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袁凌:漂泊在别处,我们如何安顿自己?

本期节目邀请到了作家袁凌。在他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调查记者,前媒体人,知名作家,以及“非虚构”。当人们自然地将目光投向流量明星时,袁凌始终关切着那些沉默的普通人:矿难死者、留守儿童、被忽视的盲女…… 在他笔下,他们虽“命若青苔”,但自有一股生命力。 自1999年进入新闻行业,出身陕西小镇的袁凌也曾接近过主流意义上的成功。2005年,他时任新浪网新闻中心副总监,但对“成功人生”的恐惧莫名困扰着他;当他回头,记忆中的村庄在城镇化过程中正快速消失。他想到“再不写就来不及了”。 袁凌选择了“自我流放”。他回到故乡村庄呆了一年多,“开始住在一个算命先生废弃的粮管所里,后来住在一个路边小店”,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写了20多篇,但直到十多年后才有机会发表。 这成了袁凌数十年来漂泊的开始,在村落和城市之间,他不断尝试接近记忆中的家乡,却总处于一种失败的状态中。他感到自己只是被迫去写一种漂泊、无根的境遇。而这种漂泊不安的境遇不仅是他的,更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这期节目,我们和袁凌聊了聊新书《在别处》背后的故事,以及作为写作者,他如何理解时代进程下个人的命运。 【时间轴】 7:38 每个人都有乡愁,但我们都没有办法真正回到故乡 10:32 始终处于失败的状态:不喜欢分裂的状态,但被迫去写漂泊无根的东西 12:21 身为小镇青年,但害怕过上“成功人生” 18:04 写作的力量源于母亲和外婆:她们像大地一样,让人不至于感到完全漂泊无根 20:39 故乡是一种精神资源吗? 22:05 要习惯“在别处”的漂泊状态,并在其中寻找答案 22:55 回不去的故乡:被城镇化消灭得很厉害,找不到安顿的感觉 24:30 关于故乡的梦:「在别处」和「在家乡」是一种循环,人在其中来来回回 28:42 时代和人变得越来越无趣,人们失去了把生活变个样的能力 34:06 面对社会对个体选择的限制,“把自己作为方法”真的可行吗? 38:43 今天我们真的拥有自由吗? 42:11 如何理解“有用”:每个人都有大大小小有限的用处,才构成了世界的丰富性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蜉蝣 - 齐秦 Balance - Komiku Far from home - Kai Engel The Broken - Admiral Bob 家(Ⅲ)- 罗大佑 【制作人员】 对谈者 / 袁凌 策划 / 肖瑶 剪辑 / 张航宇、Mizu 文字整理 / Mizu

44分钟
1k+
4年前

枪击案后对话留学生:我们在美国经历过的价值冲击

今年年初,美国芝加哥发生连环枪击案件,造成3死4伤的悲剧。其中,一名在芝加哥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不幸遇难。在网上的评论中,除了替这位中国遇难者哀悼,也有人对在美留学的学生表现出不理解:“美国这么危险,如果是我,就算去了之后发展前景再好,我也会选择留在国内”。 翻阅社交媒体上关于美国的新闻,有诸多类似于“2020年美国近2.7万人因枪死亡”、“美国新冠肺炎超2523万例”的消息。对于那些从未到过美国的人来说,他们所看到的美国的确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地方。 但是,对于那些仍然选择赴美念书的留学生来说,他们在想什么?当真正身处于美国社会中,是否有过感到不安的时刻?他们关于美国的想象,是否受到过冲击?以及,他们又是如何做出回国,或是留在国外的选择的? 我找到两位有过在美留学经历的朋友,和她们聊了聊,关于赴美留学想象的变化,以及她们如何在整体趋于保守、排外和混乱的留学环境中,做出关于学业、生活的选择。 【时间轴】 11:46 最开始对美国的想象:言论自由、注重人权、年轻开放…… 16:57 在洛杉矶附近的小镇亲历不一样的“BLM”活动 19:18 留学生的自我身份识别时刻:用中文名,还是英文名? 25:15 持枪抢劫、杀人、种族歧视……在美国,我们是否有免于害怕的自由? 35:40 疫情之下的美国:戴不戴口罩变成一种政治问题 38:56 疫情之中,各国媒体对他国情况的报道失真了吗? 44:24 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理解国外的防疫政策,以及来自他人的偏见? 52:56 推特宣布封杀特朗普,人们重新思考言论自由 56:44 一味通过媒体看世界,会把立体的世界扁平成单一的标签 58:30 “我倾向于留在美国,因为这里有更合理的工作制度,但如何赡养老人让我发愁” 1:08:46 “我从一开始就决定回国,现在我从美国来到英国,也是在从一种「美国中心主义」的状态里抽离出来” 1:19:52 留学后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到了异国他乡之后,反而更能确信自己是中国人 1:24:55 如何从自己的身份出发理解“多元化”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Tim Walker - It Hurts the Heart Serrini樹妮妮 - 若葉之年 【制作者】 对谈人 / 子涵、小李 策划 / 肖瑶、鲁瑶 剪辑 / 张航宇 文字整理 / Mizu

90分钟
1k+
4年前

女性外卖员挤进系统:为什么她们越来越常见?

