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o Refugee?“苏北人”在上海究竟是什么梗

“苏北人”在上海文化语境中,始终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 过去,在上海的传统滑稽戏里,苏北人往往是被娱乐的对象;而今,这一主题在上海脱口秀和短视频内容中依然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创作者们绕不开的话题。 门腔在《喜剧之王单口季》中。(图源本人微博@门腔伐) 近期,上海脱口秀演员门腔在其参与的《喜剧之王单口季》中,幽默地提及了自己作为苏北人在上海的故事:自小便接受父亲的教诲,试图隐藏自己的苏北身份以免遭受歧视,然而总是事与愿违地露出端倪。他还模仿了女友带有苏北口音,认为其自带一种从容不迫的松弛感。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韩起澜对近代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并在著作《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中指出:“苏北人不是在苏北的人,而是在上海成为苏北人。”“苏北”,一度意味贫困,混乱,野蛮与肮脏,一切与彼时上海的摩登与先进背道而驰。她强调,“苏北人”并非一个自然形成的族群概念,而是通过在上海的“江南人”主导的社会建构形成的一种相对身份标识,并将其遭遇与爱尔兰人、非裔在国际范围内相提并论。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美] 韩起澜,上海书店出版社2024年版) 本期如此城市,两位“苏北人”,作家张明扬和媒体人许云泽,结合生活体验及阅读感悟,谈谈苏北人在上海。

65分钟
2k+
3个月前

上“街”去,“不花钱”过周末x2024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马拉松圆桌

街是城的单元,一座城是由人与街的互动所塑造的。 在许多城市,街会被首先当作一个消费空间,逛街意味着花钱,我们或许已习惯于用金钱来衡量城市生活的乐趣,正如“不花钱过周末”项目的发起人陈菱怡所言:“走在街道上,每个橱窗都有自己的定价,大城市给了我一种无论做什么都要花钱的预期,但有时它也给了我一种可以在不花费任何费用的情况下享受周末的幻象。” 街作为人的空间,还应有哪些想象力?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以发明生活为主题,在成都举办马拉松圆桌。在一场名为“如何给一条街道‘充电’”的圆桌上,四位来自音乐、文学、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嘉宾展开了一场有关街道活力的谈话。 生活于上海的作家btr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发现城市中的美与趣,将街头漫步变成了一场充满奇遇的游戏,吾恣室内合唱团音乐总监邓东伟则在人群中使用音乐的魔法,用合唱凝聚社区,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他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连接带来的深刻幸福感,而从规划角度,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刘岱宗感到我们的街区理念建设还任重道远...... 《如此城市》联合三联人文城市,推出本期播客,重新审视身边的街。 (*本期播客音频素材均来自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季”马拉松圆桌活动现场)

51分钟
99+
3个月前

“思考在建造之前”,城市化下半场的建筑挑战

“如果我们没有在这里沉思过,又如何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这是法国经典寓言诗人让·德·拉封丹的名言,同样是《Tracé Bleu 蓝图》建筑展览的引言。大拆大建的城市化阶段已成过去,对于当下建筑师而言,思考是比建造更重要的课题。 这场展览由法国AS建筑工作室策划,建筑师何洋说:“‘蓝图’的概念借鉴了2010年冈特·保利提出的‘蓝色经济’这一理念,强调在建筑设计中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展览鼓励参观者退一步思考周围的环境,它们不仅是可用的资源,更是激发无限创意的宝库。 展览以“再利用”、“再更新”、“再行动”为核心主题,透过一系列精选案例,展现工作室如何将“蓝图”这一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探讨如何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城市更新和项目开发的新路径。 联合策展人高长军指出,“各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所谓的‘相位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国的发展模式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借鉴机会。” 本期《如此城市》回顾上世纪至今的外国建筑事务所,何以返回中国、返回上海。 城市化的下半场,又有哪些属于中国乃至国际建筑师们的难题与挑战? ——本期嘉宾 高长军,策展人 何洋,法国AS建筑工作室 ——本期主持 郝汉,澎湃新闻记者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城市智库·研究所

