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图链接:系统聊聊越南怎么看中国和美国 摘要: 1.自汉至宋初,越南都在北方大国直属下。这既使越南在底层文化上像极了北方大国,也使越南对北方大国的影响力有深刻的恐惧。因为在越南主体叙事中,北方大国自古以来就是对越南独立性的最大威胁。所以中越关系永远有明显的上限瓶颈。 2.严格来说,越战不是越南vs美国,而是北越vs美国。所以南越不仅不恨美国,甚至有人会觉得美国在当年是帮南方保家卫国……而作为越南总体,90年代苏联解体后靠山没了,为了经济生存,也为了制衡北方大国影响,必须大力气改善越美关系——即便代价是把当年种种打破门牙活血吞,就当没发生。 制衡北方大国的影响力是越南南北的最大公约数,对美亲善自然水到渠成。但美越关系显然也有上限,因为毕竟美越体制和意识形态迥异,越南也有自己的政治安全担忧——而这实际上决定了中越关系的下限。 3.恐华PTSD决定了中越关系的上限,政治安全顾虑决定了中越关系的下限。中越关系就在这两条线之间波动,换谁都不会有太大变化。 因此,把越南分成亲华亲美/北派南派没有意义,不如分成“政治安全派”(亲共)与“国家安全派”(疏中)。两派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追求越南的独立性。这可能使越南最后形成一种“瑞士风格”:对谁都握手、微笑、点头、不评论、要支票。 4.实际生活中,我没有遇到过任何不友善的具体的人,相反常常感觉越南朋友(尤其北越)的脑回路很像中国人,几乎没有文化冲击。但却能遇到制度性的不友好——比如老中护照不能开公司、不能买房、不能办居民卡用社区健身房,等等。
摘要: 1.越南没有本土电动葫芦(用于工厂起重机中的零部件)工厂,因为内需太小不足以养活它,出口又有更便宜更优质的中国供应链企业挡在前面。以此引申,越南很多产业链注定是断着的,因为大部分产业链都会有小众垂类环节。也因此,越南制造业上游input大部分人需要从外国(中韩等)进口的。 2.规模小,没有跟外资谈技术换市场的筹码,外资企业在越南的供应链大部分人仍然是外资企业。本土化的“果链”、“特链”在越南几乎不存在。 3.房价涨幅先于基建发展,失去土地财政机会。因为政治安全/中国因素没法大规模接受美国资本,又因为历史原因不愿意大规模接受中国资本——缺资本缺基建的制造业hub,我是没见过。
文字版链接: 生活在迪拜的印巴外劳们 我觉得阿联酋最奇葩的点之一在于,这个国家90%的人口都是外国人,而外国人中超过一半又是印巴人。所以四舍五入,在这个名字里带着“阿拉伯”的中东国家,大约50%的人都是南亚人。 之所以南亚人占比高,原因有: 1.地理上靠得近,孟买飞迪拜大概3小时; 2.阿联酋和南亚次大陆当年都是英国殖民地(阿联酋是英国的保护国),英文相通,当年就有不少贸易和劳工往来; 3.文化习俗比较像,比如伊斯兰教、比如吃的米都是印度米等等; 4.历史原因使阿联酋有庞大的印巴社区网络,社区间生活和就业信息互通有无,还会传帮带,把老家的人带过来。 那南亚人主要在阿联酋做啥呢?就我接触情况看,大部分出租司机和外卖小哥都是巴基斯坦人,偶尔有孟加拉人;酒店保洁遇到过好几个斯里兰卡和孟加拉人;诊所里的医生就多了很多印度人(从把摇头当点头猜的),科技公司里面的白领和在这儿讲AI故事的,印度人不少。 大部分体力劳动或者低收入工作,基本都是南亚人在做。有一个例外——餐馆服务员大部分是菲律宾人,尤其是亚洲面孔的话。 总体而言,南亚人在阿联酋收入非常低。 昨天跟一个来迪拜24了年的巴基斯坦出租车司机大叔聊天,家人都在巴基斯坦,一年回去2个月,其他时间都在迪拜跑出租。每个月去掉油费和份子钱还剩3000迪拉姆(约850-900美金),年底旺季四五千迪拉姆。住8-9个人的宿舍间(上下铺),一个铺子每月300-350迪;吃饭的话自己做,一个月250迪左右。扣掉住宿伙食,还剩2000迪出头,大部分寄回巴基斯坦养家。 酒店保洁小哥收入更低。跟我比较熟的一个斯里兰卡小哥,每月到手1000-1200迪,不过酒店包食宿,周日会自己做做饭。我每次看到他都感慨投胎真是技术活,这小哥长得就像南亚版安德鲁索金(Andrew Sorkin),非常帅,但奈何生在孟加拉,跑到了迪拜当酒店保洁。 外卖小哥感觉是最离谱的,以至于我打算再多问几个确认下。在迪拜40度+的环境下东奔西走,大概是每个月到手只有1200-1500迪,公司不包食宿,食宿加起来自费大约500迪,扣完后每个月不到1000迪,约300美金。 末了开个脑洞:外劳来源国通常与引入国有较多历史和地理链接,比如印巴之于阿拉伯半岛,中亚之于俄罗斯。如果以后因为中国人口老龄化被迫引入更多外劳,最合适的地方是哪里呢?
