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政治学者郑非、林垚聊了聊联合国,在趋于保守、封闭的当下,回到人们草创这个国际组织的历史现场,理解它的局限与作出尝试的努力。 【本期问题青年】 郑非,学术躺平主义者,研究族群政治、比较政治,著有《帝国的技艺》《帝国的失败》 林垚,非著名公知,上海纽约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播客《时差》、《催稿拉黑》主播 (个人公号"林三土") 【本期主播】 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 【本期介绍】 成长于全球化加深、国际合作日益紧密的80、90后,历经了中国加入WTO、奥运会以及世博会等标志性事件,似乎也将越来越稳定和开放的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未来。 当时间向前,世界悄然变化。贸易战、新冠疫情、俄乌战争等一系列危机事件,戳破了在21世纪头十年的幻觉——在主权国家大获全胜的世界,在现实政治的陡然复杂面前,合作与公赢的人类理想则显得愈加乏力而苍白。 作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组织——联合国,人们对它的想象,也从“什么都能谈\管”的组织滑向了“啥用都没有”的论坛。 在最新出版的《没有魔法宫》一书中,作者马克·马佐尔,通过考察联合国及其前身国际联盟的历史,讲述了一百年前国际主义的政治理想如何付诸实践,又如何掣肘于现实的故事。 联合国,这个被认为承载了国际合作理想的国际组织究竟有怎样的历史?它走过的那段曲折而局限的道路又如何能够关照到眼下的世界?而它所蕴含的“国际主义”,究竟作为崇高的道德理想,还只是国际角力中的一种政治修辞?我们如何通过历史之镜,来面对这个趋于保守、封闭的世界? 本期节目将围绕帝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这两个关键词,回到联合国以及国联创立时期的历史现场,邀请到政治学者郑非与林垚一起谈谈当“世界”还年轻时的故事。 【收听指北】 03:08 世界主义的政治理想,从联合国初创到如今这个愈发封闭的世界,走过了充满局限但也有许多尝试的道路 07:22 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联合国是一个慢慢去魅的过程,一开始觉得它管理全世界,后来发现在现实中它可能什么都做不了。 11:41 联合国起源于帝国主义者对国际秩序的妥协与探索,但对于“帝国主义”这四个字,我们长期存在着两大误解。 15:46 为什么帝国主义者会想着搞“联合国”? 22:12 什么是“自由帝国主义”?它的局限和优势是什么? 24:28 当我们在说“自由帝国主义”有合理性的时候,可能需要稍微谨慎一点,因为这个概念里面已经渗透了太多的东西进来,包括那些自命为“自由帝国主义”的人,他们在宣称自己有传播文明、传播教化的使命的时候,实际上是对殖民母国在殖民地建构的那一整套榨取和压迫机制,是睁眼闭眼的。 29:21 大英帝国对联合国的创立有何影响? 34:38 一个人可以是和平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但同时也是种族主义者,这在19世纪、20世纪的帝国政客身上是常态。甚至直到今天,也有很多人在讲着普世价值的同时透出种族主义倾向。 39:52 “国际主义”的实现,需要很好的技术条件,比如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不能够是国际舞台上的威权代表。“国际主义”的设想也不全然就是好的,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47:49 当世界大战的记忆消退,人们便重新孤立起来;现有国际秩序对主权国家的“过度保护”,也有矫枉过正失之于宽的问题。 50:58 一些前殖民地国家的或者说第三世界国家的“失败”,原因并不在自身,而是它们仍在大国的阴影与历史的负债下。在全球化的秩序中,当大国的涟漪波及到更边缘的国家和地区,一定会造成各种各样的灾难性的后果。 54:23 全球化不是理所当然的,地球村的理想同样不是,而且它们都有其阴暗面,但由于我们的成长经历,我们可能太视之为理所当然,以及过于浪漫化、理想化地去想象与怀念它。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汽水儿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问题青年wonderers」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唐山事件后,「性别暴力」一词开始为更多人所知。然而,「性别暴力」真实的广度与严重程度如何?在中国妇女争取平等权益的这20多年里,女性的生存处境有没有改进?推进妇女权益的民间力量又有什么新的变化?这期「问题青年」我们与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的冯媛老师聊了聊她从事妇女工作多年来的观察与感受。 【本期问题青年】 冯媛 | 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共同发起人 小曾 |「青年志」编辑、女性社群参与者 【本期主播】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唐山打人事件已经过去十几天了。关于这个案件究竟是不是一起基于性别暴力的事件,引发了很多论战。有不少女性朋友表示了愤怒,也感受到了在与男性沟通过程中的阻力。 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开始认知和反思厌女的结构性压迫,开始摒弃和对抗传统的性别观念。然而,她们的声音常常被当作鼓吹“性别对立”的言论被压制,推动性别观念进步的这些努力,好像进入了原地打转的一个诅咒。 那我们今天究竟是不是在原地打转呢?在中国妇女争取平等权益的这20多年里,女性的生存处境有没有改进?在今天如何突围?女性如何保护自己?我们今天想聚焦在性别暴力这一个领域,来谈一谈女性的处境和行动。 另外,我们还额外整理了一份女性与性少数社群、公益项目与社会创新组织、关注性别议题的媒体名单。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获取名单。 【收听指北】 04:40 女性在免于性别暴力上,处境有变好吗? 09:29 性别暴力是什么?它又有哪些类型? 