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EP.70 繁花“不响”:市井画卷里的无奈与忧伤

【本期福利!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微信群”,即可进群参与《繁花》批注版实体书籍抽奖!】 长江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繁花》批注版,设计了一场批注沈宏非老师与作者金宇澄老师的“双重复调”效果。“沈爷”的批注,为《繁花》增添了更加血肉饱满的细节。解读时代背景、插科打诨、点评人物……如同弹幕般跃然纸上,令读者在故事中沉浸,又在批注中抽身出来思考,形成两个时代的对话和双重复调。 作为当代文学经典的《繁花》,其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创造了一套由话本、沪语、白描同构的语言体系。同时自然写实的生活流,让读者在书中与各种上海的风景和生活细节偶遇。 《繁花》从琐碎的生活细节中生动描绘了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上海味道,究竟什么是上海味道? “繁花”为何频频“不响”?一部描写都市活色生香的市井画卷为何底色是无奈和忧伤? 也许我们可以从杜普雷的传记电影《她比烟花寂寞》中窥探一二繁花的美学意味,也如同杜普雷的传记电影“她比烟花寂寞”一般,她如夏花绚烂,也如烟花寂寞,繁花的背后是沉寂。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一起聊聊《繁花》,欢迎社员朋友们留言评论~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埃尔加”可获赠完整专辑!】 配乐: 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31分钟
99+
1年前

2023EP.67 聊聊《芭比》:对性别平权的思考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柴可夫斯基《睡美人》,获取完整版专辑~~~】 近期,电影《芭比》(Barbie)让全球都掀起一股粉色风潮。 这部电影精妙地刻画了芭比的世界和真实世界,这两个对立的境地,一个被女性主导,另一个则由男性主导。当权力的天平过分倾斜时,其中一方被迫处于从属地位。 这使得芭比成为了不仅仅关乎女性主义的影片,更是关乎性别平权的电影,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男女性突破自己性别局限性的一条路。 谈论《芭比》,就难以避开性别问题在现实的映射。这部电影似乎通过一种游戏和荒诞的思想实验,向我们提出了我们正在面临的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性别难以平权。 也许,过于强调男性和女性的对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我们可以寻找男女性之间的差异,尊重差异,而非对立。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不同的个体。也许,这部电影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性别平权。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一起聊聊《芭比》这部电影,一起谈谈对于性别平权的思考。 配乐: 片头:柴可夫斯基《睡美人》第一首进行曲 片尾:柴可夫斯基《睡美人》第十六首圆舞曲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31分钟
99+
1年前

2023EP.66 驯化还是守望?聊聊麦田里的守望者

【本期福利!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微信群”,即可进群参与《麦田里的守望者》实体书籍抽奖!另外只要进群均可获得《麦田里的守望者》电子书一本】 青春是一片未知的田野,孩子们在其中嬉戏、探索,而父母则伫立在麦田的边缘,守望着他们的成长。这是一部由J.D.塞林格创作的文学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 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期的叛逆,而所谓“坏孩子”标签的背后,是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 作为一本永恒的教育篇章,这部小说不仅关注着青少年的内心纷扰,更揭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微妙而深刻的关系。 成长的路上,总是有避之不及的各种“坑”,父母应当驯化孩子?还是来守望孩子的成长? 书中呈现的守望愿景,似乎过于理想化。但依旧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父母可以像霍尔顿一样,保持对孩子内心的敏感,用理解和爱去回应他们的困惑。而孩子们也可以在霍尔顿的经历中找到共鸣,勇敢地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真正的自我。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一起聊聊《麦田里的守望者》,一起走进那片充满着希望与反思的麦田。 配乐: 片头:鲍勃迪伦《Blowin' In The Wind》 片尾:鲍勃迪伦《I Shall Be Free》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鲍勃迪伦”可获赠鲍勃迪伦的整张专辑!】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31分钟
99+
1年前

2023EP.65 聊聊米兰.昆德拉,怎样过好这一生?为什么要反媚俗/刻奇?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雅纳切克《第一弦乐四重奏》,获取完整版专辑~~~】 2023年7月12日,捷克裔知名作家米兰•昆德在巴黎去世,享年94岁。 他的经典著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被众多读者重温,虽然这部小说充满争议,昆德拉似乎也不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但他作品中折射出更多哲学性的思想实验和探索,在我们的固化经验之外,通过思想实验去探寻人生意义更多的可能性。 昆德拉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他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尊严、权利,带我们思考:到底我们能有多大的自主的权利,安顿自己在世界、在宇宙、在整个生命河流里面的位置? 昆德拉的反媚俗和反刻奇观点是他文学创作和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媚俗是迎合大众的,而刻奇是自我感动和虚伪的装饰。他对于平庸和虚伪的审视,使他的作品不拘泥于现实的表面。 他的思想对我们最大的启示也许在于:人在这个世界里面的时候,也要在这个世界之外。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一起聊聊米兰·昆德拉,谈谈为什么我们反媚俗/刻奇,从中找到“如何过好这一生”的答案。 配乐: 片头:雅纳切克《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 片尾:雅纳切克《第一弦乐四重奏》第四乐章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31分钟
1k+
1年前

2023EP.64 无接触社会里的自由与孤独

【本期福利!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微信群”,即可进群参与《自我决定的孤独》书籍抽奖!】 媒介技术让我们可以远距离交往,视频聊天、线上问诊、居家办公、无接触外卖配送……在无接触式社会,似乎人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岛,影像的陪伴替代了触手可及的真实感。这正是后现代主义的本质:交往的媒介属性决定了人的孤独属性。 身处无接触时代,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我们是如何把自己变成一座孤岛?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发行的新书《自我决定的孤独》中,重新考察了现代社会的运行规则,审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揭示普遍孤独感的成因。我们被媒介所裹挟,似乎孤独成为了自愿的选择,但实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亲密的风险是伤害,安全的风险是孤独,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无解。我们如何超越当下日常生活情景的媒介属性,重建人与人的亲密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自我选择的孤独呢?或许可以通过创造一个超媒介社会:进,可以接触;退,可以孤独。 今天,两位老师与大家一起聊聊无接触社会中的孤独,同时《自我决定的孤独》这本书也将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配乐: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 【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并后台留言: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获取完整版专辑~~~】 欢迎关注两个美学+公众号 扫码进群可参与交流互动 2023EP.64无接触社会里的自由与孤独

30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