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太短,普鲁斯特太过漫长。这短短的一句话却是对《追忆似水年华》最好的诠释。《追忆似水年华》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普鲁斯特用时间的碎片构建起一座关于记忆的迷宫,并把所有的读者关在里面。它复杂却轻盈,庞杂却纯粹,在层层叠叠的长句之间,普鲁斯特逐渐找到了关于生活的真谛,用回忆让生活再来一次。 不同的作家是如何诠释和运用意识流这种技法的?我们应该如何阅读《追忆似水年华》,又应该如何理解普鲁斯特对时间,记忆与爱情这些主题的呈现?已经作为文化符号的普鲁斯特在当下的语境之中又应该如何解读? 点击此处,可以合集形式购买《现代主义文学百年回顾》专辑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追忆似水年华》手稿 时间轴: 00:02:05 《追忆似水年华》的中文翻译情况 00:09:16 意识流的定义与理解 00:19:16 不同作家对于意识流的不同诠释 00:24:53 理解还是感受,阅读《追忆似水年华》的方式 00:38:37 永恒还是瞬间,普鲁斯特是如何诠释时间与回忆的主题 00:51:24 虚构还是纪实,《追忆似水年华》中对于真实的解构 01:00:14 宏大叙事还是个人叙事,普鲁斯特对于小说写作的解放 01:05:10 作为文化符号的普鲁斯特应该如何解读 左上:夏吕斯男爵的原型孟德斯鸠伯爵 右上: 奥黛特的部分灵感来源于热纳维耶芙·阿莱维 左下: 盖尔芒特亲王夫人原型葛夫乐伯爵夫人 右下: 维尔迪兰夫人原型亚蒙卡亚维夫人 涉及作品 虚构: 爱德华·迪雅丹《月桂树砍伐》 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我的奋斗》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眩晕》《移民》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非虚构: 安德烈·艾西蒙 《我们都爱普鲁斯特》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乘着歌声的翅膀 - FelixMendelssohn 中插:FaureApres un reve- Antonio Janigro 结尾:梦幻曲 - RobertSchumann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各位《以读攻读》的听众朋友们,新年好。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 作为读者和爱书之人,每年最激动也是最幸福的事就是浏览和关注各大出版社放出的新书预告。看着多年以来的等待和期盼逐渐变成现实,直至拿到新书的那一刻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本期节目我们就从各大出版社的新书预告之中精挑细选了数本最感兴趣的新书介绍给大家,也为接下来一年的阅读和节目做一个铺垫。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读到更多更好的书,能够真正从读书这件事中获得乐趣。 本期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赫尔曼·布洛赫《梦游人》 时间轴: 00:04:55 为什么出版社每年预告的新书总是跳票? 00:14:12 国内外书评制度的差别? 00:25:25 如何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 2024年期待的新书 00:27:37 赫尔曼·布洛赫《梦游人》《维吉尔之死》 布洛赫写作特色,作者与时代的关系 00:48:05 詹姆斯·乔伊斯《芬尼根的守灵夜》 《芬尼根的守灵夜》的翻译到底有多难 00:52:37 罗伯特·格雷夫斯《我,克劳狄乌斯》《克劳狄乌斯,神》 罗伯特·格雷夫斯的笔调与历史写作 01:02:23 托卡尔丘克《雅各布之书》 托卡尔丘克轻盈的笔调与波兰厚重历史的结合 01:04:52 阿拉斯代尔·格雷《拉纳克》 01:14:37 村上春树《城市与其变幻不定的墙》 村上春树当下写作的困境 01:20:03 约翰·班维尔《雪》 诗小说的概念与翻译问题 01:25:20 萨拉马戈《里斯本围城史》 萨拉马戈的高概念写作 01:28:25 科尔姆·托宾《疯狂、不幸、危险的缘会》《长岛》 托宾对人物心里的描写,爱尔兰当年作家对文学前辈的描写 罗伯特·格雷夫斯《我,克劳狄乌斯》《克劳狄乌斯,神》 涉及作品: 本期期待的新书: 赫尔曼·布洛赫《梦游人》《维吉尔之死》 詹姆斯·乔伊斯《芬尼根的守灵夜》 罗伯特·格雷夫斯《我,克劳狄乌斯》《克劳狄乌斯,神》 托卡尔丘克《雅各布之书》 萨拉马戈《里斯本围城史》 村上春树《城市与其变幻不定的墙》 约翰·班维尔《雪》 阿拉斯代尔·格雷《拉纳克》 科尔姆·托宾《疯狂、不幸、危险的缘会》《长岛》 托卡尔丘克《雅各布之书》 其他提及的作品: 约翰·班维尔《海》 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 科尔姆·托宾《大师》《魔术师》《布鲁克林》 亨里克·显克维奇《你往何处去》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无尽的玩笑》《永远在上》 乔治·R·R·马丁《魔龙的狂舞》《凛冬的寒风》 卡洛斯·富恩特斯《我们的土地》 托马斯·曼《魔山》 