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展出的“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展”一直从今夏火热到深秋,从中也可看到大众对建筑展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借这一契机,我们邀请了该展览的策展人胡鹏飞老师,就展览内容、策展理念以及展前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对谈。以此来从不同维度了解隈研吾的建筑理念,以及他对建筑美学、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看法。
-播客时间轴-
02:00 七妖妖对这个展览的整体感受
07:00 策展思路和展陈设计
10:08 隈研吾建筑设计的几个特点
15:00 展览中五感的体验环节
21:20 五感的建筑音乐会
23:14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船厂1862
25:40 此次策展的挑战
32:06 展览中多媒体作品的介绍
35:16 和隈研吾团队工作沟通的感触
39:11 策展人在整个展览中的角色定位
44:17 隈研吾建筑巡回展的计划
-相关内容-
1.隈研吾个人介绍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师,曾获日本、意大利、芬兰等国际建筑奖,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1954年生于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取得建筑硕士学位。 1990年,隈研吾在东京青山创立了隈研吾建筑师事务所。著有《负建筑》《撕碎建筑的硬壳》《21世纪人们应该如何居住》《十宅论》等作品。
建筑风格:
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以自然景观的融合为特色,运用木材、泥砖、竹子、石板、纸或玻璃等天然建材,结合水、光线与空气,创造外表看似柔弱,却更耐震、且让人感觉到传统建筑的温馨与美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
2. “五感的建筑”展览介绍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对于受困于城市钢筋混凝土的我们如何走出困境,如何获得心灵的慰藉,建筑应该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带着这样的思考,隈研吾提出了建筑设计新的理念——“五感的建筑”。即:建筑应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人类五种感官出发,全面调动人的感官参与,建立人与建筑之间的关联,从而满足人对建筑所营造的空间和时间的获得感。
展览分为5个单元:
日常的五感 / 活跃的五感/开放的五感 / 享受的五感 / 探索的五感
展出作品每件均配有草图、施工图、效果图与建筑模型,可以近距离了解隈研吾建筑的结构特点和设计思路。另外,每个展区都做了项目的立面局部还原,详细展示了材料的真实质感和工艺。
3.“五感的建筑”部分作品展示

《竹涧》
入口处的装置。使用1万多根扁竹,通过平衡竹子本身的重量和其韧性产生的反作用力创造出隧道式的空间结构。


《达令交流中心》澳大利亚,悉尼

《GC口腔科学博物馆研究中心》日本,爱知县

《船厂1862》中国,上海


《劳力士中心》美国,得克萨斯州
-链接-
-关注我们-
欢迎微信搜索「艺术七妖妖」或扫描公众号二维码关注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