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篇关于”985废柴“和”小镇做题家“的公众号文章,在2020学年开始,带起了新一轮对于高等教育该何去何从的讨论。和以往对于应试教育的反思不同,我们的关注点似乎从系统和制度转向了个体在其间的生态。有人失望,有人批判,有人辩解,有人佛系,某些难以琢磨的复杂情绪在人们心中持续酝酿,似乎希望能在阶级和奋斗之外寻找一些更为准确的解释。
能够确定的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和家长,仍然会倾其所有,往里走,向上爬。985、211仍然承载了无数家庭改变命运的梦,以及不少人对于社会未来走向的期待。与此同时,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象牙塔无法承受来自四面八方沉重的期待,往往浓缩了各种可言不可言的社会问题,而非这些问题的出口。
我们三位出身普通中产家庭且不太会做题的草根博士生,面对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调整,去适应,去反抗。面对日渐模式化、精英化、内卷化的博士培养体系和学术界,我们都在焦虑和挣扎些什么?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在如何被读博形塑?学术和学术界真的能够承载我们对于生活的期盼吗?我们有许多许多的问题,却没有等量的答案。但我们还在这里,还在摸索。
提醒大家,这是一期很有可能会聊哭的节目。
在这期节目,你将听到:
05:00 - 12:20 怎么这么想不开来读博?
12:40 - 21:30 人文社科博士都在焦虑些啥?
21:30- 30:40 学术马拉松上的peer pressure从何而来?自我调整真的有用吗?
30:40- 37:45 读博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学术界不仅有头,也有手有脚有躯干,勇于走出自己的路吧。
37:45 - 43:40 草根博士生的反思:我们是否过于关注所谓的头部?科研和教学孰轻孰重?发表压力的问题在哪里?
43:40 - 51:40 我们是否不够自律?学术界的996有多可怕?女性是否得成为超人才能留在学术界?
51:40 - 56:20 痛苦是因为我们不够热爱学术吗?
56:20 - 1:06:10 极度内卷的学术界有多迷?对于人文社科科研人员以及研究的影响是什么?我们是否成为了科研和论文工具?
1:06:10 - 1:10:10 人文社科研究的价值是什么?
1:10:10- 1:18:44 我们如何在博士生活之外去追寻主体性?
【本期嘉宾】
神烦,人文地理博士在读
YY,社会学博士在读
【主播】
白眼,学术民工,搬砖同传
公众号:白眼阿姨
Instagram(插画) @Toominpumpkin
【本期音乐】
片头: Bling Bling Bling - 后海大鲨鱼
片尾:心要野 - 后海大鲨鱼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