赫尔曼·布洛赫《未知量》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阿拉斯代尔·格雷《十个离奇而真实的故事》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世界尽头与冷困仙境》《且听风吟》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埃内斯汀·施兰特《赫尔曼·布洛赫传》 戴从容 《自由之书:芬尼根守灵解读》 阿拉斯代尔·格雷《拉纳克》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Hetzelfde - Léon Paul 中插:绿袖子 - Richard Clayderman 结尾:The Poet & The Muse - Poets of the Fall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马塞尔·普鲁斯特,一个永远生活在回忆里的作家。他体弱多病的,前半生流连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沙龙和酒会之中,后半生则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依靠着回忆的碎片写出一部三百万字的《追忆似水年华》。他死于1922这个奇迹之年的冬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在永不停止地写作。 普鲁斯特的写作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有着何种联系?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决定创作《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与普鲁斯特的会面为何草草收场?他的晚年又是什么样的写作状态? 本期节目,让我们走进马塞尔·普鲁斯特,这位作家中的作家。 点击此处,可以合集形式购买《现代主义文学百年回顾》专辑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幼年的普鲁斯特 时间轴: 00:01:12 对于普鲁斯特的浪漫化想象 00:05:34 普鲁斯特的写作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关系 00:20:37 普鲁斯特写作《追忆似水年华》的动机 00:33:43 普鲁斯与乔伊斯的历史性会面 00:45:08 《追忆似水年华》最初出版时所遇到的困境 00:59:36 普鲁斯特晚年的写作状态 涉及作品 虚构: 马塞尔·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T·S·艾略特艾略特《荒原》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巴尔扎克《高老头》 非虚构: 安德烈·莫洛亚《追寻普鲁斯特》 让-伊夫·塔迪耶《普鲁斯特传》 卡罗琳·韦伯《天鹅之舞:普鲁斯特的公爵夫人与世纪末的巴黎》 普鲁斯特最后的时刻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乘着歌声的翅膀 - FelixMendelssohn 中插:FaureApres un reve- Antonio Janigro 结尾:梦幻曲 - RobertSchumann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在当下办一本文学杂志有多难,张悦然老师肯定很有体会。在停刊三年之后,张悦然带着全新的一期《鲤·严肃点!文学》回来了。从最初在写作比赛中崭露头角,再到成为教师,创办杂志,张悦然的生活和文学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 然而世界在改变,生活在改变,文学也在发生变化。读者的缺失,生态的不成熟,青年写作者的处境愈发艰难,文学的世界也在日渐消亡。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鲤》的主编张悦然老师,从《鲤》这次的复刊说起,讲述她与文学的故事。聊聊国内写作和出版生态这些年发生的变化,以及她对写作的理解,以及作为前辈她又想给青年写作者带来什么样的帮助。 嘉宾: 张悦然 作家,大学教师,著有小说及小说集《茧》《我循着火光而来》等,文学评论集《顿悟的时刻》 海带岛 做书,译书,看电影儿 豆瓣@海带岛 伏笔计划 时间轴: 00:05:17 张悦然最初创办《鲤》杂志的时候时的初衷 00:17:29 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的差异和引起的争论 00:32:19 国内类型小说的分类与发展 00:45:05 日本的文学生态,编辑和作者的关系 00:49:00 在写作比赛中得奖对张悦然的改变 00:53:09 伏笔计划对青年写作者的帮助 01:00:49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张悦然对相同议题的不同感知 01:11:37 在教创意写作课时,对新一代作者的直观感受 01:18:00 张悦然最近读到的特别想推荐的书 涉及作品: 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且听风吟》 戴维·洛奇 《小世界》 埃莱娜·费兰特 