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orced, Beheaded, Died; Divorced, Beheaded, Survived(离婚、斩首、去世;离婚、斩首、幸存)”这段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让儿时的米莉·威洛斯(Milly Willows)与丽兹·埃默里(Lizzie Emery)记住了都铎王朝皇帝亨利八世与皇后们的故事——这六位皇后,两位被处死,两位被离婚,一位难产而死,仅有一位幸存,其中的一次离婚还引起了英国与罗马教廷的决裂以及宗教改革。几百年来这段戏剧性的历史始终为人津津乐道,然而在传统叙事中,皇后们总是历史的注脚,她们的人生与情感从未被真正讲述。 音乐剧《SIX》正是以女性视角重说这段著名的爱恨情仇。它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已上演近三个月,仍热度不减。当皇后们终于走到台前,人们看到的不只是男人的历史(History),而是鲜活的生命记忆与她们的人生故事(Herstory)。 澎湃新闻《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今年六月刚刚前往伦敦举办了中英对话系列主题活动。本期《如此城市》继续踏浪而行,对话英国音乐剧演员米莉与丽兹。我们来聊聊《SIX》如何“旧瓶装新酒”,搭起中国观众与这段英伦往事之间的情感桥梁,两位还谈及如何在舞台上演绎女性角色,从这些皇后身上汲取的女性力量,以及她们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奇遇。
安德烈·卡瓦祖缇(Andrea Cavazzuti),一个意大利人,自20世纪80年代来到中国,如今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多年。在中国,人们更习惯称他为“老安”。他是王小波口中的“意大利朋友”,也是很多中国人眼中的“老外”。他不是记者,不是评论者,也不是来“解释中国”的人。他起初对中国怀有一种模模糊糊的好奇,也对汉字充满兴趣;从第一次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用文绉绉的中文问路,到后来在中国建房、结婚、生子,他的生活逐渐扎根,并愈发深入其中。 他以一种介于抱怨与热爱之间的复杂情感,细细回望中国城市的变迁、人和规则之间的缝隙,以及身为“外来者”所经历的真实与荒诞。在《气呼呼的小词典》中,他写下了一部私人化的中国纪事——一些想法,一些经验,一些游走在情绪与现实之间的词条。这既不是控诉,也不是礼赞,而是一种真实、带着体温的记录。他说自己是个“旁观者”,但其实,他从未真正置身事外。 本期《如此城市》邀请老安和出版人、铸刻文化创始人陈凌云,共同展开这段跨越五十余年的中国冒险。
若如博尔赫斯所言,河流是时间的意象,那流淌的黄浦江则代表着“上海时间”。 每个人对上海的印象中,都会出现黄浦江。对初到上海的游客,它是留影中新老同框的分界线;对生活在上海的人,它是城市发展的中轴线、全龄共享的活动区;对于老上海人,它是曾经生活生产的要素、运输的通道,又在万众同欢的世博时间里完成了更新蝶变。 外白渡桥的百年沧桑、“亚洲第一弯”的消失、海关钟声的悠扬、浦东天际线的拔地而起、神秘的杨浦工业遗迹……黄浦江所勾连的城市意象,在岁月流淌中不断迭代,成为了描摹上海这座城市的走马灯,更是每一代人在这里“生活的尺度”。 本期《如此城市》,我们邀请当代上海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地方志》副主编陈畅与在上海土生土长的作家、译者、艺术评论家BTR一起,在黄浦江的时间褶皱里,打捞那些熟悉或将被遗忘的城市生活记忆。
如今,在中国城市的街头,茶空间正在悄然变形。一边是不断翻新的奶茶品牌和潮流风味,另一边是真实存在着的茶叶店。在福建,茶馆也从不只是饮茶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社会关系的缩影。在茶空间中,人与人的连接不靠标签、不讲履历,而是靠时间泡出的信任,一杯茶水酝酿出的默契。这里自有一番江湖气象,不是快意恩仇,而是日常中的情分、关系与信任的微妙平衡。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店,而是带有人情关系和日常温度的“第三空间”,在连接了人和人的同时,也缝合了城市肌理中那些被忽略的缝隙。本期《如此城市》,让我们在茶香氤氲中,跟随《杯水之情》作者叶婷婷与出版人景雁的脚步,走进活的福建茶馆的日常。
