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66分钟
播放:
547
发布:
2年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我们的官网:1113.typlog.io

本期嘉宾

本台评论区的半壁江山,蛙老师@小蛙说戏


本期听点

南京话万岁!(跑题)


是哪些题材让我们直呼太敢了?


什么戏的看点是抽西湖水?


关于女小生的“性别”,关于流派存在的必要性……


本期部分提到

电影《桂花巷》


电视剧《女巡按》《新洛神》《新白娘子传奇》


徐佳莹《身骑白马》


金钟奖视帝:陈亚兰《天龙传奇》


唐美云电视剧《北港香炉》、赵美龄《沙河悲歌》、吕雪凤《醉生梦死》


歌仔戏曲调:七字调、都马调(杂锦调)、杂念调


歌仔戏演员:唐美云、郭春美、许亚芬、张秀琴、杨丽花、叶青、李如麟、黄香莲、杨怀民、狄莺、林美照、廖丽君……


三个人物:孙翠凤、陈胜在、唐美云


提到部分剧目:《界牌关传奇》《蓬莱大仙》《无情游》《大漠胭脂》《蝶骨残梦》《萤姬物语》《冥河幻想曲》《界牌关传奇》《春樱》《月夜情仇》《冥游记》


话剧《孽子》


特别抽水环节:孙翠凤《超炫白蛇传》


片尾:歌曲《勇敢的查某子》孙翠凤


主播微博

@捣枕


阿直(@驸马打不过的花公主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巫咸北
2年前 福建
6
34:22 我感觉歌仔戏多是以剧团风格来划分吧,比如明华园是声光特效显著的“金光戏”风格,唐美云歌仔戏是人性关怀的充满文学性的风格,而以前的河洛歌仔戏团则是嘲讽现实的“官场戏”等等,现代歌仔的这种多元化,精细化其实也是让观众有了更大的空间去挑选自己喜欢的风格。
goose111
2年前 广东
6
补充一点儿小知识,主演来自林鹤宜老师的书,还有一些影像资料。歌仔戏在台湾有几个阶段,最初是千百年来尤其是明清大量大陆(闽南人、客家人居多)移民,带去各地风俗文化,包括戏曲,与当地文化整合,形成歌仔戏,多在田间地头、庙宇演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陆相当多的戏班剧团去台湾演出,很受欢迎。战争年代许多戏班和曲艺人去台湾讨生活,孙翠凤的父亲,和唐美云父亲的老师(京剧演员)都是其中一员。插播一点孙爸的小故事。孙爸当时只有七八岁,因为会杂耍功夫很好(故乡河北吴桥县,杂技之乡),跟着邻村大人稀里糊涂去了台湾,搭歌仔戏班表演杂耍,十几岁时因身手过硬、相貌漂亮被孙翠凤的外公相中留在自家剧团唱戏。孙翠凤回忆说父亲晚年总是沉默不语,思念家乡的父母亲,只是没等到开放探亲就带着遗憾去了(哭)。就这样各行各业新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大量大陆的各类剧种的剧目、器乐、服装、程式动作都杂糅进了歌仔戏,使得歌仔戏迅速壮大,这也是为什么歌仔戏的很多东西我们大陆观众会觉得“诶?怎么这个有?这个也有?诶?怎么唱词曲调都一样?”的原因。这期间整个行业有过几次大的打击。一是日据时期打压本土文化,许多戏班就把戏服穿在和服里面,jc来了唱日语,走了和服一脱唱闽南语。光复之后推行国语,也整得大家集体无语,像杨丽花这种歌仔戏天王就有早年唱国语的影视资料。最大的冲击来自于电视媒体,人们不再去看戏,回家就看电视,使得剧团数量锐减。