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导语】

 

姚灏原来立志读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在大学第五到六年时选择了精神病学方向,又前往美国学习公共卫生。精神病学和公共卫生,在中国医疗行业都算得上冷门,姚灏的选择在医学生中是少有人走的路。如果说医疗系统是条河,医生是在下游打捞落水者,那公共卫生要做的就是到上游去看看,他们为何漂落,而姚灏和他的组织想做的是打通上下游。

 

姚灏罕见地保持着理性的专业主义者和感性的人文主义者间的平衡,由他翻译的《照护》讲述了医学人文领域著名学者凯博文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读来感人至深,发人深省,中文版即将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这期节目从医学和传播的角度,我们分享了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但又不止于泛泛而谈,而是想打破学科的壁垒,融汇医学和人文的视角讨论在冰冷、机械的现代世界里如何安顿我们柔软、脆弱的心。

 

【嘉宾】

姚灏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住院医生,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心声公益创始人及总负责人。关注社会精神病学、社区精神病学、全球精神卫生。

 

心声公益微信号:mind-china


 

【你可能会听到】

 

原子化的社会里人与人如何照顾

东西文化中的讳疾忌医是相通的

应对老龄化社会需要医学人文的视角

中国人更愿意花钱在小孩身上,而不是老人

用跨学科思维来探讨公共卫生

成熟的公民社会支撑更多元的公益组织

公共卫生看到群体,医学看到个体

抑郁症为什么越来越常见了?

精神疾病的美国化

中国还未到反精神病学的时候

肯尼迪与美国反精神病的十年

社区支持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校园抑郁症筛查的隐私安全争议

辅导员:干预系统上关键又脆弱的一环

青年群体的脱嵌加大精神危机风险

医治者自身就是高危群体

孤独、疏离、隔绝与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学派对歇斯底里症的治疗

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好运强迫症

创伤后的反思才能带给社会观念上的进步

大部分人活在代际的选择中,而不是个体的选择中

人与自然相处是权利,不能被剥夺

激进与古典,怀疑工作意义的两个出口

 

书籍

[美] 凯博文《照护 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

吴飞浮生取义》

[美] 凯博文《疾痛的故事》

[美]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美] 保罗·卡拉尼什《当呼吸化为空气》

景军《喂养中国小皇帝 : 儿童、食品与社会变迁

景军《公民健康与社会理论》

[亿森·沃特斯《像我们一样疯狂》

张进《渡过 : 抑郁症治愈笔记》

[]福柯《疯癫与文明 : 理性时代的疯癫史》

[]斋藤茂男《饱食穷民》

[约翰·M·巴里《大流感》

[·克西《逃出疯人院》

 