12:11 “任何数据反映的性别暴力的问题都是冰山一角” 14:32 女性从自身经验出发就能体感性别暴力发生的广度 25:32 性别暴力不止针对女性,还涉及男性气质的打压 32:51 2015 年来,推进女性权益的民间力量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40:35 关注妇女议题的 NGO 组织过去几年有怎样的变化? 42:51 反家暴公益机构数量有增加,但仍然不足以满足需求 45:35 “提供情感支持非常重要” 51:46 面对性别暴力,男性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沟通? 58:50 如何教育孩子关注性别暴力? 59:56 “我们要教育男孩,你不要做自以为是的事情” 61:47 是不是一定要推崇简单的暴力手段去惩治所有施害者? 67:28 “唐山事件中的女孩和部分旁观者已经做得很好了” 播客中提到的文献: * 冯媛.《在敏感和脱敏之间前行:中国民间推进妇女人权20年》,2015. * 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2018反家暴社会组织现状和需求报告》,2018. * 回声声声声.《十问〈妇女权益保障法〉:推动法律性别平等不止争朝夕》,2022.01. * 联合国妇女署.《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2018年估计值》,2021. * 第四次妇女问题世界会议.《北京宣言》和《行动纲要》,1995. * 张踩玲.“这个世界没有天然的文明,只有对惩罚的敬畏” 【本期音乐】 Beyoncé - Single Ladies Angus & Julia Stone - Horse and Cart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汽水儿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问题青年wonderers」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国内最早从事纳粹研究的学者郑寅达、历史写作者高林,从电影《万湖会议》出发,探讨第三帝国盘根错节的官僚体系和屠犹的步步演进,以及德国价值中的救世情结与国际主义,是如何被纳粹化的? ### 【本期问题青年】 郑寅达,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著有《第三帝国史》。 高林,历史写作者,书评人。著有《皇帝圆舞曲:从启蒙到日落的欧洲》,拥有五只猫和一个公号“青年维也纳”,曾获经济观察报年度致敬书评人奖。 ### 【本期主播】 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利兹大学社会学硕士,曾任职于理想国、《新周刊》。 ### 【本期介绍】 前段时间,一部德国电影《万湖会议》激起讨论,让纳粹与其治下的德国重回我们的视野。我们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内最早从事纳粹研究的学者郑寅达,与青年历史写作者高林,揭开在这一次冷酷、克制又矛盾重重的会议之中那些为人所忽视的细节,反思第三帝国的崛起与统治。 本期节目也是媒体人郝汉在「问题青年」的专栏——“有点东西”的第一期。他将围绕现象与文本,邀请学者介绍、梳理一些“有点东西”的思想同言说,希望它们能够成为青年思考自身-世界、当下-历史的锚点。 ### 【收听指北】 05:06 我们所熟知的以“第三帝国”为主题的电影大都来自好莱坞,比较强调冲突和戏剧,以达到移情的效果。而德国人自己拍的电影更注重历史的细节。 11:03 万湖会议的与会人员其实是第二曾级别的纳粹高层,所以它更加能够充分反映出在第三帝国内部的游戏规则,而第一层的领导人物会体现更为鲜明的个人风格。 15:18 在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当人们还没有深入进去进行研究的时候,许多西方的学者都觉得纳粹的官僚体系是一团乱麻,根本无法用语言和图表把那种盘根错节的关系表现出来。 27:35 希特勒当初的竞选策略是,不承诺任何具体的纲领,而是等魏玛共和国自己失败,但他并没有一个在掌权后要怎么做的具体图景,因为他清楚,由社会边缘人,失业人士,退伍老兵,地痞无赖,还有一些心怀不满的贵族组成的纳粹党,并没有全面管制国家的能力。 33:22 大屠杀是累进式激进,还是蓄谋已久的制度性安排?希特勒在这一过程中,倒底起了怎样具体的影响和作用? 44:01 作为历史研究来讲,要非常精确地确定谁在哪一件事情上的责任更大一点,具体又是怎么运作?这对历史细节的研究是有意义的,但假如潜台词说明希特勒对此没有太大责任,这是说不通的。 48:53 与其说大屠杀是累进式激进,不如说是人性被逐渐突破,绝大多数德国人从一开始只是希望把犹太人赶出去,到接受了将他们送进集中营、灭绝营。 50:49 纳粹德国的这种官僚主义,像《万湖会议》里体现的,以及让犹太人不断地签字,让人始终感受到秩序感,这里面固然有一种对受害者的欺骗,但也是在掩盖纳粹自己软弱的一面,它要欺骗那些施暴的警察、举报的邻居,告诉他们:我们始终在维持秩序,这都是上面交给你的任务,只是把他们送到指定地点,至于他们后面会遇到什么,这跟你没有关系。 55:40 德意志文明中的国际主义与救世情结,如何异化为纳粹主义? 01:03:51 19世纪初的德国人一方面在文化上看不起西欧和美国,一方面又有大批德国人攒钱跨过大西洋。 01:14:29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通过这面镜子,看到人类是怎么发展过来的,照出发展过程里面的经验和教训。但是最怕的是镜子本身变成一面“哈哈镜”。假如我们不把历史搞清楚,只是根据情感上的需求,比如只讲纳粹是恶的,然后把恶放得很大,那么对于人们来讲,也就失去了免疫力。大家会想我们不可能碰到到么恶的事情,那只是前辈们的命运不好罢了。 【本期音乐】 Khreshchatyk - Dan Bodan 坂本龍一 - 朝もやの森~おはようチャトラン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编辑部的朋友们从最近在各地居家的状态聊起,分享了对“触底”和“定格”的感受。我们回顾了过去五个月以来印象深刻的受访者和选题,反思在糟糕的状况下,还有什么能给我们一些力量? 