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UFC、减肥热与泰拳手养成

我们的朋友汪乐在上海经营着一家泰拳馆,去年他接受 UFC 官方邀请,随队赴美参与了为期半年的格斗训练。作为一位痴迷泰拳的运动狂和产业经营者,他如何看待泰拳在中国及全世界的流行,对于在大都市里开拳馆这门生意,他又有何种观察与体会?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汪乐,泰拳馆经营者、格斗解说员(新浪微博:@汪乐bighappy) [03:00]汪乐随队参与 UFC 官方格斗学院进修经过 [05:55]中国观众容易混淆 MMA 与 UFC [07:25]巴西柔术的兴起与发扬光大 [09:10]亚洲的顶级格斗赛事:K-one [10:20]泰拳的风靡得益于 K-one 联赛 [10:50]播求是如何成为泰拳领域的超级巨星的? [12:40]泰拳是站立条件下规则最开放的一项格斗技 [16:50]泰拳手的养成非常辛苦 [18:55]在 UFC 官方格斗学院里见识策略大师 [22:30]综合格斗不适合初学者 [23:15]上过擂台才知道拳击非常吃经验 [25:50]都市白领们为了减肥学习泰拳 [28:35]普吉岛的泰拳旅游产业很发达 [30:10]汪乐在泰国乡村探寻传奇拳馆 [31:45]中国女性在身材管理上具备自觉 [33:25]最近几年上海的泰拳馆迅速增加 [35:15]摔跤在美国备受欢迎 [38:00]泰拳和拳击,谁是「至高至拳」? 【音乐】 "Gonna Fly Now (Theme from Rocky)"(Bill Conti·Rocky: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core·1976·United Artists Records) "Born to Run"(Bruce Springsteen·Born to Run·1975·Columbia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 、蜻蜓FM、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43分钟
3k+
6年前

24 IP热、新闻伦理和写作自由

非虚构影视化曾被业界寄语无限期望,但界面《正午》主笔郭玉洁过去几年始终对这一想法抱有困惑,本期《忽左忽右》,继续请她与大家分享自己眼里的当代非虚构写作。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郭玉洁,界面《正午》主笔(新浪微博:@郭玉洁) [02:15]记者遇到弱势的写作对象应当保持谨慎 [04:05]经验丰富的编辑对于好的报道功不可没 [04:30]代际之间创作条件的不平等 [05:35]文字的黄金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 [07:15]记者的职业优势 [07:40]财务自由与文学创作 [10:10]张悦然感叹羡慕七零后的生活 [10:40]《正午》至今最受欢迎的一篇文章 [13:30]纽约的张北海与周龙章 [16:40]郭玉洁希望《正午》重回媒体属性 [18:25]写作稍微成熟在这个时代即可脱颖而出 [21:30]老外记者的英文作品不太顾及你 [24:50]早期的非虚构名作真的不成熟 [27:00]IP热背后的新闻伦理 [29:45]写作不是一门好生意 [32:20]传记写作、通俗历史写作才刚刚起航 [35:20]与非虚构关联最深的两个学科 [36:40]《正午》的下一本 Mook 要出了 【音乐】 "Hungry Heart"(Bruce Springsteen·The River·1980·Columbia Records) 《一个短篇》(腰乐队·相见恨晚·2014·局部娱乐)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 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 、蜻蜓FM、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44分钟
5k+
6年前

23 「非虚构」:二流文学的模仿品?

几年来,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经历了过山车式的由热炒到冷却的过程。作为一种并不新鲜的文本形态,它是如何被捆绑到「新新闻主义」和「特稿」等狭义概念上的?它自身又有哪些语言表达上的优势与缺陷?界面《正午》主笔郭玉洁作客本期《忽左忽右》,与大家分享她眼里的当代非虚构写作。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郭玉洁,界面《正午》主笔(新浪微博:@郭玉洁) - 时间轴 - 03:30 非虚构写作是怎么火起来的 07:00 进入媒体的七零后一代文学青年 08:55 “新新闻写作”本质上是二流文学的模仿品 09:30 郭玉洁回忆赴台攻读写作课程 11:30 现实主义写作在台湾已经式微 12:10 朱天心的访谈在Facebook上遭到批评 14:20 写作真的很难教 15:30 每个月要读28本书的吴明义 17:05 西方作家描述中国的作品也很套路化 18:00 何伟的写作技巧高于记者出身的其他纽约客作家 20:50 现在的特稿平台过于关注恶性犯罪了 24:20 Non-fiction的历史远比特稿悠久 25:30 年轻特稿记者不愿关注更加公共性的话题 27:25 郭玉洁回应外界对「正午」的批评 29:40 旅行写作在当代的意义 32:00 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恋爱 33:45 米德-弗里曼之争与斯文赫定的游记 36:00 互联网时代的写作容易遭遇他人挑战 37:30 年轻作者是更怕麻烦了?还是更爱搞事了? 【音乐】 "Penelope"(Paul Mauriat·Penelope·1971·Philips Records) "My True Story"(Aaron Neville·My True Story·2013·Blue Note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40分钟
4k+
6年前

