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人的一生有三次阅读童书的机会:当你还是小孩的时候,当你有孩子的时候,当你老了的时候。
大多数成年人认为童书是给孩子的书,长大了就不能再读童书了。
长大后回过头来发现多的书都忘了,那读过的书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
什么样的童书成年人看不懂却备受孩子喜爱?家长应该如何对待童书中的暗黑?
本期节目黄老师和阿甲老师会分享自己与童书的缘分,以及他们与孩子的亲子阅读。
本期主播:
阿 甲:红泥巴网站创始人
黄晓燕:奇想国童书创始人
本期节目提到的童书
《半夜鸡叫》《野葡萄》《宝葫芦的秘密》《小灵通漫游未来小精灵与蒸汽马车》
《彼得兔的故事》《市场街最后一站》《奇妙的九》《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山中》
本期进度条
1:09 长满书的大树
3:25 人一生有三次读童书的机会
5:14 童书(图画书)在中国的历史
8:31 小时候读过的书忘了,读书还有意义吗
12:49 成年人为什么要读童书
16:51 家长应不应该替孩子屏蔽童书中的暗黑
31:55 给女儿读的第一本书
41:29 亲子共读,搭建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47:11 童书的意义
52:08 回到童年
1:00:36 欧洲人把孩子看做成人的预备,中国人把孩子看做缩小版的成人
主播...

东成西长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LearnWise
1年前
安徽
0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往昔的欧人对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不同;倘不先得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儿童为本位。”
诚然,在人类文明史上,儿童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都不被重视。不管是西方的把儿童视为“成人的预备”期,抑或东方把儿童当成“缩小的成人”都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导致成人往往用心良苦,以自己过往的经验教育孩子,希望及早让他们学会当“大人”,结果往往上演揠苗助长的一幕,摧残了儿童幼小的心灵,扼杀了儿童丰富的生命力。
FFFFFFFF___
1年前
北京
0
您好 国内童书发展史有相关资料吗?求推荐 用于论文调研
IrisChen
2年前
0
太高兴了,能听到这么真诚有料的播客!
我是一个三岁男娃的妈妈,平时也很喜欢和孩子一起读图画书。
听到这一期播客中关于“暗黑”部分的讨论,最近正好有一件困扰我的事儿,我家小男孩儿读到书中反派角色出现的时候,总是几乎本能地说:“pia~pia~我要把它打死。”我本人内心有一些抵触这样的反应,我问过他:“可是如果把它打死了,他的妈妈会伤心怎么办呢?”也试图引导他:“要不然我们用一把麻醉枪,把它打晕过去好不好?这样我们也安全了,他的妈妈也不会伤心。”
然而在很多的经典故事中,其实作者也会把结尾处理成“打死”这种结局,比如《格林童话》里的《小红帽》、《糖果屋》等。
听了这一期播客,我开始反思我自己,是否应该要尊重原来的故事架构,不需要刻意地去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纠正”呢?

loloa
3年前
0
18:49 绘本的阴暗面可以存在,小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_Litchi
1年前
辽宁
0
怎么不更新了呢

elena_zhang
3年前
2
阿甲老师好可爱哦~
曲奇小餅干
2年前
4
大人的书不再问一些深刻的问题,反而孩子的书在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