【本期问题青年】 小曾|日啖荔枝三百颗 青豆|西瓜能吃一整窝 Sharon|芒果连核舔两遍 阳少|三点几啦饮茶先 Lisa|看到上面的 title 感到迷茫的「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编辑部的朋友们已经许久没有见面了。 在过去两个月的时间里,线上会议成了我们唯一能听到对方声音的机会。大家四散各地,Lisa 看到家附近的铁皮围挡后“润”去了大理,青豆离开北京快要到期的出租屋回家,阳少为了猫猫选择留守,在北京寻找自己能做之事,Sharon 滞留上海,和每天盯着窗外的小猫为伴,小曾很早回了重庆的家,但却依然受到很多疫情带来的纷扰。大家很像广场上见了人扑棱翅膀飞走的鸽子,颇有一种各自逃难的飘零感。 太多的事在发生,铺天盖地的信息让两个月的时间都有了绵长的感受,温水煮青蛙式的下沉吞噬着每一点呼吸的空间。作为身处其中的个体,我们和大多数人一样,长久地感受着疯长的焦虑、恐惧、无望以至麻木。我们不知道在触底的世界里,更坏的事会何时到来?生命可以依存在什么之上?我们该怎么活? 直到得知公众号“定格”的那个晚上,我们有了一些简单的答案:继续做、继续说呗。当我们打开会议软件的视频,感到安心的是大家的面孔依然熟悉,而只要我们还聚在一起,就能持续地跑起来。 这期播客我们从最近的状态聊起,分享了大家对“触底”和“定格”的感受。我们回顾了过去五个月以来印象深刻的受访者和选题,反思在糟糕的状况下,还有什么能给我们一些力量?持续在发声的同行,和具体的人对话,都让我们感受到联结。既然从很多地方汲取到了能量,那么我们也希望继续成为这个力量传递链条中的一部分。 【收听指北】 04:32 Lisa:坐上去大理的火车,女儿问这是旅游,冒险,还是逃跑? 06:57 青豆:准备离开北京。疫情地图上的红点好像扫雷游戏,不知道按到哪一下,周围就全部炸开了 08:54 阳少:选择留下。离开是不是只是从一个比较小的牢房去到一个更大的? 10:21 小曾:在家乡重庆。在医院门口把盒饭举过头顶给妈妈送饭 14:40 Sharon:滞留上海。想做一只什么都不知道的猫 17:57 聊聊“触底反弹”:“触底”是一种平缓的、延宕的下沉 21:33 在我们已经知道未来可能不会更好的情况下,该怎么样去生活?该把怎么样的生活作为自己的一种信念? 29:55 不管是号还是小区的封锁,都会造成你的恐惧,这是一种外部的压力,把错误转移到你自己身上,让你审视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31:44 不是绳子越来越紧,而是绳子快把你勒窒息了 37:47 《贫穷的质感》:真实地付诸实践,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我拯救 39:14 《要敢于去相信》:愚蠢的理想主义的力量有一种传递性 41:00 随机波动和反派影评波米的聊天:记录的价值在于只要被看到就会影响别人。我们需要爬梳和存档记录下这种影响的脉络,也可以成为这个脉络中的一份子。 50:21 小曾分享和公务员受访者的聊天和做选题的过程 55:34 青豆分享五四围炉的感受:在更加真实、具体、广大的同温层之间互动 01:04:17 小曾:最重要的支持是作为一个年轻人想要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的好奇心,还带着一点为同龄人正名的小小愤慨 01:15:22 我们有时候可以自负一点地说,那些我们所带来的变化改变了社会。为了一小部分人,我们可以继续做。 *由于录制原因,经处理本期内容在部分地方可能仍存在一些电流声,感谢理解。 【本期播客提及的内容】 书籍: 王梆《贫穷的质感》 黄灯《我的二本学生》 播客: 随机波动:【随机波动091】从戛纳到我们的生活:与波米聊天 问题青年:41. 年终策划·成都 | 女性社群是当下时代里难得的同温层(文字稿:女性社群是这个时代里难得的同温层) 问题青年:52. 「五四围炉」回声:各种各样的生活,都被容纳在一个春天里(文字稿:各种各样的生活,春天不是那个春天) 文章: 端:方可成:中国「自媒体」十年——流量生意,一地鸡毛 早见hayami:要敢于去相信|hayami's blog The New Yorker:A Teacher in China Learns the Limits of Free Expression 青年志Youthology:转瞬即逝的“女足热”:那些无法用夺冠回答的问题 青年志Youthology:考公的未来,逼仄的自由 青年志Youthology:小花梅们的命运背后,是现实织成的「恶」之网 青年志Youthology:困在大学宿舍里的春天 【本期音乐】 坂本龍一、Brussels Philharmonic-Bibo No Aozora (From _Babel_) 大貫妙子、坂本龍一-四季 (Shiki) 【后期制作】嘎嘎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关注了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可能会发现这个公众号定格在了 5 月 18 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将暂别这个公众号。我们无法进入后台,不能再与它对话,它仿佛一枚纪念碑,已经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却还忠实地记录着过往。它还在,这是值得庆幸的,过往的文章仍然可以反复查看,也可以转发公众号文章和公众号名片给朋友。 当失去的时候,我们分明地感受到自己曾经发出过一个声音,也接收到了回响。我们相信,这样的记录、写作与表达并不依赖于某个账号、渠道、平台,而在于具体的人和笔下通过文字拼凑的真实。我们会持续向这个世界坚定地发问与探寻,它困难而易逝,琐碎却宽阔,而一个人、一个编辑部、一个账号的禁言并不会是结局。 我们的公众号转战到了「问题青年Wonderers」,我们将持续接收来自青年的发问,并带着这些问题去探寻,即便没有答案,一个人怎么能压制住自己去“纳闷”的自然天性呢? 我们的Newsletter也上线了,期待你的订阅,让我们在动荡的时代与你一同持续连接,持续交流,持续发问下去。 下面是一份方便随时找到我们的通讯手册,请收好。 * 【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 你可以在微信订阅号搜索我们的新号「问题青年Wonderers」(请输入完整名称,包括“wonderers”,否则将无法搜索到准确的账号)并关注,我们将在该公众号上持续更新我们的文章以及问题青年播客的文字版内容。 更多我们想跟你说的话:我们是青年志,接下来的日子请在这里相见 * 【「青年志Youthology」 Newsletter】 编辑部的大家将会轮流值班在Newsletter与大家见面和分享,我们希望能以更具体的人的状态和大家建立连接,分享我们的处境、状态、情绪、反思以及其他推荐的内容。 