《那不勒斯四部曲》《暗处的女儿》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三岛由纪夫《假面的自白》 张悦然 《茧》 希拉·海蒂 《房间里的母亲》 埃莱娜·费兰特《我的天才女友》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記憶行き - PlasticTree 中插:克莱因蓝的月亮 结尾:Heaven Sent - MrLittle Jeans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海带岛 策划:海带岛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本期节目是我们现代主义文学百年系列节目的番外篇,为1月14日在《以读攻读》听众群内的直播录音,经过剪辑放出,方便当时没有能够参加的朋友们也能收听到。 PS:因为是直播录音,部分时间录音质量欠佳,见谅。 点击此处,可以合集形式购买《现代主义文学百年回顾》专辑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4:19 《现代主义文学百年》系列节目的创作过程 00:14:41 《现代主义文学百年》系列节目的主旨 00:20:34 翻译文学的译本选择和比较 00:41:48 如何进入与理解现代主义文学 00:51:04 《以读攻读》播客的后续计划 01:02:42 2023年推荐阅读的书籍 涉及书目: 赫尔曼·布洛赫《梦游人》《维吉尔之死》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无尽的玩笑》《永远在上》 宥予《撞空》 凯文‧伯明翰《最危险的书 : 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而战》 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彭小华 《学会告别》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Cello Suite No. 1in G Major, BWV 1007:I. Prélude 结尾:II.Largo ovvero Adagio - Arthur Grumiaux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说到现代主义,《荒原》绝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已经不简简单单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个标志、一种符号、一个象征。在它出版的那个年代,拥有一本《荒原》并且阅读它绝对是一种风尚。 《荒原》是焦虑的,是不安的,是面对一战之后整个欧洲大陆的那片焦土发出的一声叹息。同时它也预言了之后的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的灾难。《荒原》是一部向后看的作品,它作出了革新,不仅革新了诗歌,同时也革新了人们对于整个工业文明的这样一个看法。 现代派诗歌出现之前的诗歌传统是什么样的?波德莱尔与兰波的出现对传统诗歌作出的改变?《荒原》对诗歌的革新体现在哪些方面?艾略特是怎么看待对宗教和文学关系?当代诗歌的地位又为何下降。 本期节目我们从《荒原》出发,从诗歌的角度看待现代主义与现代世界。 点击此处,可以合集形式购买《现代主义文学百年回顾》专辑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3:24 现代派诗歌出现之前的诗歌传统 00:09:53 艾略特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反对与选学派诗歌的返回 00:20:32 波德莱尔与兰波对传统诗歌做出的改变 00:34:53 《荒原》对诗歌做出的革新 00:50:10 艾略特的宗教观,他对宗教和文学关系的看法 01:00:12 当代诗歌地位下降的原因 01:09:07 诗歌的重要性和神圣性 涉及作品: 虚构: T·S·艾略特《荒原》《四个四重奏》 波德莱尔《七个老头》 若利斯·卡尔·于斯曼 《逆流》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 弥尔顿《失乐园》 但丁《神曲》 歌德《浮士德》 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The Solitude Of ADesert Landscape——Karl Verkade Road Too Long - Allan Taylor 中插:Gymnopedies 1 -Erik Satie 结尾:Adagio In G Minor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漂泊,游历,浪迹天涯,在旅途之中发现自我,公路文学总是拥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在埃默·托尔斯的最新小说《林肯公路》中,托尔斯延续了公路文学的传统,描绘了四个青少年在寻找新生活之前开始的一场旅行。从内陆到东海岸,在短短的十天之中,他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在旅途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美国的公路文学有着什么样的传统,1950年代的美国社会在经历着什么样的变革,命运和旅行为什么总是联系在一起,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究竟应该怎么划分。 