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从甲子园到《棒球英豪》,整个日本社会共同构建起了一套已经传承百年的校园文化传统,但回看我们的校园,似乎还没有形成一套可传承的文化体系。而以校园十佳歌手大赛、辩论大会、话剧节、足球赛为代表的「校园文化们」,作为一种与唯结果论的对抗、塑造一代人共同记忆的方式和对青春期某种遗憾的代偿,也许应该拥有更广泛社会语境下的更多可能性。
- 本期话题成员 -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微博@PomBom,豆瓣ID:PooomBooom)
- 时间轴 -
01:49 郑诗亮带领学生参加辩论比赛的经历
04:28 校园文化的历史脉络
09:27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与唯结果论的对抗和塑造共同记忆的方式
17:55 青春期「及时行乐」式的快乐带来的满足感远超于成年后
25:27 从甲子园和《棒球英豪》看校园文化的传承
32:30 校园歌手大赛中最可贵的「素人感」
36:37 中国缺少一个可以传承的校园文化品牌
39:15 构建青少年的共同记忆
- 音乐 -
Danse Macabre - Busy Strings - Kevin MacLeod
- 制作团队 -
声音设计 hotair
节目统筹 禾放
节目运营 小米粒
logo设计 杨文骥
-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 2022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播客一下 @JustPod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信公众号:JustPod /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主播...

JustPod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xy_0_0
2年前
3
21:42 所以说现在很多人又迷信延迟满足感,就只是这种应试文化的加强版
9carat
2年前
3
32:53 棒少年和校园文化完全不搭噶吧,那是纯纯粹粹的专业体育。。卖球员赚钱的生意

兔子养殖专业户
2年前
4
25:52 太美好,太理想。根本就没有这个现实条件。就目前而言,国内大多数人还是要以生存为优先,其他都得放一放。
大经理
2年前
6
美国的辩论赛听起来好像科举哈哈哈
佶_时生
2年前
9
非常精彩的一期。作为四十岁的自己,至今也在坚持从事着别人也许觉得很“中二”的事情,这里面多少是希望有“热血”凝固住岁月的瞬间以及对世界的一点点改变。对很多观点都无比赞同,却也想提出一点点自己的看法,青春校园的文化共同回忆可以是热血的、可以是过程大于“结果”的,但不代表是不专业的。水平的高与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另外一回事情,但哪怕是“玩一玩”,无论体育、艺术、文化,都应该是专业的学(练)习方法,因为任何项目都有其项目的发展规律,只是“瞎玩”是没有办法实现像主播所说形成长远的传统直至做到校园文化是教育本身的核心环节。
今年春季甲子园登场的上海小师弟未去日本之前与我在一个剑道社会团体俱乐部练习,看着他中学时就立志要去甲子园,从弱不禁风到弹眼落睛的阳光精干样子,一步一步到最后实现梦想。除了敬佩这个比自己小上两轮的小师弟,更多的是“羡慕”甚至“嫉妒”,“羡慕”那个“完美的少年校园时期”。

Akariii
2年前
9
某些人说得好像那些卷生卷死的人就实现了所谓的阶级跃迁一样,更何况人活一世只有名利追求未免太可悲。
HD117104x
2年前
9
25:26 能听到郑师在叙述的同时捶桌子以示强调😄

xrths
2年前
10
在没有认同感的学校读大学,等到了研究生进了喜欢的学校,看着十佳歌手台上、操场上、校园话剧舞台上青春洋溢的本科生,感觉自己青春被浪费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Jeezy-iOS版
2年前
11
亮师要把录音间的桌子敲碎了。。
SpokeyJoe
2年前
12
看了一些评论总觉得哪里不对。我觉得不应该强调校园青春叙事背后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性。少数人的甲子园、辩论比赛和校园乐队,和大多数人学生时代读过的书听过的歌草稿本上的涂鸦随笔本里的胡言乱语,并没有高下之分。后面这些东西我现在仍收藏着,并且认为它们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文艺作品中少数人的青春图像而放弃自己现实的青春建构与收藏,是很可惜的。
theadonis
2年前
13
从小地方的高中到名校,我才发现别人的高中都是那么丰富多彩。在我们那里,只有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以及随处可见的校园霸凌。没有体育比赛没有文艺汇演没有竞赛保送,唯一的出路就是刷题。和这期的复旦附中乃至日本高中的同龄人,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SpokeyJoe
2年前
16
郑师这期激情澎湃啊,看来是感触颇深。

