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听《单读》的主编吴琦的播客。
里面年轻的同事问他,在《单读》编辑这个岗位5年了,怎么没有换。
吴琦说,现在好像工作个2年就已经很久了,要是在一个岗位待5年,人家会觉得要么公司给你很多钱,要么就是你没有能力,找不到其它好工作。
但他觉得,很多工作做了3-5年才刚刚开始,才稍微熟悉了这个岗位方方面面的工作以及节奏,终于可以尝试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理念融入进工作中。这个时候离开不是很可惜么。
听到这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以自己是个长期主义者自居,但是在将一件事情做好的时间观念上一直是很浮躁的心态。
还是拿做视频内容为例,我才刚开始练习几个月,就开始焦虑,哎呀,做不过那些优秀的视频创作者怎么办,那些技巧怎么都学不会……
这是事实上这是缺乏对时间敬畏的表现。
人家做的那么好,很多之前都是有5年10年相关领域的职业积累,经营自己的视频账号也是花了2年3年的,这些都是扎扎实实的时间的付出。
而我没有花够那个时间之前,怎么可能马上就和人家去比?只要确定这件事就是我要做的,那就一直不断努力和精进的做下去。
同时我也在想,这种急迫和浮躁的心态是当今社会的主流。
形成这种观念的背后是各种“几分钟教你学会XXX”,还有很多XXX一夜成名的故事。大家都在强调速成,强调一夜成名,仿佛不是速成和一夜成名才是罪过。
甚至连各种书籍和课程,都在不断灌输只要掌握方法,很轻松就能做成XXX事情。(不这样说就卖不出去)
这就形成了一种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一件事情刚开始做一个月就焦虑,怎么怎么还没有粉丝啊,怎么还没有阅读量啊,我是不是不适合做这件事情啊……
之前看纪录片《寿司之神》,里面小野二郎做了55年的寿司,他的一个徒弟,做最基本的拧毛巾,切鱼片这些工作做了10年,才能开始煎蛋,前面200多个煎蛋,都被小野二郎判定为不合格,直到4个月后才煎出合格的煎蛋。
古话有个词叫“十年如一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现在别说十年如一日了,恨不得花10分钟看几个教程就想达到别人辛苦积累了1年的效果。
写在最后:
其实,接受了十年如一日的这种真相,反而会让我们少了很多因为浮躁带来的各种不必要烦恼。可以更安心的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专注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享受每次精进一点点的喜悦。
这其实就是一种注意力的转变。
我和很多想要开始写作的朋友都说过一句话,先不要想着去做粉丝做阅读量,你首先要喜欢写作,能从写作本身获取都源源不断的乐趣。
只有这样你才能坚持做下去,才能越做越好,才越有机会被更多人看见,才会拥有粉丝和阅读量。
类似的还有发朋友圈,本来是分享自己的美好,结果呢,因为点赞越来越少,而变得不喜欢发朋友圈了,这是这个时代非常常见的一种异化。
本来要结束了,这里想到了就再说个题外话。(自由写作就这样,想到什么写什么 )
异化的概念我是从马克思那听来的,就是手段变成了目的的意思。
比如原本金钱是为了方便交易的工具(手段),为了达到的是更方便的交换各自所需要的物品(目的)。结果现在大家反而在拼命的赚钱(金钱变成了目的),明明早就已经拥有了自己一辈子也用不完的物品,还是要赚更多钱。
人生也是一样,明明是为了经历更多体验、活得更开心(目的),获得财富和功成名就不过是路径中的一种(手段)。结果呢,大家一窝蜂的全部去追求财富和功成名就(目的),还把自己搞得过劳、生活家庭全都一点都不顾。
正如韩炳哲的《倦怠社会》中说的:
我们正身处在一个因过分积极而甘愿不断自我剥削的过劳时代。
积极社会在用一种“你可以”“你一定能做到”“只是你还不够努力”等这种看似积极向上的观念,其实是一种更隐蔽也更难逃脱的剥削。
从也刚好呼应了这几年不断冒出的对抗996、内卷、打工人的时代大情绪。
积极社会摆脱了一切来自他者的约束,却陷入了毁灭性的自我束缚。
自我形成的暴力取代了他者的暴力,前者的破坏力更大,因为受害者生活在一种虚假的自由感之中。
自我剥削的深渊比他者剥削的深渊来得更深邃无光。
此时此刻,《我的事说来话长》抛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借豆瓣网友@murmur所说,“倘若家里的财产足够支撑基本生活开支,人到底为什么还要工作?” by 看理想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