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视片段播到女主角生孩子时,女主角的家人在外面争起来了。婆婆说:“不能打无痛,对孩子不好。”哥哥说:“要打,无痛又不是打到子宫里。” 他们在争吵,女主角在产房里叫得撕心裂肺。 我看得眉头紧皱,跟旁边的妈妈说:“肯定要打无痛啊,真没常识。” 妈妈说:“还是你们现在幸福呀,生小孩都可以打无痛了,我们那时候啥都没有,硬抗生下来。” 我附和:“是啊,现在还是幸福很多。” 她开玩笑说:“以后你就别打,体验一下生孩子的痛,我当年就是这样把你生下来的。” 我当然知道,真的到了那一天,她肯定会希望我少受点苦,这话只是为了表达:“我们那时多苦,以及,多能吃苦。” 这套话术,我已经很熟悉了,和无数次长辈忆苦思甜般一样:“我们小时候饭都吃不饱,我们要下地干什么活,我们家里连老鼠都有,我们书都读不起……”以此来教育不吃猪肝的我,不擅于干家务的我,怕蟑螂的我,不想上兴趣班的我。 最后的落脚点是:把你送去乡下,回农村吃点苦,就知道你现在有多幸福了。 喜剧电影《抓娃娃》里的家长就是如此,明明很富有,却装作很穷,让孩子吃尽穷的苦头,只为孩子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贾樟柯导演在电影手记《贾想》里也有相似的观察:“我们的文化中有这样一种对‘苦难’的崇拜,而且似乎是获得话语权利的一种资本......‘苦难’成了一种霸权,并因此衍生出一种价值判断。” 作家王小波在《人性的逆转》里就说得更加直接了:“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如果你是一个电影爱好者或者表演爱好者的话,那么一定听说过一个词“打破第四面墙”。简单一点理解,就是剧中人物和剧外的观众产生了交流,最爱用这种手法的电影导演据我所知是伍迪·艾伦,他特别喜欢让剧中的角色对着镜头吐槽。 在我心里,把这种大胆的方式用得最好的电视剧是《纸牌屋》,男主经常在一些千钧一发之际,突然把脸转向正在看剧的我们,然后对自己当前的状况进行尖锐分析,再回到他剧中的世界。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表现形式,我其实也被吓了一跳, 先是一种偷窥别人生活突然被对方发现了的慌乱,接下来又是一种无法名状的骄傲,因为和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相比,我们高于他们的维度,可以看到他经历的一切的全貌,甚至可以知道他们人生的结局,得到了一种看穿一切的“上帝视角”。 可我们又如何证明我们不是活在别人的剧本中呢?你是否也曾试着“打破第四面墙”?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跟我一样,看演唱会之前,抱着“没听过的就欣赏,听过的就合唱”的心态,不会特意去熟悉歌手的歌单,而看完演唱会之后,开始上头地反复听他的歌,因为在现场,配合屏幕上大大的歌词收听,会听懂很多以前没注意的意思,之后再听,心境都不一样了,感叹:“写得真好啊。” 是的,我刚刚从徐佳莹的演唱会回来,那句“写得真好啊”跟同伴说了不下于五次,而惊喜的是,给徐佳莹写出那么多好词的作词人葛大为也在现场。 我真心喜欢的情歌,有超过一半都是葛大为的作词,这绝不夸张。 写词,是他的工作,所以只要有需求,他什么风格都能尝试,在写歌时,还会根据歌手本人的发音特点,去写出适合歌手唱的词,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他写小清新的《爱你不是两三天》,也写动感的《潇洒小姐》,还写细腻情歌《我们》了,就像演员一样,服务于歌曲本身。 在所有的歌曲里,细腻情歌才是他的本体,是他最擅长的,比如《连名带姓》《离心力》《比较幸福》《不在一起就不会分开》《惧高症》…… 有句歌词是“伤心的人别听慢歌”,而我觉得“不伤心的人就听不懂慢歌”,只有伤心时,才能把那些情歌里的字字句句听明白,你说这是矫情也好,敏感也罢,若是没有这份矫情和敏感,不就成麻木的木头人了吗? 伤心的人请听慢歌,伤心的人请听葛大为的慢情歌,不伤心也可以听。