TedYSL
2年前
18
22:52 说的太好了!青春就是要即时满足。
山本肚肚皮
2年前
19
在下班路上一边流泪一边流汗听完这期播客。
成分和郑师高度重合,老二次元,打辩论。高中的时候因为一位老师心血来潮放了金钱辩喜欢上辩论,代表学校参加了一届杯赛,和交大附中被分在同一小组,被打得跪地求饶,对面的最佳辩手后来去了复旦,想必应该是郑师的弟子之一,前几年新国辩也看到她在名单里😂
因为学校不支持,高中的辩论体验就这样草草结束。
高考考进一个普通二本,终于有机会和辩论赛再续前缘,大一拿了校内赛冠军,后来加入校辩论队,辩论是我大学四年花最多时间去做的一件事,大三当上执行队长,可直到毕业,最高履历也不过上海市四强罢了。
临近毕业那段时间,已经开始工作实习,突然有种自己即将被抛弃的感觉。更确切地说,是有一种自己最终不得不变成油腻的职场中年人的预感,这种预感令我格外惧怕离开学校,也惧怕离开自己熟悉的辩论和辩论队。
会产生这种恐惧,或许就是因为我体验过亮师所说的“平凡人在舞台上变得闪亮”的感觉,而我不想永远失去体验这种感觉的机会。因此毕业后马上加入了一支网辩队。
如果有人问我,大学打辩论对我有什么好处,现在的我一定会说“一点好处都没有”。HR不会因为我任职队长或拿到多少荣誉和最佳辩手高看我哪怕一分一毫。可是如果有人问我“大学最难忘的回忆是什么”,我也一定会说,是在通宵教室和学弟学妹熬夜备赛的每个晚上。
辩论是我曾经拥有青春的证明,打辩论的人或许是喜欢思辨,或许是喜欢装b,也可能和程老板说的一样是喜欢杠。但这都无所谓,不管因为什么,我们都已经因为某一场比赛交汇在一起,投入自己那时所有的泪和血。
特别感谢亮师在毕业这么多年之后仍旧能够理解、陪伴、守护青春期的孩子,若今后有机会,我也想这么做。

安条克人
2年前
22
所谓“问题在经济”,对高中、对“青春”理解的鸿沟,在评论区已经反应了一种鲜明的阶级性,除了老生常谈的做题、意识形态规训外,很多朋友还要面对每天进行体力劳动达十二、甚至十四个小时以上的父母亲人、一个一去思索就感到不知所措的名为“高中之后”的巨物,在这种情况下,青春(假设有一种标准的中产阶级的青春)是很奢侈的。

星野_橙
2年前
24
最近看了《强风吹拂》,被日本学生和日本社会对箱根驿传的热情狠狠感动。我的成长经历里体育运动一直是很专业的遥远的东西,后来看了一些运动番感受到学生运动中的坚持、团结、热血等等。可是强风吹拂呜呜,运动乃至于竞技运动追求的是什么啊,就是和同伴一起实现自己超越自己吧。

pochar
2年前
29
22:21 咋动不动就恋爱呢🤭程老板夏天的小悸动~
Ying是道山靓女
2年前
42
完全是靠日本动漫来理解校园青春的……因为热爱看体育动画,高中三年也坚持每天晚饭前去操场跑步,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下热身和拉伸。因为是一个人自我练习,可能动作并不是那么标准好看,长期被打篮球的男性同学嘲笑。好在我的情绪重点不在异性身上,全身心的在探索自己本身。

透镜盖
2年前
87
中国人的校园文化就是做题

波动大路
2年前
110
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在旁观别人的“青春”。甲子园也好,十佳歌手也好,享受青春的主角是那些参赛的人,而大多数青少年都在旁观,你们说的青春从来不属于大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