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次的聊天中,我和Tao&Yoko交流了各自与建筑的缘分,以及学校里的学习生活。Tao和Yoko就我学习建筑的过程,对我提出了疑问。主要围绕一点,即为什么我获得了一个反思系统、反思建构的视角之后,依然选择去以建构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一些问题?
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我和Tao&Yoko 展开了非常多的讨论。关于写作中的呈现与归纳;做设计的时候面对的“实然和应然”的问题;对自己诚实的重要性等等。这些讨论可谓天马行空,Tao和Yoko的诘问也非常尖锐。但我却非常开心。
我从未被他们说服过,他们也从未想过说服我。我们恰恰是在一种不断交换视角的过程中,获知了我们底层的共识。总而言之,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讨论,也希望你能收听愉快。
内容索引:
00:03:17 Tao问为何在学习过程中这么挣扎的Z,在工作中反而风生水起?
00:04:40 Z自觉自己仍非一个好的设计师,并且会在做设计的时候问自己,如果是Tao和Yoko,他们会怎么做?
00:15:23 Yoko问Z,为什么不用一种更好的方式去搞历史,或者说是建筑史呢?
00:39:32 Tao认为Z仍旧在尝试归纳、总结,仍旧没有放弃一种建构的视角。虽然是希望呈现一种自下而上,但最终还是有上下,有建构。但他并不对此提出价值判断。
00:45:43 Z认为,人类不可能完全放弃建构的方式。所以他所采取的方式是“克制”。
00:56:10 Yoko的问题越加尖锐,她提出一个问题,即Z为何要在工作中去与系统妥协呢?为什么Z不认同系统,却仍然要与系统合作?
01:01:00 Z认为这是一个“实然与应然”的问题。既然无法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与系统完全割席,又想要做一些事情,就必须要考虑到现实问题。Z希望当一个在现实世界中的行动者。
01:01:09 对于Tao&Yoko的不断追问,Z表示很开心。他认为自己在底层上非常赞同他们,而他在现实世界中行动受挫时,Tao&Yoko的纯粹给了他很大鼓舞。
01:16:09 Z决定在接下来的研究和写作中,进一步地去远离建构的视角。
01:23:09 看见自然,是Tao&Yoko的契机。是他们逃离系统的抓手。
01:31:09 Tao讲述自己为何没有办法去做一些抽象、归纳和建构的事情。他认为自己对此类事情有某种生理上的厌恶。他认为自己因此无需“克制”。
01:40:09 Z表示自己也相信并认同这种“别无选择的时刻”,但他更倾向于用自由意志和道德律来解释这种现象。即同一种现象,两种不同的视角。
01:47:09 Yoko则认为这是“道不远人”。即重要的事情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