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为什么叫愚园路?霞飞路又在哪里?上海现存最早的咖啡馆是哪家?为什么上海人叫生煎馒头而不是生煎包?萝春阁和大壶春之间是什么关系?
本期节目,《上海城记》的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 徐锦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汤惟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方笑一,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屏瑾与读者相聚上海图书馆东馆,以《上海城记》《繁花》《上海繁华》《粤菜北渐记》为锚点,从历史、文学、影视、饮食等不同视角,带大家一同更深入地走近上海、读懂上海。
(ps:本期进馆说明列出了超多上海文化地标,建议加入citywalk收藏夹,周末一起去打卡!)
当我们谈论上海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不仅是在谈论一个地理位置,更是关注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成长轨迹、丰富的文化内蕴、复杂的社会变迁和人文情感的寄托,这些都是构筑上海城市特质的重要元素。
大咖进馆说,读者尽管听。我们的讲座即将开始,各位读者,请入座。
【🎤谁进馆说】
徐锦江:《上海城记》的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
方笑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本场主持)
汤惟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张屏瑾: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进馆说啥】
02:40 【远景】16个字概括上海五千年的空间变迁历史
- 冈身东西、南市北市、北上西进、跨江跨河
05:38【中景】开埠后的4个争议
- 华夷隔离之争、华洋杂居之争、上海城墙之争、租界地位之争
07:26【近景】1980年代的5个倒数第一
10:21 从愚园路开始走进上海
12:11 《上海城记》开辟了城市研究的新路子:街道史
17:34 曾经的租界,夜生活为什么那么丰富?
18:41 从《繁花》中宝总的经历,看上海如何成长为现代都市
22:03 由《粤菜北渐记》谈谈上海街道中的粤味
- 22:11 新雅茶室——1920年代上海文化艺术界人士的聚会点
- 22:50 四川北路——19世纪中后期广东移民的聚集地
24:25 “不怕家里天火烧,就怕路上摔一跤”:海派文学中的上海性格与日常书写
29:55【华师大教授带你City Walk】值得打卡的上海美食:
- Day1:功德林素菜馆-上海历史博物馆
- Day2:大壶春&东泰祥&丰裕生煎馒头(生煎包的地道叫法是生煎馒头?)
- Day3:东海咖啡馆(上海现存最早咖啡馆,老克勒的上海回忆☕️)
- Day4:思南公馆阿娘面馆(曾经的网红店,连续8年登上米其林指南“必比登美食推介”餐厅)
32:37 上海传统菜肴——虾子大乌参是怎么来的?
33:18《繁花》带火的美食——宝总泡饭又是怎么来的?
34:40 萝春阁的老板是谁?萝春阁和大壶春之间是什么关系?清水派or混水派?——生煎馒头背后的故事
38:27 “吃西菜到红房子”:罗宋汤其实是俄国菜?!
41:33 炸猪排来自奥地利维也纳?上海洋山芋色拉和其他色拉有什么区别?
43:19 为什么要保留老字号?
45:05 上海文化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进馆看啥】
- 《上海城记》(索书号:K925.1/2283-2)
内容简介:著名学者徐锦江老师以愚园路为切入点,纵横契阔,探寻了上海的城市发展路径、城市形态以及城市意象。《上海城记》是愚园路历史的第一部整体性研究作品,对愚园路所承载的的历史沿革与旧址,以及相关的上海城市发展史、文化史、革命史作了详尽的文献整理和叙述,清晰展示了愚园路的整体面貌,填补了上海城市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 《繁花》(索书号:I247.57/8133-14)
内容简介:金宇澄创作的长篇小说,于2012年发表在《收获》杂志。小说三个主角是军人家庭出身的沪生、资本家家庭出身的阿宝和工人家庭出身的小毛,讲这三个上海人从小到大的故事。作品单、双数章节各有一条时间叙事线,一条谈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故事,一条谈20世纪90年代的故事,两条叙事线交叉进行。
- 《上海繁华:经济伦理与近代城市》(索书号:K295.1/6003)
内容简介:本书回顾了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透过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现代百货业,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在从商与消费被视为爱国志业的观念下,不仅取得在儒家社会的正当性而改变了上海,更成为近代中国政治与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力量。
【📖进馆说明】
相关人物:
- 卢汉超: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艾伦人文学部教授、亚特兰大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中国历史评论》主编。在“从开埠到开放:上海都市化18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卢汉超教授表示,就城市发展规划而言,开埠后上海曾有过影响深远的四次大辩论:华夷隔离之争,华洋杂居之争,上海城墙之争,租界地位之争。所有这些争辩讨论在当时的出发点是市政,核心是变革,结果是促成了城市的进一步开放及发展。
