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00:27 今天给大家讲的书籍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在10次心理咨询中,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01:0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是从不愿意到愿意最后自我解放。
03:56 汤汤:很多人在看这本书时是没有产生共鸣的,可能是由于你所经历的事情不包括这些事情。
08:56 木槿珊:我对这本书是很难得到共鸣的。蛤蟆先生在我看来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在接受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是一个慢慢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是存在的。
09:45 话题一
首先从蛤蟆现在的形象出发,它是一个夸张、自大、自私的人。总有朋友给他忠告良言,明确告诉他该做什么。可一旦少了这些朋友在身边,他便由着自己的性子,被愚蠢、病态的念头牵着鼻子走。
10:00 假如现在你发生了些问题,你在求助于你的朋友想要建议,他们给了你一些建议,但你却觉得这建议像是在没有向着你一边,这时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10:50 汤汤:自已疗愈自己才是重点。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前两种状态是一个潜意识的状态。你有什么父母对你做的很难过的事情吗?爱是想触碰但是又收回的手。
12:38 木槿珊:当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会下意识用童年时的习惯作出反应,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感受和行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会本能地顺从和依赖他人,再现过去的情形,体验过去压抑的痛苦情绪,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父母有时候能给我们的也不多。
19:21 话题二
对自我的认知
当我们谈及到了缺点时,我们总是会开始规避这些不好的认知,当蛤蟆在进行苍鹭对其的心理辅导时,同样也存在这种情况,他希望身边的朋友不要对他生气、不要痛骂他,他会向大家保证不会犯愚蠢的错误,可仍旧没有做到。在书中有说到:蛤蟆的行为和感受都是有点像孩子的。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随后就引入了蛤蟆的童年。你觉得性格对原声家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吗?
31:28 话题三
你觉得成长必定永远是场战斗吗?
改变的唯一前提是认识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30:16 汤汤:当面对心理困扰时,避免四种情况:1、不要把自己当成受害者 2、不要自暴自弃 3、不要忽略生活中的美好 4、直接说出自己的要求。可以将生活中一些成功的事情写下来。
40:34 木槿珊: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43:09 摘抄:
1、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悲伤。
2、 “说来话长”,“我在听。”
3、所谓活的真实,就是真诚的回应当下的需求。
4、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又善待别人,概括的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5、如果你对自己负责,就会成为认识到你对自己就有自主权力。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苍鹭在蛤蟆先生咨询的过程中,将我们的人生分为:儿童、成人、父母三个状态。
1、儿童自我状态。当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会下意识用童年时的习惯作出反应,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感受和行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会本能地顺从和依赖他人,再现过去的情形,体验过去压抑的痛苦情绪,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2、父母自我状态。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不是在挑剔别人就是在挑剔自己。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会用言行重复父母那里学到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想方设法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这套想法。甚至会将审判的矛头指向自己,进行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
3、成人自我状态。在成人自我状态的时候,我们能摆脱情绪化的控制,合理地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当下的事情。成人自我状态是唯一能学到自我新知识的状态,因为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只是在体验过去的情绪,在父母自我状态里,不是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所以这两种状态都不会学到东西。
01:0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是从不愿意到愿意最后自我解放。
03:56 汤汤:很多人在看这本书时是没有产生共鸣的,可能是由于你所经历的事情不包括这些事情。
08:56 木槿珊:我对这本书是很难得到共鸣的。蛤蟆先生在我看来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在接受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是一个慢慢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是存在的。
09:45 话题一
首先从蛤蟆现在的形象出发,它是一个夸张、自大、自私的人。总有朋友给他忠告良言,明确告诉他该做什么。可一旦少了这些朋友在身边,他便由着自己的性子,被愚蠢、病态的念头牵着鼻子走。
10:00 假如现在你发生了些问题,你在求助于你的朋友想要建议,他们给了你一些建议,但你却觉得这建议像是在没有向着你一边,这时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10:50 汤汤:自已疗愈自己才是重点。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前两种状态是一个潜意识的状态。你有什么父母对你做的很难过的事情吗?爱是想触碰但是又收回的手。
12:38 木槿珊:当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会下意识用童年时的习惯作出反应,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感受和行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会本能地顺从和依赖他人,再现过去的情形,体验过去压抑的痛苦情绪,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父母有时候能给我们的也不多。
19:21 话题二
对自我的认知
当我们谈及到了缺点时,我们总是会开始规避这些不好的认知,当蛤蟆在进行苍鹭对其的心理辅导时,同样也存在这种情况,他希望身边的朋友不要对他生气、不要痛骂他,他会向大家保证不会犯愚蠢的错误,可仍旧没有做到。在书中有说到:蛤蟆的行为和感受都是有点像孩子的。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随后就引入了蛤蟆的童年。你觉得性格对原声家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吗?
31:28 话题三
你觉得成长必定永远是场战斗吗?
改变的唯一前提是认识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30:16 汤汤:当面对心理困扰时,避免四种情况:1、不要把自己当成受害者 2、不要自暴自弃 3、不要忽略生活中的美好 4、直接说出自己的要求。可以将生活中一些成功的事情写下来。
40:34 木槿珊: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43:09 摘抄:
1、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悲伤。
2、 “说来话长”,“我在听。”
3、所谓活的真实,就是真诚的回应当下的需求。
4、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又善待别人,概括的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5、如果你对自己负责,就会成为认识到你对自己就有自主权力。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苍鹭在蛤蟆先生咨询的过程中,将我们的人生分为:儿童、成人、父母三个状态。
1、儿童自我状态。当一个人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他会下意识用童年时的习惯作出反应,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感受和行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会本能地顺从和依赖他人,再现过去的情形,体验过去压抑的痛苦情绪,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2、父母自我状态。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不是在挑剔别人就是在挑剔自己。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会用言行重复父母那里学到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想方设法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这套想法。甚至会将审判的矛头指向自己,进行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
3、成人自我状态。在成人自我状态的时候,我们能摆脱情绪化的控制,合理地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当下的事情。成人自我状态是唯一能学到自我新知识的状态,因为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只是在体验过去的情绪,在父母自我状态里,不是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所以这两种状态都不会学到东西。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飞天_AO7
2年前
广东
5
可以多打磨后再录制,冷场和接不下去的场景无数,或者后期剪辑优化
土豆子_E3qK
2年前
河南
1
我看了,一天就可以看完,很棒,蛤蟆先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得到了解释和答案

Hao270
2年前
北京
1
34:24 别人的路≠你的路。

蔥啊蔥
2年前
广东
1
37:08 挺放松的聊天时刻。想接一下普通这个问题,表达一下个人感受…其实每个人的经历个别时候都大径相同,回归到独立的个体来看都是独一无二,不普通的。反而寻求普通在一部分人看来是困难或不适的。
当然,如果普通刚好符合自我价值观,能让自己人生过得相对自在,也不妨是一种不普通。
let-it-b
2年前
贵州
1
讲自己的经历挺好的,背景声太吵

Oddseys
2年前
广东
1
05:54 感觉有一个小姐姐不是很熟练,有时候有点答非所问的感觉……加油!
jones_E7FG
2年前
浙江
0
18:18 我们可能也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在伤害着父母 这可能也是父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