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庄襄王(嬴政的爸爸)重用卫国商人吕不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物流观念超前,且后勤调配能力非常强“。对于秦进入统一阶段的大规模战争来说,有力的后勤保障是战士们的信心,战争折损率会远低于其他各国,有效的保护了秦在统一路上的领先优势。
秦统一前吕不韦预见到“天下士子观念的差异“是秦统一之后需要面对的主要矛盾之一。于是他集天下优秀学子汇编了 《吕氏春秋》,开创性的宣扬秦的政治立场,为帝国整理观念的统一。吕不韦这一有预见性又理智的做法:可以证明,所谓的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极端行为是失去国家的六国士子和方士团体含有怨气的政治栽赃。
·秦始皇时期重用客卿李斯,李斯也是法家的秉持者
法家一致致力于构建社会公平的普遍性——因为这关乎正义。法家从商鞅时期便开始去除旧观念里宗族对天命利益的享有权。——放眼世界望去,“法理化”在当时是及其先进的,不但有理论、有路径而且社会成员愿意主动去维护制度。同时期的罗马也还在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的霸权中。印度还在奴隶制社会,推动了佛教国家化的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刚去世不久。
话说回来,李斯帮助 嬴政 平衡 嬴氏宗族和士子官僚阶层日益摩擦的矛盾。在李斯的《谏逐客令》他论到:秦的伟大,在于构建制度社会得到天下人民的信任。秦国因此在贸易、人口数量,人民忠诚度方面远远优于其他六国。若但如果为了满足嬴氏宗族的政治存在感和天命享有权,驱逐职业化官僚阶级,就如同损害了自己已经获得的信誉和优势,反倒是帮了六国。李斯的重点在于,国家的信用化,这远远由于周朝的家国观。家国观的底层逻辑是小家为大家,牺牲小家成全大家的奉献;而国家的信用化,则是在于把老百姓当公民,国家需要再公民面前兑现承诺!从李斯的这篇文章切入分析,也是得我打心眼里认秦帝国的政治选择。
至此,诸子百家的重要人物悉数登场,他们的出场就像一本故事汇不断影响着后世的继承者们。当古人看似合理的天命观陨落时,中国的智者们第一次系统性论证了:正统性、正当性与正义性的初级原则。先秦诸子的学说构建了之后华夏范围内观念的起源。这些起源甚至影响到日本的历史记忆。
观念差异埋下的危机与秦始皇完成统一
从秦惠文王王后 宣太后-芈月开始,楚系外戚不断渗透到秦国政治势力中。秦始皇的祖母华阳太后也是楚国人,太后们干涉政治,使得秦王嬴政在位期间没有设立王后。而嬴政一统天下之前,楚系的昌平君芈启 任秦国宰相。 他的叛变造成了秦国统一前最惨痛的一次失败。芈启的外孙是嬴政的儿子扶苏。项燕则是芈启叛乱队伍中的拥护者。项燕在被秦军围攻前,喊出了那句诅咒: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使得秦始皇在继承者的选择上犹豫不定。(其实项燕本是吴地人士,今江苏安徽一带,吴国在春秋时期本是抗楚的主力军,因为吴越两国的互相争斗,楚国收割了这两地)。
公元前221年,秦军以气吞山河的气势统一六国,华夏疆域第一次成为了统一的帝国。之后帝国征服南越、云、贵地区-分别设立闽中郡、南海郡、象郡。这使得内陆范围与渤海、东海、南海的海域连在一起。在陆路贸易的时代,海洋的边界意味着战略纵深和粮仓的所在地。而在海洋贸易的今天,海域的意义则更为重要。而这些都是在两千多年前,始皇帝在位期间完成的疆域拓展。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