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史铁生《我与地坛》

本期主播:陈晓维/普洱猫

封面设计:怪兽

后期制作:读虫

“铁生不在了,铁生已经不在了……”

《我在岛屿读书》中,余华、苏童聊起史铁生,仿佛他就在席间,时光瞬间回到他们一起追寻文学的那个时代。而当余华老师轻声念及“铁生不在了”,眼中的黯然,更让人想念,那个苏童老师背着的“文学圣洁的灵魂”。

秋天,北京最好的季节,地坛公园的银杏就快一树金黄的时节,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和他的地坛。

本期将听到的内容:

00:02:30 晓维老师的手稿收藏:十几年后再回首,史铁生的作品依然令人触动

00:06:04 我与地坛:史铁生的文字启示与人生困境

00:12:09 地坛书市:十年回归,史铁生是最重要的主题

00:18:12 史铁生的母亲:一个不幸家庭中的感人故事

00:24:19 自行车摔倒后的意外之旅:与宿命和解的故事

00:36:30 史铁生的沈阳之旅:一段作家之间友情的温馨故事

00:42:31 让死活下去:妻子笔下的怀念,史铁生的真实生命体验与意义追寻

00:48:40 命若琴弦:受汪曾祺和沈从文的影响,探讨古典爱情和命运

00:54:40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结尾往往有编辑的痕迹

相关作品:

史铁生《我与地坛》《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病隙碎笔》《原罪·宿命》等

电影《边走边唱》

陈希米《让死活下去》

读书综艺《我在岛屿读书》

公众号/微博:银杏树下FM

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等各音频平台搜索“银杏树下”,都可以相遇。

感谢收听,如果您喜欢我们的节目,请转发推荐给您的朋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您的反馈对我们很重要谢谢!

期待更多爱书和播客的朋友来到银杏树下,我们一起读书,分享美好。



主播...
普洱猫
姚蓝蓝
陈晓维
银杏树下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是可以呀
1年前 中国香港
8
1:00:50 自从读完了《我与地坛》以后,每一年年底我都一定去一趟北京,不看其他的,就在地坛里逛一逛,坐一坐
就叫大黄
1年前 北京
8
我们学校离地坛也很近,对我来说就像个避难所一样,每次被导师骂得不行就去走走逛逛,企图获得一些力量。很神奇,感觉地坛里的才是活生生的人,在外面的是挤地铁的人头。重读时有印象是里面说在地坛遇到一个女工程师,有种和书穿越重逢的感觉哈哈。
未语丶有声
1年前 四川
9
中学时读《我与地坛》,反复多边,最后情不自禁开始手抄……
王哈罗
1年前 天津
12
00:30 bgm好棒
恭喜旺財
1年前 北京
13
51:02 爱是自卑弃暗投明的时刻
三角猫露西
1年前 北京
13
上一次我们的读书会也有朋友读《我与地坛》中一段他与母亲的关系,听完感到一种闷闷的说不出来的哀伤。也是我一直不敢读这本的原因。但很喜欢地坛公园,哈哈哈,还有旁边的金鼎轩。
主播李诺
1年前 广东
13
早安!
appleeee
1年前 广东
14
35:34 “像背着文学圣洁的灵魂”哇
chenlan
1年前 福建
14
史铁生是很有灵性的作家
东了个坡
1年前 北京
15
9月份带着两个版本的《我与地坛》去了地坛书市,一蓝一黄,两个版本的封面设计我都好喜欢。但是更爱黄色那版的设计。蓝色这版的封面仿佛让我看到了史铁生独坐地坛时的孤独和对命运无声却强烈的呐喊,正如封面所写的史铁生的原话一般,妥协与不屈之间的张力最终化作一股清纯之气扑面而来,这需要一种力量的召唤,以跨过那条时而有形时而无形的边界线。 ​黄色这版封面的设计很好地展现了史铁生在大多数读者心中的形象,透过暖黄色的书皮和标志性的黑框眼镜,仿佛又能窥见史铁生的开怀大笑,那笑容温暖又强大,给人力量又让人平和。
Zoe吨吨吨
1年前 上海
19
这本书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太重要 高二有段时间接近抑郁 每天都觉得活着没意思 天是灰色的 不想沟通不想说话 自己申请坐在班里的角落里 买了一本蓝色封面的我与地坛 别人早读别人上课我就看这本书 看了大概一遍精细咀嚼 慢慢被史铁生骨子里很宏伟的那份乐观(悲观底色)给安慰到了 好像不急着死 好像还可以继续感受生活
乡村骑士_5Pem
1年前 山西
20
41:34 41:31 用刘震云老师的话说,四十不惑,不是没有困惑了,而是以前想不明白的事儿也不想明白了。
阿奇Aki
1年前 北京
24
52:51 听哭了。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是大学毕业写论文的时候 在图书馆看到觉得四下无一人 只有作者和地坛 只有我和未知的命运。后来半生 直到过去的几年 经历了命运巨大的跌宕 听到今天的播客 泪流下来。感谢这样的灵魂作者 描摹万千世界的灵魂 孤独 恐惧 爱与探索。we are the world we are the children
卡呆
1年前 北京
29
07:13 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都陷入虚无状态
好好活着.能开心一点更好
1年前 江苏
31
第一次读是我与地坛是在高中教科书,当时有点像第一次感受到文学的力量,一种莫名的特别特别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后来在二十岁的时候一个人去北京,特意去到了地坛公园,由于行程的疲惫,坐在地坛公园的长椅上,其实当时已经有两年没再看过我与地坛了,但是坐在长椅上的时候,又无比清晰的记起一些细枝末节。在那个午后,坐在那里看着风吹过树梢,还有无人的小路,那个画面好像真的在表达史铁生老师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LEFT1018
1年前 北京
32
11:58 我记得高中有篇阅读题,叫合欢树,也特别感人。好像讲姐弟的亲情的。
银杏树下
1年前 北京
39
上午好,周三[玫瑰] 银杏树下读遍中国系列在这个秋天又回到了北京,在北京最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阅读,一起在评论区聊一聊史铁生以及他的作品 截至10月18日,我们会从评论区选出两位朋友,赠送小礼品一份 愿我们一直彼此陪伴❤
PieroPeng
1年前 浙江
78
第一次接触《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读本》里的选段,读完之后找了全文。回想在高中时,我应该不能完全读明白这篇文章,在很多年之后,自己已为人父,再读到描述母亲的第二章节时,是不忍卒读的,一个绝望却表现坚强的母亲,一个泣血而不肯示人的母亲,在东方文化里,没有什么比这更悲怆的形象了。 《我与地坛》的价值在于,它是一剂安抚浮躁的良药,一个作家把他十五年的思考感想放在这一万多字里,目光安静的,以他穿透时光的文字的力量,等在那里。
乡村骑士_5Pem
1年前 山西
185
余华、苏童老师眼里的史铁生老师是积极的、乐观的,但我后来看《我与地坛》却有点不同的感受,那就是他某一阶段与母亲的关系,母亲的小心翼翼、儿子的有意疏离,每每读起都有一种刺痛的感觉,他对亲人的这些哀怨、疏离,何尝不是自己也有过的?也许我们在外人面前都在努力表现自己的积极乐观的一面,但往往面对最亲近的人时,会把负面的,甚至恶毒的一面展示出来,因为知道他们永远会原谅自己。当然史铁生老师终究是超脱的,他用自己独一无二的经历给了我们莫大的启示和慰藉。
艾沪
1年前 重庆
230
《我与地坛》是我的半片止痛药。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