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导语】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MBTI人格类型成了当代年轻人热衷于谈论的话题之一。先是韩综《MBTIInside》把16种人格类型的人找出来,观察他们的相处和摩擦,火热程度超出了韩国本土。然后是谷爱凌等新晋偶像公布自己的人格类型竟是INTJ,短短几个月,抖音小红书密密麻麻的MBTI表格。豆瓣有“人格气质心理”小组有26万人,各种类型人格的经典故事俯仰皆是,用户们甚至还会根据《红楼梦》的情节去反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人格类型。更夸张的是,mbti从有趣的社交货币到五花八门的生意,有人借它卖测试题,有人借它卖心理咨询,有人借它卖职业培训,还有人借它卖面试辅导。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人格测试靠谱吗?如果靠谱,为什么那么多人在骂?如果不靠谱,为什么还能大行其道?

MBTI可以说是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性格测验”,大量应用于企业培训、职业咨询以及个人成长等领域,全球每年约有超过200万人参与测试,它在商业推广上相当成功,相关出版社领导着心理测验市场,年价值高达20亿美元。MBTI全称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

但我们首先要明白MBTI的工作原理,即它是基于某种理论已经提示好的结构维度来编制题目。1921年,卡尔·荣格《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s)的理论中提出了两种生活态度(内向I-外向E)和四种心理功能,包括两种感知功能(感觉S-直觉N:偏好感知事实和细节还是感知整体与可能性)和两种判断功能(思维T-情感F:偏好依据逻辑来做判断还是依据情感及和谐来做判断)。可以想成是三个维度吧,其中每一个都由相反的两极组成,每个人都在每个维度上属于其中的一端,组合起来一共八种类型。 后来,布里格斯和迈尔斯母女又在荣格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维度“判断J-知觉P:偏好标准可控的生活方式还是灵活开放的生活方式”,两两组合后,最后划分为16型人格。测试者在完成93道题后,将得到一份关于自己所属人格的解析文档。

了解了这个测试的逻辑,相信它的“软肋”也就很明显了。分类是互斥的,那些处于中间的多数人就被“强行分配”了,而且只要被归于一类,所有的差异就被抹平了,但是事实上,同一类型内的人还是相当不同,比如我测出来竟然是enfp,俗称快乐小狗,令人震怒。其实只要学过基本的统计学,就不会对这类测试太感冒,依据正态分布,样本中约68%的数值分布在距离平均值为1的标准偏差之内。也就是说世界上可能有胖子也有瘦子,但大部分人可能是不胖不瘦的,强行极化分类是自讨没趣。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还如此受欢迎呢?流行的东西总会变得过分简洁明快,而损失其限定条件和适用范围,MBTI也不例外。但一套话语能流行,甚至反复流行,必然有其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背后是对确定的认同的渴求。

标签化是大脑认知资源有限的必然结果,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和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化繁为简、一招通吃的渴望。现代社会的一大症候就是身份的焦虑,尤其是在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们的社会角色多变,真实和虚拟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关系、甚至是不同的社交软件上的自我呈现都不尽相同。信息太杂,选择太多,有一套听上去靠谱的指导意见来认识世界,岂不快哉。人格类型适中的复杂度(16种)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既保持了核心特质的同一性,又容纳了了人的复杂性和开放性。

诚然,人格测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但信任和依赖到什么程度却是个大问题。我的观感是,mbti的流行已经有了简单粗暴之嫌。自我预言和人格鄙视链的出现正是危险的信号。有人觉得我可能危言耸听了。但据韩国求职网站的问卷调查显示,不少公司目前已将MBTI结果作为求职壁垒之一,INFP、INTP、INTJ均不能报名。

在荣格看来,如果你是某一种类型,只不过意味着这一种在你的外显行为表现上占据了上风,而跟它对立的另一种则潜藏在潜意识中,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要达到他所说的“自性化”,就要去了解和发展另一面,以让二者获得平衡。人格的均衡发展才是健康的,吸纳不是你的那一切,才能做到真正完整的你。

在心理学界,大概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MBTI代表的人格类型测验已经逐渐被人格特质测验所取代,例如大五人格。与人格类型不同,人格特质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一些特质,只不过程度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连续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人格是一道光谱而不是一个个抽屉。

心理学界这几年提出来的所谓“中间性格优势(ambivert advantage)”(Grant, 2013),也就是说,不极端的性格特征可以让人灵活地在不同情境下采取与之相适宜的行为方式,反而可以获得更优的结果。