出品:有文化电台

主编:边妍丹/佳慧

视觉设计:Chancy

主播...
曹柠
巨有文化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喂喂喂喂喂
4年前
1
姚大夫是西北人吗,beng身等后鼻音,真的太亲切了
Jacobisme
4年前
1
我以为你们在吃火锅,原来你们在喝茶😹😹😹
Sarai
4年前
2
很想知道怎么加入类似的社会组织
明明明明
4年前
2
犹豫了很久很久很久之后明天终于要去医院了 然后准备找一个入睡bgm 就看到了这期节目 感觉有点微妙
一只兔子_
3年前
3
姚博士真的很有行动力,自创公益组织,想要扩充医生的视角就去读公卫,真厉害呀
宝盖儿
4年前
3
25:44 点开我以为开了倍速😂
Windyman
4年前
4
28:18在深圳某社康做过精神卫生社工,社区康复服务只能说聊胜于无,社工做的也只是辅助忙成狗的全科医生完成各种指标,考核的要义是维稳而非康复,对患者没多少好处反而经常是一种骚扰,在这种由向上级负责的行为模式下能给患者带来的好处太局限了
HoneyRevolution
4年前
4
看标题以为是讲韩炳哲
犀牛到处溜达
4年前
4
内容很棒!但收音和背景音实在太嘈杂了
3/5banana
4年前
5
1.5倍速和0.75倍速的交流
Joeybulala
4年前
5
18:06 这人说话太快了
捞王
4年前
6
听到学校辅导员那一块儿真是太感同身受了,学校把责任都压到做学生工作的班主任身上,如果不第一时间把学生的问题告诉家长并留证据,那时候受到伤害的不也是班主任吗?班主任也是24小时待机,晚上11点收到宿舍阿姨电话说学生未归,至于到底干什么去了,学生也不说,作为班主任都要焦虑了。感觉当老师比以前自己在企业里工作更难。
Nutshell
4年前
6
中国的农村精神疾病的发现和干涉是盲区,因为贫穷因为缺乏文化,因为没办法发声等,自杀率也非常高
牛喜一1994
4年前
7
声音太小了,像是躺着录的
Desert_rose
4年前
9
那本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看得我好几次默默流泪,还没写完人已经不在了
Eleeeeeeeeeven
4年前
11
在国外读公卫营养的我真的很认同许多姚医生的观点!营养也是一个现在在国内发展很快,但体系也相对还没那么健全的一个学科。在公共卫生方面,现在很多的预防方法都是的确都是从下游层面出发的,但更有效的可能是从上游层面出发,就是通过政策和大环境等领域出发,去解决根本问题。在营养方面,就比如说,与其教大家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吃得健康,我们为什么不想想怎么能让所有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去买去选去吃对健康有益的食物。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真的不能忽略,但这也增加了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难度,所以真的很需要各个领域达成共识,一起合作,来宣教以及倡导改变。
HD326416z
4年前
17
我把第一个姚灏就听成了摇号。。我有罪。。
HD929071z
4年前
18
听到要求辅导员和社区加入心理照护的时候笑了,毕竟第一次听到专家是怎么拍脑袋的。姚博士潇洒笑谈的这个要求会怎样执行你知道吗?首先会被量化,然后层层下放加入考核指标,最后成为累累档案和没完没了的额外工作。见到心理障碍的人们并没有时间去关怀个人,无论心理障碍者是否抗拒,都要不停拍照留痕。无论是否是合适的时机,都要为了抽查结果一次次联络。如果有部分参与者为了完成任务造假,那么第二年指标会再次提升,直到真实的人拼命也无法完成,直到所有人一年一年虚假地完成不停攀高的指标。这个世界或许本身就病了,好主意已经太多了,多一个好主意没什么帮助,如果真想做点什么,脚踏实地付出自己的人力和精力或许会更好一点。
六十有小闲
4年前
25
听姚医生的谈吐,让我想起一句话: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是温文尔雅,细致谨慎的回应和阐述。 1、人类倾向于喜欢养育孩子而不是照料老人,以前和妈妈谈论过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老人代表的衰弱,孩子代表着希望。另一方面是人在引导带有希望的孩子时,会感觉到成长的愉悦和满足,并且有一种自己可以掌控的错觉。但当照顾老人时,会掺杂过往几十年的“爱恨情仇”,会被记忆所累,被过往所伤,而你所经历的不堪可能会被老人无意识地无限次提及,直逼你面对。 2、人需要亲密关系,也需要社交,即使这个社交不是很亲密,只需要你坐在人群中,和别人偶尔对对话,也是可以刺激脑海中不同的区域,降低患精神疾病的风险。最近一段时间和朋友聚会,我就突然发现,今年的很长时间我都深陷在自己的生活中自嗨不已,因此在玩游戏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脑子反应相对比较慢,会明显感知到自己大脑的某个区域在游戏过程中在被逐渐唤醒,间歇性的群体性聚集于我而言很有必要。 3、校园抑郁症筛查目前而言层层关卡,给学生休学的建议可以简单归因至学校不愿意承担责任,但这背后远不止这么简单的一言以蔽之。 实际工作中,很多家长其实知道自己孩子的情绪是有问题的,但一方面他们不愿意承认孩子生病了,另外一方面他们寄希望于家庭没有解决的事情,让学校代为解决。所以如果出了事情,而学校没有做到家校联动,一方面是对孩子都不负责任,另外一方面不讲道理的父母会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学校。 学生在学校做咨询时,会希望学校帮她保密,抛开一切,单纯看师生关系,可以说有道德的老师都想保密。但是对于有潜在危机的学生学校有责任有义务要联系其法定监护人,寻求共同帮助,看是否有助于这个孩子早一点走向光明。打个简单的比方:就像你的好朋友,如果情绪低迷,你可能也会通过他最近接触的人去了解,他最近是否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以便更好的陪伴和支持。 听到姚医生建议说:辅导员应该加强心理相关知识的学习时,我第一个念头是非常认同,但立马感觉背后出了冷汗。因为在实际的操作中这会变成一道道考核的关卡,比如培训量、讲座次数、辅导学生的人次、辅导的效果等。而fdy相关的工作体量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可以说学生工作有千条线,但最终都会合成一条结,牢牢扣在辅导员头上。顶层制度不改变,如果学生出了问题,单纯从辅导员下手,只因这个职位是和学生紧密相联的,那么将会有一波又一波从这个职位上离职,或者深陷精神疾病。 其实这方面可以学习国外的高校体制,国内每一个学校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为这个学校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但通常情况更多的是一个记录和转达的机制。在国外的一些学校是有长期的心理咨询的跟踪机制(如波士顿学院、威斯康星大学、维多利亚大学),由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去对接学生的心理问题。国内学校关于学生心理这个层面,可以直接和心理咨询中心去对接,他们专业且有资源,而不是说辅导员为什么不知道你的学生有心理问题,这是一个问责机制,不是人文关怀。 4、在当代社会心理疾病高危的对象,不仅仅是辅导员、医护人员等。它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因为当代社会的焦虑和压力太多了。所以在每一年体检的时候,不仅关注身体,也多多去体察自己的心理,爱自己,爱他人,爱你所处的国度和设社会。
有鱼鱼
4年前
66
确诊患者留个爪,抑郁症对我的最大影响就是早醒,反复早醒。感谢学校的报销和心理咨询中心能让我得到有效的帮助。但是我也很悲伤的得知,其他跳楼自杀的同学在离开后是面临很不公正对待的。比如学校完全掩盖,辅导员删掉去世同学的微信里的班级同学联系方式。 我的困惑在于,吃药会好起来,但我感受不到自己「真正好起来」是怎样一种形态。很恐惧药需要一直吃下去,也还在面临每天想要自杀的危机时刻。很感谢这期节目~听专业人士的讲解觉得踏实。我记得北大人民医院精神科的医生告诉我,人生不是只有大四这一个阶段,走出去就好了。所以我想,坚持过这一年,迈出去,格局会不一样起来的吧。 其实自杀对于自己是毁灭性的,不可撤销的事件,对社会,父母,他人来说,都是可以有替代,有选择的影响。我在读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感慨这一个自我结束的方式实在太过复杂,可以很沉重,也可以很轻盈。如果一个人了解的越多,就越不容易草草了事,所以深思熟虑过后的自杀也是应该被接纳的吧,比如一些饱受疾病折磨的老年人,一些沉重的无法喘息的中年人,一些面对真的无法消融隔阂的年轻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