这个冬天,来写字楼送餐的女外卖员越来越多了。她们大多是四、五十岁的样子,用口罩和围巾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在过往印象中,人们早已习惯用“外卖小哥”“外卖大叔”等名号称呼外卖行业从业者。我很好奇,为什么越来越多女性选择进入这样一个以男性为主力的行业?她们是否还有别的选择? 带着这个问题,我找到编辑部的阿诗聊了聊,她曾经带着同样的问题采访了好几位女外卖员,并写出《女性外卖员挤进系统》一文。 她说,这些女性外卖员大多是农村女性,家中无地可种,只得外出谋生。受疫情影响,不少人之前谋生的出路断了,只得另谋它法。而外卖工作具有低门槛、多劳多得、时间自由的特质,这让她们可以同时兼顾赚钱和照顾家庭。但当她们进入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行业,也遭受了不少来自同行和顾客的歧视。 今天,我们邀请阿诗来说一说在文章之外,她在采访中看到了什么,那些女性外卖员背后的家庭和生活是怎样的。 【时间轴】 4:40 送餐途中,来自男外卖员的恶意:“你们女的,跑不过我们男的” 6:25 除了男性,毕阿姨在送餐时也会收到来自女性的偏见 8:31 回家无地可种,赚钱少还会遭到乡亲非议,毕阿姨夫妇从农村来到城市讨生活 9:28 送外卖之前,毕阿姨还做过6年保洁工作,但那份工作赚钱少还要被管,她觉得很憋屈 10:25 多劳多得、时间自由……相较保洁工,毕阿姨更喜欢外卖员自由的工作模式 12:09 阿诗亲自和毕阿姨一起跑了一单外卖,真正体会到外卖员的辛苦 15:11 许多女外卖员的家庭常态:孩子留在老家照料,自己和丈夫外出打拼,和孩子的关系日渐生疏,但也无能为力 16:47 女外卖员的一天:送餐,做饭,送餐,睡觉 18:45 阿诗:阿姨她们不大愿意说自己累的时候,因为累对她们而言成为一种常态。相较于过去干农活、做厂工,送外卖好像更轻松一些 20:07 这个冬天,为何女性外卖员越来越多? 24:31 有读者指责女外卖员家穷还要生育二胎,阿诗:有时候在农村,生孩子可能是她们跳脱现状的方式 26:25 阿诗:我和毕阿姨像是可以互相关心的陌生人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Sunset on the beach - Komiku 【制作人员】 讲述者 / 阿诗、毕阿姨 策划 / 肖瑶 剪辑 / Mizu 文字整理 / 张航宇

29分钟
1k+
4年前

两代小镇做题家对谈:除了自嘲,我们还有别的出路吗?

如果要盘点真故2020年的年度词汇,“小镇做题家”是很难回避的一个。 当出身小镇,擅长应试,却缺乏视野和资源的年轻人,把这个词视作自嘲和自怜的普遍表达,我们还想知道,这是否是一个只针对当下的回声。 如果我们看向更长的时间线,会发现70、80后中同样不乏“小镇做题家”。真故创始人雷磊出身于一个偏僻乡村,依靠高考走出家门,而我也有相似的经历。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分享关于各自困境和选择时,发现不同代际的想法差别很大。 这种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今天,“小镇做题家”格外引发年轻人的强烈共鸣。 在2021年伊始,我们想把这个讨论分享给大家——从两代人的个体故事出发,聊一聊“小镇青年”这个群体的选择和困境,也希望可以从更大的层面探讨一下今天“小镇青年”还可以往哪里走。 【时间轴】 11:38 进入大学后,高分带来的优越感逐渐丧失,开始质疑自己的“做题家”身份 13:02 在职场上,因“小镇出身”遭受质疑和攻击 14:37 在面对真实世界,并开始独立地探索自我时,感到强烈的迷茫与不适 16:00 进入大城市生活之后,局限的小镇视角对自我职业选择、恋爱观念带来了挑战 18:45 迷茫和矛盾:“无法在大城市落脚,但也不想回家” 20:18 两代小镇做题家自白:80后 vs 90后“小镇做题家”有何不同? 24:49 试图挣扎外界标准对自己的束缚,但也害怕面对打破束缚后的未知状态 29:09 从时间维度看“小镇做题家”的诞生:70后、80后“小镇做题家”仍然可以通过高考等途径达成阶层跃升,但如今,人们通过同样途径实现阶层流动的可能性正在下降。 31:54 互联网媒体创造出诸如“财富自由”、“一夜暴富”等梦幻的泡泡,给年轻人带来遥不可及的梦 34:37 “小镇做题家”如何处理自我期待与外界期待之间的落差? 38:20 接纳自我身份,同时不断实践,把做题的方式运用到解决现实难题中 39:42 自我写作和记录,或许可以成为重新思考和接纳“小镇做题家”身份的起点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Hometwon - 大沢伸一 カラフル - 山下智久 Brand New Day - Emi Meyer / 瀬川英史 【制作人员】 对谈人 / 雷磊 策划 / 肖瑶 剪辑 / Mizu

