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5 超级英雄政治学 Superhero Politics (2018.8.4)

这是我做客《小声喧哗》(已停办)的一期节目,录制于2018年8月4日,聊的是2018年上映的皮克斯动画电影《超人总动员2》(Incredibles 2)及其贴片动画《包宝宝》(Bao)。我参加《小声喧哗》的节目共有七次,其中《马男波杰克》(BoJack Horseman)与《千钧一发》(Gattaca)两期均已有文字整理稿(未收入《空谈》);剩下几期录音,等将来有空时再发。 【以下是原节目的文字介绍】 《超人总动员2》在相隔十四年以后回归。在第一部“合家欢”的结尾之后,第二部的剧情几乎无缝衔接了第一部,重燃了观众的怀旧之情,有观众说,“就好像中间十四年的时光,只不过是插播了一个广告”。 这部皮克斯动画在2018年面对的,已经是女性主义普及、与相对自觉的现代媒体熏陶下的观众,因而,它的剧情和结构也随之进化。在第二部,妈妈“弹力女侠”成了正面抗击坏人的英雄,而爸爸鲍勃则承担起了照顾孩子们情绪、辅导作业、给婴儿喂奶换尿布的居家工作。这样的性别角色调换是如何在电影中被呈现出来的呢?这部儿童电影,在家庭对社会角色和责任的教育中,传递了怎样的信息?本期嘉宾是政治学与哲学学者林三土。他在身为学者之外,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聊了: 1. 这两部相隔十四年的电影对于“男子气概”的定义有怎样的进化? 2. 爸爸鲍勃在应对家庭责任时候笨拙吃力、屡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 在电影的世界观下,超人们的超能力对现代政治体制有怎样的挑战?【补注:我后来借着另一部动画连续剧《降世神通》(Avatar: The Last Airbender)的由头,将这一主题⁠⁠拓展成文⁠⁠,收录于Wiley-Blackwell出版社的“哲学与流行文化”系列文集之中,可在⁠⁠SSRN⁠⁠或⁠⁠PhilPapers⁠⁠免费下载阅读。】 4. 《超人总动员2》的贴片《包宝宝》是一部不超过八分钟的短篇动画,讲了一个另外一个家庭(移民华裔家庭)的形态。为什么这个短片这么催泪?为什么有一些非华裔观众无法体会到这部短片中的微妙情绪? 5. 回到电影正片:反派Screenslaver如何批判现代人“被屏幕所控制”的现象?当代青年真的被屏幕控制了吗? 6. 主播与嘉宾荐书环节: * 维多利亚·格拉齐亚(Victoria de Grazia),《不可抗拒的帝国:美国在20世纪欧洲的扩展》(Irresistible Empire: America's Advance through Twentieth-Century Europe) * 厄苏拉·提德(Ursula Tidd),《导读波伏瓦》,马景超译 * 布莱恩·斯蒂芬森(Bryan Stevenson),《正义的慈悲》(Just Mercy) * 柳原汉雅(Hanya Yanagihara),《渺小一生》(A Little Life)

41分钟
1k+
5个月前

E.23 人工智能时代,读文科还有什么用?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24.8.7)

2024年8月7日,我(林垚、三土)和淡豹在北京“方所”书店进行了一场题为“AI时代,读文科还有什么用?”的对谈,暨拙著《空谈》的新书分享会。这里是对谈的录音,文字整理稿刊于上海译文出版社公众号“非虚构时间”。 【时间轴】 02:15 薛编介绍三土、淡豹、《空谈》(《空谈》目录及自序⁠、⁠《空谈》豆瓣页面) 04:52 为什么会选择读“文科”? 06:08 中国特色的高中“文理分科”制度 09:22 北大生物系“猪象杂交”的黑历史 14:40 在三土眼中,世界是一幅巨大的拼图 16:35 淡豹的求学与自我表达之路 20:57 淡豹点评《空谈》 25:51 淡豹和三土的友谊 27:36 文科和理科,哪个更容易被AI替代? 31:49 “文科/理科”是极度简化的区分 34:23 自主求知的过程本身不可替代 38:07 三土作为高校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用AI写作业 43:43 淡豹作为文学创作者,如何看待AI的创作能力 44:14 AI无法提出全新的概念和全新的比喻 45:43 淡豹的比喻:AI就像一位能且只能把家里变得整齐而又拥挤的整理师,有三件事做不了 48:17 薛编现场催稿《霍金悖论》的下半篇 50:12 三土谈哲学的独特性(参阅《霍金悖论》、《上帝与罪恶问题》) 56:31 当代科学知识生产机制的潜在问题 1:00:20 心理学的重复实验危机:以“刻板印象威胁”效应为例 1:04:00 一分为二地看待大众对科学的疑惑 1:05:59 淡豹谈如何阅读《空谈》里的长文 1:11:56 听众提问:如何更好地运用AI这个工具? 1:19:56 听众提问:如何平衡求学的广度与深度? 1:22:47 听众提问:佛学与哲学的关系?读文科就业难怎么办?

