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我迷人还请我艳情透渗
似我盛放还似我缺氧乖张
由我美丽还由我贪恋着迷
怨我百岁无忧还怨我徒有泪流
——《易燃易爆炸》
戴锦华老师曾说过,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分为四种(视频链接在下方):母亲、女神、女巫(疯女人)与荡妇。
作为最少被公开讨论的“荡妇”形象,她们伴随着女性主义浪潮的“性解放”而逐渐进入观众的视野,成为一种放肆的、不再背负传统“好女人牌坊”的代名词。她们美丽又轻佻,虽然身披骂名,但活得潇洒自如。
然而,剥去离经叛道的外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性的解放似乎又有可能成为针对女性的新困境。
另外,无论是哪一种女性形象,都如戴老师所言:“是在满足社会对于女性的某种需求,女性始终在被客体化”。
那么女性角色又该如何走出这一重困境,找回自己的主体性呢?
本期节目主播将通过:简单梳理影史女性角色设定的变化,并主要分析四部女主为“荡妇”形象的电影(《白日美人》、《泳池情杀案》、《祖与占》、《花容月貌》),来与听众朋友们交流两个问题:
1.荧屏上的“荡妇”形象,对于现实中女性来说意味着什么?进步性是什么?局限性又是什么?
2.怎样的影视女性角色可以摆脱被类型化和客体化的困境?
————————————
视频链接:
〔文化研究课程〕戴锦华老师在全球大学的节目《未完戴叙》第29期:好莱坞四种经典女性形象
https://b23.tv/P5rsKPm
————————————
——时间轴——
01:36——戴老师将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分为四种:母亲、女神、女巫、荡妇
“母亲”形象:默默承受苦难并毫无怨言
“女神”形象:纯洁无辜,并带有“牺牲品”意象
“女巫”形象:象征破坏与非理性的力量,发展到现代演变为“疯女人”形象
“荡妇”形象:以自我欲望为中心,不符合传统道德规范
04:39——“荡妇”形象的局限与创新
局限:被建构起的欲望投射符号、隐藏的“性剥削”
创新:打破对女性自我欲望的污名化、扭转失衡的两性关系
08:30——简单梳理影史女性角色设定的转变
11:39——“荡妇”形象的雏形:“蛇蝎美人”
为何“蛇蝎美人”没有成为影视女性四种主流类型之一?
17:38——分析法国超现实主义导演【布努埃尔】作品:《白日美人》
导演纯粹以女性放肆的性幻想为反抗方式,试图解构两性关系,并批判中产阶级的虚伪与无聊。
21:57——分析法国导演【欧容】作品:《泳池情杀案》
故事通过幻想出另一个与自己在年纪、外貌、性格和生活方式都差异极大的女性,突破生活与创作的瓶颈。
25:06——分析法国导演【特吕弗】作品:《祖与占》
如果无限放大女性欲望的无拘束,角色又会向性转版“花花姑娘”的设定靠拢,获得自己拥有选择权的假象。
26:43——分析法国导演【欧容】作品:《花容月貌》
警惕“性解放”被利用为促使女性寻求刺激的理由。尤其对于青少年女孩群体来说,过于开放的舆论环境,容易导致忽略真正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事情。
“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每一种事物都在诱使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走自己的路,而是听说只要滑下去,就可以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波伏瓦《第二性》
33:46——现实中性教育的重要性
【编辑部观点】:“性解放”不应该仅是身体欲望的释放,也应该是在有辨别能力后,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34:16——“荡妇”形象映射出现实中女性的进步与禁锢
35:44——怎样的女性角色设定可以走出被客体化的困境?
————————————
【本期节目提及电影】(括号内为豆瓣评分,仅供参考):
1.《西西里的美丽传说》(8.9)
2.《大都会》(9.1)
3.《欲望号街车》(8.4)
4.《盗梦空间》(9.4)
5.《摩登时代》(9.3)
6.《将军号》(9.1)
7.《后窗》(8.7)
8.《双重赔偿》(8.5)
9.《血红街道》(8.1)【改编自[让·雷诺阿]作品:《母狗》】
10.《消失的爱人》(8.7)
11.《分手的决心》(7.6)
12.《纸月亮》(8.6)
13.《这个杀手不太冷》(9.4)
14.《黑客帝国》(9.1)
15.《白日美人》(7.6)
16.《泳池情杀案》(7.4)
17.《八美图》(7.7)
18.《登堂入室》(8.5)
19.《祖与占》(8.4)
20.《花容月貌》(7.5)
————————————
BGM:
《易燃易爆炸》钢琴曲
《生命的漩涡》——电影《祖与占》插曲
————————————
[本期工作人员]
【主播】:豆本豆
【文稿编辑】:豆本豆
【后期剪辑】:豆本豆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