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对我来说是一个“现象”,我觉得理解它,比交易它更重要。 这个“现象”,我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的。这两个角度我们可以分别找到一位著名的代言人:一位是巴菲特巴老师,一位是达里奥,Ray Dalio老师。
最近股市翻腾,相应的场外配资又成了热门话题。我今天还是从银行的角度出发,和各位聊聊与场外配资有关的股票质押融资问题。
经济下行,当蛋糕没有增量的时候,一切都变成了存量的博弈。存量博弈或争夺永远不是一件美妙的事——这个理论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越来越频繁地被证明是事实。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竞争永远不是简单的贸易和生产,而是对技术的竞争。这种竞争究竟是在抢什么?或者是保卫什么呢? 目标只有一个:残存的生产率。谁赢,谁就能够获得当下极稀缺的增长。而赢的唯一希望就是新的技术,以及新技术带来的生产力。如果一方在新技术发挥威力之前输掉了,那等待它的就是巨大的债务的坍塌,和国内国外的重新洗牌。所以华为的遭遇,真的不是打嘴炮,而是妥妥的生死博弈。 想到这里,美股市上特斯拉和其他科技股的表现,也许就不是很难理解了。
主场悖论:不管是中资银行在外,还是外资在中国,都会遇到主场悖论——所以这么对比合适吗? • 氛围优势:主场上有几万球迷的鼓励(本地客户还是会选本地银行) • 裁判尺度:在规则以内的判罚可能会向本国球队倾斜;裁判也许会迫于球迷压力做出误判(主场监管不可避免会有倾斜性) • 场地优势:球场场地尺寸大有讲究,各国联赛的规定不同,可以制定不同场地规格。比如一个善于短传的球队到了一个大尺寸的客场,短传的失误会增加(各国监管规则非常不同) • 战略差异:主客场难易程度不同,球队对主客场的期望不同,会影响到具体战术选择和是否完全发力(除非外资银行想完全放弃本国市场,否则不会下血本投入资源)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如恒河沙数,不同的参与者进入不同的市场,也有在不同市场同时出没的,还有同一市场不同角色进入的。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业务逻辑和风险逻辑。银行与他们打交道,如果不了解他们的业务逻辑和风险逻辑,就可能成为接盘侠,承担他们的风险。监管如果不清楚他们的业务逻辑和风险逻辑,监管政策或调控措施不但不能控制风险,还可能抑制市场功能的发挥,甚至叠加风险。即使是同样的市场,投资同样的产品,由于角色不同,其业务逻辑和风险逻辑往往也大相径庭。
美元这把尺子为什么会变得这么诡异?原因是无解的债务和史诗级的放水药不能停,已经让美元变成了一把极危险、极诡异的尺子。就像哆啦A梦的“自欺欺人尺”,它会随着联储的史诗级水位上下浮动,让您永远感觉不到通胀的存在
这是一场永远不能结束的比赛,队长水不能停。但海洋的入水口已经不止一条,美元流动性的危急时刻已经过去(暂时),现在其它国家接棒,都可以登上舞台,提供流动性。这场接力跑不只是在货币领域,财政领域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最后呢?这场4×100米接力会有一个End Game吗?
人类社会发展总是两极摇摆,颗粒度越来越细的个体行为,终将变成下一个“大叙事”。没有可以完全脱离整体的个体。
小微企业信贷之所以成为世界难题,不是单纯的风险问题,实在是一个经济问题,即规模经济问题。也正因此,各类机构都希望找到批量做业务的方法。�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