93分钟
5k+
8个月前

E.18 萨拉马戈《复明症漫记》三人谈 A Trialogue on Saramago's Seeing (2023.5.6)

2023年5月6日,受出版方【读客文化】邀请,我和梁文道、詹青云一起聊了聊葡萄牙作家、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 (José Saramago) 的《复明症漫记》(Ensaio sobre a Lucidez)。这次对谈的“看理想”视频版(B站视频回放)、《八分》音频版以及此处备份的版本,三者之间均略有不同。 [时间轴] 00:50 道长:情节梗概 10:28 阿詹:道长您窜台了 11:06 三土:比较政治学小课堂 20:48 道长:从三土的学究视角切换到阿詹的文青视角 23:57 阿詹:作为隐喻的失明与复明 28:50 道长:葡萄牙政府觉得这届葡萄牙人民不行 32:38 三土:我也觉得这届葡萄牙人民不行但理由不同 38:10 道长:人民的洞察力与新话的发明 43:14 阿詹:这届葡萄牙政府更不行 46:14 道长:国家机器与无政府主义 51:18 三土:某些政府也会觉得这届葡萄牙政府不行但理由不同 55:03 道长:证明西方民主制度整个儿不行 55:20 三土:里斯本是一座孤岛 59:50 道长:萨拉马戈随着年纪增长变得更加绝望了吗 61:00 阿詹:丛林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64:14 道长:不仅看不见而且不想听 67:27 阿詹:咱们这节目真的能播吗 68:51 道长:还是来聊文学吧 71:54 三土:主角之死的正面意义 75:23 阿詹:一下子开心多了 75:32 三土:从荷马到乔伊斯到萨拉马戈 77:44 道长:热爱民间说书传统的左翼作家 81:00 阿詹:金句大师萨拉马戈 84:19 道长:时事评论员萨拉马戈 86:15 三土:小说形式与内容及立场的完美统一 89:14 阿詹:阿庞有个葡萄牙同事 90:02 道长:请大家把批判的火力对准葡萄牙

91分钟
4k+
1年前

E.15 如何以地理学的方式理解美国性格 Americanness Through the Lens of Geography (2022.2.19)