杨丽花很聪明,就在电视上演歌仔戏,这就是“电视歌仔戏”的雏形。随着时间推移,几十年来各个电视台都出品了大量精致的剧集,武侠神话古典文学作品等题材不限,大受欢迎。这种演着演着突然唱起来的形式,在台湾见怪不怪,但是大多数大陆观众接触到,还是《新白娘子传奇》。到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野台戏一般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但明华园异军突起,创造了票房奇迹。明华园本身做了大量改革,包括人员管理、薪资调整、注重剧本编写、道具布景数字化管理等,加上孙翠凤横空出世,直接就是票房保证。明华园当时代表台湾参加了很多重要活动,比如参演北京亚运会艺术节。到90年代末,电视歌仔戏式微,外台歌仔戏也不好过。大家都在寻求改革创新,其中做得最好的就是唐美云。明华园也在一直突破寻找新的方向,但是总的说来,新戏品质不如鼎盛时期(90年代)的经典作品。
小蛙说戏
2年前 上海
6
下面是台湾的朋友听了节目后的交流感想,微博@台湾戏曲门下行走 1.台湾一共有国光剧团、台湾豫剧团、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兰阳歌仔戏团四个公立戏曲剧团。京剧、豫剧团都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而保留下来,其中兰阳歌仔戏团隶属宜兰县,位阶最低。其成立原因是因应当时本土化思潮而成立,后来虽然屡有成立中央级别的歌仔戏团的提议,但由于不少歌仔戏界和文化界大佬不赞成而作罢。 2.但台湾私人剧团同样领有不少补助,台湾各级政府有各种补助方案供私人表演团体申请。其中最高阶的是台湾品牌团队计划,今年度唐美云歌仔戏团和明华园都有入选,各获得1300、1150万台币的补助(云门舞集拿了3700万)。因此私人剧团大多会配合政府的政策,参与如《船爱》《阿婆兰》《见城》这类官方色彩比较浓厚的演出。 3. 近20多年来的台湾戏曲一向都很敢玩,并不止于歌仔戏。甚至首先开出第一炮的其实是包袱最重的京剧。雅音小集早在1979年便开始从事京剧的创生,1986年的当代传奇,更一直跨文化、跨领域为发展目标,两个剧团的创始者也都是军中剧团出身。这有其历史文化背景,京、昆、豫都是1949年后才扎根于台湾,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随着第一代来台人士逐渐凋零,观众快速的萎缩,加上本土意识的兴起以及大陆剧团的来台,这使得京剧从业人员有非常大被取代的焦虑感,如何吸引新观众是他们共同面对的课题。虽然刚开始时,也有不小的反弹,但2000年前后,无论是行内人还是传统观众很快都意识到「变」已经是不可避免,要考虑的只是如何「变」的问题。(在这里的变并不只是编新戏而已,而是各方面的改变)。因此官方剧团国光剧团很早就推出过同性恋主题的作品《三个人而两盏灯》就我观察,大陆传统戏曲界与现代剧场壁垒相对分明,相形之下,台湾戏曲界就模糊很多。较有规模的剧团都视自己为当代剧场的一分子,即便演的是传统老戏,面对的仍是当代观众,如何更好的融入当代剧坛是所有剧团努力的方向。 4、作为本土发源的歌仔戏群众基础当然远比京、昆、豫等剧种深厚,但由于各种原因。歌仔戏的确没有发展出所谓的流派,甚至没有严格意义上定本的传统老戏。而日本统治末期,禁鼓乐的政策,反而催生出「胡撇仔戏」这种形式,而且保留在歌仔戏传统之中,这让歌仔戏拿到了「免死金牌」,舞台上怎么玩都不太会背上欺师背祖的罪名,因为老师辈可能玩得更夸张。 