22 年轻作者为啥不再接受习作?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文学,以及新一代的写作者,文学批评者们的观察又是如何?本期《忽左忽右》,我们继续对话上海作协创联部副主任李伟长,聊聊他眼里的上海作家群与新时代写作。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李伟长,上海作家协会创联室副主任、思南读书会策划人之一(新浪微博:@李伟长 ) [03:20]赛博文体如何与传统叙述兼容? [04:20]西方人还理解不了中国的网络文学生态 [08:30]“网络文学的本质是一种游戏文本” [10:30]网络文学正在对严肃文学提供增量读者 [11:20]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在介入文学 [12:10]硬核的知识在网络时代开始下沉 [13:25]B站上看弹幕就是过去的广场电影啊 [15:30]没有伪球迷,世界杯的影响力不会超过欧冠 [19:45]精通多种艺术的写作者思维会更丰富 [24:50]写作者应该接受习作和废稿 [26:30]优秀小说家的分水岭与第二本书定律 [28:30]七零后作家曾经被八零后压得死死的 [31:20]上海拥有非常好的“接受阶层” [37:20]奈保尔曾经光顾思南读书会 [38:00]《科恰里特山下》与新一代作家处理军旅题材 【音乐】 "One Tin Soldier"(陈秋霞/许冠杰·Because Of You·1977·环球唱片) "When All the Lights Go Out"(The Fratellis·"Mistress Mabel" from the album "Here We Stand"·2008·Island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 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 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44分钟
4k+
6年前

21 在巨鹿路675号上班的作家们

开埠170余年,上海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地,碰撞出了独特的文学传统。同样也伴随了大众舆论的刻板印象:小资、西化、都市写作。事实果真如此吗?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思南读书会策划人之一李伟长做客《忽左忽右》,聊了聊他眼里的“海派文化”和上海作家群体。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李伟长,上海作家协会创联室副主任、思南读书会策划人之一(新浪微博:@李伟长) [03:30]巨鹿路675号一直是上海文学版图的重要地标 [04:00]逆势创刊的杂志——《思南文学选刊》 [08:05]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尺是什么? [11:20]来办公室坐班的作家们 [14:10]文学和艺术对于伟大的城市不可获缺 [17:00]咖啡、旗袍只是上海的一部分 [17:30]海派文化其实是海纳百川的 [21:15]上海文坛和本地媒体的关系密切 [22:00]大量作家译者成了上海文坛特色 [24:45]「外国文学」的概念极为辽阔 [25:15]出版业繁荣令英文国家忽视的作家在中国热卖 [27:30]村上春树风格在中国遭遇的误解 [27:55]雷蒙德·钱德勒对村上的影响 [31:00]类型小说只是后人的分类 [34:00]好的小说最终讨论的命题总能与哲学合流 [34:30]“三言两拍”中的传统人物塑造 [37:15]卖油郎的心理活动与“被限制的视角” [38:20]七零后作家正在糅合中西的经验 [39:25]用一句话解释《繁花》好在哪 [40:40]王安忆在纽约路边电话亭偶遇传奇记者陆铿 [41:10]改开后第一代作家们的资源得天独厚 [43:05]新的作家可以关注更加个人化的经验 [43:40]符号化的集体记忆正在消逝 [44:50]美国人眼里的黄金时代也不见了 【音乐】 "In My Life"( Johnny Cash·American IV: The Man Comes Around·2002·American Recordings and Universal Music Group) "未央歌"(黄舒骏·马不停蹄的忧伤·1988·歌林股份有限公司音乐出版部)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 、网易云音乐 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50分钟
5k+
6年前

