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周,美国最高法院接连做出极富争议性的裁决。在倍受关注的Roe vs Wade有关堕胎权的裁决出台后一周,美国时间6月30日,最高法院对West Virginia vs 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有关监管发电厂温室气体一案宣判。最高法院以6:3的比例判决EPA在清洁能源法案(Clean Power Plan)中拟定的部分减排政策,超出了现有法律给予EPA的行政权力,这部分减排政策不受法律保护。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对与美国乃至全球未来的气候变化治理有哪些影响?最高法院对于气候变化和堕胎权的裁决有哪些联系,透露出了美国怎样的政治风气? 嘉宾:俞樵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环境健康系 博士生) 02:44 west virgnia和epa因为什么事情打官司 08:00 诉讼的背景:EPA有法律权力监管温室气体吗?它有什么样的权力? 22:49 6:3的结果,多数派法官(EPA 越权)的判决依据 24:41 反对派法官(EPA不越权)的反对意见 29:26 重大问题原则 (Major Question Doctorine)登上历史舞台 37:03 谁来决定哪些是所谓的“重大问题”? 41:26 对于支持气候变化的人们来说,这次判决并不是“”最坏的消息“? 44:53 重大问题原则是对民意的一种保护和尊重吗? 58:27 气候变化、堕胎和禁枪,最高法院是“双标”吗 65:19 美国的体制是否天然不适合解决气候变化这种紧迫的环境问题 68:12 判决之后,气候变化治理的乐观派与悲观派 讨论出现的政策/法令: 清洁空气法案 Clean Air Act 清洁电力提案 Clean Power Plan (CPP) 平价能源提案 Affordable Clean Energy (ACE) 扩展阅读 强烈建议阅读 WV v. EPA 的 court opinions 的 syllabus。syllabus 介绍了案件背景,同时附有majority 的意见总结。【阅读时间10-20分】 West Virginia v.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597 U.S. ___ (2022) https://supreme.justia.com/cases/federal/us/597/20-1530/#tab-opinion-4603401 2. 反对派 Kagan 大法官的反对意见。【链接同1, 阅读时间一小时】 3. 以环境法为背景介绍的美国司法体系。【阅读时间20分钟】 Environmental Health Law: An Introduction 作者:Russellyn S. Carruth and Bernard D. Goldstein 4. 判决意见和我们的讨论中提到了很多之前的案例,比如 Chevron vs NRDC, Massachusetts vs EPA等案例。推荐一个网站Oyez,里面是所有美国法院判例的精简总结,适合快速了解大概内容。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指出,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的技术中,一半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将为近期的减排做出主要贡献,另一半技术则还在示范和研制阶段。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我们节目第一个返场嘉宾,正在哈佛大学访学的孙鑫博士,一起讨论技术进步的科学、政策和社会问题。 01:15 讨论背景:IEA的碳中和技术报告 04:20 什么是“成熟”的技术? 11:58 能源模型的三类技术 18:01 技术的路径依赖 20:43 电动汽车和电池的发展历史 31:26 马斯克作用的讨论:历史的命运vs个人的作用 36:20 如何让技术推进政策更有效率? 38:40 选企业还是选产业 42:20 通过政策试点优化 45:38 电动汽车产业政策如何优化和现实挑战 58:47 实现碳中和,技术政策如何继续推进? 68:10 学术如何位优化政策做贡献? 75:00 气候变化减缓目标能够实现吗?
这期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邓铸博士来讲讲一个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问题:碳排放是怎么算的。邓铸,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分辨率碳排放清单构建,构建了当前唯一近实时更新的全球碳排放数据库Carbon Monitor,已被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机构作为基础数据采用。 02:02 嘉宾背景介绍 第一部分:碳排放核算方法 05:17 碳排放是怎么算的? 07:44 研究和政策制定者通常使用的碳排放数据的来源是什么?他们存在哪些问题? 注:中国已经提交的报告数量是5份而非6份。 11:54 碳排放核算的误差一般有多大? 15:39 碳排放数据库可以与卫星或者大气反演的结果进行比较么? 20:33 我们为什么要构建实时的碳排放数据库?Carbon monitor是如何搭建的? 27:15 更细的时间尺度做什么应用? 39:52 甲烷等其他温室气体实时排放数据库如何构建? 42:08 看到每日排放数据,如何理解和应对气候焦虑? 第二部分:新冠疫情和碳排放 47:11 新冠疫情对于全球碳排放的影响如何? 51:22 这种影响在不同国家、部门之间的差异? 55:18 短期的碳排放波动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很小,那么着眼于疫情的研究对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碳核算的未来与政策意涵 59:22 碳核算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比如说确认国家、区域实现碳排放达峰或者碳中和,碳排放核算还需要在哪方面发力? 62:14 如何核算一个企业的碳排放? 66:06 碳核算的验证和审计如何进行? 62:14 如何核算新型科技企业的碳排放?如何认识企业的碳承诺? 75:29 有可能对个人的碳排放进行精确核算吗?