所以,我反对的仅仅是非要把“仅供参考”的东西“奉为圭臬”,以及借此诱骗善男信女中饱私囊的人。使用工具是为了提高效率,但是过分依赖工具、盲目信任工具、甚至让工具思维反噬了主体的意志,则是得不偿失。而习惯了浅尝辄止的满足会打消我们深入认识世界的动力。不过整体还是乐观的,毕竟精神鸦片古已有之,但质疑之声也从来不绝于耳。你怎么理解世界,世界就怎么理解你。

本期嘉宾卫萌晟是MBTI认证分析师,会为我们说清什么是真正的MBTI以及正确打开方式,另一位嘉宾杜世超社交媒体研究者将和我们一起讨论背后的社会心理。

【嘉宾】

卫萌晟

特拉维夫大学冲突调解专业硕士、MBTI认证分析师

B站:狐狸刷刷的类型学

杜世超

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社交媒体研究者

B站:杜S超烦恼

【你可能会听到】

0:14:31“我和甄嬛是一个人格?”

0:15:23MBTI测试是怎么来的?

0:18:27如何分清MBTI、大五人格、九型人格?

0:21:11人格量表+咨询是正确打开方式

0:28:47注意小测试中的巴纳姆效应

0:32:03MBTI是怎么在韩国流行起来的

0:33:53流行的三个维度:娱乐化、游戏化、社交化

0:36:39心理测试小工具的普及窄化了对心理学的认识

0:44:13追求掌控感的游戏:可控范围的小不确定

0:46:53小确幸的满足感是否消解了革命性改进的可能?

0:51:14自我探索是长期、复杂、艰难的,简化不得

0:53:34不同星座组合的幸福感并无本质区别

0:55:48我们总是习惯把失败归因于外界,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0:56:59平衡性格中的张力,享受追求成功的过程

0:59:37《人生切割术》消除工作无意义感的努力是部惊悚片

1:01:49所有被压抑的情绪都会以更丑陋的方式重现

1:02:49探索人生可能性,我还有这个机会吗?