订阅指北: 步骤一:请手动输入网址前往: https://www.getrevue.co/profile/youthology 步骤二:在显示页面的空格中填写常用的完整邮箱地址,点击右下角“Subscribe now”按钮。 步骤三:登录邮箱,查看青年志Youthology发送的确认邮件,点击“确认订阅(Confirm subscription now)”。【重要!如果未进行确认步骤,订阅将仍未完成】 注意:如果邮箱没有接收到确认函,请先检查是否该邮件被自动分类在“垃圾箱”或被当作 SPAM 阻拦。如果仍找不到确认邮件,可以手动在你的邮箱收件人中将以下邮箱地址同时添加为收件人,再按照上述步骤操作一次。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步骤四:确认后,请手动在邮箱收件人中把上述两个邮箱同时列为收件人,以保证能在正常收件箱中接收到我们的 Newsletter。 如果以上步骤均无法订阅成功,欢迎在微信公众号后台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稍后手动添加你的邮箱地址,为你完成订阅。 * 【青年志读者交流群】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实时对话,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编辑部的主编、编辑们和读者朋友们都在群里。
我们和「当下频道」的创始人 Lucia、主创大鱼聊了聊在习惯了通过二手消息去认识世界的今天,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一手经验?当吃瓜与猎奇的心态盛行,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自己的好奇心?生活中充斥着格式各样批判,我们需要怎样的批判? 【本期问题青年】 创作者 Lucia | 「当下频道」创始人 大鱼 | 「当下频道」主创 【本期主播】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网络将远方的战场无限地拉进于我们的眼前。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在时间和空间上缩短了我们与现场的距离,我们得以实时地追踪所关心的热点事件,为需要的人发声;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因各种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和二手消息感到混淆,因各种观点和立场的分歧觉察到深深的撕裂。 今天我们固然不乏观点和立场,然而冷静的观察和思考却变得稀缺,撕裂感和戾气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这让我们想起在2021年的年终策划中,三个年度发问之一就是想探讨“在现实被简化和割裂的今天,我们如何接纳复杂”?然而,“复杂”和“具体”也在迅速地成为一种正确而空洞的表述。 我们关注到了专注于“体验式报道”的「当下视频」团队。他们成立于2016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做了200多支片子,大约是七八支电影的长度。视频专题都是围绕着年轻人的消费、文化、科技现象去切入,然后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去获得一手信息,再去进行报道和解读。 在这样充满争端和分歧的环境中,我们想分享这个对话。在这个对谈中,「当下频道」分享了几个一手经验案例,和我们聊了聊一手经验的实践,当下真正的好奇心,以及我们如何对待批判。 【收听指北】 * 关于获得一手经验的体验。 07:56 追踪“旧衣回收”的案例:通过一手经验,我们看到不同的视角,最终得到的是避免片面或者被直接咀嚼掉的观点。 11:49 跟拍“代孕”的历程:“一手信息”的重要性在于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体验。 * 如何审视自己的好奇心? 25:00 字幕组的实验拍摄,没有不合格的好奇心,但可能会有猎奇,就不是真好奇。 27:40 吃瓜不一定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但一个好的准则是可以多问问“为什么”和“是什么”。 * 追热点的意义与遗憾 32:08 “引子(hook)“的重要性:追热点的意义并不在于流量,而是希望通过热点事件能让内容和观众之间发生关系、建立连接。 * 关于消费与科技的选题 36:54 “宠物克隆”案例:很多话题并没有二元的对与错,我们在探讨的都是人和科技的边界问题,或者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跟它的关系。 39:03 新消费的选题带给我们两种认知方式,一个是“坐标系”,一个是“有迹可循”。 * 如何看待当下的批判? 44:57 “柯尔鸭”选题:对比的思路让我们回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上思考。 48:32 选题的“三角形(事实-洞察-观点)”结构思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发生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推导的过程。 * 观众提问 55:00 我们如何看待以“标签”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59:23 会不会由于标签化或者算法,以至于我们对接触一个真实的人并没有那么多的一个好奇心?现在的社交媒体是阻碍了人在真实的世界里面去了解自我,还是反而让更多的人想要接触一个真实的自我? 【本期音乐】 1,2,3,4,5 - Prinzhorn Dance School Class Historian - BRONCHO 【后期制作】嘎嘎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问题青年wonderers」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在五四青年节当晚,我们组织了一场线上的围炉聊天会,与各位青年聊了聊彼此的近况。 