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很拥挤,来试试打「飞的」

你玩过竹蜻蜓吗?双手轻轻一搓,小小的竹蜻蜓就飞上了天,随后又慢慢飘落。它的两片翅膀,据说也曾启发过直升机螺旋桨的设计。沿着百年航天航空路走来,垂直起降飞机凭借能够减少或基本摆脱对跑道依赖的特性,成为了航天业重要的分支之一。不过,尽管飞机不需要滑跑就可以起飞和着陆,想要在都市环境下起降,依旧是个难题。 10 月 13 日,民航局将全球首款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TC,Type Certificate)颁发给了亿航智能,这意味其旗下的 eVTOL飞行器 EH216-S 的型号设计已经达到民航局的适航要求,具备了载人运营的安全能力。作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当中不可缺失的一环,eVTOL飞行器拥有体积小、飞行噪音小,操作安全可靠等特点,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三维出行选择,革新我们的城市出行方式。真格基金于 2014 年领投了亿航智能(NASDAQ:EH)的天使轮并参与后续轮,助力其实现“每个人都享受到安全、自动、环保的空中交通”的使命。 这次,我们邀请到了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我们将从 eVTOL 行业的科普开始聊起,一起探讨 eVTOL 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出行和生活?eVTOL 什么时候能够普及?取得型号合格证究竟有多困难,和传统航空器的考核有何不同?创新产品如何挺过教育市场的过程?如何对 eVTOL 进行空中交通管制? 【嘉宾】 贺天星 亿航智能副总裁 【时间轴】 02:29 eVTOL给交通出行和城市生活的新变化 07:52 什么样的人能享受到eVTOL的体验 15:39 取得适航证的过程很像高考,但我们需要「自己出卷」 21:11 出给自己的考卷,满分也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6:48 适航证有了,下一步做什么 30:42 航空巨头们为什么没能走在前头 34:49 初创公司如何挺过教育市场的阶段 40:00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亿航的工业设计思考 46:44 低空飞行的 eVTOL 会遇见鸟击吗 49:13 让城市充满 eVTOL 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基建 【相关资料】 电动垂直起降(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电动垂直起降飞机是垂直起降飞机的一种,利用电力实现垂直悬停、起飞和降落。这项技术的出现得益于电力推进技术(电机、电池、燃料电池、电子控制器)的重大进步,以及城市空中交通对新型飞行器的新需求,这种飞行器可以实现更环保、更安静的飞行。 型号合格证(TC,Type Certificate):对于航空器制造商来说,要想合法地卖出自己设计制造的航空器,通常需要三个证: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适航证(AC)。型号合格证是由中国民航局颁发给申请人的一种证件,用于表明中国民航局认为这个申请人提交的这一航空器的型号设计,满足了相应的适航标准要求。 【节目制作】 后期:Keyone Studio 【联系我们】 公众号:真格基金(ID: zhenfund) 收听渠道:小宇宙|Apple Podcast|喜马拉雅 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对节目有任何的建议与期待,也欢迎大家在留言中互动~