本期节目我们从托尔斯这本《林肯公路》出发,去聊聊公路文学和成长小说。 埃默·托尔斯 嘉宾: 赵松 作家,文学、艺术评论家。1972年生于辽宁抚顺,现居上海。已出版作品《隐》《空隙》《抚顺故事集》等。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2:32 埃默·托尔斯神奇的写作履历 00:09:20 美国公路小说的特征和传统 00:16:57 《林肯公路》中对被抛弃者们命运的探索 00:25:17 《林肯公路》的背景与文化迭代 00:35:37 《林肯公路》的倒叙标题与小说主题的联系 00:42:35 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边界 涉及作品: 书籍: 埃默·托尔斯《林肯公路》《莫斯科绅士》《上流法则》 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 J. D.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乔治 R·R·马丁 《热夜之梦》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 威廉·莎士比亚 《麦克白》 莫里斯·迪克斯坦 《伊甸园之门》 电影: 《逍遥骑士》(丹尼斯·霍珀,1969) 《末路狂花》(雷德利·斯科特,1991) 《在路上》(沃尔特·塞勒斯,2012) 《在路上》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Waterfall - BeachFossils 中插:Euphoria - SmyangPiano 结尾:Take Me Home,Country Roads - John Denver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T·S·艾略特的身上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模糊感,就和他的诗歌一样,始终在追求一种高于日常生活的超脱性。正如同林德尔·戈登为艾略特所写的传记的副标题:“不完美的一生”一样,他想要成为一名圣徒,最后却成为了诗人。他总是言说那些不被言说的事物,在公众面具之下的孤独里过着隐秘的生活。他写就现代主义的标志性作品《荒原》,却因为晦涩难懂只被当作了一个标签,一种谈资。 作为美国人,艾略特为什么要单枪匹马来到欧洲?欧洲本土的作家是怎么看待这种入侵的?欧美文化之间存在何种天然的张力?《荒原》的出版过程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庞德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编辑和作家之间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本期节目继续现代主义文学的旅程,走近不情愿的诗人——T·S·艾略特。 点击此处,可以合集形式购买《现代主义文学百年回顾》专辑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2:14 艾略特的神秘与避世 00:06:20 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文化环境 00:11:13 艾略特对美国文化的态度和他前往欧洲的原因 00:26:38 欧洲本土的作家是何如看待外来者的 00:31:47 艾略特与伍尔夫的三次会面 00:41:21 艾略特的情感生活,他与妻子薇薇安的关系 00:45:50 艾略特对传统观念的追求 00:54:32 《荒原》的出版经历与庞德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01:15:43 现代主义作品在传播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庞德的贡献 01:23:27 编辑和作家之间的关系 涉及作品: 虚构: T·S·艾略特《荒原》 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 霍桑 《红字》 弗吉尼亚·伍尔夫 《雅各布的房间》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 非虚构: 路易斯·梅南《形而上学俱乐部》 林德尔·戈登《T·S·艾略特:不完美的一生》 A.司各特·伯格《天才的编辑》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The Solitude Of ADesert Landscape——Karl Verkade Road Too Long - Allan Taylor 中插:Gymnopedies 1 -Erik Satie 结尾:Adagio In G Minor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达洛维夫人说她今天要去买花。” 某个清晨,弗吉尼亚·伍尔夫为《达洛维夫人》写下那个著名的开头,然后在接下来的一天中让主人公在现实与回忆,时间与空间里经历了一次漫游。表面平静的生活下是暗流涌动的思绪起伏,内心的惊涛骇浪一次次冲击着敏感的神经。 伍尔夫是意识流的大师,也是女性的代言人。