【本期问题青年】 各位青年朋友们 【本期主播】 乌乌 | 五四青年围炉主持人,青年志编辑部实习生 【本期介绍】 上周三,是五四青年节。 在往年的五四,我们总会提出一些围绕“青年”的反思与主张。而今年的五四,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面前,青年的面貌与真实处境变得尤为复杂,似乎任何的主张与激励在当下都呈现出失语的状态。 于是,在五四的夜晚,我们组织了一场名为“五四青年围炉”的线上聊天会,与各位青年朋友们聊了聊彼此最近的生活状况。我们希望在这次青年节,暂时脱离宏大的叙事,与具体的人、真实的声音相聚。在这次的聊天中,我们听到:有的朋友居住在云南的小城,像是一个没被疫情打扰的“世外桃源”;有的朋友报名成为了线上志愿者,却在帮忙搜集信息时忍不住流泪;有的朋友被封在家中40多天,在昨天才有机会走到马路上,看一眼城市中的春天;有的朋友凝望着餐桌上的挡板,思考它从何时起变成了理所应当的存在…… 在朋友们的分享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句式“虽然……但是……”,似乎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破碎后,又一次次重建。总有一些情感是无法通过文字与图像传递的,我们相信,在无力感成为普遍情绪的当下,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声音汇聚此处,能为你提供一份温暖与陪伴。 【收听指北】 05:55 在西双版纳经营酒店,一年亏损了一百多万。 10:30 在上海一个半月以来,唯一一次走出小区门,走在春天的马路上。 18:40 疫情在家上网课的期间接触到了摇滚乐,才发现世界原来是这样的,人与人的生活原来并不相同。 23:54 像是生活在疫情下的“世外桃源”里,眼前的生活与接受的信息之间产生强烈的割裂感。 28:58 封锁下的互助与勇气:哪怕只能推动一点点事情,哪怕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一样,你的行动都是有意义的。 37:07 听到其他朋友和学生都被困在宿舍里,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自己相对自由快乐的生活。 44:30 时常感受到这个时代是属于我们青年人的,然而作为青年,我们似乎任何力量左右这个时代。 50:38 只做了一天线上志愿者的工作就情绪崩溃了:很少能受到正面反馈,一个求助解决后就会涌进来几百条求助,像是根本补不完的洞。 01:04:16 当公共餐桌上的挡板,变成一个理所当然的东西。 01:08:15 人的一生,都是在与变化的对抗之中寻求认同。 01:19:00 在游戏世界里体验宏大与惊喜,在现实世界中面对无数红色感叹号。 01:23:53 尝试在自己的身边形成一个“小气候”。 【本期音乐】 Bob Dylan - Blowing in the Wind Coldplay - Fix You 【后期制作】嘎嘎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北方公园」主编木村拓周、品牌咨询顾问狐狸和影视策划从业者庞若愚聊了聊,在生存压力已经很大的波动时局下,“大师精神”不合时宜了吗?我们还需要大师吗?现在让年轻人静下心来专注、坚持,是不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细数了一些让我们感佩的大师有什么样的特质,大师对于今天的世界来说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作为普通人,大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本期问题青年】 木村拓周|「北方公园」主编,青年流行文化观察者 狐狸|品牌咨询顾问,古典音乐、咖啡、调酒文化爱好者 庞若愚|影视策划,古典文学爱好者 【本期主播】 Lisa|「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盈与匮乏并驾齐驱的时代。表面上,我们似乎比任何时候都享受着更多元的文化和价值,但另一方面,纷杂信息下,真正好的东西失去了声量,在商品逻辑的喧嚣中黯然退场。 在作品可以被批量复制的年代,“masterpieces”最好的归宿似乎就是被量产。“大师”也可以被生产和塑造,风水大师、房地产大师、股票大师早已夺取了真正“大师”的话语权,让“大师”持续被污名。 但正是这样的时刻,反思什么是“大师”和“大师精神”反而显得必要,因为我们依然时时受其滋养。我们需要那些刻在时间里的绘画、雕塑陡然击中灵光,需要疫情中坂本龙一的沉浸式演奏疗愈忧郁,而在“大师”通货膨胀的时刻亟需被正名的就是这些专于内心,放眼世界,不断抚慰普通人的创作者们。 我们和几位文化行业的工作者聊了聊,目的并不是去怀念远去的“大师”。我们感兴趣的是,在生存压力已经很大的波动时局下,“大师精神”不合时宜了吗?我们还需要大师吗?依然让我们感佩的大师有什么样的特质?大师对于今天的世界来说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作为普通人,大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收听指北】 03:49 一个小小问候:魔幻的现实中,大家的状态还好吗? 05:58 我们为什么会抵触“大师”这个说法? 07:51 不能被现代性解释的大师、功利的“大师讲堂”占领了我们对“大师”的印象。 09:34 当大师变成了一个可以制造、交易、可以即时获得、即时生成的 title,当表达崇敬的词汇被占用,怎么能保护我们的语言? 15:00 依然让我们感动的大师具备什么样的特质?他们致力于打破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看到更广泛的人类命题。 17:35 用纸筒设计避难所结构的日本建筑师坂茂:以人类作为最大的视野工作。 19:25 昆曲大师张继青、华文漪:在糟糕的世界里挣扎着活下去是为了继续看到美好的东西被创造。 22:11 说唱歌手 Kendrick Lamar、脱口秀演员 Dave Chappelle:大师不是得到很多,而是愿意为社群、种族、社区付出很多。 27:42 什么样的时代环境更能造就大师?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大师辈出的年代有何差距? 32:27 年轻人榜样效应的消失:乱世中,可复制化的路径被擦掉了。 38:28 “能坐得住冷板凳”的纯粹,是一种精神感召:鲁迅在成名之前做了十几年的冷板凳。 