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今天和一起跳舞的小妹妹聊天,回家以后感觉很难受,但不知道是究竟是为什么。
收听指南
00:00 在碧瑶有时候用英语交流也很费劲
03:09 第一次“窘迫”:在餐厅点了一瓶饮料
- 小妹妹:自己赚钱上舞蹈班、16岁的在职教育与校园霸凌
- 我:比起朋友们,兜里也没钱,看着别人吃吃喝喝也会窘迫和羡慕
18:29 第二次“窘迫”:80p(10RMB)的晚餐
20:27 第三次“窘迫”:二手店的衣服
24:34 不安全感+:不想承担他人的期待
延伸思考
1.投射与经验
昨天晚上睡不着,心里难受,录完播客还是憋得慌。
我想了想,我和这个妹妹差了快10岁。看到她那种兴奋又拘谨的状态,是不是让我在潜意识里回忆起了自己十年前的样子,因此更容易共情那时候内心不强大,不会处理自卑、羡慕和嫉妒情绪的自己。
我那时候是很羡慕身边的朋友的,感觉她们好富裕。而我每次出门除了有兴奋,还会有担心。担心她们想买吃的或者想玩一些别的游乐项目,那我的钱就不够了。
包括现在,身边的人都比我有钱的多,也很独立。
虽然我已经不太会因为消费问题觉得自卑或者尴尬难堪,我不会认为不想或者不能消费某件商品就是低人一等;在看到别人看来稀疏平常的事件时,我发出惊叹,对此我觉得很开心。因为我就是没看过山城,没做过飞机,没见过大海。这是经验、时间和兴趣爱好问题,和人品、人格无关。虽然说多了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因为认识的人总是很优秀,但我喜欢承认现实的自己。
可昨天接触了这个小妹妹以后,我突然想到,我这种说不明白的不适感,有没有可能是一种投射。
她在我眼中的“窘迫”,可能是我依然存在的自卑感提醒我,那可能是在我朋友们眼中的我——我们确实在某种程度不在一个层级。
就像我觉得35p(4.5块)的汉堡很美味,1.5块的吉普尼(一种当地很小很破的公交车)人不多的时候坐着也很舒服,但是我的朋友出去玩都是泡吧、逛景点、吃餐厅,出门基本只靠打车一样。
哪怕当时她说不习惯也不想做吉普尼的时候,我知道她不是在炫耀或者鄙视我,大家只是习惯和消费观不同,当然,消费能力更是不同,可还是会觉得有些失落。
这是在消费能力上自卑的一种投射。
还有一种投射,可能来自于脆弱敏感的内心。
大学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拖延者和完美主义(出于对失败的恐惧),我都无比痛苦,我现在所有的性格特质基本上都是从自暴自弃的高三到懵懵懂懂的大学四年再到无比迷茫自责的疫情期间的自我流放塑造的。
那时候我不想做任何正事,但是生活也不会真的被“打扰”。
所以在遇到我的俄语课老师以后,我们成为了朋友,我会很热情地帮助她,甚至招待她到家里玩,参加她的婚礼做她的伴娘。
但我的热情源自我的孤独,我的不被认可感和没有价值感,我是那么迫切的想逃离自己的生活。
其实做这些事情并没有花很长时间,但昨天小妹妹那种热切的情绪,那种迫不及待想邀请我一起骑车、射箭和唱K的心情让我想到了以前的自己。
因为孤独,因为脆弱,因为太渴望逃离生活,想要被看见、被倾听、被理解而把遇到的某个人当做一种特殊的情绪窗口,希望她可以陪伴自己实现短暂的逃离。
我比她多出了十年的经验,而我的朋友比我多出了十几年的经验。
或许面对更年轻的一代,对于他们现有的困惑和痛苦,当事人总会有一种特别的共情,那是一种透过新生代青少年看到过去无助自己的独特视角。
2.人是否可以成为一束光,满足对方的期待?
在结束谈话以后,我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适感,到现在,我也不不能清晰地表述出来到底是因为什么。
但是昨晚睡前我分析了一下自己觉得没有安全感的原因可能在于我暂时承担不了对方对我热切的期待。
让我觉得最难过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因为贫穷带来的偏见和恐惧。
在我爸“批评”我不该和当地人暴露过多个人信息并且“深入”交谈以后,我也觉得害怕,害怕自己会不会被盯上,害怕对方会不会有什么企图,害怕以后会不会“甩不掉”某些麻烦。
想法本身有什么罪过呢?
可为什么会有这种恐惧?
除了未知,难道不是因为肉眼可见的对方比我“贫穷”吗?
可这种“穷”还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
一个社会经验不足,内心不够坚定的人想要“依赖”比他更成熟的人。
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想要和比他更优秀的人一起玩。
一个学习成绩一般的考生想要和高分考入名校的学长学姐有更多交流。
……
这些想法和期待难道真的带着不可告人的,想要利用他人、无耻地向上攀爬的意图吗?
只是因为我们无法分辨,只是因为对方在某些方面暂时“贫穷”,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我们会想躲避。
请问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一方的想法是不道德的呢?
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没有对错,都可以理解,但误差、猜忌和痛苦便由此生发。
也难怪偶像剧里男主的富人家庭总觉得贫穷女主接近男主是不怀好意。而女主面对男主,那种过时俗套的反抗:“穷人就没有心吗!就没有感情吗”之类的质问都是在不同立场下对自己处境的担忧和自己清白的辩驳。
我以前很爱看救赎文学,在看《以家人之名》的时候只希望女主父女俩快些拯救男主,快点甩掉男主的妈妈,大家重新组建一个“家庭”,和和美美的多好。
但昨天晚上,我突然意识到,这世上没有犹豫的帮助实在难得。
我们都是普通人,在出手相助的时候就是会判断一下帮助人的风险自己是否能承担,对方是不是真的值得帮助。
如果我是《以家人之名》里尖尖的爸爸,那么我会用更多时间观察凌霄的家庭,而不会那么热切地进入到对方的生活。因为短暂接触可以抽身,深度绑定需要信赖,而信赖被辜负,自己会很受伤。
所以可能从今往后,再看到xx谁xx的“一束光”之类的论述,我都会打个问号,想一想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真的会义无反顾吗?
其实,有恐惧依然迎难而上的人才是真的有勇气。在犹豫过后,依然选择相信和帮助他人的人更真实且值得钦佩。
虽然我发现我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善良,但以此为契机发现人性的共通面并且承认这种真实,也是好的。
至于说之后要怎么和这个小妹妹相处,我决定遵从本心。
既不委屈自己迎合她的期待,答应她的所有要求(如果我觉得不安全或者不想的话,我会直接拒绝她的邀请),但是对于可以一起做的事情会享受和她相处的每一刻,并且告诉她,她很好,让我们彼此都开心。
补充信息
1.人民币兑菲律宾比索汇率大概是1比7.8,所以音频里提到的物价大概如下:
菠萝饮料50p=6.4RMB
晚餐鸡肉蔬菜米饭150p=19.2RMB
市中心一般餐厅物价:200-250p-300p=26.6-32-38RMB
2.关于中专和职高(看完还是很懵啊……)
【解读】中专、技校、职高、技师学院和高职的区别是什么? (qq.com)
3.关于旧衣服回收
你捐的旧衣服都去哪儿了?我装了10个定位器|我有个想法_哔哩哔哩_bilibili
更正信息
1.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x100%
恩格尔系数越大,越贫困;越小,越富裕。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