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81分钟
播放:
36
发布:
13小时前
主播...
简介...
为什么你总在同一个地方摔倒?精神分析的4个深刻洞见
引言
你是否曾感觉自己的人生被一个看不见的剧本所牵引?你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种类型的伴侣,却总以同样的方式心碎;你在职场中反复跌入相似的陷阱,仿佛命运在和你开着同一个玩笑;你发现自己总是陷入同样的情感困境,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逃脱。
如果你对这些场景感到熟悉,那么精神分析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强迫性重复”(compulsive repetition),或许能为你揭开谜底。这股强大的无意识力量,正是我们人生中那些看似“命中注定”的循环背后的导演。本文将为你提炼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师简-大卫·纳索(J.D. Nasio)著作中的四个惊人洞见,帮助你理解并最终打破这些不断重演的人生剧本。
1. 你的伴侣,藏着你母亲的影子
一个令人惊讶的观点是:与我们通常认为的“恋父情结”恰恰相反,一个女性选择男性伴侣时,起决定性影响的,往往是她与母亲的早期关系,而非父亲。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颠覆认知。纳索在书中明确指出,当一位女性选择她的丈夫时,“人们通常会发现其选择深处有母亲的影子,而父亲的影子则在表面”。这意味着,伴侣身上或许会有与父亲相似的外在特征,但这层关系的核心情感模式——包括那些难以言说的依恋、冲突和怨恨——实际上是在重演她与母亲之间最原始、最深刻的无意识联结。这种联结形成于前俄狄浦斯期,远比后来对父亲的情感更为根本。
这一洞见并不仅仅是修正了一个弗洛伊德式的 cliché;它邀请我们成为自己情感历史的侦探,去寻找早期依恋的回响——这些回响并非隐藏在盛大的浪漫姿态中,而是在我们与伴侣日常相处的、那些关于冲突与慰藉的微妙动态里。你与伴侣之间那些难以化解的矛盾,或许并非源于当下,而是在重复你童年或青少年时期与母亲之间未曾化解的情感冲突。正如弗洛伊德所言:
人们总不免回到最初的爱人,这是纯粹的真理。
2. 重复不是病,而是“存在”的宣言
并非所有的重复都是病态的。事实上,重复是我们精神存在的基石,是我们确认“我是谁”的基本方式。
作者纳索提出了一个响亮的观点,化用了笛卡尔的名言:“我重复,故我在”。想一想:我们每天起床,遵循相似的日常规律;我们喜欢回到熟悉的家,与亲近的人相处。这些重复的行为为我们提供了稳定感和连续性。它一次次地确认,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一个人。纳索总结,这种健康的重复会产生三重有益的效果:自我保存、自我发展及对自我身份的肯定。
我重复,故我在。
这个观点将“重复”从一个纯粹负面的“困局”或“坏习惯”,重新定义为一种必要且健康的心理功能。它不再只是我们需要摆脱的枷锁,更是我们人格得以建立的根基。理解重复是身份的基石至关重要,它让我们能够区分哪些是滋养我们、构建自我的生命节奏,哪些是禁锢我们、带来痛苦的毁灭性循环。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至关重要的“存在”方式,是在何时变成了不断重复痛苦的“行为”牢笼?
3. 痛苦为何如此诱人?解密“享乐”的悖论
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是:既然我们天生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为什么还会强迫性地重复那些带来痛苦的经历和自我破坏的行为模式?