42:39 《但是还有书籍》里 98 岁老先生沈燮元:每天坐公交车去图书馆,希望完成古籍校订的毕生愿望。 44:46 谋生压力重压下,能专注自己想做的事可能是一种特权,前提是只做这件事不会饿死。 47:07 电影《倒数时刻》:在疲于应付生活中守住自己梦想的鸡汤参考。 48:54 我们身边有着纯粹力的年轻人:脱口秀演员周奇墨、康熙字典体的设计师朋友。 53:14 大师与年轻人有什么联系?他为我们打开人类的可能性——即便我身在炼狱,也知道不会人人都在炼狱。 57:17 警惕被自封的、塑造的假“神”、假“大师”,尊重、追随真正意义上的大师。 *关于 Costa* 本期节目是问题青年与咖啡品牌 Costa 联合推出的播客。Costa 一直致力于让每一个人享用高品质咖啡,让全世界爱上好咖啡。 最近 Costa 邀请到钢琴大师朗朗和几位青年创作者,用他们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的专注和历练诠释了“大师”在当下的涵义。Costa 将高品质手工调制咖啡从意大利带到伦敦,用 112 次拼配而成的经典配方,加以低温慢速烘焙,保证纯正口味,51 年来坚持着以大师精神为自我鞭策,专注于铸就完美的好咖啡。 【本期音乐】 Martha Argerich - Hungarian Rhapsody No.6 In D Flat, S.244 Jon Bon Jovi & Luciano Pavarotti - Let It Rain (Pavarotti & Friends for the Children of Liberia 1998) Susanne Barner & Martha Argerich - Flute Sonata in D Major, Op. 94 (Martha Argerich Hamburg Festival 2021)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与《真实生长》的导演张琳、探月学院的老师竹飞一起聊了聊他们亲历的素质教育现场,和他们共同探讨了对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或者没有经历素质教育的大多数人而言,这些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有什么意义?我们能从中借鉴到什么? 【本期问题青年】 张琳 | 「真实生长」纪录片导演 曹竹飞|「探月学院」老师 小曾|「青年志」编辑 【本期主播】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在当下,主流教育正在生产一波又一波非常焦虑的年轻人。他们中即使是比较成功的,也经常会面临两种批评或自嘲:一方面,这些年轻人仍然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旨趣以及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人更多是利己的,缺乏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许多主流教育出身的人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在这种迷茫和挣扎中摸索度过。 与此同时,随着北大附中王铮校长被免职,一种看似在培养着截然不同的学生的教育模式也再度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在北大附中定制帆布袋上,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希望培养出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造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热忱服务于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今年2月,纪录片《真实生长》上线。这部纪录片从十一年前开始,记录了三个亲历北京十一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孩子的故事。无论是从片中的十一学校,还是这几年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学校中,我们都能发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关怀社会、探索自我的能力往往贯穿于它们的课前、课堂以及课后。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真实生长》纪录片的导演张琳和高中段创新教育项目「探月学院」的老师曹竹飞和我们一起聊了聊他们亲历的素质教育改革现场。 【收听指北】 07:05 素质教育是如何区别于主流教育,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关怀社会的? 13:05 纯粹的知识可能是“没用”的,也并没有那么重要 17:33 在素质教育的学校中,学生们是怎么参与到校园事务中去的? 20:55 食堂饭菜、清洁阿姨、社会事件...学生们都在关心什么议题? 25:35 “试卷和课纲知识之外的学习,也是学习” 29:18 “学校会强制要求一段时间,不能做任何跟学习有关的事” 30:13 在新的教育模式中,每个人都能被当作人去看,去表达“我是谁” 36:36 素质教育带给了“考一代”们怎样的反思? 39:11 “素质教育和社会是脱节的”,这种批评成立吗? 42:03 “脱节之后,我的教育却让我能对自己更加宽容” 47:05 到底谁在定义普通人?什么又是不普通? 50:12 “好孩子”“好学校”在当下是一个终点,但其实那才是问题开始的起点 50:39 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是断层的吗?是一种乌托邦吗? 59:52 “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有勇气、有行动力地面对泡泡外真实的世界” 71:36 抛掉二元对立,让教育呈现更多的真实 【嘉宾相关介绍】 《真实生长》是一部记录了三位主人公从高一到大四毕业的8年时间内,他们学习、社会、人生选择的纪录片。它从另一种角度记录下了十一学校的素质教育改革现场。 「探月学院」是一个高中段的创新教育项目,致力于培养「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公民」。 