20 美剧、报纸和戈达尔

两个月前,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科斯塔·加夫拉斯在中国交流时提到,中国大众对于法国当代电影不熟悉,往往将新浪潮与法国电影划等号。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之一、法兰西艺术文化骑士勋章获得者王方副教授做客本期《忽左忽右》,畅谈了她眼中的法国电影,其对全世界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中国遭遇的误读。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王方,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之一、法兰西艺术文化骑士勋章获得者(新浪微博:@_fonfon) [02:05]《暴雨将至》的导演常年待在纽约,拍摄资金却来自英国 [03:25]贾木许经常前往欧洲寻求拍摄机会 [04:00]资源丰厚的纽约是美国独立电影的中心 [06:00]全世界仍在接受法国电影的影响 [06:20]独立电影不等于艺术电影 [08:00]出身学院派的中国第五、六代导演始终存在法国情结 [10:10]贾樟柯个人的成长与中国电影发展是同步的 [11:20]国外观众对与部分中国导演的评价远远高于国内 [14:40]关于纪录片形式的表达真实性 [17:05]中国版《纪实72小时》发布了 [19:10]受访者的表演性人格会影响到纪录片质量吗? [20:00]戏剧性通常只在一瞬间发生 [23:30]「我心中最伟大的导演是不断在思考电影是什么,那就是戈达尔」 [25:10]美剧对于美国电影的冲击 [27:50]互联网的冲击感对于欧洲和中美是完全不一样的 [32:10]电影与文学的纠葛 [35:00]戈达尔与巴赞的魅力所在 [38:20]谢晋之于中国电影的意义 【音乐】 "Tous les garçons et les filles"(Françoise Hardy·Tous les garçons et les filles·1962·Disques Vogue) "La Chanson de Prévert"(Serge Gainsbourg·L'Étonnant Serge Gainsbourg·1961·Philips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42分钟
6k+
6年前

19 法国电影并不只受“新浪潮”影响

两个月前,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科斯塔·加夫拉斯在中国交流时提到,中国大众对于法国当代电影不熟悉,往往将新浪潮与法国电影划等号。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之一、法兰西艺术文化骑士勋章获得者王方副教授做客本期《忽左忽右》,畅谈了她眼中的法国电影,其对全世界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中国遭遇的误读。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王方,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之一、法兰西艺术文化骑士勋章获得者(新浪微博:@_fonfon) [02:30]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选片工作通常提前半年开始 [02:50]BBC纪录片节目的王牌制作人Nick Freezer来上海 [05:45]纪录片产业其实高度分散化,独立个体非常活跃 [07:00]电影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的差异 [07:35]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的选片原则 [08:20]王方在戛纳偶遇雷蒙·德帕东的作品 [11:50]电影可以有类型片,纪录片不应该按类型区分 [13:20]波兰电影人到了法国才获得全球知名度 [14:00]法国对文化艺术始终有种包容性 [15:20]赵珩曾在法国国家电视二台主持节目 [16:00]法国知识界对贾樟柯的评价极高 [16:20]繁荣的艺术院线为艺术电影提供了土壤 [17:45]法国电影不只是“新浪潮” [18:55]法国电影的制片人就像导演的保姆 [21:50]新中国电影制片体系的流变 [24:15]法国对于本国电影的政策保护与经济扶持 [30:20]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迷氛围爆棚 [33:15]中国人更早熟悉的法国影人反而是阿兰德龙 [35:20]电影占据了法国通识教育的很重要一块 [36:10]中国电影中的美式与法式风格 [37:20]好莱坞电影在20世纪末挽救了整个电影工业 [38:25]美国东部仍然有深厚的独立电影传统 [39:30]缺乏政策支持的美国独立电影人更加艰难 【延伸作品】 《精神病院的12天》雷蒙·德帕东 《脸庞·村庄》阿涅斯·瓦尔达/让·热内 《蓝白红三部曲》基耶斯洛夫斯基 《小裁缝(Petit tailleur)》路易·加瑞尔 《独行杀手》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阿伦·雷乃 《天堂陌影》吉姆·贾木许 【音乐】 "Il Vento, Il Grido"(Ennio Morricone·Le Professionnel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1981·Général Music France) "Le Monde Est A Toi"(Les Petits Chanteurs De Saint-Marc·Nos Rêves·2007·Evolution Music Group)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 、蜻蜓FM、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43分钟
6k+
6年前