6.5环境日特辑:讨论网络热门碳中和言论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按照去年开始的新传统,我们今年也录制了一期科普向的世界环境日特辑,讨论网络热门碳中和言论。关于气候变化的基本逻辑,碳中和实现的政策、技术和行为转变,我们去年的特别节目已经有详细讨论,欢迎大家考古!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0b84bd4ec97c268f87cae18?s=eyJ1IjogIjYwNDk2NGI1ZTBmNWU3MjNiYjBmMjk5OCJ9 第一部分:什么是碳中和? 我们对碳中和的认识 02:38 “碳中和”和“碳减排”的联系和区别 05:30 碳中和最近的发展趋势 07:05 碳中和的“协同效应” 09:01 实现碳中和的挑战和困难 09:35 网友评论:“我现在刚刚毕业,运气好被行业大佬带入森林碳汇开发这个行业里面。碳这个东西现在真的和up说的一样是我们个人这辈子翻身的机会,去年我还在考虑工资怎么到一万,现在就考虑以后要不要游艇了。” 第二部分: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 19:55 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 21:12 网友评论:“胡说八道 现在的降雨量明显不如以前,中国最大的降雨记录是1912年的8409mm。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小 98洪水 那时候世界炭排量远比今天低” 25:25 网友评论:“很多人分不清一件事,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是否相关和各大国家组织是否用这个问题来做文章是两回事。不能因为人家拿来卡发展中国家就说这个是骗局,这是因果倒置。我们要探究的是人类活动是不是真的倒置气候变暖,以及变暖带来的问题有哪些。zz活动可以利用事件,但事件的真假不因zz活动而改变。” 28:24 网友评论:“碳中和最大的俩个目标,一个是维持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大目标就是摆脱石油(美元捆绑)的控制。” 第三部分:如何实现碳中和? 30:20 网友A评论:“就电力这块儿来说,抛开火电和核电,风水太阳能潮汐等都是靠天吃饭,水电有枯水期,风电太阳能潮汐更不用说,最终这些必定都是辅助发电项目,电力支柱必定是由火电向核电发展(个人理解,狗头保命)” 网友B回复 :“只要储能成本降低,就可以化不稳定为稳定了。核能也有出事几率,个人认为最终方案很可能是光伏加储能,或者等到可控核聚变” 网友C跟帖:“关键是现在储能是啥情况大家都心知肚明” 35:22 网友评论:“煤电,火电,核电,风电,光伏,最后的路只有核电和清洁煤,别的都是扯。无锡尚德施正荣,汉能薄膜李河君,再到现在隆基股份李振国,每次都是上游一涨价,就躺倒,这次上游硅料又开始涨价了,中环又进来打价格战了。” 37:24 网友评论:“有些人说电子化阅读能节省树木纸张,但似乎他们忘了,电子化是要火力烧煤发电的,而且你是持续性的消耗能源,因为你只有在开机状态才能阅读,而纸张做成书只是消耗一次!所以电子化阅读比纸质书更高碳更浪费资源!” 结尾 42:17 讨论热门言论的个人感受
我们这期节目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的姜中景博士生来和我们讨论厄尔尼诺、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的问题。厄尔尼诺,一个周期为2-7年的自然界的气候波动, 它是如何影响秘鲁的渔业,东南亚的山火和中国的空气污染的呢?科学家们用什么工具来研究几千公里尺度的“遥相关”作用?地球的自然波动(“气候变率”)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有什么启示? 1:13 嘉宾背景:为什么对现在这个研究方向感兴趣 第一部分:厄尔尼诺、气候变率与气候变化 5:31 什么是厄尔尼诺? 7:19 地球自然波动(气候变率)与人类的推动(气候变化) 9:48 厄尔尼诺对全球的影响(秘鲁渔业?中国的暴雨?印度尼西亚山火) 注:18:04 “降水减少”应该是“臭氧减少” 22:41 全球变暖怎么影响气候变率? 第二部分:厄尔尼诺和臭氧污染 23:36 什么是臭氧? 25:36 臭氧和雾霾的关系? 35:45 厄尔尼诺如何影响臭氧? 第三部分:地球系统真复杂,我们怎么去研究 43:13 科学家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地球系统 49:02 地球的自然波动(“气候变率”)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有什么启示?
