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生活不仅充满着新鲜的刺激,也蕴含着巨大的适应性挑战。本期我们将聚焦在海外留学生这个庞大却经常被主流声音忽视的群体,和两位留学生嘉宾一起讨论了一个无处不在却又很难谈论的问题——微歧视(Micro-aggression)。比起明显的歧视,微歧视更难以察觉,更难证明,也更容易让我们通过自我“PUA”来消解这种体验。什么是微歧视?这些微小的伤口为何会对心理带来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去分辨它?又该如何去应对它?我们每个人都是微歧视的发起和接收方吗?希望本期播客能为你带来一些启发。

嘉宾:极圈 & 赤道

时间线:

1:20 作为留学生的嘉宾们面临过怎样的适应性挑战?

5:11 语言和话语权的关系

9:11  明显的歧视vs微小的伤口:什么是微歧视?嘉宾分享自身的微歧视体验。

16:05 为什么微歧视经常很难被讨论?我们习惯于不去思考负面的感受,妥协迁就,自我质疑

23:07 如何觉察我们遭受的微歧视并且认可它?

30:15 每个留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你的名字怎么念?”

38:12 不同类型的微歧视模糊的边界:微攻击,微侮辱,微否定

44:45 环境和系统性歧视问题是微歧视的地基:留学生的“被隐身”, “证明”微歧视的负担往往落在被歧视人身上

50:35 微歧视的实施者的意图和接收者的感受往往不相符

53:35 留学生往往缺乏异国文化的历史视角,缺乏描述自己体验的语言

56:35 被微歧视的留学生所处理的多样感受:羞耻,孤独,愧疚,愤怒,烦躁,以及混沌和混乱

1:01:13 周围人的善意可以帮助留学生面对微歧视

1:06:55 面对微歧视,我们可以采取什么行动?

1:11:55 对抗系统性的微歧视也需要评估安全性,汲取大量支持的资源,并承担风险

1:13:00 中国留学生的集体性以族群发声的可能性比较少,更倾向于单打独斗和求助亲友

1:15:00 我们是如何学习其他种族的抗争和争取文化多样性的经验的?

1:21:30 当我们对其他人进行微歧视时,我们如何觉察和改正?

1:28:30 在国内对少数群体微歧视的公共讨论较少

1:31:30 留学生有时会更容易使用内化的价值观评判国内的他人

1:35:30 我们对未来行动的期待

1:37:45 更有特权的人群可以做什么?

欢迎关注我们的播客名片,上面有我们在各大播客平台的信息:namecard.xiaoyuzhoufm.com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Spotify|Pocket Casts|Radio Public|Anchor 等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注:喜马拉雅搜索【北冥有鱼泛心理播客】|  小宇宙搜索【北冥有鱼国内版】

更简单的方式是添加RSS feed订阅: anchor.fm

欢迎订阅,评论,或者将意见和反馈发到我们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北冥有鱼播客 或者推特Twitter: @CarefreeSoaring

