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骗自己,苦也成快乐

当电视片段播到女主角生孩子时,女主角的家人在外面争起来了。婆婆说:“不能打无痛,对孩子不好。”哥哥说:“要打,无痛又不是打到子宫里。” 他们在争吵,女主角在产房里叫得撕心裂肺。 我看得眉头紧皱,跟旁边的妈妈说:“肯定要打无痛啊,真没常识。” 妈妈说:“还是你们现在幸福呀,生小孩都可以打无痛了,我们那时候啥都没有,硬抗生下来。” 我附和:“是啊,现在还是幸福很多。” 她开玩笑说:“以后你就别打,体验一下生孩子的痛,我当年就是这样把你生下来的。” 我当然知道,真的到了那一天,她肯定会希望我少受点苦,这话只是为了表达:“我们那时多苦,以及,多能吃苦。” 这套话术,我已经很熟悉了,和无数次长辈忆苦思甜般一样:“我们小时候饭都吃不饱,我们要下地干什么活,我们家里连老鼠都有,我们书都读不起……”以此来教育不吃猪肝的我,不擅于干家务的我,怕蟑螂的我,不想上兴趣班的我。 最后的落脚点是:把你送去乡下,回农村吃点苦,就知道你现在有多幸福了。 喜剧电影《抓娃娃》里的家长就是如此,明明很富有,却装作很穷,让孩子吃尽穷的苦头,只为孩子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贾樟柯导演在电影手记《贾想》里也有相似的观察:“我们的文化中有这样一种对‘苦难’的崇拜,而且似乎是获得话语权利的一种资本......‘苦难’成了一种霸权,并因此衍生出一种价值判断。” 作家王小波在《人性的逆转》里就说得更加直接了:“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23分钟
99+
1年前

伤心的人请听慢情歌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跟我一样,看演唱会之前,抱着“没听过的就欣赏,听过的就合唱”的心态,不会特意去熟悉歌手的歌单,而看完演唱会之后,开始上头地反复听他的歌,因为在现场,配合屏幕上大大的歌词收听,会听懂很多以前没注意的意思,之后再听,心境都不一样了,感叹:“写得真好啊。” 是的,我刚刚从徐佳莹的演唱会回来,那句“写得真好啊”跟同伴说了不下于五次,而惊喜的是,给徐佳莹写出那么多好词的作词人葛大为也在现场。 我真心喜欢的情歌,有超过一半都是葛大为的作词,这绝不夸张。 写词,是他的工作,所以只要有需求,他什么风格都能尝试,在写歌时,还会根据歌手本人的发音特点,去写出适合歌手唱的词,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他写小清新的《爱你不是两三天》,也写动感的《潇洒小姐》,还写细腻情歌《我们》了,就像演员一样,服务于歌曲本身。 在所有的歌曲里,细腻情歌才是他的本体,是他最擅长的,比如《连名带姓》《离心力》《比较幸福》《不在一起就不会分开》《惧高症》…… 有句歌词是“伤心的人别听慢歌”,而我觉得“不伤心的人就听不懂慢歌”,只有伤心时,才能把那些情歌里的字字句句听明白,你说这是矫情也好,敏感也罢,若是没有这份矫情和敏感,不就成麻木的木头人了吗? 伤心的人请听慢歌,伤心的人请听葛大为的慢情歌,不伤心也可以听。

29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