图文版链接: 乌兹别克斯坦5天4夜 宰牲节假期去了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布哈拉-撒马尔罕,每个地方1-2天差不多了,城际可以坐火车或高铁(西班牙造的),要提前买票。 塔什干是很典型的苏联城市,有一种苏联式的美和忧伤,反而是我此行的最爱;布哈拉比喀什更喀什,且受波斯影响,不敢去伊朗可以去布哈拉;撒马尔罕虽有壮观的雷吉斯坦,但太旅游了,除了雷吉斯坦没啥看的了。 一些notes: 1.气候极其干燥。待了五天,几乎每天都没有鼻涕。有时半夜因为咽喉太干而醒来,大概因为该国是全球唯二双重内陆国之一(邻国也是内陆国)。 街道总体很干净,公园多,适合步行。但灰尘大,偶尔擤出的鼻涕甚至是黑灰色。 2.3C店里没有苹果,有OV华为和三星。用淘宝比了下价,价格普遍翻倍。 3.当地人酷爱俄式摇滚(听起来有点黑帮有点重金属),大清早司机都会放,就连儿童乐园和火车卧铺大晚上的bgm都是俄式摇滚,很迷。 4.乌兹别克族跟维吾尔族应该有些亲缘关系,比如“谢谢”都是rehma。衣着(妇女喜欢带头巾)、饮食(切糕、烤包子、手抓饭甚至拉条子)、装饰(小花帽)甚至习俗(镶金牙)更类似。我给同车厢乌兹大叔看喀什照片,他也觉得像在乌兹别克。 5.街上十辆车,九辆是雪弗兰且很旧,每次发动或者转弯(刺耳的轮胎擦地声)都非常费劲。车窗很多还是靠手摇,且烈日炎炎下基本都不开空调…… 之所以雪弗兰遍地,因为只有雪弗兰在乌兹别克本地有工厂,不用进口关税,一辆车1.5-3万美金(当地平均工资400美金/月)。不过近几年比亚迪进去了,但路上见的很少,比亚迪汉卖5万美金。 6.物价便宜,市区打车很难超过20块人民币。贵点的馆子人均100,普通便饭人均20-30,比如手抓饭,饭比新疆硬。 7.最后一天在塔什干大巴扎买纪念品,看店的是12岁戴穆斯林头巾的小女孩。跟我讲了半天乌式英语我没听懂,最后谷歌翻译发现她问的是:“批发商的苏格兰威士忌卖完了,你家有吗?” 8.Zara的T恤大部分来自孟加拉、土耳其、印度,少部分来自葡萄牙。 9.火车上遇到住在肯尼亚的印度小哥,说祖上被英帝国拉去肯尼亚修铁路,就留了下来。英帝国的幽灵无处不在。 10.中亚民族问题一瞥:布哈拉与撒马尔罕居住着大量塔吉克人,布哈拉近郊甚至埋着“塔吉克民族之父”。撒马尔罕本身又是塔吉克人建的城市,因此塔吉克斯坦总想把撒马尔罕弄回来——即便与撒马尔罕完全不接壤。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