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76分钟
播放:
1,572
发布:
1年前
主播...
简介...
从韩国咖啡厅设置儿童禁入区到新荣记限制携带儿童用餐,我们的社会悄然间弥漫开了一股区隔儿童的倾向。关于公共交通工具上孩子干扰其他乘客而家长不加管教的媒体报道也激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不少人提议开设亲子车厢。在刚结束的国庆黄金周,不少家长因面临带娃出行这一体力的考验和道德水准的测试而倍感压力。
在关于厌童的讨论中,我们需要厘清:到底什么是厌童?背后的假设是什么?哪些因素导致了厌童情绪的蔓延?有孩子的人和没孩子的人真的无法互相理解吗?在讨论儿童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忘记其他的弱势群体。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44期节目《厌童:一种新的社会区隔?》。
【本期主播】 古铜,Rosa,CD,米粒
【收听指南】
00:02:08 被讨厌的儿童,如履薄冰的家长
00:13:46 家庭原子化与日益局促的儿童想象
00:27:33 不生孩子,你就能无坚不摧吗?
00:34:28 绩优主义之下日趋冷漠的陌生人
00:48:14 没孩的人和有孩的人之间存在结界吗?
00:55:09 养娃和养宠物有什么不一样?
【背景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选自贝多芬写于1795年的Piano Sonata No. 2 in A major, Op.2, No. 2,意在献给约瑟夫·海顿。于1796年与第一部和第三部奏鸣曲同时出版。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姜饼_QPzg
1年前
上海
11
有很多段让我有这种不适感
好像因为我产生这种被冒犯的感觉,并对其指出,以至于家长以后都会有这种困扰和担忧
比如对于孩子睡醒在哭泣,其实能感觉到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很慌张,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
但在车厢上打打闹闹,大声争吵,与其在车厢上大声吼孩子然后开始吵什么的,难道不应该在平日里就引导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安静的一起做点什么,不应该吵到大家,引导孩子换位思考什么的
可能这里说的有点不切实际,但不是完全做不到吧,但大部分家长难道不是吼一下然后继续看自己的手机嘛?
还有踢凳子,电影院里吵闹,不能耐心的和孩子解释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嘛?大部分家长的做法就是直接让孩子不要这样做。
与其说这样担忧,不如做好身为父母的责任
大部分人会无缘无故的厌童,只是有针对性的厌童
上升到对特殊儿童的歧视,普通家长的担忧,难道不是一种道德绑架嘛?
几次谈到这样的现象对国家、社会、后代未来会产生不良影响、会让人因此不敢生小孩,要对儿童有更多的包容
但包容和同理心是相互的,我很难对没有把他人放在眼里、不尊重他人的儿童和家长产生太多同理心
yqz的梦呓
1年前
上海
6
28:44 糟糕的社会大环境下,每个人都感觉不安全,都希望自我先得到关爱。拒绝看到不同的人群(婴儿、老人、异性等等),普遍的同理心缺失,不能接受真实的人,发展成相互不理解甚至相互攻击。

捞小羊
1年前
四川
4
15:53 完了 听不下去了 光是听列举熊孩子的行为我的心跳加速了
莫其名妙
1年前
吉林
3
40:26 关于死亡选择的想象,在我经历过发小朋友去世之后,变得复杂或者说面对现实了。朋友中学时父亲去世,他和母亲两个人就是整个家庭,他读大学家就搬到上学的城市。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母亲都一直和他在一起,直到他在疫情全面解封的前一个星期因苦闷酗酒后去世。我无法想象他只剩下自己母亲和妻子孩子的家庭怎么继续下去,也无法想象他的母亲以后的生活会如何度过。死亡真的不只是一个只关乎个人的选择。关于死亡选择的想象,在我经历过发小朋友去世之后,变得复杂或者说面对现实了。朋友中学时父亲去世,他和母亲两个人就是整个家庭,他读大学家就搬到上学的城市。读书、工作、结婚生子,母亲都一直和他在一起,直到他在疫情全面解封的前一个星期因苦闷酗酒后去世。我无法想象他只剩下自己母亲和妻子孩子的家庭怎么继续下去,也无法想象他的母亲以后的生活会如何度过。
人的死去除了“获得”了那份无知无觉带来的解脱,给那些曾经连接在自己身上的关系带来的变故,可能都不是曾经活着的自己会接受的。死亡真的不只是一个只关乎个人的选择。

北京西站南广场东-
1年前
江苏
3
我对我的猫咪是一种很感激的心情,因为它在疫情三年各种与世隔绝的情况下一直陪伴着我。我很同意老师说的宠物是很能把年轻人联系在一起的社交话题,如果我认识了新的朋友,给她们讲我的猫咪、看猫咪的照片,大家都会很感兴趣,有猫的和没猫的都可以聊这个话题。如果一个妈妈给她的新朋友们分享孩子的故事、照片,可能不会有完全一样的效果,除非这个朋友很喜欢孩子/想要生孩子。
yqz的梦呓
1年前
上海
2
网络上有效的公共讨论;不同人群之间的理解和共情,在当下的China太稀罕了(然后马上又要社媒实名制)
不浪
1年前
浙江
2
43:05 听了这段想说一下,我怀孕的时候遇到大多数让座的都是女孩子,尤其有一个个子小小的,很谢谢她们的体贴
姜饼_QPzg
1年前
上海
2
1:12:11
也不能这样说吧
讨厌熊孩子不代表讨厌所有的孩子呀
换句话说不喜欢熊孩子的人
是因为知道正常儿童需要边界感 尽量不给他人带来困扰
而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其实是可以感知到他们的不同的,也会对其有更大的包容
我觉得这里好像有点偷换概念了,甚至从讨厌熊孩子来导出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歧视,然后以特殊儿童家长的担忧来道德绑架
我觉得正是因为我不喜欢熊孩子,也不喜欢熊家长,所以真正有孩子的时候我会更多去引导孩子,我其实不会有太大担忧说有孩子会给大家产生困扰所以我就不敢做这做那

