的《罗生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电影叙事结构——多线叙事,这种叙事方法会从不同的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真话与谎言掺杂其中,使剧情扑朔迷离,极大程度地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由此启发了后世无数电影作品。
但在制造悬念,深挖人性之外,“罗生门式”故事还能创造什么主题表达的可能性?电影《最后的决斗》,或许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
这部由英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执导,改编自欧洲中世纪真实历史故事的电影,分别从三位主角的视角,再现了因一起强奸控告引发的,发生在中世纪法国的最后一场骑士决斗。
诺曼骑士Jean de Carrouges和乡绅Jacques Le Gris曾经是最好的朋友。然而Jean战争归来后却指控Jacques强奸了他的妻子Margerite de Carrouges(科默饰)。国王决定让这对好友决一死战。活着的人即为胜利者,这也将成为上帝的旨意。而如果Jean失败了,她的妻子将被焚烧,作为她“诬告”Jacques的惩罚。(来源:豆瓣)
与《罗生门》不同的是,《罗生门》的几位主角都选择性隐瞒了对自己不利的片段,但在《最后的决斗》中,三位主角都如实地呈现了自己相信的所谓的真相。这也是将本片与其他“罗生门式”电影区隔开来的主要特点:并不着眼于真相本身,而是通过不同真相之间的些许差异反映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悲惨境遇。
除了聚焦于当下最受关注的女性主义题材,这部电影的服化道制作也相当精良,完美地还原了欧洲中世纪的人文风貌,上映后在IMDB和豆瓣平台上都收获了非常不错的评价,但令人跌破眼镜的是,这部耗资上亿的电影在票房上却惨遭滑铁卢,全球累积首周票房仅不到一千万。
为何《最后的决斗》在口碑和票房上呈现如此两极化的结果?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一位考古学男博士和一位比较文学女博士,分别从历史和女性角度,详细复盘了这部电影,试图从拆解出的优缺点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节目内容提要
[02:15]影片速览:
主创阵容,口碑与票房,剧情简介
[04:55]观影感受:
进电影院观影的理由、对电影的主观打分
[08:25]服化道解析:
总体还原度高,但仍有刺可挑
[14:53]剧本解析:
与《罗生门》相比,“死亡螺旋”关系不够紧密
与真实历史故事相比,决斗动机被弱化
[24:14]女性角色的塑造:
由于中世纪女性地位低下、史料记载较少,对于女主角的塑造,给了创作人员更多的发挥空间
[29:31]为什么是“最后的决斗”:
电影的遗憾在于没有体现出“最后”
[36:00]刻意地追求政治正确会弄巧成拙吗:
结尾太刻意,缺少史实的厚重感
[42:02]女性配角刻画出彩
来自女性的恶意也值得反思
[47:00]法国中世纪背景的电影推荐:
相较电影,真正的历史更加残酷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