18 中国女性忍受傻白甜形象已经太久了

《创造101》成为现象级综艺,杨超越和王菊也刷屏了无数人的朋友圈,迥异的女性形象在同一档选秀节目上激烈碰撞。本期「忽左忽右」,移居柏林的著名新闻人覃里雯(笔名“苏丝黄”)和界面文化记者董子琪,共同为我们带来关于女性话题的精彩交流。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覃里雯,著名新闻人,笔名“苏丝黄”(新浪微博:@Pfaueninsel) 董子琪,界面文化记者(新浪微博:@BeulahDong) [03:40]调侃性话题的专栏作家“苏丝黄” [06:15]《三联生活周刊》宣布今年将专访匿名作家费兰特 [07:20]杨超越和王菊刷屏了朋友圈 [10:00]李宇春的女性力量感没有王菊这么强烈 [11:25]中国女性忍受荧幕上的傻白甜形象已经太久了 [13:10]九十年代TVB剧中的女性其实很独立 [14:00]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与亦舒原著的区别 [15:50]在国外受过高等教育的姑娘也爱看宫斗剧 [16:15]关于八十年代的女性形象记忆 [19:40]新加坡的生育政策与前现代特征 [22:10]男女记者在面对性资源现象上的不同看法 [25:15]中国作家关于女性的描写普遍糟糕 [25:55]覃里雯成长过程中的女性意识 [29:30]中国男性也容易面临被judge,被标签化 [30:40]网络时代的二元对立特别强烈 [33:30]性别话题上的商业炒作 [35:10]公共媒体应当承担社会顶梁柱作用 [37:35]基层女性面临的困境与女性知识分子大有不同 [39:40]董子琪讲述作家与自己谈论强暴话题的故事 [41:30]德国今天依然存在性别不平等 [43:20]“中华田园女权”与“憎男情绪” [45:50]德纳芙事件反应了宣言这一行为的缺点 [47:50]讨论生物学上的男女差异很危险 [50:20]生活中的许知远相当尊重女性,但依然会露出盲点 [51:55]亚洲女性在团结意识上往往超过西方女性 [53:30]情人文化并非欧洲大陆的普遍现象 [54:05]“米兔运动”是一个合理机制吗? [56:55]法学家们推动了反家暴主张的落地 [59:00]变化是社会酝酿的结果 【音乐】 "Donna Donna"(Joan Baez·Joan Baez·1960·Vanguard Records) "美丽与忧愁"(陈淑桦·明天还爱我吗·1988·滚石唱片、EMI百代唱片)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集节目由JustPod与播客《海马星球》联合制作】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64分钟
15k+
6年前

17 国内音乐剧产业在等待它的安德鲁·韦伯

音乐剧正在中国的城市娱乐中蓬勃兴起,“法扎”爆发,《猫》被引进,然而在看似美好的趋势背后,行业依然存在无数隐患。本期《忽左忽右》,聚橙网副总裁、音乐剧资深从业者潘志鹏带来了他对音乐剧的体认和思考,“没有出现韦伯,就论证不出伦敦西区能火。”对中国音乐剧产业而言,仍需等待一个水到渠成、巨星诞生的时刻。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潘志鹏,聚橙网副总裁、音乐剧资深从业者 [03:40]音乐剧工业由四个环节构成 [04:30]抱着「一生悬命」经营态度的四季剧团 [05:25]备受日本女性欢迎的宝冢歌剧团 [09:50]「会员制」让日本剧场良性经营 [11:00]为什么中国没有连续全年驻场公演 [13:40]美国音乐剧在1980年代遭遇了极大挑战 [14:15]《猫》在当年是充满实验气质的作品 [15:15]十大音乐剧还没有进完中国市场 [16:45]《汉密尔顿》让美国青少年重回剧场 [20:00]看懂《魔法坏女巫》的梗,需要了解《绿野仙踪》 [24:25]法语版《莫扎特》在中国取得了爆发式增长 [25:30]百老汇的音乐版权商正逐渐重视中国观众 [31:10]国外大剧的引进费用水涨船高 [32:10]通过道具舞美本地化参与到全球音乐剧工业中 [34:50]影视剧与舞台剧演员的排练模式完全不同 [38:40]台湾的舞台剧品牌早已建立声名 [39:55]金士杰和凯文史派西都是剧场出身 [43:45]《南海十三郎》将传统戏曲与舞台剧出色结合 [44:50]新派戏曲同样也在借鉴音乐剧 [46:10]引入民族文化元素是原创音乐剧必然的方向 [47:50]青春版《牡丹亭》多年停留于大学校园 [54:00]专业音乐剧人才依赖于市场的兴起 [55:20]只有牛逼的巨星横空出世,才能证明市场 [57:15]《醉乡民谣》中的绝佳寓言 【音乐】 "Hang Me, Oh Hang Me"(Oscar Isaac·Inside Llewyn Davis·2013·Warner Music Group) "Memory"(Susan Boyle·Standing Ovation: The Greatest Songs from the Stage·2012·Syco Music, Columbia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 》,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63分钟
4k+
6年前