5、最后再聊聊河洛的精致歌仔戏,这是台湾戏曲学者曾永义老师提出的概念,他也是河洛在学界、文化界很大的支持者。这其实是受到对岸戏曲改革成果的影响,因此河洛早期作品大多翻改对岸的作品,只是歌仔戏化很成功,展现出跟原著不一样的风格。河洛的没落有很多主客观因素,台柱的离团,观众品味改变后,剧本创作跟不上,应该也是很重要的关键。两岸交流,大陆的讽刺戏、官场戏,对当时的台湾观众来说,是很新颖的风格。京剧的徐九经、汉剧的求骗记都很受欢迎。因此河洛早期引入的也都是官场戏,但随着对岸优秀剧本演完,这时台湾观众也对官场戏感到腻了,河洛却没有找到适合的剧本或编剧来制作新戏,自然就每况愈下了。
Lunnelf
2年前 上海
5
我在B站看的第一个长视频是小咪和黄暘骅演的歌仔戏《周公斗法桃花女》,看完又爬去把叶青狄莺的电视剧版看了一遍…没字幕根本听不懂但还是觉得很好听(妙哇
王玉直
2年前 河北
5
转自喜马拉雅,瓜即馅儿评论:纠一个小错误哈,台湾是有官方剧团的,宜兰的兰阳戏剧团是唯一一个市级政府营运的歌仔戏团。风格就是比较传统,演员气质都不错,学得很扎实,头肩生旦大约五年会换一轮并且持续有戏校毕业的孩子进去学习,撇开这点我感觉跟绍百的气质挺像的(顶锅盖)。 兰阳早期也有出版一些作品,不过这几年经费缩减就以外台戏(地方活动、庙会、酬神)为主了,但是和一般戏班子不太一样,本子都是打磨过的公演本,比较大学生友好🥹。近年一些名家诸如吕雪凤老师、廖琼枝老师大弟子张孟逸老师,还有好多青年演员都是兰阳出来的,基本上可以说是北台湾歌仔戏演员的摇篮了。
goose111
2年前 广东
4
大陆的歌仔戏迷大部分就两种传统入坑渠道。一种是上世纪私接卫星天线很常见,能收看台湾歌仔戏,尤其福建闽南人没有语言隔阂,电视歌仔戏伴随了很多人的童年。还一种就小蛙老师这样,通过《女巡按》,对演员产生兴趣,从而主动搜索了解。不过现在网络普及,又出现第三种入坑渠道,就是影视剪辑,比如我作为一个颜狗,就是看了所孙翠凤的俊美扮相看了《界牌关传说》掉坑里了。也是跟着小蛙老师的视频,看了《光华之君》喜欢上唐美云。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小伙伴们一起瑟瑟(划掉),一起玩呀
水雨文白
2年前 福建
4
看了嘉宾介绍的《光华之君》,太动人太震撼了,飞速入坑……
巫咸北
2年前 福建
3
17:21 从小跟奶奶一起看电视歌仔戏,所以对电视歌仔戏有着很深的感情,题材真的很多!!有新潮武侠剧、仙凡神话还有复古创新剧!看《周公与桃花女》爱上了叶青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当时还没有性别意识,一直想着长大后一定要嫁给她!现在:能不能当我干妈,让我喊妈咪🤤
捣枕
2年前 上海
3
发这期节目这天,见到了实体的小蛙老师!虽然调整音频也听了好久,但还是完整听了一下,不得不来一句“蛙老师这期讲得好”!
小蛙说戏
2年前 上海
3
补转喜马拉雅,CMIC的评论: 电视剧洛神的编剧和监制是简远信,也是94版歌仔戏新洛神的编剧。 有个说法是歌仔戏之所以叫歌仔戏就是因为它的曲调很杂,什么曲子好听拿来往里一填词就唱,也会经常拿歌曲来填词,反正也没剧本都是路头戏,就靠演员发挥,所以叫歌仔戏。有专门的歌仔戏曲调应该是在电视剧时期,作曲家叫曾仲影,写了很多曲子,我记不住,只记得一个“红楼梦“,为了杨丽花的红楼梦写的主题曲,后来成为曲牌名。他的作曲集前几年好像出了专辑了。 杨怀民是那个年代唯一的男小生,本来演8点档国语电视剧的,但是有京剧底子,小时候学过。入行经历比较有趣,因为叶青当年演孟丽君(84版),投资人点名要她演孟丽君,那没人能演少华,叶青真的很攻啊。后来就去找杨,一开始杨还有点犹豫,叶青就激将问他是不是看不起歌仔戏,他说没没没,就去演了,没想到大受欢迎。后来就在叶团当副生了,抢老婆一直输给叶青😂 杨怀民性格很好的,很温柔。