她为自己写作,也为所有女性代言。 20世纪初期的女权主义运动与伍尔夫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伍尔夫怎么理解女性问题?《达洛维夫人》中时空观是如何塑造的?现代小说的写作主题为何愈发概念化?我们今天又是如何通过书写再造伍尔夫? 点击此处,可以合集形式购买《现代主义文学百年回顾》专辑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7:37 20世纪初期的女权主义运动与伍尔夫的联系 00:13:54 伍尔夫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00:20:17 《阁楼上的疯女人》和伍尔夫对女性生存空间的不同阐释 00:35:59 伍尔夫小说创作的不同阶段与经历的转型 00:53:40 《达洛维夫人》中时空变换与心理活动 01:02:13 《达洛维夫人》中使用的意识流技法与人物内心活动的关系 01:15:00 伍尔夫小说中的时空观的变化 01:26:51 现代主义小说写作主题的概念化 01:30:33 《时时刻刻》对伍尔夫本人和其小说的再创作 涉及作品: 虚构 弗吉尼亚·伍尔夫 《远航》 《墙上的斑点》《雅各的房间》 《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 《奥兰多》 《海浪》 《一间自己的房间》 迈克尔·坎宁安 《时时刻刻》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 非虚构: 弗吉尼亚·伍尔夫 《普通读者》 昆汀·贝尔 《弗吉尼亚·伍尔夫》S.M.吉尔伯特 / 苏珊·古芭 《阁楼上的疯女人》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 Three Worlds Music From Woolf Works OrlandoMemory Is The Seamstress - Sarah Sutcliffe Richter: II. Mrs Dalloway: In The Garden 中插:Three Worlds Music From Woolf Works OrlandoLove Songs - Max Richter 结尾: Three Worlds: Music From Woolf Works / Mrs Dalloway:Meeting Again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2023年10月5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现年64岁的挪威作家、诗人和戏剧家约恩·福瑟,表彰其“以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体作品为不可言说之物发声”。 多年以来,福瑟一直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无论是在他的戏剧还是小说中,读者都能感受到一种肃穆的沉默,在无声无息之间体验情感的潮涌与爆裂。福瑟书写每一个现代人在荒凉大地上寻找家园的孤独感,成为我们生存境况的象征。 这次在福瑟获奖之后,世纪文景也是用很快的速度将福瑟的小说《三部曲》带到了大家的面前。那今天我们就借着最新出版的这部福瑟的小说《三部曲》,来聊一聊这位最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他的创作。 本期嘉宾 李澍波 作者,《三部曲》译者,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博士,挪威非虚构作家协会成员。 俞冰夏 《无尽的玩笑》译者。1986年生。曾在上海多家媒体供职,译有《悠游小说林》《杰夫在威尼斯,死亡在瓦拉纳西》等。现居上海。 豆瓣 @domanda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2:46在这次拿到诺奖之后,挪威国内舆论和福瑟本人是什么反应 00:09:04挪威当代以及整个北欧的文学环境是什么样的 00:16:24北欧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对福瑟的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00:31:50福瑟使用的新挪威语是什么样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有什么特点 00:36:47 不同种类的挪威语混合使用形成的文化特色 00:42:16 福瑟在《三部曲》中对标点的特殊使用 00:48:41 如何理解诺奖评委所说的“为不可言说之物发声” 01:00:27 为什么福瑟会说“我是为了离开自己而写作” 01:10:02诺贝尔文学奖的品味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有人将至》(1996年)剧照 涉及作品 书籍 约恩·福瑟 《三部曲》《七部曲》《秋之梦》《有人将至》《秋之梦》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我的奋斗》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Rugla - Amiina 中插:Hægt, Kemur Ljósið - Ólafur Arnalds 结尾:Remembrance - Tommee Profitt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写作的先驱,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性作家。