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4年一度的日子来更新!
和大家分享我进入2024年以来,状态不好的“罪魁祸首”:我总想用最少的钱办出最好效果的事情。不管是办婚礼还是度蜜月,本是愉悦自我的事情,却反过来让我紧张焦虑。开始我给自己贴上了「贪婪」的标签,好像这是我天生的缺陷,但后边我发现这是我内化了小时候父母对我的要求:哪怕是做正经事,也不能cost太多资源。
在临床工作中,面对来访所谓的问题行为,我既会收集过往信息,了解来访的成长经历,帮助来访看到过往的生存策略,是如何被僵化维持在当下的生活中;同时我也会关心和照顾来访当下的情绪感受,帮助来访寻找更多的资源。
如何对待来访,我就会如何对待自己。所以本期节目我和大家分享了我观察到的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动力、以及我是如何自我关照的。希望能给到大家新的启发!
本期highlights:
2:12 快乐的事也会让我紧张,是因为我总是想用最少的钱办出最好的事
3:20 花更多的钱帮我省力/体验更好,会让我有罪责感
7:33 哪怕知道婚礼/婚纱/蜜月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自己的主观体验,但我仍然紧张焦虑
8:42 简单粗暴归因为「我很贪婪」,是不公平的,好像是我天生的缺陷
10:04 哪怕我要取得还不错的成绩,但我仍然不可以cost爸妈很多资源
14:39成长经历不断提醒我要做有性价比的事情,不然爸妈会不高兴,这是威胁到小孩子生存的情绪体验
15:26 追溯过往不是归咎父母,而是去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代替简单粗暴贴标签,从而达到自我接纳和改变
17:17 个体有问题的行为反应是有系统性原因的,是在某一个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只是被僵化的使用和维持,在新环境里不具有适应性
18:23 如何处理和关照当下的情绪:调用尽可能多的资源
20:20 如果你容易紧张焦虑,去寻找能提供情绪价值的合作方
21:03 如果试纱老板包容温和,不停鼓励我,我就会非常放松和自信,然后感觉自己穿什么都好看!
22:40 婚礼和蜜月是辅助我生活的调味剂,不是生活本身
------------------
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内容创作者。
这两个身份看似有些矛盾:前者更多的时候在倾听、在关注他人,而后者更多的时候在表达、在彰显自我;但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处理这两种关系:和他人、和自己。
简单粗暴地说,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我们可以拥有90%的生活满意度。但很可惜,因为大大小小的未经处理的创伤,我们和【关系】的关系总是有很多障碍。
关系-需求-情绪,三者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一个效率至上的功绩主义社会,很少有一个空间去承载和关注我们的感受。那么「词不达意」便是一个树洞,所有说不清楚的,都可以在这里试着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
这里是【个人感受】的长久庇护所,No Judging.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