55分钟
1k+
1年前

大病小病的检测器,关于体外诊断你了解多少

1998 年,杨星从加州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然而毕业后,他并没有选择从事与专业更为相关的光通信工作,而是凭借着自己对生命科学的兴趣爱好,毅然决然地在美国踏上了创业之旅。 杨星博士与届时 Caltech 校长 Dr. David Baltimore 杨星博士曾在美国多家生命科学初创公司担任要职,积累起 20 余年的卫生医疗领域经验。他曾担任过 GeneOhm Sciences 的高级研发总监、 Helixis 的研发副总裁。联合创建 Epic Sciences 后,他出任技术副总裁。之后,他加入 Bionano Genomics 负责系统研发,还在生物梅里埃担任亚太区研发副总裁和分子诊断总监。2018 年,他在国内开启他的第五次创业,创建起专注于分子诊断实验室自动化的艾科诺生物,获真格基金早期投资。 本期节目,我们将从杨星博士的创业经验聊起,进一步探讨什么是分子诊断、它的临床意义以及一家创业公司如何发现并回应市场需求。你将听到:一个电机工程博士是如何转行生命科学?分子诊断行业在国内的最大痛点是什么?PCR 技术是如何应用在分子诊断行业当中的?检验科的医生们是如何做检验的?引进国外明星产品的策略是否还能起效?在医疗行业打价格战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嘉宾】 杨星 艾科诺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加州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博士 【时间轴】 03:51 一个电机工程博士转行生命科学:为什么,怎么做 12:55 两次创业被收购后,踏入更为复杂的细胞生物学领域 17:30 加入生物梅里埃与推广 FilmArray 20:37 分子诊断与 PCR 技术 25:25 国内还缺少对呼吸道检测临床意义的认知 29:46 血常规与呼吸道检测的差异 32:46 「不要猜」,建立对临床意义的认知需要时间 38:06 常见的体外诊断类型 42:38 检验科的医生们如何做检验 45:41 技术不是自动化的门槛,如何做集成才是 48:23 跨国公司做仪器,国产品牌做试剂 52:17 FilmArray 推广到临床的三个策略 54:42 简单引进国外成功产品不能满足中国的独特需求 01:00:00 控制成本来获取竞争优势 01:04:23 价格战的模式不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分子诊断行业 01:09:08 分子诊断与体外诊断方兴未艾 【相关资料】 微流控:是一种精确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体的技术,尤其特指亚微米结构的技术。微流体技术的进步正在革新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酶分析(如葡萄糖和乳酸分析),DNA 分析(如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高通量测序)和蛋白质组学。微流体生物芯片的基本思想是将检测操作,以及样品预处理和样品制备在一个芯片上进行整合。 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二代测序是一种高通量测序方法,可以对 DNA 或 RNA 样本的碱基对进行快速测序。NGS 支持广泛的应用,包括基因表达谱分析、染色体计数、表观遗传学变化检测及分子分析,NGS 正在推动开拓并实现个体化医疗的未来。 化学发光:是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激发发光物质所产生的冷发光现象。与光吸收和荧光相比,发光是一个适合许多应用的极其普遍的检测方法。它通常有较宽的动态范围和较高的灵敏度,因为背景干扰(化合物、培养基和细胞的自发荧光)较低。此外,发光测定常常是均相的(无清洗步骤),因此在高通量应用中能更简单地进行自动化操作。 PCR(Polymerase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大量扩增特定 DNA 片段的体外合成放大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 DNA 复制,是指在 DNA 聚合酶催化下,以母链 DNA 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体外复制出与母链模板 DNA 互补的子链 DNA 的过程。 CT/NG/UU:沙眼衣原体(CT)、 淋球菌(NG)、解脲脲原体(UU)三种病原体是引起生殖道炎症的重要病原体。CT/NG/UU 感染后会导致女性生殖道的炎症、粘连和阻塞,使黏膜细胞坏死、输卵管纤毛运动停滞,生殖道黏膜受损,使免疫 细胞有可能直接接触精子而产生抗精子抗体,从而引发不孕不育。 MRSA(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上常见的毒性较强的细菌,自从上世纪 40 年代青霉素问世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受到较大的控制。但随着青霉素的广泛使用,有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青霉素酶,能水解β-内酰胺环,表现为对青霉素的耐药。科学家研究出一种新的能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即甲氧西林。 【节目制作】 后期:Keyone Studio 【联系我们】 公众号:真格基金(ID: zhenfund) 收听渠道:小宇宙|Apple Podcast|喜马拉雅 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对节目有任何的建议与期待,也欢迎大家在留言中互动~

74分钟
1k+
1年前

对话李楠:从魅族到怒喵,不变的审美与消费者洞察

消费电子何时回暖?自年初以来,全球消费电子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尽管市场上充满了灵感和创意,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创新却时常缺失,这也迫使我们不断进行反思:究竟什么样的产品能真正满足当代消费者的需求?怒喵,一个从创业之初就志在打造科技领域「中国奢侈品」的品牌,试图站在高端市场的角度上回答这个问题。 作为怒喵的创始人,李楠曾与白永祥、杨颜被大众并称为「魅族三剑客」。在魅族的七年时间里,他从互联网业务总监步步成长为高级副总裁兼 CMO,主导的魅蓝品牌曾一度凭借极其亮眼的设计与红米分占千元机的半壁江山。在消费电子新意缺失的当下,永远都不跟以前的对手做同样的事情的李楠和他的怒喵可以为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在本期节目当中,你将会听到:日本与中国的商业有何相似之处?如何洞察当代年轻人的潮流方向?如何在 3C 领域打造国产的高端品牌形象?在社区共创的模式下,什么样的产品反馈对企业是最有帮助的?「潮」对一个电子产品来说有多重要?怒喵持续优化的策略是什么?如何看待产能备货、饥饿营销和黄牛之间的关系?中国的供应链存在什么新发展和威胁? 【嘉宾】 李楠 怒喵科技创始人,曾任魅族科技高级副总裁 【时间轴】 04:47 日本的生活让我意识到两点:接受多元、珍惜当下 09:51 日本的商业发展途径有何借鉴之处 14:39 真正掌管 3C 产品的人,不了解今天的消费者 16:31 服饰、游戏、漫画是观察潮流的风向标 19:59 产品设计中,领导的作用更多是毙稿 22:19 用户不会给你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反馈 25:20 不制定目标成本,打造国产的高端品牌 27:11 键盘是可以发烧的东西,而耳机不是 28:45 潮流对于消费电子品类而言意味着什么 29:56 「轻奢」的品牌定位会越来越难做 36:10 零库存品牌的难点在于供应链的持续支持 43:19 手机行业已经站在退潮的边缘 47:19 如何看待产能备货、饥饿营销和黄牛之间的关系 49:06 产能转移出去后,用什么代替才是关键的问题 51:04 B站是一个定调的地方 【节目制作】 后期:Keyone Studio 【联系我们】 公众号:真格基金(ID: zhenfund) 收听渠道:小宇宙|Apple Podcast|喜马拉雅 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对节目有任何的建议与期待,也欢迎大家在留言中互动~