【本期音乐】 坂本龍一 - Ieta 坂本龍一,Oneohtrix Point Never - andata (Oneohtrix Point Never Remix)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与祁涛老师聊了聊关于哲学的误用,不同年代下人们对于哲学的态度与理解,以及哲学的作用到底为何,如何让哲学与生活之间发生真正的共振。本期是「问题青年」与「柏拉图什么PlatForNothing」的串台节目。 【本期问题青年】 祁涛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本期主播】 阳少 | 青年志编辑、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本期节目是「文科何用?」系列的第二期内容。在去年7月,青年志公众号曾发布文章《文科有什么用?在技术理性的包围下为人文精神辩护》,作为对“文科无用论”的回应。我们希望对这一话题进行更加持续深入的探讨,所以在「文科何用?」系列内容中,我们将会持续从单一学科聊起,邀请相关学者共同探讨文科在当下的作用力。 这期节目,也是「问题青年」与「柏拉图什么PlatForNothing」的一次串台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在复旦大学哲学院执教的主播祁涛老师,一起聊聊与「哲学」相关的话题。 近年来,在媒体中掀起了一阵“大众哲学”的热潮,无论是谈及社会热点、亲密关系、人生追求,人们都在试图从哲学的理论之中寻找具有指导性作用的答案。尤其是在乱象丛生,不确定感加剧的今天,哲学似乎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镇定剂”,帮助我们阐释痛苦,抚慰迷茫。 然而,面对生活的焦虑,哲学能带给我们直接的答案吗?这种“索求答案”的心态是否是对于哲学的误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哲学才能与我们的生活之间发生真正的共振,我们又该怎样从哲学中挖掘富有创造性的思考? 携带以上的好奇与疑问,问题青年主播阳少与学者祁涛,结合生活中多种与哲学相关的现象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收听指北】 09:48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我们其实是正在进入一个“小说家”的时代。人们热衷于谈论观点,表达自己的个人体验,但同时也缺乏了彼此之间经验交换的能力。太多信息将我们包裹其中,致使我们无法将自己的经验传递出去,也难以接受来自他人的经验。 16:38 我们总是引用他人的话术借此表达观点,但这背后其实是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们沦为思想的搬运工而非制造者,这也是当下的哲学教育需要面对的极大问题。 24:43 思考的创造性源于,将习得的知识体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之间进行个性化的结合。 33:39 如今当我们在选择学科的时候,总是会注重于未来的图景和规划,并且有许多“过来人”的经验供我们借鉴参考,在这种情景中,我们对于学科的兴趣和想象也在被严重“透支”。但热情和勇气并不来源于事无巨细的规划,而是来源于一种使命感的召唤。 46:55 如何看待当下的“大众哲学热”?我们能够期待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产生指导性的作用吗? 51:23 哲学不能消化痛苦,也不能直接带来幸福,但是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来源,它更像是承担着生活同行者的角色。 【本期音乐】 CrooMin - - 原野追逐(Cornfield Chase) Hans Zimmer - Cornfield Chase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北师大教授王曦影和《栩栩多多》主编周志轶一起聊“青春期”:回忆“作为女儿”的时期,经历过哪些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女孩在青春期有什么样的“自我”探寻?性别差异、亲密关系和复杂的时代语境会给现在的女孩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作为母亲,又如何将女性经验向女儿传递? 【本期介绍】 社会个体化的进程中,我们越来越关心对“自我”的探索,希望成为自己期待的独特、完整的模样。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如今的青少年面对着更多琳琅满目的选择。他们如何消化和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与社会建立联系? 青春期是形塑“自我”的重要时期。波伏瓦在 11 岁时,对家人希望自己变成“端方淑女”的期待感到困惑,和她一样,很多女孩在成长和自我探索过程中往往面对着来自多方的矛盾和拉扯。 因为性教育的缺失,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月经羞耻,在身体发育期受到嘲笑,或是抗拒和厌恶自己的性别身份。如今的女孩们似乎能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她们正面对一个更开放的世界,期待迎接一个更自由、独立的未来,但与此同时,外部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区别对待依旧没有被结构性地改变。 正如《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中所阐释的那样,如今对女性的要求需要她们同时往返于社会的 A 面(政治、经济、时间、就业)和 B 面(生命、育儿、看护、疾病)。对于青春期的女孩们来说,标准也是多重的,她们不仅需要达到传统意义上的“优秀”——成绩好,而且需要全面发展——性格外向、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知识渊博,但又需要具备女性气质,不能太张扬。她们在学业、社交中,面对着不同的同辈压力和严苛的外部标准,常常需要解决更复杂的烦恼。 