ShirleyYoYo
1年前
四川
2
感觉这期播客会被认为是一群秉持“养儿防老”观念的宝妈的自说自话…
姜饼_QPzg
1年前
上海
1
没有呀,养猫猫比养孩子需要花费的会少很多,只要负责吃吃喝喝和生病治疗就可以了
小孩的话你对她的期望会更高,投入的教育营养各方面的就多很多
猫猫的话就只需要彼此陪伴就好了
姜饼_QPzg
1年前
上海
1
1:00:19
一岁以内的宝宝还是很可爱的,肉嘟嘟的,其实并不会是假装喜欢或者怎么样
就像对人类幼崽人类宝宝是没办法抗拒的,不会任性不会乱跑打闹,不会开一些没有礼貌的玩笑
就是一种纯天然的非常单纯没有杂质的存在
我厌恶的可能是没有边界感的儿童吧
边界感是我认为家长需要潜移默化教导孩子学会的一个感知能力
阿莲蓬松子弹琴
1年前
江苏
1
跟独生子女也有很大关系,独生子女这一代从小就没有和小孩共处过
HD680822y
1年前
湖北
1
这期的某些观点不能完全赞同。几位主播的素质不能等同于所有家长的素养,有些乘客缺乏同理心是一种可能,但是否有家长也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缺乏日常而非案发现场的对孩子的教养?
小淼
1年前
浙江
1
十一带娃出门高铁5小时,都买了一等座,去的时候遇到一个妈妈带小男孩,刚好两个孩子能一起玩相互包容。回来的时候是一个年轻女孩,一上车她就跟乘务员说要升等级,但是没有票,然后她手机放着甄嬛传睡觉(没有带耳机),旅途中虽然没有凶我们,但是凶了前排一个唱歌的小男孩(确实声音有点大)。去的途中遇到别排有个年轻女性闹着要换座,因为旁边小男孩吵她睡觉了,小男孩睡着胳膊动了下打到她,把她吵醒了,她就说熊孩子、要换座!如果旁边是个成年人胳膊碰到了可能动一下也就过去了,但是如果是个孩子就可以抓着不依不饶了。在年轻女性语境中对小孩宽容度真的很低很低……出门全场前后一直提心吊胆,准备各种玩的吃的希望她能保持安静……太累了😭
Em_ME6T
1年前
河南
0
不喜欢二手烟也知道二手烟什么味儿,不喜欢儿童失控行为不代表对这类行为没预期。吸烟者应该在公共场合被单独放置,这没有不合理,何况孩子某个年龄阶段猫狗看了都要绕着走。冲突不是必须弥合才好,解决的公共成本算谁头上才是应该仔细商量的

陌生青年辛克莱
1年前
湖南
0
流浪猫我能喂,不管是多虚假的情绪价值或自我感动,别人的小孩我能干嘛???这跟小孩可不可爱有关系吗?为什么还把自己小孩跟流浪猫比上了,觉得陌生人对你小孩不够重视原地破防了吗?说白了,流浪动物,我愿意跟它产生关联,也很大概率可以。别人的小孩我应该愿意或我可以吗?
草莓酱_WDuj
1年前
陕西
0
26:22 而且就有会产生新的指责,为什么你不能带孩子去儿童车厢
草莓酱_WDuj
1年前
陕西
0
56:12 我的猫尿过我几床被子,我觉得养猫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耐心

袁面包
11个月前
广东
0
公共场合遇到带小孩马上远离,基本上都是素质非常差
玥鸽AKA院长
11个月前
广东
0
有太多矛盾的地方了:说因为年轻人不了解孩子发展规律,不理解孩子在某个阶段因为身心发展不成熟而无法长时间良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厌童,有没有可能他们正是知道了解孩子控制不住自己 家长还以此为放任的借口,才厌呢?说大家要对熊孩子有同理包容心,才能让孩子有和谐的环境长大,有没有一种可能,这群被认为厌童的人就是被这么包容过来的,所以才那么强调个人利益与空间?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缺同理心的又何止厌童,还厌老 厌吵 厌堵 厌蠢 厌一堆东西,同理心不是呼吁就能有的,这些年轻人打小就是高压力高竞争培养起来的,他们连自己的情绪都不太有足够的心理资源去平衡了,哪还有心理资源去同理别人?
另一方面,与以前的生活相比,现在条件好了,的确多了许多儿童出现在密闭公共空间的机会。以前有几个孩子能在几岁的时候就长途出行的,有几个孩子能在几岁的时候就去博物馆艺术馆的,有多少孩子能经常下馆子的?偶尔在公共场合见到一两个,当然宽容,哪怕现在,也不是只要有吵闹的孩子就有人发飙啊。以前有这条件,谁又知道厌童会不会爆得更猛呢?可现在出来玩的孩子多了,整个系统却还是如以前一样。
孩子的教养得从小从家教起,真的有什么普遍规律让孩子非要放飞自我吗?可是大部分孩子它也不熊啊。可家长自己本身也忙,也没那么多时间精力啊?年轻人要宽容要同理,也需要精力和心理资源。这些精力和资源去哪了呢,该去哪找呢?更别说整个社会系统的设计问题。
这是个系统性问题,但所有关于这方面的讨论都在谈家长该如何,年轻人该如何,按这样的逻辑去寻找解决方案,厌童肯定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区隔。
同理和包容只能是一种个人要求,而不能是对他人的要求和呼吁,否则,作用只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