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落幕的戛纳电影节上,朴赞郁执导,汤唯、朴海日主演的电影《分手的决心》斩获最佳导演奖,宋康昊凭借《掮客》成为韩国首位欧洲三大节影帝。这是继两三年前《寄生虫》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后,韩国电影再次受到世界影迷瞩目。
韩国电影并不是近几年才崛起的,而是自90年代末起韩国文化立国政策、财阀巨头在海外积极运作、釜山电影节的推波助澜、文在寅的韩流外交路线、韩国影人的团结抗争及危机意识等内外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拿大奖并非偶然。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中国电影与韩国电影发展的路线不同,但其实从资本、人才、市场等各方面来看,中国电影创作都有更肥沃的土壤。快三十年过去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拍出下一部《霸王别姬》《活着》?
本期嘉宾:
小韩(影评人,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策展顾问,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顾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海外特约作者,译有《韩国电影史》《韩国电影100选》等)
节目流程:
00:04:35 韩国电影的浮沉,与政府、财阀密不可分
00:08:38 《寄生虫》《分手的决心》《掮客》的背后推手:亚洲巨头CJ娱乐
00:13:02 朴赞郁、奉俊昊、金知云等被迫走上国际道路
00:18:19 好莱坞资本、流媒体进入韩国市场
00:23:40 如何看待“只有迎合西方才能在国际电影节获奖”一说?
00:31:17 汤唯能再次打开韩国事业版图吗?
00:33:57国民演员宋康昊靠哪些“积分”攒出戛纳影帝?
00:34:58 李沧东距离金棕榈,只差了一点运气
00:38:39 对韩国电影从业者专业度、危机意识的印象
音频摘要:
前几天,韩总统尹锡悦向朴赞郁和宋康昊分别发出贺信,这似乎已经成为韩国总统的一项常规操作。两年前文在寅也曾向《寄生虫》剧组发贺信,还不顾疫情在青瓦台设宴款待。
简单了解韩国电影史,就会发现其发展难免和政府更迭、党派轮换联系在一起。在开放环境政策的支持下,2003年到2004年韩国电影迎来第一个高潮,奉俊昊拍出《杀人回忆》,朴赞郁《老男孩》在戛纳拿下评审团大奖,金基德凭借《空房间》获得威尼斯最佳导演奖。但是到了李明博和朴槿惠当政时期,出现了臭名昭著的文艺界黑名单,奉俊昊、朴赞郁、金知云等韩国影人相继征战好莱坞,就有这部分原因。
保守党执政期间,虽然创作环境比较恶劣,但韩国电影依然坚挺,这就有赖于90年代后期,由政府和财团共同构建的成熟电影产业的支撑,尤其离不开CJ娱乐女掌门李美敬多年来为韩国文化出海的不懈奔走。《寄生虫》和《分手的决心》获奖后,奉俊昊和朴赞郁去的都不是韩国政府机构举办的派对,而是先跟CJ集团的人一起去喝酒庆祝,可见导演们跟CJ的关系有多么密切。
CJ是韩国四大电影公司之一,其他三家为乐天、Showbox、NEW,这四家公司基本都是在亚洲金融风暴后进入韩国娱乐圈的。《实尾岛》《海云台》《雪国列车》等一批韩国卖座大片,《请回答1988》等热门韩剧,《PRODUCE 101》等综艺节目均为CJ投资制作,CJ旗下还有近20家电视台和在中国也很常见的CGV影院等。如果对CJ这家巨无霸公司感兴趣,可以参看《CJ集团:韩流爆红经营术》这本书,里面详细介绍了一个制糖起家的公司是如何用20多年时间,成为最强娱乐帝国的。
当然,雄厚的财力只是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基础,仅靠砸钱公关是拿不到奖的。戛纳的奖项只取决于评审团几个人的口味,奥斯卡虽然需要公关,但并非决定因素——实际上,《寄生虫》的奥斯卡公关花销只有四五百万美元,远远达不到奈飞为《爱尔兰人》公关砸下一亿美金的程度,最终还是依靠过硬的内容和口碑,一点点扩散出影响力。
以上讲到的政府、党派、财阀、公关都是外因。从内因上看,朴赞郁、奉俊昊能在电影节登顶,也是他们十多年来拓展海外版图、获得国际影坛认可的结果。虽然他们当初出走国外有不得已的原因,但最终他们不仅成就了自己,也为韩国市场拉来了好莱坞的资本,促成了更多跨国项目合作,并且韩方创作者是有话语权的。
有人会说,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肯定是因为迎合了西方了影片类型/意识形态/猎奇心理/审美……这个很容易就能举出很多反例,《寄生虫》反映的是韩国的阶级固化、贫富差异问题;《老男孩》拿评审团大奖那年,金棕榈给的是揭露布什政府丑闻的《华氏911》——一个美国的评审团主席(昆汀),把大奖给了一部“反美”的电影。意识形态可能会是电影节邀片的考虑因素之一,但基本不会是获奖的根本原因。
《分手的决心》当然是一部很值得关注的作品,汤唯在韩国算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外国演员了。很多韩国电影人都很喜欢汤唯,认为她漂亮、有气质。未来汤唯可能会中韩两头发展,取决于哪里有适合她的剧本和项目,她的韩国老公也会帮她把关、找机会。
宋康昊能拿到戛纳影帝,不只是因为《掮客》这一部作品,而是与他演过的很多韩国大导演作品、他受邀担任戛纳主竞赛评委等“印象分”加成有关。
近些年韩国影坛几位大导演在国际电影节轮流坐庄,最可惜的是李沧东,好像每次离金棕榈只差一步,希望下次他能拿出一部再次震撼影坛的作品。
韩国电影其实有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是青黄不接。虽然每年也有很多青年导演冒头,但目前还没看到像李沧东那样有大师气象的导演。相比韩国,中国的优秀青年导演层出不穷,人才济济,但不知外部环境能否扶持他们顺利成长起来。
对于接触过的韩国电影从业者的印象是,很专业。禁韩前有过一些中韩合拍项目,开拍前中国电影人在嗑瓜子、聊天,而韩国电影人早早开始准备拍摄内容。感觉韩国电影人普遍有危机意识,青年导演努力在类型上创新,可能因为他们的市场和机会比较有限,竞争也相对激烈。从各方面来看,中国电影都不缺乏先天条件,唯独现在难出好作品……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