我们和北师大教授王曦影和《栩栩多多》主编周志轶一起聊了聊“青春期”。她们回忆“作为女儿”的时期,分享了自己经历过的身体羞耻和精神迷茫。女孩在青春期有什么样的“自我”探寻?性别差异、亲密关系和复杂的时代语境会给现在的女孩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而作为母亲时,面对这个日益纷杂的世界,又该如何和女儿一起找到自我,传递自己的女性经验? 【本期问题青年】 王曦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性别研究、教育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等。初二男孩的妈妈。 周志轶|青少年刊物《栩栩多多》主编。14 岁女孩的妈妈。 【本期主播】 Lisa|「问题青年」主播,有一个10岁的女儿 【收听指北】 4:05 青春期是探索“自我”的重要时期。 6:17 很多女性在成长发育期经历了羞耻感。 9:12 王曦影谈发育期的月经羞耻和逃避:六一儿童节好像已经不是我的节日。 13:03 “我是谁”这个问题是 Sabrina 青春期最大的困扰,她通过看书、和表哥通信来获取对世界的知识和经验。 17:42 青春期对自我的关注:Lisa 和女儿一起照镜子 19:21 因为缺乏同辈分享和支持系统,早发育的女生比同龄人更容易经历波折和困境。 25:51 女孩自我保护有个简单的应对策略——说“不”、跑开、寻求帮助。 34:22 进入青春期以后,同伴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很多情绪和自我认同都来自同伴,而父母是向后退的。 37:57 性别因素使得青春期的女生受到的要求更高:既要成绩好,又要具备女性气质,既要外向,又不能太张扬。 40:45 Sabrina 的女儿发问:艺术史里能真正被提及的女性有多少?为什么全是男艺术家?性别平等的期待与社会现实存在的差距让人无力。 44:10 今天女生听到嘈杂而矛盾的声音,什么是成功?理想的女性?非常容易困惑。 52:21 谈恋爱对青春期来说有什么好处? 54:27 校园表白文化背后的性别刻板:男生主动追求,女生被动接受。今天女生内心是抗拒的,却仍然给男生留面子。 56:18 同人文化、二次元文化让青少年对性别多元的接受度比上一代更高。 59:30 学校的校服是去性别化的,所以女孩的自我表达值得鼓励。如何在自我保护和自我展现之间找到平衡点每个女孩都会面对的问题。 01:03:27 “我们是穷人吗?”面对孩子对阶层问题的发问,我们怎么回答? 01:13:00 放手是很难的,特别是一个妈妈看到孩子很痛苦的时候,就会拼命地想介入。 01:13:37 在母女之间形成一个最小单元的女性共同体,一起去与时代的限制抗争,传递女性的经验。 本期节目由 Ubras 旗下成长发育期贴身衣物品牌 likeuu 合作推出。likeuu 为8-15岁的青少年创造自在、无束缚的穿着体验,产品包括内衣、有保暖衣、家居服、运动外着等。它主张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鼓励每个孩子自主地探索身体、探索内心、探索世界,勇敢地喜欢自己、成为自己。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来聊聊你的青春期或母女之间的故事。 【本期音乐】 伍々慧 - 雨の日はワルツを踊って 【Logo设计】Sam 【封面图片】电影《春潮》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的第三场对谈。这一场对话由上海的现代性切入,延伸至对城市更新和公共生活的探讨。
和游戏评论人麦教授、前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悦东一起,从历史、语言和电影出发,尝试看见乌克兰的民族主体性。 ### 【本期问题青年】 麦教授 | 游戏评论人,政治学在读博士 悦东 | 自由撰稿人,前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 阳少 | 青年志编辑、问题青年主播 ### 【本期介绍】 乌克兰是谁? 最近几天,我们看到了太多“大国博弈”的沙盘推演,似乎作为一个“小国”(更何况有着欧洲第二大国土面积的乌克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小国”),只能够作为地缘的缓冲带和大国战略中的棋子。 这当然有一定的现实政治基础,但却根本无法去解释一个民族国家存在的理由,以及它在政治博弈外的其他面向,包括历史、文化、语言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具体的人。 更何况,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民族认同的构建有着纷繁复杂的过程,充满了各种偶然性,期待语言、民族,以及一个主权国家边界的完全重合,本就是带有不切实际的浪漫与危险的怀旧。 在这期播客中,我们和两位嘉宾从历史、语言和电影这三个维度聊了聊,试图去梳理乌克兰的主体性。 ### 【收听指北】 02:34 “大国博弈”的思维会忽略民族国家的主体性和在其中生活的个体,因此有必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个国家,而不是“小国”、“棋子”和“缓冲带”。 07:12 最近这些年,乌克兰(乃至东欧)的游戏产业在全球市场上非常抢眼,打破了长期由欧美和日本垄断的审美体系。 08:35 乌克兰人的民族认同,最早可以追溯到哪里? 14:24 如何理解Putin所言“乌克兰不是一个国家”背后透露出的泛斯拉夫主义倾向? 19:33 为国内军事论坛津津乐道的“哥萨克精神”到底是什么?处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和沙俄之间的乌克兰如何被影响与左右? 27:52 践行渐远的乌克兰语和俄罗斯语 32:14 沙俄时期的同化语言政策与苏联时期短暂推行的“乌克兰化”语言政策 40:23 悦东介绍2014年以后和乌克兰相关的三部电影:Winter on Fire, 《中央广场》,《顿巴斯》 47:57 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 01:01:23 “欧洲子宫”与“女性外嫁”的说法,是民族沙文主义与厌女思维非常恶劣的结合 【本期音乐】 Bella Ciao-Yves Montand 【后期制作】AC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