2022年2月19日,在【三辉图书】邹怡编辑的邀请下,我和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环境史专家侯深、《成败落基山》译者贾丁,一起进行了一场题为【朝俄勒冈走去——如何以地理学的方式理解美国性格?】的新书分享会,从人文地理学与其它社会科学领域的多重视角出发,探讨美国的社会政治变迁、以及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所面临的种种挑战。特别鸣谢网友Emma(播客:“好运签”)帮忙对录音文件进行后期处理。文字整理稿见:《打破对美国模式的迷思,有助于构想一种更好的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路径》。 【主持】 贾丁:《成败落基山》译者,亚太研究青年学者,现供职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嘉宾】 侯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美国史、环境史专家,新著《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 林垚:我,侯深老师的粉丝,公众号【林三土】,播客【催稿拉黑】、【时差】 【时间轴】 01:38 邹怡:介绍嘉宾与主持人 【03:23 – 06:40 贾丁】 03:23 罗伯特·卡普兰及其作品简介 05:44 提问:如何看待卡普兰的作品,以及他作品中所描述的美国? 【06:40 – 13:30 侯深】 07:15 卡普兰心目中的读者并非美国东海岸精英,而是美国中西部偏保守的普通民众 09:18 卡普兰本人的美国认同与新保守主义倾向 11:30 卡普兰为弥合当代美国社会撕裂开出的药方:要找到新的美国感,必须重新回到地方、回到对美国这片土地的感同身受之上 【13:30 – 25:00 林垚】 14:08 相比于卡普兰《荒野帝国》、《世界尽头》等其它著作,《成败落基山》在写作上因为现实政治的紧迫感而显得较为仓促,未能展现其作为记者的特长 17:49 卡普兰敏锐地指出了问题,但其解答则囿于新保守主义立场而有所偏颇:西进运动与教材之争 20:58 卡普兰敏锐地指出了问题,但其解答则囿于新保守主义立场而有所偏颇:民生凋敝与种族矛盾 【25:00 – 28:26 贾丁】 28:00 提问:从环境史的角度看,为什么是五月花号的后裔建立了美国,而更早移民到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却没有建立起一个影响全世界的现代国家? 【28:26 – 36:45 侯深】 29:25 卡普兰关注环境议题,但他热衷援引的德沃托、斯泰格纳等环境史学家年代都偏早;当代的环境史学研究有很多新发展,尤其是摒弃了地理决定论 31:50 新大陆生态的特殊性: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斯科特《反谷》 35:40 美国西部和东部的环境有着巨大不同,尤其是前者的干旱;卡普兰认为这种环境让美国人在开拓西部的过程中习得了一种较为审慎的保守主义,与特朗普式的美国优先主义大相径庭 【36:45 – 38:38 贾丁】 37:25 提问:卡普兰这样一个老派的地缘政治家,在美国当代决策界有多大影响力?他的信众是哪些人? 【38:38 – 56:10 林垚】 39:55 地理、技术与政治三方面因素的互动,以美国中西部的兴衰为例:铁路到航空的交通技术变迁;僵化的宪政框架导致中西部衰败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不成比例地放大 50:46 卡普兰式地缘政治思路在当前美国政界遭到的内外夹攻:内政上,各种社会经济问题的迫切性;外交上,过往二十年的军事挫败,表明再高瞻远瞩的地缘政治思路也依赖于充分的在地知识作为支撑,否则寸步难行 【56:10 – 58:45 贾丁】 57:20 提问:卡普兰认为,全球化在为美国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使得美国的城市与村镇出现了发展上的趋同,根植于土地的稳定与保守的传统逐渐消失;二位老师对此如何看待? 【58:45 – 67:33 侯深】 59:06 美国对全球事务的介入:摇摆在道德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 61:26 美国中产生活方式以普世主义的想象自诩,但从环保角度看却是不可持续的、无法全球共享的 64:09 城市趋同化与保育地方风味之争:反对连锁店、抵制资本统御、推动慢食运动;问题在于,面对能源与环境危机,这些生活方式是否足以满足城市大多数人口的日常需求 【67:33 – 68:40 贾丁】 67:33 美国对内对外都有非常糟糕的人权纪录,因此在批评别国时难免显得虚伪 【68:40 – 81:30 林垚】 68:40 美国的环保困境,部分源于其根深蒂固的种族矛盾:窗式空调、烘干机、房屋设计、市政土地规划 72:35 与卡普兰所认为的相反,美国城市的地方独特性消失,主要不是城市化的后果,而是城郊化的后果;后者同样与种族主义息息相关 74:57 在美国的城市化地区,八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保守主义与去监管化,令大型连锁企业得以不断排挤本地小商铺 77:00 全球化未必总是导致地方性的消失,相反也有可能通过巨型城市内部的规模经济效益,为本地文化创造生机 78:30 美国文化霸权过于强大,后发国家纷纷模仿美国模式;认识到美国模式背后长久以来扭曲的激励机制,打破对其迷思,有助于重新想象和构造一种更好的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路径 【81:30 – 99:38 听众问答互动环节】 【81:45 – 87:10 侯深】 81:45 美国作为实验性质的国家,很多改革都仍然在进行时 82:35 地理环境对美国实验的重要影响:美国与欧洲的城市规划对比;十九世纪乌托邦主义者对美国的向往;二十世纪中期反主流文化者的社区主义实践 85:42 美国文化影响力的根源:消费文化的强大诱惑力 【87:10 – 97:50 林垚】 87:10 听众提问:是否存在弥合美国社会撕裂的可行路径 87:49 当代美国政治在制度架构上留给地方改革实验的空间越来越小 93:18 当代美国对多元文化议题的过分聚焦,是政治经济改革之路不断被堵死之后的无奈转向 【97:50 – 99:38 贾丁】 97:50 韩国流行文化兴起的启发 99:38 邹怡:总结与致谢

100分钟
5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