我们这期节目邀请到了哈佛大学的博士生李垚纬来和我们讨论平流层科研研究和地球工程的问题。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减排(mitigaion)、适应(adaptation)和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地球工程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改变地球环境来应对各类环境问题,我们这一期讨论地球工程主要是通过在平流层上泼洒气溶胶颗粒物的方式来给地球降温。我们这期讨论了在距离大地一万米之上广阔天空发生的各种故事,以及地球工程这种方案是什么、靠谱么? 01:40 嘉宾背景:为什么对现在这个研究方向感兴趣 第一部分:平流层及科学研究 07:20 什么是平流层?平流层上有什么东西? 09:49 平流层上也有雾霾? 15:30 火山等活动对平流层有什么影响?这些PM2.5去哪了? 19:52 为什么我们要关心平流层的气溶胶?有关平流层现在最大的科学未知(grand question)是什么? 23:30 在那么高的平流层,科学家怎么开展他们的研究? 第二部分:太阳地球工程 35:42 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太阳地球工程背后的原理?太阳地球工程的技术可行性如何? 42:27 太阳地球工程的“收益”都有哪些方面?我们对其降温效果认识如何?有哪些不确定性? 46:22 太阳地球工程可能的“副作用”都有哪些方面?科学认知上有哪些不确定性? 第三部分:地球工程和人类应对气候变化 50:45 我们该怎们认识“地球工程”和碳减排、负碳技术之间的关系? 57:52 地球工程是气候变化的镇痛剂吗? 59:18 不同科学家对于地球工程实施和地球工程研究的看法? 63:05 地球工程的道德风险?会阻碍气候减排吗? 68:28 地球工程的全球治理难题? 75:39 我们如何认识争议问题?
本期我们邀请到的普林斯顿大学的Edmund (Ned) Downie,中文名佟瑞。Ned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而且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和能源环境政策有很多研究。我们很高兴邀请一位非中国人来到我们的节目,并且用中文和我们聊中国碳中和的那些事儿。本期内容十分精彩,我们的讨论从广泛的政治经济发展到具体的企业碳中和目标,从我们讨论中可以看到中国碳中和事业的雄心和挑战。这一期节目录制在2021年的12月。 嘉宾主页:https://cpree.princeton.edu/people/edmund-downie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对中国问题的兴趣缘由 02:30 为什么对中国感兴趣?中文名字的由来? 04:15 北京口音从哪里来的? 05:30 中国的旅游(学习)经历? 06:30 为什么会研究中国的能源环境问题感兴趣? 09:30 一个美国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问题(反之)? 11:45 美国和中国视角的碳中和观察有什么区别? 第二部分:中国碳中和事业的发展 14:40 你对中国的双碳目标感受如何? 18:20 过去十年中国环境政策如何快速演变? 24:31 中国高耗能企业如何回应中国的双碳目标? 26:49 中国的省一级如何回应中国的双碳目标? 27:43 为什么这些回应有快有慢?中国在政治经济学上碳中和的挑战几何? 30:00 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上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34:42 环保督察会改变中国的环境治理吗? 38:05 中国的优秀青年的职业选择:宇宙尽头是公务员? 第三部分:中美关系与气候变化:沙漠中的绿洲 41:32 中美关系气候竞争合作为何发生? 45:12 我们能相信美国的气候承诺吗? 50:25 美国政治中的行政和立法关系? 51:30 这一段证明了Ned也会说英文。 55:50 美国需要政治变革吗? 58:45 气候变化合作是中美关系里沙漠的绿洲,沙漠会吞噬绿洲和绿洲会征服沙漠? 63:12 气候变化既深远又渺小? 65:05 未来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我们能做什么(Track I vs Track II)? 碳笑风生关注全球和中国的能源转型、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技术、政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大家可以在小宇宙播客、喜马拉雅、QQ音乐、Pod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我们同步更新的微信公众号“环境科学与政策”会有更多的专业讨论。大家也可以通过留言或在微信公众号“环境科学与政策”联系我们。 开场、转场、结尾音乐来自The Podcast Host and Alitu: The Podcast Maker app.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博士生杨璞博士,来和我们一起讨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里“蛋糕怎么分”的问题。什么是公平的减排分配方案?自上而下的分配方案为什么一直难产?各个国家有可能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完成减排,达到1.5度和2度的目标吗。经济学的思维在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里怎么提现? 杨璞,现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在读博士,导师为米志付博士。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经济学、气候政策和综合评估模型。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综合评估模型核算社会碳成本并进行国家减排目标的评估。