精神分析为此提供了一个极其深刻但反直觉的解释,其核心是“享乐”(Jouissance)这一概念。请注意,这里的“享乐”与我们常说的“快乐”(pleasure)截然相反。“快乐”旨在降低精神的紧张与压力,带来舒缓;而**“享乐”是一种混合了“爽快和痛苦”的强烈、复杂的矛盾体验。**
它源于一种无意识的欲望,试图退回到一种与童年创伤相关联的、早已被社会禁止的满足模式中——例如,婴儿必须放弃吃奶的快乐一样。因为这种满足模式在成年后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当它被重复时,我们在意识层面能感知到的,通常是强烈的痛苦。这种“享乐”正是驱动病理性重复的引擎,它将人封闭起来,无法与他人建立真实、健康的关系。
“享乐”的概念之所以令人不安,因为它揭示了我们内心有一部分,是在自我提升和追求幸福的逻辑之外运作的。它暗示了一种对旧日痛苦的无意识忠诚,一种对我们所熟悉的强烈情感的成瘾式迷恋,而我们的意识对此完全无法理解。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明明知道一种模式是毁灭性的,却依然感到无力挣脱。
4. 打破循环的钥匙:一旦被“命名”,重复就会停止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强迫性的循环?作者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地简单而深刻:病理性重复的力量在于它的无意识性,在于它从未被言说、从未被符号化。
“赋义”(Giving Meaning),即为这种无名的痛苦赋予意义和语言,是打破循环的关键。书中用了一个绝佳的比喻:当婴儿第一次感到饥饿时,那种感觉是极度恐惧和孤独的,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也不知道它会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但当母亲前来,一边喂奶一边说“宝宝,你饿了吧”,这个动作就为那种可怕的感觉赋予了名字——“饥饿”。
这个“命名”的行为,瞬间将一种孤立的、可怕的内在感受,转化成了一种人类共通的、可以被理解和处理的经验。它将创伤整合进了语言和符号的世界,从而驯服了它。这正是精神分析工作的核心:帮助来访者找到合适的词语,为那段无法言说的创伤构建出一个故事。
“命名”的理念将心理治疗从一场单纯的谈话,升华为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它意味着将一个盘踞在无意识中、无形而恐怖的怪物,赋予一个形状、一个故事,并最终在人类共通的经验中为它找到一个位置。这不仅仅是理解过去,更是驯服过去。一旦那个在暗中操控你的“无名之物”被赋予了名字,它的强迫性力量也就随之消解。
重复一旦被赋义,它就会停止。
结语
我们生命中那些看似随机或命中注定的模式,往往是由植根于过往的强大无意识力量所驱动的重复。从选择伴侣时对母亲影子的追寻,到痛苦中暗藏的悖论式“享乐”,这些深刻的洞见为我们提供了一张理解自己内在世界的地图。而最终,打破循环的钥匙,就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在你的人生中,那个不断重演的剧本是什么?而你,是否准备好拿起笔,为它赋予新的意义?
引言
你是否曾感觉自己的人生被一个看不见的剧本所牵引?你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种类型的伴侣,却总以同样的方式心碎;你在职场中反复跌入相似的陷阱,仿佛命运在和你开着同一个玩笑;你发现自己总是陷入同样的情感困境,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逃脱。
如果你对这些场景感到熟悉,那么精神分析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强迫性重复”(compulsive repetition),或许能为你揭开谜底。这股强大的无意识力量,正是我们人生中那些看似“命中注定”的循环背后的导演。本文将为你提炼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师简-大卫·纳索(J.D. Nasio)著作中的四个惊人洞见,帮助你理解并最终打破这些不断重演的人生剧本。
1. 你的伴侣,藏着你母亲的影子
一个令人惊讶的观点是:与我们通常认为的“恋父情结”恰恰相反,一个女性选择男性伴侣时,起决定性影响的,往往是她与母亲的早期关系,而非父亲。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颠覆认知。纳索在书中明确指出,当一位女性选择她的丈夫时,“人们通常会发现其选择深处有母亲的影子,而父亲的影子则在表面”。这意味着,伴侣身上或许会有与父亲相似的外在特征,但这层关系的核心情感模式——包括那些难以言说的依恋、冲突和怨恨——实际上是在重演她与母亲之间最原始、最深刻的无意识联结。这种联结形成于前俄狄浦斯期,远比后来对父亲的情感更为根本。
这一洞见并不仅仅是修正了一个弗洛伊德式的 cliché;它邀请我们成为自己情感历史的侦探,去寻找早期依恋的回响——这些回响并非隐藏在盛大的浪漫姿态中,而是在我们与伴侣日常相处的、那些关于冲突与慰藉的微妙动态里。你与伴侣之间那些难以化解的矛盾,或许并非源于当下,而是在重复你童年或青少年时期与母亲之间未曾化解的情感冲突。正如弗洛伊德所言:
人们总不免回到最初的爱人,这是纯粹的真理。
2. 重复不是病,而是“存在”的宣言
并非所有的重复都是病态的。事实上,重复是我们精神存在的基石,是我们确认“我是谁”的基本方式。
作者纳索提出了一个响亮的观点,化用了笛卡尔的名言:“我重复,故我在”。想一想:我们每天起床,遵循相似的日常规律;我们喜欢回到熟悉的家,与亲近的人相处。这些重复的行为为我们提供了稳定感和连续性。它一次次地确认,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一个人。纳索总结,这种健康的重复会产生三重有益的效果:自我保存、自我发展及对自我身份的肯定。
我重复,故我在。
这个观点将“重复”从一个纯粹负面的“困局”或“坏习惯”,重新定义为一种必要且健康的心理功能。它不再只是我们需要摆脱的枷锁,更是我们人格得以建立的根基。理解重复是身份的基石至关重要,它让我们能够区分哪些是滋养我们、构建自我的生命节奏,哪些是禁锢我们、带来痛苦的毁灭性循环。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至关重要的“存在”方式,是在何时变成了不断重复痛苦的“行为”牢笼?