主播...
朝朝朝
卡其_北冥有鱼
可可超人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PikaJam
1年前 德国
0
正在经历来自一个美国同事持续的微歧视。在欧洲几年之前也不是没遇到过,但都可以无视。这个同事因为在同一工作组,他又是attention seeker, 还超无边界感,我无法避免和他交流。和德国老板讲,老板明显护他,把问题归结于文化差异,“美国人说话就是这样,你想多了”,即使有别的欧洲同事也给老板反应和这个同事相处的问题。挺无力的。
PikaJam
1年前 德国
0
正在经历来自一个美国同事持续的微歧视。在欧洲几年之前也不是没遇到过,但都可以无视。这个同事因为在同一工作组,他又是attention seeker, 还超无边界感,我无法避免和他交流。和德国老板讲,老板明显护他,把问题归结于文化差异,“美国人说话就是这样,你想多了”,即使有别的欧洲同事也给老板反应和这个同事相处的问题。挺无力的。
孤独又灿烂的鬼-小葵
1年前 北京
0
我没想到这一期的话题讨论是如此平和,甚至有些sad,也许留学生遭遇的微歧视太多,面对系统性的歧视已经很难愤怒起来?我没有留学过,但在旅游、交友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微歧视,比如我出国旅游,在里斯本机场排大队过海关的时候,有一队黑人一声不吭地走过我和同伴,插队到我们前面,我当时的感受就是被歧视了,那个领头的人肯定看我们是亚洲面孔就觉得我们好欺负,于是我非常愤怒,大声跟他理论起来,他很快就向我道歉了。跟外国人交友过程当中我也遇到过很多次微歧视,引发了无数次争吵。但是在职场中遇到性别议题的微歧视,我有些时候就没能当场回怼,至今想起来都耿耿于怀。也许跟陌生人或朋友更容易直言不讳,跟老师或工作伙伴说出来更难吧。但我觉得即便个人的小小抗争对于大环境是杯水车薪,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起码更有好处吧,直接说出来肯定比背后吐槽要好受多了。
孤独又灿烂的鬼-小葵
1年前 北京
0
我没想到这一期的话题讨论是如此平和,甚至有些sad,也许留学生遭遇的微歧视太多,面对系统性的歧视已经很难愤怒起来?我没有留学过,但在旅游、交友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微歧视,比如我出国旅游,在里斯本机场排大队过海关的时候,有一队黑人一声不吭地走过我和同伴,插队到我们前面,我当时的感受就是被歧视了,那个领头的人肯定看我们是亚洲面孔就觉得我们好欺负,于是我非常愤怒,大声跟他理论起来,他很快就向我道歉了。跟外国人交友过程当中我也遇到过很多次微歧视,引发了无数次争吵。但是在职场中遇到性别议题的微歧视,我有些时候就没能当场回怼,至今想起来都耿耿于怀。也许跟陌生人或朋友更容易直言不讳,跟老师或工作伙伴说出来更难吧。但我觉得即便个人的小小抗争对于大环境是杯水车薪,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起码更有好处吧,直接说出来肯定比背后吐槽要好受多了。
AAAAAbdjfkg
1周前 马来西亚
0
39:32 听到这里我感觉我一直在微歧视别人😂😂😂 不过我也很快原谅自己.....因为我不认识他们的语言,有几百个学生,一周才一次课,其中一半是网课.....认不清人是我的常态.....说实话,我经常记住的是少数几个不戴头巾的女学生,因为太明显了......我反思一下 不过别人叫错我的名字我倒是完全不会生气,可能因为我是汉语老师,我知道很多汉语的发音对很多外国人来说很难,即使是学了一段时间汉语的人可能也发不好,我的名字的发音在很多外国人的母语里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一般都让人直接叫我的姓。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我所在的国家是一个多元种族国家,大家好像也很习惯了和不同语言的人打交道,发不好音很正常,像这里很多华人的名字写的都是闽南语粤语的拼写模式,很多人都发不好也蛮正常的。不过我觉得这只是打交道一两次的人无所谓,如果是长期打交道的,还是希望对方可以发好音吧
AAAAAbdjfkg
1周前 马来西亚
0
39:32 听到这里我感觉我一直在微歧视别人😂😂😂 不过我也很快原谅自己.....因为我不认识他们的语言,有几百个学生,一周才一次课,其中一半是网课.....认不清人是我的常态.....说实话,我经常记住的是少数几个不戴头巾的女学生,因为太明显了......我反思一下 不过别人叫错我的名字我倒是完全不会生气,可能因为我是汉语老师,我知道很多汉语的发音对很多外国人来说很难,即使是学了一段时间汉语的人可能也发不好,我的名字的发音在很多外国人的母语里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一般都让人直接叫我的姓。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我所在的国家是一个多元种族国家,大家好像也很习惯了和不同语言的人打交道,发不好音很正常,像这里很多华人的名字写的都是闽南语粤语的拼写模式,很多人都发不好也蛮正常的。不过我觉得这只是打交道一两次的人无所谓,如果是长期打交道的,还是希望对方可以发好音吧
AAAAAbdjfkg
1周前 马来西亚
1
26:19 听到前面其实有一段小疑惑,这种微歧视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否还分场合呢?比如分私人场合和公共场合,像空调事件是私人场合,公共场合我想起我的一些经历,我在某偏伊斯兰教的地方工作,以前我们以为只要穿超过膝盖的裤子裙子就可以,结果有天我们穿了长牛仔裤也被报告了,还有同事说她衣服短一点蹲下去捡东西时上身漏出来一点也被报告了,这样是不是也算微歧视呢?私人场合我还想起一个我们所住的公寓还规定不能带非清真食物进去,有次我们这里有个留学生因为在冰箱放了猪肉饺子被室友举报了,这个算不算微歧视呢?还是说和宗教信仰也有关系?还是说宗教信仰只是幌子?我常常想不通这一些,比如这里的女性越来越多人带头巾,其实天气真的很热,我真的也很想穿宽松的T恤去上班,但是也不允许..... 还没听完,先做个自己思考的笔记哈,再继续听看看能不能解答我的这些疑惑:)
芹菜超人
1年前 北京
1
一直是看到标题选择回避的一期,毕竟已经脱离留学生身份太久,在国外多多少少会经历那些难以言说的不公待遇,会愤怒受伤也会自我怀疑,所以何必再去听这些去了解别人和自己的疮疤。但听了这期还是感觉到了很多的收获,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语言和文化其实是两道屏障,以及那些无法为自己辩解的无力感和羞耻感原来大家多多少少都曾有过。虽然是消极地看待改变,但从自我多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微歧视,对他人抱有好奇,可能对自己也是一件好事。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