在One Earth,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newable Energy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嘉宾邮箱:[email protected] 3:14 碳预算分配谈判的一路艰辛 6:23 各国自下而上提出的减排目标,无法达到科学家警告的温度目标 10:13 什么是公平的“分蛋糕”的方法? 12:07 三个标准:历史累积排放、人口、GDP 18:47 抛开统一标准:各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25:40 中国提出的减排量超过了自身利益的“最佳值”,而印度提出的减排量则少于自身利益的“最佳值” 36:18 经济学里的“纳什均衡”和国旗气候变化谈判的现实一致么 45:46 超越“成本效益”的分析框架 注: 21:50 William Nordhause于2018年获诺贝尔奖,最初的模型是于1996年提出的 碳笑风生关注全球和中国的能源转型、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技术、政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大家可以在小宇宙播客、喜马拉雅、QQ音乐、Pod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我们同步更新的微信公众号“环境科学与政策”会有更多的专业讨论。大家也可以通过留言或在微信公众号“环境科学与政策”联系我们。 开场、转场、结尾音乐来自The Podcast Host and Alitu: The Podcast Maker app.
这一期我们没有主题,如果有的话就是瞎XX聊。做播客快十个月了,感谢大家的支持和批评! 00:26 新年快乐! 01:10 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个播客 05:20 我们pick的节目:欢迎新朋友回去收听! 13:40 一年播客我们的收获 18:20 2022年我们的播客计划 18:50 气候变化/碳中和领域的几朵乌云 31:20 时代的注脚:什么是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大问题? 40:10 成本效益分析的批判 46:10 我们的新年祝福和鸡汤 碳笑风生关注全球和中国的能源转型、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技术、政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大家可以在小宇宙播客、喜马拉雅、QQ音乐、Pod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我们同步更新的微信公众号“环境科学与政策”会有更多的专业讨论。大家也可以通过留言或在微信公众号“环境科学与政策”联系我们。 开场、转场、结尾音乐来自The Podcast Host and Alitu: The Podcast Maker app.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博士生郭超艺来聊一聊最近气候变化界的重磅事件:10月31日至11月12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这次大会上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包括巴黎协定细节的谈判、气候雄心的确认和增强、甲烷减排倡议、印度的碳中和计划、中美联合声明等等,我们今天的讨论围绕着这一会议解读气候变化国际发展的历史沿革、今日新闻和未来展望。 嘉宾介绍 01:22 嘉宾自我介绍 03:29 中国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有何感受? 04:45 嘉宾科研方法: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CGE 第一部分:三十年来的国际气候治理和会议 06:10 什么是NDC(国家自主贡献)? 07:45 1992-1997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草创阶段 10:51 1997-2009 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落实和摇摆 11:30 2009-2015 从哥本哈根COP15到巴黎协定的前夜 12:20 国际气候协议如何保证大家会遵守协议? 15:30 2015至今 后巴黎协定时代的气候治理 20:32 巴黎协定自主贡献体系下的国家减排 第二部分:COP26的召开和重要新闻 23:50 国际气候变化会议怎么开? 33:45 COP26有什么大新闻? 35:40 南非与欧美国家85亿美元的帮助减排俱乐部 39:30 甲烷减排:为减排争取时间 第三部分:未来国际气候治理的展望 41:40 后COP26时代,全球气候治理如何发展? 44:45 巴黎协定为何有效?全球气候会议有什么作用? 51:54 气候变化会议中的谈判领导力:有些很强,有些拉胯 碳笑风生关注全球和中国的能源转型、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技术、政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大家可以在小宇宙播客、喜马拉雅、QQ音乐、Pod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我们同步更新的微信公众号“环境科学与政策”会有更多的专业讨论。大家也可以通过留言或在微信公众号“环境科学与政策”联系我们。 开场、转场、结尾音乐来自The Podcast Host and Alitu: The Podcast Maker app.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生冯艳蕾来聊一聊植树造林和气候变化的关系。虽然大众认知中提环境保护必讲植树造林,不过从气候变化的视角上,只靠植物造林远不能解决气候问题。当然这不意味着森林不重要,相反在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森林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嘉宾介绍 01:42 嘉宾自我介绍 第一部分: 碳循环、碳汇碳源与森林 03:24 什么是碳循环?碳元素的地球探险历程 06:11 碳在不同地球圈层中的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尺度 08:53 森林为什么在碳循环中很重要? 12:29 工业革命后全球森林是吸收碳的碳汇呢?还是释放碳的碳源呢? 16:15 #勘误:10Gt C是100亿吨碳,而非10亿吨碳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与森林 21:05 气候变化对森林有什么影响?