“90年代的上海,每天抬眼看得到的就是希望。”邬立强的语调不自觉上扬,目光仿佛穿透了时光。外滩的风裹着油墨香钻进每个街角,自行车铃铛声混着股票交易大厅的喧嚣,霓虹灯一盏接一盏亮起,人山人海的外滩上,每个人都在期待世纪之交。年轻的人生尽情浸润在生机勃勃的城市气息中,跟随时代,一路向前。 60年代出生在上海的邬立强当过工人,见证了中国飞机的起步、发展;从事过媒体工作,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穿梭。他嗅闻到即将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于是举起相机,试图与历史并行,用自己的方式,留下独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这就是《上海-1991》的由来。邬立强用半生记录上海的光影,也在以他为原型的电影里照见生活的实相:“《爱情神话》就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些你们见过的、没见过的人,他们每天说着《爱情神话》里的那些话,我们上一辈人也在重复这些话。” 或许是天性使然,更因为他对记忆足够敏感和看重,当 99 年出生的姑娘问老邬:“上海有个亚洲第一弯?在哪里?” 他才意识到自己是如此深刻地与这座城市的过去和变革相连。本期《如此城市》,老邬和你讲述他与上海的故事。
春日里,漫步上海瑞金医院,随处可见艺术雕塑、装置甚至小小画廊,十余件雕塑、油画作品矗立于草坪上、花丛中、大厅里,这是正在展览中的“共生之诗·雕塑季”。展览以“共生”为核,以艺术之名,见证生命与人文的共鸣,打破了学科边界,重构医院美学,传递善爱的温度,将艺术疗愈理念付诸实践,同时为医护人员营造疗愈场域。本期如此城市特别邀请到策展人祝羽捷与艺术家陆平原以及媒体人孟常,谈谈在医院里的策展与作品创作,艺术如何与医院在内的公共空间进行融合?艺术又何以疗愈?
自《黑神话:悟空》爆火以来,上万人开始打卡山西古建、寻访壁画。“世界壁画看中国,中国壁画看山西”绝非虚言——这里藏着2万多平方米的寺观壁画,接近4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而当游客举起手机时,镜头对准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那些隐匿在佛像背后的笔触、高悬于梁枋间的彩绘,仍在等待被真正“看见”。 “地上文物看山西”——翻开《地上看山西》,云冈石窟的佛影、善化寺的彩塑、开化寺濒危的宋朝壁画,还有水神庙里弯腰击球的元朝人像,都在讲述这片土地上的千年故事。 在云冈石窟筹备另一本画册时,《地上看山西》项目统筹郭渊发现,人们总把壁画当作古建的装饰,却忽略了一尊尊彩塑才是古人信仰的“主角”。项目主理人安然,两年前游走山西时,感慨山西的明建筑多到让人“烦恼”——“随便一座放在南方都是国宝,在这儿却连保护资金都得排队。” 本期如此城市,我们一起说壁画,看山西。
你是否留意到,看似脆弱的电线杆其实暗藏保障行人与车辆安全的精妙设计? 你是否知道红绿灯偶尔显现蓝色背后的历史渊源?而微微上翘的墙根是为了解决街头不文明行为的智慧方案——“尿反弹”设计? 全球超人气播客《99% Invisible》以5亿次下载量证明:城市魅力藏在被99%人忽略的细节里。随着新书《另眼相看:99%被忽略的城市细节》中文版推出,本期《如此城市》邀请三位嘉宾,共同探讨城市细处的魅力。 本书译者江北,凭借从国内规划实践到北美城市研究的跨洋经验,通过亲身经历的城市建设案例,分享城市建设中的“西学东渐”的智慧。 在播客“城记”主播王越洲看来,当前国内的城市播客讨论多停留在政策呼吁和专家化表达层面,缺少像《99% Invisible》以小见大的叙事,公众的情感共鸣恰恰源于细节。 第一财经城市记者佟鑫提到,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表象兴趣可能成为“认知入口”。好的城市故事不仅要满足好奇心,更应将专业话题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内容,这正是城市观察内容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本期节目,我们与《城记》播客,对城市隐藏之物“另眼相看”。
短视频里的鼓浪屿常被切割成“文艺小清新”九宫格,当旅行攻略把百年建筑群简化为打卡背景板,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与城市对话的能力?对于“岛屿书”播客主播黄长铗而言,这片岛屿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他是鼓浪屿人,也是鼓浪屿口述历史学会会长。他长期投身鼓浪屿口述历史资料的采集、编辑与研究工作,同时致力于民间私家文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推动鼓浪屿历史研究的发展。在他看来,恰当地解读这座岛屿的文化与历史,是抵抗城市“失语症”的关键所在。策展人肖瑞昀来自汕头,他在鼓浪屿的巴洛克雕花窗下路过时,看见的不仅是建筑之美,还有汕头小公园失落的历史可能——那些童年奔跑过的骑楼街巷、潮汕商帮的南洋往事,在鼓浪屿的建筑群中找到了另一种命运的镜像。 本期如此城市试图撕去流量标签,看见真实的鼓浪屿。
