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好久没更新啦,有时候我们两位主播也会怀疑自己,在想:《不可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想着想着,就又做了一期新节目哈。
或许这就代表着,存在,意义就随之而来吧。
这一次的嘉宾是来自台湾的林伯聪心理师,一位存在主义治疗师、督导。邀请他来谈的话题当然就是他的专长之一——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这个看不见、摸不到的流派,到底在治疗室是如何起效的呢?
泡上一杯咖啡,来线上共同听一听我们在聊些什么“无意义”的内容吧。
内容highlight:
1、伯聪的专业取向:存在主义的思考+认知行为的技术;
2、存在主义取向的治疗是否也是一种后现代呢;
3、伯聪回忆十几年前在谘商研究所和存在主义的相遇;
4、“BE-ing”在谈的是:人是什么(进行时!!!);
5、我们不清楚人的本质,但可以清楚我们现在是什么以及可以变成什么样子;
6、经验取向的学派怎么看待人的改变;
7、行为导向 vs 经验导向;
8、我们不挑起流派之争,但我们抵制流派霸权;
9、浚溢介绍四大类的存在主义治疗—存在主义才不是只聊死亡;
10、张怡是在戏剧社第一次认识了存在主义的剧本,感觉是:有点窒息……
11、从集中营中诞生的学派,扎根于受苦的经验;
12、如果个案就是要框架和标签,怎么办?到底是谁心里放不下“标签”;
13、存在是不稳定的:人行走在大路上,忽然就掉进了深渊……
14、如果你能接受“我们掌控不了生命”,反而能找到真正的可控感;
15、有木有人可以接受纯粹的存在主义治疗;
16、张怡看了两三页就看不下去的书是什么,为何又拿出了日记本……
17、亚隆关于存在主义治疗的那本书不是拿来看的,是拿来作自我对话和生命梳理的;
18、自由与无意义也是一种经验;
19、存在主义不会只看到冲突,会看到人们在为自己强烈的孤独发声,为自己的孤独做一点事;
20、个案带入咨询室的问题受生命经验限制,但会在觉察中拓展视野,重新摆放;
【播客介绍】
不可说——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倡导心理咨询圈的多元与反思,试图提供一个给心理师说心里话的地方。
【主播介绍】
张怡:一枚人本&后现代咨询师,DvT戏剧治疗师。在武大“双修”心理与戏剧,后赴台进修心理咨询硕士,系统学习北美戏剧疗法。喜欢多元交汇的谈话,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本土做咨询的体验,敞开与玩耍其中的不确定性。预约及合作请加工作微信:psycamille
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邮箱勾搭:[email protected]。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