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妮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这是汪曾祺笔下的自己,也是读者眼中的他。
老头儿汪曾祺,他是可亲的,可敬的。我们爱他,却难以表达。如果您恰好听到这期节目,也喜欢这位可爱的老头儿,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您喜欢他的哪一篇文章、哪一段文字、哪一道菜……让我们知道,喜欢他的读者还有很多,很多,他没有走远,还在文字里让我们体会着人间小暖。
在这一期您会听到的内容:
1.汪曾祺属于江苏高邮,但不能只代表江苏;
2.写美食的文章何其多,为什么汪曾祺的极有味道;
3.汪曾祺的家乡高邮,不只有咸鸭蛋;
4.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和他的父亲;
5.《受戒》里藏着他十七岁那年的初恋;
6.孙女的“吐槽”:爷爷写的文章,没词儿;
7.他说,人生如梦,我投入的是真情。
相关作品:
汪曾祺作品:《受戒》、《故乡的食物》、《五味》、《岁寒三友》、《黄油烙饼》等
片头/片尾:我的家乡在高邮(汪曾祺)
我的家乡在高邮,风吹湖水浪悠悠。
湖边栽的是垂杨柳,树下卧的是黑水牛。
我的家乡在高邮,春是春来秋是秋。
八月十五连枝藕,九月初九闷芋头。
我的家乡在高邮,女伢子的眼睛乌溜溜。
不是人物长得秀,怎会出一个风流才子秦少游?
我的家乡在高邮,花团锦绣在前头。
百样的花儿都不丑,单要一朵五月端阳通红灼亮的红石榴!
主播:普洱猫/令狐冲/姚蓝蓝
剪辑:读虫
各音频平台搜索“银杏树下”,都可以相遇。
公众号/微博:银杏树下FM
听友群:yinxingsx71
感谢支持与鼓励,您的反馈对我们很重要。
主播...

普洱猫

姚蓝蓝
陈晓维

银杏树下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寻羊骑士
1年前
北京
5
男主播太讨厌了,随时随地要抖个机灵,然后马上说是开玩笑。尤其是女主播在真诚分享读岁寒三友被感动的感受时,男主播在抖机灵,真替你尴尬。
HD55755x
3年前
5
好像缘分突然到来了~想去买来全集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全集吗?

zelenskyy
3年前
6
高邮人,感谢这期节目。下次主持人与嘉宾来高邮,带你们尝尝汪豆腐。
郝海宁
3年前
6
最喜欢汪老的《五味》,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算得上是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初认识
Leila陈凤丽
3年前
6
34:25 不含敌意的坚决 不含诱惑的深情
言小梧
3年前
6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真的只有热爱自己的生活,把一点一滴都过得有滋有味,才能安于平淡、感于美好
李竟梧
3年前
6
黄油烧饼

gloriaa7
3年前
6
“北京的一品红是栽在盆里的,高二三尺。芒市、盈江的一品红长成一人多高的树,绿叶少而红叶多,这未免也太过分了!”真的令人会心一笑😂

阿龟不能吃蛋黄
3年前
6
很喜欢你们的节目 能让一个语文不好的人也人静下心 去感受文学的魅力
李小
3年前
7
有段时间每晚睡前都要看一会儿汪曾祺作品,随便一篇都让人心里安定。

张无绩
3年前
7
去年看完了全集,风俗画,名不虚传
saigo
3年前
7
47:10 我觉得李娟有点这个意思,她的文字也常会让我有“会心”的时刻。

两只耳朵
3年前
8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读起来特别喜悦,心里面觉得很舒适,很清澈

噗噗姐姐
3年前
9
高邮人🙋,小时候看汪老文章,描写食物特别让人嘴馋,不像现在短视频不仅靠着材料做法特别,配文都是yyds 绝绝子 谁发明的

郑巫季咸
3年前
11
高中的时候读汪曾祺,印象最深的是他说校长夫人卖定胜糕。😂

veir
3年前
12
好爱汪曾祺的散文 读过课文端午的鸭蛋后一直对高邮双黄流油的咸鸭蛋念念不忘 还有汪老笔下的各种云南菌子 他写的有关草木的散文也很有趣味 实在是个可爱得过分的人

HD761667l
3年前
16
51:00 能不放音乐吗?特别突兀。还有说到汪老17岁的初恋时也突然来了段音乐。我以为窜台了。

喃小喃
3年前
19
汪老真的特别可爱,我知道他是因为喜欢养花,然后有人推荐了人间草木,买了人间系列几本书,没看完,每本翻了一些,结果最喜欢人间有味,印象最深的是写豆腐那篇

普洱猫
3年前
36
老头儿汪曾祺,他是可亲的,可敬的。我们爱他,却难以表达。
如果您恰好听到这期节目,也喜欢这位可爱的老头儿,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您喜欢他的哪一篇文章、哪一段文字、哪一道菜……
让我们知道,喜欢他的读者还有很多,很多,他没有走远,还在文字里让我们体会着人间小暖🌻

一口橙子味
3年前
72
上周刚看完汪老的文章,最喜欢这段话:
“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