16 没了王侯将相的故事,资产阶级社会对大众缺乏魅力

本期《忽左忽右》,陆大鹏继续上期话题谈论了自己在德国、奥地利与当地保皇党的交往,并分享了自己接触过的历史学者轶事,其中有看起来就像“美国女总统”的安妮·阿普尔鲍姆,也有浑身透着推销员范儿的尤金·罗根,还有满身刺青的丹·琼斯,以及谙熟中国文化的蓝诗玲。非常有趣的事,欧陆的历史学者与英美历史学者在大众传播领域拥有全然不同的地位和环境。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陆大鹏,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外文译者。代表译作“地中海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新浪微博:@陆大鹏Hans) [03:40]斐迪南大公的儿子们在二战中被纳粹逮捕 [04:15]《音乐之声》与奥地利的保皇运动 [06:15]60年代以后哈布斯堡家族成员陆续回归奥地利 [05:40]支持君主制度的「黑黄联盟」至今仍活跃在政坛 [08:50]奥地利今天的君主主义者们居然是左派 [09:55]哈布斯堡在历史上就是多民族多价值观治理结构 [11:40]帝国时代的多民族共处与今天的多元社会 [12:45]奥匈帝国唯一正式的官方语言其实是拉丁语 [13:05]民族主义在中欧大爆发是1918年以后的事 [14:30]建立民族国家并不一定能解决民族问题 [15:10]如何看待哈布斯堡,与如何看待「新清史」史观 [15:45]冯克利欣赏奥地利人身上的「天下情怀」 [18:25]奥地利和俄罗斯都开始重新评价末代皇室 [18:45]电影《玛蒂尔达》在俄罗斯的风波 [21:20]现存的古老王室也在与时俱进 [22:20]《罗曼诺夫皇朝》就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家史 [23:20]资产阶级社会和现代社会是没有魅力的 [24:30]安德鲁·罗伯茨曾参与英国王室修史 [24:50]陆大鹏检讨自己的“英雄史观” [26:20]《古拉格》作者非常霸气,举手投足如总统 [27:50]蒙蒂菲奥里的研究资料许多来自英国宫廷 [29:30]当过战地记者、亲历苏东剧变的历史学家们 [30:00]《鸦片战争》作者蓝诗玲的研究领域其实是毛主义 [31:10]初见尤金·罗根以为见到了推销员 [32:50]罗杰·克劳利被驻欧美军聘请为土耳其问题专家 [34:50]《金雀花王朝》的作者满身刺青 [38:50]受过教育的市民阶层是历史读物的重要读者群体 [39:15]丹·琼斯在历史频道为美剧主持播客 [40:00]英美学者更善于介入传播,德奥学术界相对封闭 [42:05]中国的严肃通俗历史写作正在兴起 【音乐】 "L'estro Armonico, No. 8 In A Minor, Op. 3, RV 522"(Antonio Vivaldi·Mussorgsky: L'estro armonico) "If You Were the Only Girl in the World"(Alfie Boe·Downton Abbey: Original Music from the Television Series·2011·Decca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 、蜻蜓FM、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48分钟
9k+
6年前