1:06:22三和大神:职业认同的消失与悲壮的躺平

1:08:58如果改变不了糟糕的环境,试着乐观地看待

【BGM】

Pianoboy高至豪 - The truth that you leave

出品:巨有文化

本期主编:倩倩

视觉设计:Chancy


主播...
曹柠
巨有文化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愚人狂想曲
2年前
2
INTJ🙌
Anniepan
2年前
2
ENFP速速集合!!!
阿汐
2年前
2
ENTP合集
perseverance_QRof
2年前
4
ENTJ小姐姐
孟婆汤加辣
2年前
5
我觉得一个人不能准确被归为一类,也许是因为受到环境(自然、社会)的影响,渐渐远离了本身的属性我。 (perhaps) 但我自己去做这个测试 是确实很想对自我认知有个深度剖析,而不是单纯地想去跟风。 无论是九型人格或是 MBTI都是可以更了解自我的一种途径,趋近于peeled- away fundamentals of life.(这一点是各种测试难能可贵的) 里面说的我很认同的一点就是 有条件的话做英语版本测试,不然理解上会有很大的偏差。
敬莹
2年前
5
50:43 今天刚好看到罗翔和papi的一个采访,里面提到“读书和逛街在本质上几乎没有区别”。个人的价值观里肯定有自己的优劣排序,但对大家而言,彼此之间不应存在“鄙视链”或者说优越感。
曹柠
2年前
6
你测过MBTI类型吗?你怎么理解你所在的这个类型呢?对探索自己有启发吗?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卡贝橘子
2年前
6
这期引言👍🏻
草木之心
2年前
6
哪怕知道了自己的人格,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个虚无主义者的虚无哀叹。干一行,厌恶一行,究竟是为什么呢?也不是仅仅因为近距离放大恶,远距离产生美,更本质的原因是工作把我们变得像机器。更可怕的是一些主流话语还要把让我变成机器的过程包装,加冕。也许我们这一代人的迷茫,颓丧和对一切爱无能都能够在《爱欲与文明》里找到答案。一种更代替了父权的更完善的权利机制在控制着我们。我们在要么活成卓别林,要么饿死的两难境地里选择不了精神的自杀。因为,明天还要上班,无暇赴死,遑论精神。
beepapa
2年前
6
1:03:13 人的复杂性消失了 成长性也消失了
三只咪子
2年前
10
听到曹柠讲“我最近对我国未来的人口构成忧心忡忡”突然我很有共鸣。我总是思考这些问题,并且作为个体有很强的绝望感无力感。周围人会希望拉我出来,让我更关注自己具体的可感知的每日生活。现在我的解决方法是:在全球范围内,在历史中寻找答案。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周兜兜
2年前
11
我就知道小曹是infp
沉耀
2年前
12
infp,一直赴约会很守时,结合人格来看我会自我解释成“因为我是f我在意别人的感受所以我很守时”,结果之前看到另一个也说自己是infp的网友说自己很容易迟到,她的解释就是“因为我是p比较随性所以迟到也没关系”还沾沾自喜,就傻眼了,感觉跟人格类型没关系还是跟个人本身有关系,人格类型只是一个自我解释的出口,怕就怕在把人格类型当成不再继续成长的借口吧
和岳
2年前
15
#我的/想法 无论星座还是MBTI,充其量只能当个社交娱乐话题,其作用不至于要帮人决定从事什么职业、与什么人交往,也不应该成为定义一个人的不变枷锁,因为人的复杂永远不可能如此简单地被概括。且与人交往的包容度、接受度高了,自己的视野才更完整,看待周遭的角度才越客观。 测试的有用之处不在于让它定义我是什么样的人,而在于多一个维度了解自我,更客观地去理解一些行为和意识存在的可能原因,并慢慢作出适当修正。过程会有不适,毕竟自我探索是长期、复杂、艰难的,没有捷径。我不相信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会是永恒不可磨灭的,更别提星座或MBTI。我反倒相信小天狼星对哈利波特说的那句“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血统,而是我们的选择。”
温潇温柔哥
2年前
16
ENFJ来了老弟
海矞
2年前
19
mbti始终只是一个有助于自我了解的工具,它能带来一种群体的认同感,理论性,独特性和话题性,但人性的复杂显然不能用归类法精确分类。之前看了韩国那个mbti的观察综艺,个人感觉e和i的对比是最明显的,但也大可不必过分用mbti所代表不同人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给他人定性,甚至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去推断生活中自己或者别人的行为。测试还是有漏洞的,忽略了很多其他影响因素。个人认为,娱乐一下就好了,别太认真。
Veronica__
2年前
22
ENFP集合!!
舟归山海
2年前
24
当前的90、00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通过集体性教育过滤器筛选后,普遍存在个体意义感的缺失。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小康社会,当马斯洛最底层的需求实现后,新一代人迫不及待的想要通过标签来凸显自己的差异化和个性化,mbti提供的标签完美契合了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转变下的一种共同的社会心理与自我认同需求,通过互联网得以不断放大和传播。 类比来看,无论是mbti,还是塔罗牌、人类图、星座等命理性格的工具或者测评,就像是给身处变局时代下,在国家、社会、家庭、教育不断他我构建下的一次自我刷新和再建构,是寻求和回归自我认同的一剂安定剂。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在其构建的场域和标签中,仿佛我找到了我之所以为我,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份出厂设置说明书,上面标注了你的喜怒哀乐,思维模式,人格偏好。它让人重新看清,原来我是这样的人,原来我适合这样的环境,原来我是这样思考问题的,原来与那样的人一起生活和共事,会更加和谐,似乎成为了一种高度凝练和符号化的自我介绍,在社交网络上一语道破天机,为算法更加高效地匹配你的社交同类。在提供标准化的简化的自我认知产品的同时,同时满足了这个时代社会人社畜人的群体性的心理归因和社交话语,这是其在这个焦虑感不断甚嚣尘上时代下逐步出圈,而走向娱乐化和流行化直至成为社交货币的重要要素之一。 确实如几位所讨论的那样,现象背后应当警惕的是这种工具性下的固定性思维,将这份人格机器出厂设置说明奉为圭臬,进而产生僵化的自我认知和性格特征,将不利于自我成长和自我突破进化的可能。同时它也可能使人忽略了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五彩斑斓的黑人格的可能,把人性框定在设定好的十六种颜色之中。 从个人意义感到工作意义感的延伸,使得mbti也成为职业抉择的重要一环,成为我们在迷茫期进行职业选择的一根救命稻草和重要工具。从个人来看,mbti比较精确地框定了一个人舒适圈范围,在这个舒适圈内,我们可以相对愉悦地进行社交选择和职业选择,减少各种不确定下的社交翻车和或是选择错误带来的沉默成本,正如嘉宾提及的这种确定性或者小确幸,mbti恰逢其时地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时代焦虑定心丸的功效。 认识你自己,确实太难了。需要看到的是,这个过程并非把自己装入一个琥珀中,展开刻舟求剑式的自我剖析,也不要把自己框定于各种容器之中定型。个体很小,就像是历史长河的一滴水,你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之中,但你可以选择环境来形塑自我,做个君子不器的小水滴,如雨,如云,如冰。。。
退役柯学家雪莉
2年前
27
评论居然没有XXXX集合?!
beepapa
2年前
49
更可怕的是有很多微博号把mbti做了一个meme 除了玩梗还有可能让一些人陷入自我怀疑 给自己心理暗示自己就只能这样了 因为在评论里会发现和自己同人格很多人也有共鸣就会更加确信这种刻板形象不去做改变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