今天周末,本来想睡个懒觉,六点多,儿子把我叫醒:“爸,我饿了。” 爱人胳膊肘捣捣我:“起来给儿子做饭,我再睡一会。” “嗨,起来呗,儿子饿了。”这就好像是一道命令。于是我揉揉睡眼,起床一边洗漱,一边问儿子想吃啥。 “有啥吃啥呗,都行。” 这倒是好,不挑食。于是我走到厨房打开冰箱,看看还有什么蔬菜。我翻了翻,发现还有两个番茄,和一小把豆角。 “番茄豆角焖面可以吧?” “好得很。” 于是我开始洗菜切菜,番茄进油锅榨汁,放入面条,豆角,加水没过面条,盖上锅盖。看着灶台冒着热气,闹腾的周末就这么从一碗豆角焖面开始了。
熬夜,拖延,有事没事看手机?这些坏习惯,我们明知道不好,却很难改掉它。明知道要早睡早休息,熬夜伤身体,但总要拖到凌晨一两点才睡得着。明知道要多读书,少打游戏,少追剧,但只要有空时,就忍不住翻手机。懒散、懈怠、不自律,这些看似都是坏习惯的根源。 再一次因为内衣外衣一起洗而被老婆痛骂之后,大卫终于忍不住跟闯先生诉苦,寻找共鸣了。 来扎啤酒,今天聊一聊那些我们明知不好,但是依旧欲罢不能的“坏习惯”。 洁癖or邋遢,强迫症or马大哈,与规矩不搭边的小毛病,真的好爽啊!
每天起床,我的鼻子状态就像开盲盒,运气好一点,能躺着自由呼吸,用上一两张纸巾就能擤干净鼻涕,声音状态也不受影响;而运气差一点,就要坐起来努力通气,喷嚏打得眼泪直流,床头柜丢满一坨坨不规则形状的纸巾,一开口,便是浓重的鼻音,而这鼻音可能会伴随我大半天的时间;若是情况再差些,纸巾会染成鲜红色,鼻血不温馨地提醒:嘿!轻点揉搓! 这就是过敏性鼻炎患者在空调房里的夏天。 春天被花粉困扰,夏天在空调房里流涕,冬天冷风一吹喷嚏也跟着来了,秋天,秋天我忘了,毕竟湖南的秋天太短,短到可以直接从短袖过渡到棉服。 是的,有些疾病,它不会折损你的寿命,却会消磨你的意志,甚至长久伴随着你。很多时候,疾病的痛苦不仅仅来自于疾病本身,疾病带来的痛苦,远不如想消灭疾病而产生的痛苦。哪怕不生病,也会有失望、有痛苦,而人生很多的痛苦,都来自于对「正常」的苛求。 我想,没有一个没有疾病的身体,只有疾病不常发作的症状。 以前,总是妄想哪个医生能把自己身体的所有小毛病彻底根治,后来才知道,其实我们要学会的是与病和平共处。 你被什么不致命的小毛病困扰?
爸妈那代人里,有不少人会认为我们这群孩子总是喜欢自怨自艾。 焦虑症在他们看来就是闲得,拖延症他们认为就是懒,至于什么密集恐惧症和密闭恐惧症,完完全全就是因为吃得太饱了。在他们的眼里,只有真的让身体从客观上产生了痛苦的,那才叫“生病”。 那么现在的我终于可以证明“强迫症”真的是一种病了,因为从周二的下午2:37到你听到节目的此刻,我的左手无名指和手掌连接的那个关节处很疼,并且稍微捋一下这个关节在手背上对应的那根筋,你能摸出一块小疙瘩。这就是强迫症引发的“病”。 事情是这样的,很多人闲着无聊的时候都会掰手指关节,发出声音之后就会莫名有点爽,而且很多人的习惯是每一个关节都要掰响。结果只有左手无名指沉默无言,其他9个兄弟都有回响。 只有10才是圆满,怎么就差你一个呢?然后我的强迫症犯了,似乎那根手指不是我的一样,拼命用力地往下一掰,“啪”,它终于响了,它也终于肿了。
随机播放时,听到了《我喜欢上你的内心活动》,大家对“莫名其妙”的歌词有不少解读。 有一条评论是: 一会儿写花,一会儿写世界,一会儿写天气,直到我喜欢上一个人,我才明白,即使像上学路上看到一只特别可爱的狗这么小的事,我都想第一时间和他分享,所以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内心活动就是任何琐碎的事情都是想要分享的。 其实,我觉得这不太像“我喜欢上一个人的内心活动”,这明明是热恋时的内心活动。 而《太聪明》里的: 我总是忽冷又忽热,隐藏我的感受,只是怕爱你的心被你看透。 才是喜欢上一个人时充满喜悦又内耗时的心情,用现在常听到的词就是 “极限拉扯”。 所谓“极限拉扯”,就是在两人之间的互动中,双方都会有所保留,不会轻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试探对方,在这种互相不说破的暧昧期,让人既兴奋又焦虑。 你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你有情我有意”呢?还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天在将黑未黑时最美,情在将爱未爱时最迷人。偶尔想起那相互拉扯时的暧昧期,会感叹:“真好啊,就这样暧昧着,故事先不要发生。” 但面对真正喜欢的人是不舍得一直拉扯下去的,比起来,还是坦坦荡荡的爱最好。你说呢?