15 「一群德奥左派主张的君主复辟运动」

20世纪是王朝覆灭的世纪,欧洲大陆的帝国竞相崩溃,而他们的王室也随之失去尊荣。但仍有不少政治活动家,至今仍认为君主制是解决宪政民主国家难题的良药,他们甚至付诸实践、组织党派。本期《忽左忽右》,译者陆大鹏 为大家带来有关欧洲贵族与君主复辟运动的现状。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陆大鹏,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外文译者。代表译作“地中海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新浪微博:@陆大鹏Hans) [02:05]学者写作《王公之泪》只因祖先曾是对印度犯下罪行的殖民者 [04:10]英国的爵位系统比法德等欧陆国家的爵位系统简单很多 [04:40]「从男爵」一般不算做贵族,但是世袭身份 [05:10]历史学家蒙蒂菲奥里的先祖是英国著名犹太金融家 [05:55]英国比较早实行了「长子继承制」 [06:45]德国的贵族头衔泛滥,「伯爵侯爵何其多也」 [07:30]邓莲如1990年获封「骑士桥及香港岛女男爵」 [08:00]英国的许多爵位已和封地脱钩,仅成为进入上议院的工具 [09:15]陆大鹏前不久参观了维也纳的奥匈帝国遗迹 [10:20]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别墅装修十分朴素,卧床仅容一人睡 [11:40]路德维希二世倾尽财力修筑新天鹅堡 [12:30]弗朗茨皇帝的勤政很像雍正,是「国家第一公务员」 [14:05]近代欧洲涌现了一大批勤奋自律的帝王 [14:45]路易十四式的穷奢极欲在19世纪的欧洲宫廷已经落伍 [15:30]陆大鹏为德皇威廉二世鸣不平 [17:40]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的权力远没有后人以为的那么大 [19:25]最喜欢接近新闻媒体的皇帝,「德国的川普」 [20:00]德皇与沙皇在芬兰私自缔约,双方均遭到手下官员批评 [20:35]威廉二世非常接地气,说柏林方言,亲近资产阶级、犹太金融家 [21:45]与传统普鲁士容克贵族的矛盾让威廉二世失去政治支持 [23:20]1918年的威廉二世做出了最坏的选择 [25:50]戈林曾拜访威廉二世,被评价「餐桌礼仪非常糟糕」 [26:30]德国保皇党从利用纳粹走向反抗纳粹 [28:10]德皇的孙子写历史博士论文被指抄袭 [28:50]英国历史学家卷入德国历史翻案丑闻 [30:00]君主复辟运动在今天的欧洲国家依然存在 [30:25]霍亨索伦家族后裔结婚,诸多欧洲王室、前王室纷纷出席 [31:15]德国的王室、贵族头衔被纳入姓氏,传承至今 [32:05]奥地利共和国政府完全禁止使用贵族头衔 [32:25]奥托·冯·哈布斯堡大公的身份证上去掉了「冯」 [33:15]霍亨索伦家族的现任族长是银行家 [33:45]巴伐利亚君主形象在一战后保存完好 [38:15]陆大鹏与韦尔夫家族复辟运动组织者建立了联系 [40:15]哈布斯堡家族一战后并没有宣布退位 [42:20]奥托·哈布斯堡曾希望二战后重建统一的中欧帝国 【音乐】 "Promenade I"(Wiener Philharmoniker (Orchestra)·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2016·Deutsche Grammophon) "Panzerlied"(Andreas Waldetoft·Hearts Of Iron IV Soundtrack·Hearts Of Iron IV Soundtrack·Paradox Interactive)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46分钟
8k+
6年前

14 当我们谈论算命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命理、八字、风水,中国人对这些词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到每个人都知道,陌生到其实没几个人说得清它究竟如何运作。本期《忽左忽右》,我们邀请到豆瓣著名的命理系id@海伯利安,来谈谈易学圈的八卦,和算命这档子事。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海伯利安,豆瓣命理系id(豆瓣ID:海伯利安 ) [03:20]海伯利安在世界杯期间利用六爻du球 [04:40]拜山门对于命理研究者很重要 [07:00]八字、六爻、梅花、大六壬等只是不同的“翻译”手段 [05:00]从唐代的禄命术到宋代的《渊海子平》 [07:25]《推背图》名气虽大但在易学爱好者眼里价值并不高 [08:30]从非主流走向主流的紫微斗数 [08:50]明清是命理理论辟谬和集大成的时期 [13:45]顺境中成长的人往往不相信命运 [17:00]全人类的八字只有104万种排列组合 [17:55]2014年才推广火葬的中国乡村 [18:40]盲派与书房派的命理推演方法异同 [20:15]“小爷爷”的风水故事 [22:35]娶妻生子的散居灵宝派道士 [23:40]海伯利安目睹的道家法事 [23:50]当我们谈论法事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28:10]各大文明都保留了巫文化的痕迹 [28:35]朴槿惠案背后的萨满教魅影 [33:00]今天的部分西方占星学已经自我定位为心理辅导 [39:00]预测命运不如顺心而为 【参考书目】 《子平真诠》清·沈孝瞻 《渊海子平》宋·徐大升 《八字正解》徐伟刚 【音乐】 《天师捉妖》(叶德娴·边缘回望·1987·黑白唱片公司) 《道道道》(张学友·一颗不变心·1991·宝丽多唱片)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42分钟
17k+
6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