- 诸大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管理城市发展》、《一个人的上海史:我看上海城市空间变迁》等。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40年上海有过四次城市发展战略大讨论,这在决定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 张爱玲:海派文学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度。张爱玲故居常德公寓位于上海常德路和南京西路交汇处,静安寺附近。张爱玲在这里完成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几部小说创作。
-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中国粤剧演员,工花旦,代表剧目有《关汉卿》《刘胡兰》《昭君公主》等,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胜寿年班夏季歇班,她随靓少凤去上海演出,首次用“红线女”的艺名出演了剧目《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相关地点:
- 愚园路:“一条愚园路,半部近代史”。1911年工部局填浜筑路,以当时著名园林“愚园”命名,就有了这条马路。路上的建筑以旧式洋房和新式里弄为主,名人故居举步可见,钱学森、陈独秀、傅雷夫妇、张爱玲等人都曾在此居住。
- DD'S咖啡馆:老牌俄商咖啡馆,上海人称它“弟弟斯”或“甜甜斯”。坐落于霞飞路的DD'S咖啡馆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上海滩,深受沪上名人喜爱。
- 新雅茶室:1926年由粤商蔡建卿在虹口创办,清新雅致,吸引众多文化名人在此喝茶聚会,成为上海最早的文化沙龙,也给上海人带来了“吃早茶”的新风尚。1934年,新雅茶室搬迁到南京路,即如今的新雅粤菜馆。
📍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719号
- 群众影剧院:原广东大戏院,建成于1931年,是当时上海主要的粤剧演出场所,1968年更名为群众影剧院。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1552号
- 功德林:创始于1922年,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老字号品牌企业,以淮阳风味素菜为特色,提供素菜、素面、素点和净素月饼,称得上是素食“天花板”。
📍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445号
- 跑马总会大楼:1860年,英国商人霍格等人以低价强征了今上海人民公园一带的大片土地,将其改建为跑马场。1934年,跑马总会大楼建成,供高级会员享乐。上海解放后,跑马场分别被改建为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跑马总会大楼则于1952年被改建为上海博物馆。2018年,被改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 阿娘面馆:上世纪90年代,阿娘面馆凭借让人回味无穷的黄鱼面,深受上海人的喜爱,被誉为“令人难忘的上海滩三碗面”,连续8年登上米其林指南“必比登美食推介”。
📍上海市黄浦区思南路36号
- 东海咖啡馆:上海第一家咖啡馆,成立于1934年,其前身是犹太人开设的马尔斯咖啡馆。民国时期非常火爆,曾经是上海滩最时髦的约会地点。
📍上海市黄浦区滇池路110号
- 大世界:由黄楚九于1917年建成,以游艺杂耍和南北戏曲为特色,是旧上海最吸引市民的娱乐场所,被誉为远东第一俱乐部。如今,大世界已成为新晋城市演艺文化地标。
📍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号
- 霞飞路:20世纪初在法租界辟筑而成,1922年以法国将军霞飞命名为霞飞路。解放后,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更名为淮海中路。
- 红房子西餐馆:上海历史最悠久的法式西餐厅之一,1935年始创于霞飞路,是海派西餐的代表。烙蜗牛、烙蛤蜊、洋葱汤、火烧冰淇淋等都是红房子的名菜。
📍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845号
- 德大西餐社:创立于1897年,原名德大饭店,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20世纪上海人的西餐启蒙。德大色拉、罗宋汤、炸猪排、葡国鸡等都是德大西餐社的经典菜品。
📍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473号
相关书籍:
- 《粤菜北渐记》周松芳
- 《海上花列传》韩邦庆
- 《丽莎的哀怨》蒋光慈
相关电影:
- 《海上传奇》贾樟柯
【馆在哪里】
东馆:上海市浦东新区迎春路300号/合欢路300号
淮海路馆: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555号
【联系馆员】
微信公众号:上海图书馆
微博:上海图书馆
小红书:上海图书馆
抖音:上海图书馆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