长安绿秋
2年前 广东
3
48:33 唐美云唱功真的很好。叶青有一个剧是伍子胥相关,唐在里面演柳展雄,这个角色气质和身份在其他剧种里会对应到花脸,而唐的演唱即便不能说就是往花脸靠但其浑厚也颇有此意
goose111
2年前 广东
3
53:07 白蛇传这个超好笑,座位会分区淋水多和淋水少的位置,明华园团长说有个老头观众跟他抗议,为什么默认把老人放淋水少的区,他没淋够
东枫不语
2年前 四川
2
1:02:41 很好听很好听!这个结尾曲真的太棒了🥹呜呜呜呜孙老师唱歌好好听,伴奏乐我也好喜欢!好像在台下听她唱歌一样
琉天
2年前 福建
2
35:38 说到流派这个问题,我觉得是ww目前这种状态好,就是大陆改革开放说经济的方针,以市场为主题以政府为导向 大陆现在在这方面,越剧、豫剧、秦腔做的不错,其他戏曲都太死板了
东枫不语
2年前 四川
2
11:33 就很神奇我在入坑孙老师之前就刚好在重温白娘子,然后陈亚兰获得视帝也是刚好在这近期看到的新闻,没多久b站就给我推女巡按的片段,总觉得老天爷冥冥之中在指引我去发现孙老师这个宝藏女孩!
东枫不语
2年前 四川
2
01:02 昨天边画画边听这期节目,听了两遍,但是因为画图没时间评论,今天闲了再听一遍再来把昨天听的感想再好好评论一下嘿嘿!从b站过来给小蛙老师打call!
午夜飞行VC
2年前 北京
2
台湾不同文化领域的朋友互相串台玩儿,做音乐的去上文学杂志、戏曲演员去舞台剧和电视剧之类的,真的好棒!
goose111
2年前 广东
2
33:28 编台词在外台戏(野台戏)很常见,同一个角色,不同的人演可能编的词也不一样(但不偏离故事梗概),还会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变词,跟台下互动起来,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锻炼人的。导演通常在开场前一小时甚至半小时分配角色,就这么短的时间演员要编好词,装扮新人熬过编台词和三花(搞笑丑角)这两关,舞台上基本就无所畏惧了。孙翠凤刚学戏的时候因为闽南语不过关,总是演动物或者不说话的路人甲,但是她私下会学习揣摩,把别人编的词写下来,有空就背。 她一到分配角色的时候就超级积极在导演面前蹦跶求得一个角色,别的新人姑娘会找各种理由开溜,怕被揪住演不熟悉的。唐美云起初唱戏也在编词上被师姐戏弄过,说好自己那一段唱完就完,结果师姐即兴又来一段,她必须接下去,她气得差点发飙哈哈哈
goose111
2年前 广东
2
补充《白蛇传》趣闻,孙翠凤听说团里要排白蛇传,非常开心,因为许仙戏份很少😂
小蛙说戏
2年前 上海
2
更正一个错误,有朋友指出——就是潮剧那期的嘉宾吴越老师:歌仔戏【汉调】应该不是汉剧或者广东汉剧,就是南方小调【梨膏糖调】,稍微有点调整。歌仔戏的各种曲调名字不要信,就像【苏州调】其实就是《小放牛》+周璇他们的《点秋香》,跟苏州没关系(除了点秋香的故事是苏州的)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