伍尔夫的形象有着一种特殊的笼罩感,正如同她的写作一般,轻柔但充满力量,先锋但极具美感。伍尔夫是她那个时代的特例,却是今天后辈们追赶的目标。 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生存现状是什么样的,早年被性侵的经历对伍尔夫造成了多大的伤害,精神问题和一战对伍尔夫的写作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著名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又为何如此特别? 本期节目让我们剥开伍尔夫的内心世界,了解这位作家的伟大与脆弱。 点击此处,可以合集形式购买《现代主义文学百年回顾》专辑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4:50 伍尔夫在大众认知中的形象 00:10:00 当代国内伍尔夫的研究现状 00:15:20 伍尔夫家庭背景及其对伍尔夫写作生涯的影响 00:20:17 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教育和生存现状 00:24:53 伍尔夫的性侵经历对其创作和生活的影响 00:30:03 伍尔夫的精神疾病对写作产生的影响 00:48:39 一战对伍尔夫的影响与伍尔夫对战争的反思 01:06:27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的特点与成果 01:16:41 为什么今天没有像布鲁姆斯伯里这样的精英团体? 涉及作品: 虚构: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达洛维夫人》《雅各布之屋》《远航》 乔治·艾略特 《米德尔马契》 艾米丽·勃朗特 《呼啸山庄》 非虚构: 弗吉尼亚·伍尔夫 《普通读者》 昆汀·贝尔 《弗吉尼亚·伍尔夫》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 The Poet Acts ——TheHours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中插: Morning Passages ——TheHours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结尾: The Hours ——TheHours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尤利西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文小说,乔伊斯呕心沥血花费18年写出的巨著,名声在外却很少有人能够完全读懂。它是一头面目狰狞的怪物,一个背负着天书名号的革命者,要扯碎旧世界关于小说的一切条条框框。它庞杂,精巧,粗俗,晦涩,在实验的狂欢中开拓写作的可能性。 面对《尤利西斯》,我们应该如何入手。《尤利西斯》与《奥德赛》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乔伊斯在书中对英语进行了什么样的革新?最后一章莫利没有标点的独白用意何在?《尤利西斯》的中文翻译为何一直争论不休?那本更加难读的《为芬尼根守灵》是不是乔伊斯走火入魔之后的成果? 本期节目让我们正式进入《尤利西斯》,解读这本二十世纪的天书。 点击此处,可以合集形式购买《现代主义文学百年回顾》专辑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1:33 《尤利西斯》阅读经历与挑战 00:08:06 《尤利西斯》的结构特殊性与乔伊斯的用意 00:18:42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与荷马的《奥德赛》的联系 00:34:52 《尤利西斯》的风格特色 00:40:49 现代小说写作的可能性 00:47:24 《尤利西斯》是如何再现英语的演变过程 00:56:56 《尤利西斯》中文版的翻译之争 01:23:21 在《尤利西斯》之后,没人能读懂的《为芬尼根守灵》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么? 01:31:01 乔伊斯的晚期风格和勇气 都柏林每年的布鲁姆日 涉及书籍: 詹姆斯·乔伊斯 《都柏林人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尤利西斯 》《为芬尼根守灵》 荷马 《伊利亚特》《奥德赛》 雷蒙·格诺 《百万亿首诗歌》《风格练习》 马克·Z·丹尼利斯基 《书页之屋》 米洛拉德·帕维奇 《哈扎尔辞典》 韩少功 《马桥词典》 加西亚·马尔克斯 《苦妓回忆录》 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苍白的国王》 克·Z·丹尼利斯基 《书页之屋》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伏尔塔瓦河 中插:G小调巴赫平均律变奏曲 结尾:Air -Suite No. 3 In D Major, Bwv 1068 都柏林街头的乔伊斯雕像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