刺桐花开,涨海声中。 泉州——这座宋元时的“东方第一大港”,曾以包容万千的姿态接纳过22种宗教信仰,而今天,它正被“簪花”的流量狂潮推上热搜。当千年古城遭遇网红经济,是妥协于符号化的标签,还是在市井烟火中寻找自洽的答案? 郑达真,是返乡15年的“美好生活造物社”创始人,她在西街老宅里开民俗、办展,以独特的方式诠释泉州文化的美好。2024年11月,她策划了“泉州新剧场”City Walk路线,通过串联11个空间聚场,探索青年与古城共生的可能性。 威宇,祖辈三代扎根西街的本地人,怀念开元寺东西塔上倒立的奇人、吞铁丸的江湖武士:“相比过去那条朴素的街道,如今的西街似乎少了一些真实的生活气息。那时候的西街,虽然可能更简朴甚至更破旧,但却更加有趣,更具魅力。” 2025年,《如此城市》开启“小地方”特辑,寻访小城风土与在地故事。本期邀请到两位泉州朋友,“美好生活造物社”创始人郑达真与西街土著威宇,走入闽南的“诸神人间办事处”,看古城如何在“快与慢”“旧与新”的撕扯中,找自己的节奏。
“苏北人”在上海文化语境中,始终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 过去,在上海的传统滑稽戏里,苏北人往往是被娱乐的对象;而今,这一主题在上海脱口秀和短视频内容中依然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创作者们绕不开的话题。 门腔在《喜剧之王单口季》中。(图源本人微博@门腔伐) 近期,上海脱口秀演员门腔在其参与的《喜剧之王单口季》中,幽默地提及了自己作为苏北人在上海的故事:自小便接受父亲的教诲,试图隐藏自己的苏北身份以免遭受歧视,然而总是事与愿违地露出端倪。他还模仿了女友带有苏北口音,认为其自带一种从容不迫的松弛感。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韩起澜对近代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并在著作《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中指出:“苏北人不是在苏北的人,而是在上海成为苏北人。”“苏北”,一度意味贫困,混乱,野蛮与肮脏,一切与彼时上海的摩登与先进背道而驰。她强调,“苏北人”并非一个自然形成的族群概念,而是通过在上海的“江南人”主导的社会建构形成的一种相对身份标识,并将其遭遇与爱尔兰人、非裔在国际范围内相提并论。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美] 韩起澜,上海书店出版社2024年版) 本期如此城市,两位“苏北人”,作家张明扬和媒体人许云泽,结合生活体验及阅读感悟,谈谈苏北人在上海。
街是城的单元,一座城是由人与街的互动所塑造的。 在许多城市,街会被首先当作一个消费空间,逛街意味着花钱,我们或许已习惯于用金钱来衡量城市生活的乐趣,正如“不花钱过周末”项目的发起人陈菱怡所言:“走在街道上,每个橱窗都有自己的定价,大城市给了我一种无论做什么都要花钱的预期,但有时它也给了我一种可以在不花费任何费用的情况下享受周末的幻象。” 街作为人的空间,还应有哪些想象力?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以发明生活为主题,在成都举办马拉松圆桌。在一场名为“如何给一条街道‘充电’”的圆桌上,四位来自音乐、文学、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嘉宾展开了一场有关街道活力的谈话。 生活于上海的作家btr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发现城市中的美与趣,将街头漫步变成了一场充满奇遇的游戏,吾恣室内合唱团音乐总监邓东伟则在人群中使用音乐的魔法,用合唱凝聚社区,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他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连接带来的深刻幸福感,而从规划角度,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刘岱宗感到我们的街区理念建设还任重道远...... 《如此城市》联合三联人文城市,推出本期播客,重新审视身边的街。 (*本期播客音频素材均来自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马拉松圆桌活动现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