41分钟
1k+
4年前

停薪留职当全职爸爸,我第一次体会到女性的痛和难

前段时间,我认识了春良,一位北漂的80后,也是一位新手爸爸。他告诉我,妻子难产那天,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作为女性的艰难和疼痛。在情感的冲击下,他选择停薪六个月回归家庭、照顾小孩。 在女性生育话题讨论日渐激烈的今天,“丧偶式育儿”已经成为许多女性的共同焦虑。而春良的选择,展示了一种男性参与家庭分工的新尝试。我很好奇,在他变成“全职爸爸”的六个月里,这种努力是否有效,家庭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也希望借这个故事,展示一种新的家庭关系的可能性。 【时间轴】 03:44 “全职爸爸”的产前准备:读文章,和女性朋友聊天,了解“产后抑郁”是什么 07:50 “为了防治产后抑郁,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转移老婆的注意力,让她投入到工作中” 09:34 面对停薪留职的选择,春良的妈妈一开始并不是十分理解 11:42 春良的“产房噩梦”:第一次体会到女性的痛 21:55 妻子在产后偷偷发布动态表达无助,春良安抚妻子的情绪 25:23 “全职爸爸”初尝试:前两个月,照顾老婆比照顾宝宝更多一些 28:36 “全职爸爸”心得:照顾孩子很让人崩溃,比出门赚钱付出更多心力 33:08 家庭需要男女双方共同承担共同付出 34:26 和妻子的关系就像是“合作伙伴”,培养一个孩子像是在做一个“项目” 36:35 如何看待大多数男性在育儿中的缺位? 【本期使用的音乐】 Borrtex-Happy Holidays Andy G. Cohen-Warmer Martijn-Nocturnal Improvisations 岩井俊二-阳光 岩井俊二-转校生 【制作人员】 对谈人/ 春良 策划/ 肖瑶 剪辑/ 张航宇

39分钟
1k+
4年前

为什么相爱越来越难?从我参加985相亲局聊起

在今天,其实有很多人会发现,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相爱变得越来越难了。但是,人们仍然在尝试各种方法:比如刷约会软件,或者参加相亲局。 最近,我们的编辑杨柳去参加了一场陌上花开的985相亲局。在现场,她看到了一种“绩效化”的爱情:在背负高房价压力、没有时间谈恋爱的都市生活中,一群人聚在一场线下相亲局里,进行着像面试一样的“八分钟约会”。希望快速找到理想的另一半,和ta建立一段少风险、少负担的亲密关系。 杨柳本人是一位95后,在她看来,在今天忙碌的都市生活中,脆弱的人们是需要爱的支撑的;爱,充满不确定性,会给人带来甜蜜和痛苦,同时 ,它也可以是有多元形式的。 今天,我们请来杨柳一起聊一下关于“爱”这件事:她自己在985相亲局中看到了什么?她在自己的6段恋爱经历中有过哪些转变?当影视作品中频频出现“慕强”的恋爱叙事,现实中两性关系充斥着暴力和伤害,缺失了爱的教育的人们还可以有哪些关于“爱”的想象?假如现实中难以获得理想的恋人之爱,我们是否还有别的关于“爱”的选择? 【时间轴】 03:35 在北京初雪那天,我参加了一场985相亲局 07:15 八分钟约会:在相亲局进行的“面试” 11:17 参加“绩效化”的相亲局就该被指责吗? 16:36 “当今社会评价女性的体系太单一了” 18:44 理想的恋爱关系:不是“势均力敌”、“灵魂伴侣”,而是“志同道合” 27:39 青少年时期,被恋爱小说和言情剧塑造的“恋爱模板”:青梅竹马、打小三、一辈子只爱一个人…… 31:07 大学之后,影响恋爱观的影视作品:从《爱乐之城》和《婚姻故事》聊起 37:50 “女性主义是允许失败的,我不必成为某一种特定范式的女性” 40:36 当代人的“摩登爱情”:最爱的还是自己 42:45 爱是痛苦的 47:53 交友软件中的“速效商业”爱情 49:55 爱是有不确定性的,交友软件会放大这种“不确定性” 53:09 “我们普遍缺乏爱的教育、练习,害怕受到伤害,又渴望得到理想的爱” 01:05:03 母胎solo、空窗期两年……单身潮中的年轻人还有别的选择吗? 01:06:57 听爱情课的感觉:爱可以有多种形式,爱情只是其中一种形态 01:09:30 “人机之恋”:在与AI的交互中寻求依偎 01:12:58 人与人之间的分裂愈发常态化,我们更需要爱的支撑 01:17:30 “我们不要变成孤岛,要有爱的联结”——爱父母、爱朋友、爱来自附近的“陌生人”……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Little Tomcat Instrumental Version-Josh Woodward Everyday-赵正熙 Jenny-Natalie Prass Gentle Joy-Martijn 【制作人员】 对谈者/杨柳 策划/肖瑶 剪辑/张航宇

79分钟
3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