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电影学者陈涛:《阿凡达》别后十年,我们被电影改变的生活

【导语】

时隔11年之后,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巨制《阿凡达》修复版再次公映,不禁令人回想起十年前万人空巷看3D的盛况。然而,十年之后再次审视这部离我们不远的影史里程碑,为何对形式的重视胜过了内容3D自此成了商业电影的标配,技术流、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是否关乎电影的本质?漫威时代的好莱坞,娱乐工业登峰造极后,有哪些反思的声音?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人民大学的陈涛老师,他所开设的电影导论课程在人大十分火爆、一座难求。电影是他自己解放的方式,亦是他自我实现的途径。原本学商科的他是怎么一步步走上了电影研究道路?作为一名专业的电影学者又是怎么看电影的?为什么说看电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

【嘉宾】

陈涛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城市电影和新媒体艺术

著有《电影导论》《底层再现: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城市游民》《城市与现代性:重绘早期欧美电影》

【您将听到】

·《阿凡达》的十年

#07:05 阿凡达排队百态

#16:20 《阿凡达》贵在哪里

#18:18 同为动捕,为啥《爵迹》就扑街

#22:50 大片化是电影的衰落吗

#24:23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27:05 好莱坞发展的三阶段

#30:35 刺激或清淡,何为电影的本质

#33:20 技术本无罪

#38:54 科幻的反思与后人类

·电影学者的十年

#44:25 不懂理论的快乐

#46:52 作为学者,我不敢评价电影

#52:38 艺术片和商业片的殊途同归

#55:57 找到挚爱导演

#60:09复仇者联盟我竟看了十遍

#63:34 电影就是生命

【BGM】

James Horner -  Becoming one of "The People" 

Alberto Iglesias - Soy Manuela



欢迎收听《咸柠七》

一档生涯访谈类节目


出品:巨有文化

栏目主编:六六

视觉设计:Chancy


主播...
曹柠
巨有文化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moonjelly
4年前
0
Susan Sontag是美国人
曹柠
4年前
0
那我愿意一起迷失,哈
池缓缓
4年前
0
01:03:17喜欢“长在记忆里”这个说法~
Rickey_
4年前
0
来了来了!
林一六
4年前
0
这期主题和嘉宾都好棒欧!
小青龙龙龙
4年前
1
52:12 作为媒介的电影确实有很多可以去审视分析的纬度,但是作为内容的电影,自身所要表达的无论是情感还是观点或者只是形式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内容)是一定会和特定的观众在特定时空产生共鸣的,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说,观影的第一层必然是直观体验,那些出现在数据和历史之前的东西,会是电影最动人的地方。每个人都会有被触动的时候,可能是喜悦,也可能是恐惧,但无论是什么,都不要害怕去感受,也不要失去感受的能力。P.S 《吉祥如意》给我的直观个人感受就不太好,我感受不到真诚,反而更多的是在亲情掩盖之下的表演和卖弄,以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疏离、冷漠和面和心不和(说的最多的人付出最少,付出最多的人戏份最少,至于吉祥,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拍了),相比之下,《四个春天》更有真正的温情和诚意,虽然我不太能确定它究竟是家庭录像还是电影。
Faye_Z
4年前
1
陈老师的观点侧重于技术层面革新,生活体验的视角论述历史(学术),但如果能看到背后的人文意义和社会意义,会更好些。
Flo_Flo
4年前
1
32:0731:20 representation V.S. reality
Flo_Flo
4年前
1
作为电影学小白…知识量密度好大!涛哥嘟嘟嘟输出🚀🚀🚀
LorenzGEN
3年前
2
涛涛陈
H-xin
4年前
2
这个学期一直在蹭老师的电影导论,一直觉得老师特别适合上个文化播客,没想到已经上了哈哈哈
彬彬彬彬淇淋
4年前
2
的确之前没有想过判断一个电影,会受到这么多影响,想来我之前看电影也会受到豆瓣上的一下看法的影响
饭饭yhy
4年前
3
我同意上面的几个朋友。我有种感觉是嘉宾有点迷失在电影的具体知识里,反而失去了原始的欣赏电影的美的能力。我们研究电影,到最后也是为了可以更好的欣赏他们吧。我的一个普遍的观察是,有时候过于客观不是好事,客观是不出错的,但也是无聊的。所有的客观因素都考虑进去,还是要加上personal touch和个性的东西在里面,很多东西都是因为有了这些personal touch 才生动,才特别,也是其他研究者不能做出来的东西。
Matsu____
4年前
3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长了三倍”
爱读书的索
4年前
6
陈教授的输出很强悍啊~作为一个退圈的影视人和发烧友,对于虚拟穿透现实、技术界限及影视流媒体化的探讨感到非常具有反思性和启发。个人有几点异见探讨: 首先,《阿凡达》本身的意义或是魅力真的是技术革新远胜于内容吗?诚然其技术的革新性已成为噱点,也必将因此载入史册。但我犹记得当年走出电影院,和同学讨论起其在运镜、调度等表现层面其实并没有成熟地与新的技术手段相适应,对专业人士来说,这一点与其说是锦上添花,不如说是一种意犹未尽的遗憾。所以时隔多年我们重回影院,看的到底是“第一部3D电影”,还是当时种在我们心中的瑰丽的想象力、艺术感和故事这些内容上的要素?就像《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这些影片一样,在当年技术革新的震撼并不输于《阿凡达》,但如今褪去技术的外衣,没经历过的我们依旧将其奉为“经典”。正如陈教授所说,3D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其对《阿凡达》的加成也许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大,我想《爵迹》也绝不是仅输在技术层面。 另外一点,就像桑塔格《反对阐释》所表达的那样,电影作为艺术,即使是上升到学术高度,也并不存在因保持客观而无法进行主观判断的程度。我认为这也是当下国内学术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隔离感,而这种隔离感对于艺术理论研究已形成一种不利的消耗。艺术的表达是极其私人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只是工具,两者并不存在矛盾。我可以用各种理论、元素分解来写一篇学术论文,但是毫不动摇我对《美国往事》、对塔可夫斯基狂热的爱,如果电影研究者丧失了对其艺术性的冲动和热爱,我想这是一种非常可悲的结局。当然,能听出来陈教授对电影抱有的热爱,但我觉得对理论和学术研究所产生的附作用的导向,其宽容度因人而异,完全可以把控的。 最后,想说一下对类型片的看法。总拿漫威做对比有些以偏概全了,我觉得大家还是不要对类型片(包括商业片)抱有固有的偏见。一个电影的艺术价值是受多方影响的,尤其是导演和编剧的气质和才华。且不说黑暗骑士,作为X-Men的忠粉我真的要来平反了。X-Men在漫威系列是具有独树一帜的视听气质、迷人的哲思和现实性的,尤其是逆转未来、第一战和金刚狼3。当万磁王在废墟中对全人类说出那句“Because we are Different”时,真的有一种人的独特性所带来的孤独感在现实有了一个出口。我与这个悲剧的反派角色产生了共情,因为历史总是如此相似,因为人类总是恐惧与他们不同的东西。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点感受,这部披着商业超能片外衣的作品能够探讨的内容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多得多,毕竟每个人在这个异化的社会都有可能成为“变种人”。以上,感谢本期节目带来的一些思考。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