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档会涉及女性主义的播客,临近3.8,借着近期上野千鹤子x北大3个女生访谈这个热门事件,我们普通女性也来聊一聊女性主义这个话题。
01:39回顾事件当事人、简介、引发热议。
abc三个北大女生原本算是三种典型或个性形态的中国“独立女性”设定:
a已婚已育,怀疑自己不是个完美又彻底的女性主义了,有了婚育瑕疵;(结婚生育了就是向男权妥协了)
b已婚未育,但表明结婚纯粹是为了社会身份认同和手续;(男人不重要)
c已婚未育, 计划丁克;(孩子不重要)
结果,这三个有着北大滤镜的独立女性&高知才女,在这场对谈中,变得与年龄、阅历极不相符的“小女孩”。
06:04问题一
到底什么才是完美的女性主义?
这个主义需要标榜完美,设立各种标准和门槛吗?
答案:在成为“主义”之前先找到自己
推荐书籍:《终于看见了自己》之女性身份和标签与“自己”⬇️
作为母亲,重要的是爱,而不是控制;
作为妻子,重要的是照顾自己,而不是丈夫;
作为儿媳,重要的是夫妻关系,而不是婆媳关系;
作为子女,重要的是孝顺的心意,而不是形式;
在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日常事务/家庭生活/人生旅程中,都看见自己,关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别人,享受生活。
17:30问题二
女性跟男性的关系,就一定得是对立的吗?
恋爱脑就一定有错吗?事业脑就更高级吗?
参考答案(书籍内容分享):
男性并不是女性主义者的敌人。“我无意说‘反正男人已经无药可救了’。因为说‘男人没救了’或‘女人没救了’和说‘人没救了’一样,都是一种亵渎。人有可能是卑鄙狡猾的,但也可以是卓越崇高的。”
27:15问题三
比不懂什么是女性主义的内核还要硬拗,更可怕的,是极端化的二极管思维方式!
访谈中几个女生表现出了很明显、很强烈的“极端化”思维和做事方法,而这种二极管式的思维风格,不仅限于她们3个,也深入网络的角角落落,线上约架、网暴就此滋生。
“不这样,就一定是那样”
“渣男”“不婚不育保平安”
现在很流行一种思维方式,总有人将所有问题都能站在利己的立场上,上纲上线,斩钉截铁的合理化。
而无视其中人性复杂的部分,思维上多维度的部分,以及随着时间流逝的可变性。
32:19当代人的精神内耗会不会就是因为极端化思维太多,最后很多都耗在自己脑子里了
当我们把问题简单化,或者极端化之后,问题不会就此解决,欲念不会就此消失。
35:31视频带给我们的一点启发:
1. 适龄适婚女性想清楚自己对婚姻感兴趣还是对爱情本身感兴趣;
2.如何避免恐弱心态:
40:09有些所谓强者对弱者的恐惧,避之不及。
41:45有些对自己相对弱势的状况的恐惧,而放弃坚持自己真正想走的路。(这个 自我检讨有点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进这段音频听听)
摘自《始于极限》:
正视自己的伤痛吧。痛了就喊痛。人的尊严就从这里开始。要对自己诚实,不要欺骗自己。一个人若是不能相信和尊重自己的经历和感觉,又怎么可能相信和尊重别人的经历和感觉呢?(所以我才在上一封信里写道:自称受害者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是强大的证明。)
“我们攒足劲自己努力,期待着能有人理解、支持,期盼着有贵人提携、指点,为什么就一定要把来自伴侣的支持推开才算女性主义呢?”
45:35不逞强,也迷人
“我觉得自己很迷人的一刻,是从承认自己脆弱,不再逞强开始。”
-THE END-
结束曲:《Bloody Mother F*****g A*****e》Martha Wainright
(不是故意打星号,是这首歌名以及歌词确实太劲爆)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