55分钟
1k+
5个月前

作家库索:厌倦城市,他们前往日本离岛重建生活

“在城市里,我遇见很多飘在空中的人,而在离岛上,我遇见很多扎根于土地的人。他们让我看到一种充满养分的人生。在城市里,人们早已默认成为机器上的一枚齿轮,并且努力获取更多金钱和物质来适应生活,但在离岛上,人们从雏形和轮廓上改变生活,他们真的在建设一种‘他们认为是正确’的生活。” 库索在新书《离岛:于偏僻之地重建生活》中详细记录了她在这些离岛上的所见所闻。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我们的视线常常被东京的繁华和京都的古韵所吸引。然而,在日本这个四面环海的国度,还有一片鲜为人知的天地——那些散落在大海中的离岛。这些远离主岛的小岛屿,静静地展现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从冲绳到石垣岛,再到五岛列岛,库索亲身体验了离岛那种与世隔绝却又充满生机的生活节奏。她在书中写道:“离岛是城市生活的正反面,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想要逃跑的时候,他们总是去离岛喘一口气。离岛是世外桃源。” 不过,离岛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避风港。库索也提到,尽管一些岛屿因为旅游发展而兴盛起来,但大多数离岛正面临着诸如人口老龄化、经济衰退等严峻问题。对此,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离岛振兴法》,旨在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吸引人才来重振离岛经济。 对于那些选择放弃都市生活、移居离岛的年轻人而言,这并非是“逃离”,而是一种主动选择。他们有的被离岛的自然风光所吸引,有的渴望过自给自足的日子,还有的则是为了寻求全新的职业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表面上看离岛与大都市截然不同,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库索注意到,许多离岛都在积极与东京这样的大都市建立联系,通过多种渠道推广它们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年轻人选择前往离岛生活,寻找一种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离岛的存在,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重新审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机会。 本期《如此城市》,我们跟随库索老师的脚步,走进这些被太平洋环抱的离岛,探寻重建生活的可能。 ——本期嘉宾 库索,青年作家、资深媒体人、前《新周刊》主笔 ——本期主播 郝汉,澎湃新闻记者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城市智库·研究所

59分钟
2k+
6个月前

建筑师马岩松:小时候,北京像座游乐园 | 与金宇澄、祝羽捷聊聊京沪双城记

北京与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两座城市。它们的故事是属于中国人的双城记。 作家金宇澄,生于上海,经历浮沉,对海派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对“旧”情有独钟。他在《繁花》中表示,“文学和建筑学是相通的”——都是“人学”。 他遗憾,三十年前上海外滩江堤的情人墙如今已没了痕迹,“哪怕保留一小段都好”,人来到一座城市,最先映进眼帘的是这里的建筑、空间,其背后有着城市与人的故事、精神与记忆。 建筑师马岩松是老北京人,他同样感慨城市化带来的变化。“小时候,每次跟奶奶吵完架,我就会离家出走。出走的路线一般是从王府井大街先跑到长安街,随便上一辆公共汽车,顺着长安街往西坐几站,到西单下车,再走回我爸妈家。当时长安街只有这么一条公交线路,所以城市对我来说就是一条线,线的两个端点是藏在隐秘的胡同里、被叫作‘家’的小空间。” 马岩松记忆中,童年由景山、北海、胡同的北京城仿佛“游乐园”,“建筑是历史与文明对话所产生的语言。如果一座城市的文化可以允许独特而多样的建筑出现,那么这些建筑也就会成为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本期如此城市由祝羽捷担任嘉宾主播,联合上海图书馆,跟随金宇澄、马岩松,与建筑师、作家在城市中漫游遐思。 “从北京到上海:城市的漫游与哲思”对谈 ©上海图书馆东馆 ——本期嘉宾 马岩松,建筑师 金宇澄,《繁花》作者、画家 祝羽捷,作家、策展人、文化学者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城市智库·研究所

45分钟
2k+
7个月前

“梁陈方案”为什么不可能?再谈老北京风貌与新中国城市规划

南起永定门,北至鼓楼、钟楼,纵贯北京老城,一条跨越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如同时空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2024年7月27日,这条被赞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的中轴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既是千年古城与现代文明的一次深情对话,也是对历史记忆的珍视与传承。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这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1951年的《新观察》杂志文章《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的经典之言。 早在申遗成功之前,梁思成与陈占祥共同提出的“梁陈方案”便已暗含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远见卓识。虽然这一方案最终未获实施,但其中蕴含的城市规划思想和理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北京城市规划方面的重要史料。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浩长期关注建国初期(1949年到1960年)的城市规划史,他表示,这十年是城市规划事业的奠基时期,当时的实践形成了中国城市规划的传统。 本期《如此城市》将走进建国初期的城市规划师,回望一段在理想与现实困难间探索的历史。北京“梁陈方案”的争议背后,“内改扩建”与“新城”两种城市建设模式有哪些棘手现实?有何启示? ——本期嘉宾 李浩,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本期主持 郝汉,澎湃新闻记者 ​ ——制作团队 澎湃新闻·城市智库·研究所 ​

52分钟
3k+
8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