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22:52 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对森林碳汇有哪些影响? 27:23 森林在极端气候下的短期和长期效应 32:58 基于自然的方法:如何促进森林重新生长 第三部分:植树造林与碳中和 34:38 今天种树还有意义吗? 39:02 如何最好的利用森林减排?如何改善目前的植树造林政策? 39:13 种树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几何?能否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赢得时间? 47:04 个人在植树造林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如何努力? 碳笑风生关注全球和中国的能源转型、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技术、政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大家可以在小宇宙播客、喜马拉雅、QQ音乐、Pod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我们同步更新的微信公众号“环境科学与政策”会有更多的专业讨论。大家也可以通过留言或在微信公众号“环境科学与政策”联系我们。 开场、转场、结尾音乐来自The Podcast Host and Alitu: The Podcast Maker app.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博士生李晋来聊一聊最近的热门话题:限电。过去几周,限电特别是东北地区居民部门的拉闸限电成为了全社会的关注话题,限电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限电?在未来的碳中和时代,限电会不会更加频繁? 李晋,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灿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中国行业低碳减排路径及多维影响,重点关注煤电退役,钢铁转型,电动汽车市场,健康协同效益等话题,多次参与中国城市双碳发展规划方案设计。以第一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Applied Ener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期刊发表学术文章,以共同作者身份参与发表学术SCI学术论文十余篇。曾获得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清华大学挑战杯一等奖,唐孝炎环境科技创新优秀三等奖,碳中和一页ppt优秀奖等荣誉。 嘉宾介绍 01:22 嘉宾自我介绍 02:05 公众号:碳中和研究 第一部分:限电事实和原因 03:10 限电:有序限电和拉闸限电的不同 08:38 限电原因多样观点总结 10:51 “缺电”:供需两侧共同贡献 17:03 “缺煤”:煤炭什么这么贵 第二部分:碳中和能源转型下的电力稳定 27:08 “屋漏偏逢连夜雨”:风能不足对拉闸限电影响几何 34:39 电网稳定需要多种能源多重角色 36:49 气候变化下电网系统可能更脆弱 40:15 今年冬天:采暖季限电还会出现吗? 碳中和研究限电文章:限电与碳中和 2021上半年中国原煤产量为19.49亿吨,同比增长6.4%。2020年产量同比下降-0.2%。上半年,全国累计进口煤炭1.4亿吨,同比下降19.7%。环球数据预测,2020年,世界煤炭产量估计比上年下降2%。2021年,全球煤炭产量将恢复上升,总量可达到80亿吨,同比增长3.5%。(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2108/970351.html) 2021年上半年(1-6月),中国全社会用电量总计为393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2%(http://www.nea.gov.cn/2021-07/29/c_1310093667.htm)。2019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5%(http://www.nea.gov.cn/2020-01/20/c_138720877.htm)。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3.1%(http://www.nea.gov.cn/2021-01/20/c_139682386.htm)。 2021年1-6月,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06万亿千瓦时。其中,规模以上水电482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风电344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44.6%;光伏发电157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23.4%;生物质发电77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26.6%。可再生能源保持高利用率水平。(http://www.nea.gov.cn/2021-07/28/c_1310091258.htm) 依据上述信息计算得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约17%。 碳笑风生关注全球和中国的能源转型、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技术、政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大家可以在小宇宙播客、喜马拉雅、QQ音乐、Pod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我们同步更新的微信公众号“环境科学与政策”会有更多的专业讨论。大家也可以通过留言或在微信公众号“环境科学与政策”联系我们。开场、转场、结尾音乐来自The Podcast Host and Alitu: The Podcast Maker app.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