3. 痛苦为何如此诱人?解密“享乐”的悖论
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是:既然我们天生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为什么还会强迫性地重复那些带来痛苦的经历和自我破坏的行为模式?
精神分析为此提供了一个极其深刻但反直觉的解释,其核心是“享乐”(Jouissance)这一概念。请注意,这里的“享乐”与我们常说的“快乐”(pleasure)截然相反。“快乐”旨在降低精神的紧张与压力,带来舒缓;而**“享乐”是一种混合了“爽快和痛苦”的强烈、复杂的矛盾体验。**
它源于一种无意识的欲望,试图退回到一种与童年创伤相关联的、早已被社会禁止的满足模式中——例如,婴儿必须放弃吃奶的快乐一样。因为这种满足模式在成年后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当它被重复时,我们在意识层面能感知到的,通常是强烈的痛苦。这种“享乐”正是驱动病理性重复的引擎,它将人封闭起来,无法与他人建立真实、健康的关系。
“享乐”的概念之所以令人不安,因为它揭示了我们内心有一部分,是在自我提升和追求幸福的逻辑之外运作的。它暗示了一种对旧日痛苦的无意识忠诚,一种对我们所熟悉的强烈情感的成瘾式迷恋,而我们的意识对此完全无法理解。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明明知道一种模式是毁灭性的,却依然感到无力挣脱。
4. 打破循环的钥匙:一旦被“命名”,重复就会停止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强迫性的循环?作者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地简单而深刻:病理性重复的力量在于它的无意识性,在于它从未被言说、从未被符号化。
“赋义”(Giving Meaning),即为这种无名的痛苦赋予意义和语言,是打破循环的关键。书中用了一个绝佳的比喻:当婴儿第一次感到饥饿时,那种感觉是极度恐惧和孤独的,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也不知道它会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但当母亲前来,一边喂奶一边说“宝宝,你饿了吧”,这个动作就为那种可怕的感觉赋予了名字——“饥饿”。
这个“命名”的行为,瞬间将一种孤立的、可怕的内在感受,转化成了一种人类共通的、可以被理解和处理的经验。它将创伤整合进了语言和符号的世界,从而驯服了它。这正是精神分析工作的核心:帮助来访者找到合适的词语,为那段无法言说的创伤构建出一个故事。
“命名”的理念将心理治疗从一场单纯的谈话,升华为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它意味着将一个盘踞在无意识中、无形而恐怖的怪物,赋予一个形状、一个故事,并最终在人类共通的经验中为它找到一个位置。这不仅仅是理解过去,更是驯服过去。一旦那个在暗中操控你的“无名之物”被赋予了名字,它的强迫性力量也就随之消解。
重复一旦被赋义,它就会停止。
结语
我们生命中那些看似随机或命中注定的模式,往往是由植根于过往的强大无意识力量所驱动的重复。从选择伴侣时对母亲影子的追寻,到痛苦中暗藏的悖论式“享乐”,这些深刻的洞见为我们提供了一张理解自己内在世界的地图。而最终,打破循环的钥匙,就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在你的人生中,那个不断重演的剧本是什么?而你,是否准备好拿起笔,为它赋予新的意义?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