考古看电影前几天翻到了《疯狂的石头》,这可是宁浩导演的首部长片,很多人也说是中国第一部进院线的黑色幽默电影。这里面的黄渤老师是真的年轻,那个缺根筋的表演状态真的是不像演的,影片一开始就是黄渤在地铁上打开一罐可乐,然后看着拉环说自己中了大奖,然后他的同伙与之一起配合妄图欺骗善良的群众钱财。 看了一眼片子的上映时间居然是2006年,大约在20年前还真的流行过一段时间酒水设奖的风潮,比如啤酒瓶盖写着中奖5毛,比如白酒外包装里放置1-10元不等的真钱,甚至后期还可能扣出来造型奇怪的打火机。 而其中中奖率最高,也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喜欢的还是要属冰红茶冰绿茶的“再来一瓶”,我就曾经见过我同学连中6瓶,而我每次打开却总是“谢谢惠顾”。
如果你认真听,可能会听到知了吱哇的声音,空调轰轰运转了一整天,头顶的风扇也没闲着,已经习惯在这样的环境音里生活了,这是盛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关于夏天的歌,让你想到某年夏天的某件事、某个场景、某种状态,我的夏天属于《夏夜晚风》,2018年的夏天,我将这首歌听了上千次,它记录了那个夏天的心境,有些纠结,有些迷糊,经历时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但又确实改变了很多,像一场忧伤又美好梦。 韩国著名作家金爱烂在《外面是夏天》里写:“琐碎而无聊的日子一天天积累下来成为四季,四季积累下来就是人生。如此平凡的事物和风景恰恰就是奇迹和事件。” 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金爱烂对夏天情有独钟,从她的书名就可以看出了,一本《外面是夏天》,一本《你的夏天还好吗?》,这些都是她的代表作品,如此钟爱夏天的她也有一首属于夏天的歌,那首歌与她的青春有关,为此她写了一篇文章《梦寐以求的瞬间就在此时,此地》收录在散文集《容易忘记的名字》。 虽然和她处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是不同的年纪,但有一些感受和经历是相通的,相信你也是,今天想要分享这篇文章。 你心中夏天的歌是哪一首呢?
关于分手的理由…… 在一起的原因,除了七仙女为了报恩之外,普通人都是因为相爱!但是分开的理由就五花八门了: 因为要专心学习? 因为自己配不上你? 因为我要努力打拼事业? …… 你呢,你都是以什么理由和对方说的分手,你都经历过怎样没道理的分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最近看了一个设定很妙的喜剧,是综艺《喜人奇妙夜》里的作品《八十一难》。故事背景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但很妙的是,它以沙僧作为主角。如果把西游世界比作一个职场,沙僧就和我们众多的底层小员工一样,没有师父的背景,没有孙悟空的能力,也没有猪八戒的外形,干的都是打杂的活儿,任劳任怨,最后出了事还得背锅。 沙僧也不懂,同样是一起取经的人,为什么自己没有专属音乐,甚至连个大名也没有? 看《八十一难》的时候,很容易想到《小妖怪的夏天》,同样是以西游记为故事背景,主角是一只连名字都没有的小妖怪,在西游记里,他是配角中的配角,是西天取经的路上被孙悟空一棒打死连正面镜头都没有的角色,可是,任何一个配角,都有他自己的人生。 看过那么多故事,会发现,所谓主角,其实也只是另一个故事里的配角,而配角,或许也会迎来自己的主角时刻,当然,或许也不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自己平凡的生活经营下去。 在寻常的日子里,像王小波说的那样去过: 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