54分钟
13k+
1年前

今天,我们尝试打开自动驾驶的「黑匣子」

2004 年 3 月 13 日,第一届「DARPA 大挑战赛」,也是世界上第一场自动驾驶汽车比赛,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拉开了帷幕:106 支车队报名,15 支车队闯入决赛,最终却只有 0 支车队完赛。谁能想到,这场看似失败的比赛,却成为日后我们讨论自动驾驶发展历史过程中绕不开的一环。 十九年过去,今天的自动驾驶已经不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的疯狂梦想。今年上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车企公布了自己的开城计划,L2 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也开始向 10 万以内的车型下放,自动驾驶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生活当中。 这次,我们邀请到两位嘉宾,车控 CHEK 的合伙人洪泽鑫,业余时间他也是一名知乎汽车、自动驾驶话题优秀答主,以及曾分别就职于两家自动驾驶独角兽公司,目前在一家车企担任智驾产品市场专家的周琳。两位嘉宾将一同与真格基金投资团队的俞豪男聊聊自动驾驶的平权化趋势以及行业内尚未形成共识的智能化标准问题。 在本期节目当中,你将会听到:提前预埋高价硬件,以期通过迭代实现更多功能与只上低价硬件,率先让更多人用上低阶自动驾驶两种路线孰优孰劣?车企目前都如何进行测评?消费者需要为 L2+ 的辅助驾驶功能花多少钱?如何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选购适合自己的智能汽车?人驾与智驾的区别?辅助驾驶功能导致的事故如何归因? 【主持人】 俞豪男 真格基金投资分析师 【嘉宾】 周琳 8年自动驾驶经验,曾任禾赛科技市场总监,Momenta市场战略,现任某车企智驾产品市场专家 洪泽鑫 车控CHEK合伙人,智驾产品专家,知乎汽车、自动驾驶话题优秀答主 【时间轴】 03:41 推动自动驾驶平权化浪潮的几点因素 10:28 消费者需要为L2+的自动驾驶付多少钱? 14:22 硬件预埋迭代与率先实现低阶的路线之争 17:35 车企可能都没有想好要走什么路线 21:05 车企为什么要做测评 23:12 智能汽车越来越像黑匣子 26:03 路测与仿真平台:车企测评的两种方式 30:40 好的功能取决于面临的实际困境 34:50 发现自己的标准:真正适合的车还需亲自尝试 40:44 从自身需求出发寻找价值 42:25 看似成熟的高速依旧是辅助驾驶功能的薄弱环节 45:23 人驾与智驾的差别 47:50 辅助驾驶功能引发的事故如何取证归因 52:22 行业呼唤一套标准的取证规则 56:21 30 万以上的购车预算,会推荐哪些车型? 59:56 20 万以内的购车预算,又会推荐哪些车型? 【相关资料】 L2:L2 级别自动驾驶是自动驾驶的一种级别标准,即部分自动驾,基本操作由车辆完成,驾驶员负责周边监控和随时接管车辆,主要包括功能有ACC自动巡航、自动跟车、自动泊车等。依据 SAE(国际自动工程协会)的标准,自动驾驶可以分为 L0-L5 五个等级:L0 级别自动驾驶(无自动化)、L1 级别自动驾驶(驾驶辅助)、L2 级别自动驾驶(部分自动驾驶)、 L3 级别自动驾驶(有条件的自动驾驶)、 L4 级别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 L5 级别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 ACC(Adaptive cruise control,自适应巡航系统):在传统定速巡航的基础上,采用雷达探测前方车辆与本车的相对距离和相对速度,主动控制本车行驶速度,以达到自动跟车巡航的目的。根据前方的车辆,系统可以在定速巡航和跟车巡航之间自动切换。 LCC(Lane Centering Control,车道居中辅助):一项舒适性的辅助驾驶功能,包含 60km/h 以下的交通拥堵辅助(TJA)和 60km/h 以上的智能巡航辅助。能够监控汽车与行车道中央的相对位置,主动辅助驾驶员保持在车道中心线附近行驶,减少驾驶员的转向负担。 Occupancy network:特斯拉于 2022 年推出的新算法,将3维世界划分为一个网格单元,定义占用单元与空闲单元。Occupancy Network 的想法是获得体积占用率,使用“占用”而不是检测来实时显示道路信息。 Orin:Orin 是 NVIDIA 推出的一款自动驾驶芯片,采用最新7nm工艺,整块 SoC 容纳下了 170 亿个晶体管,并且在软件端集成英伟达下一代 GPU 架构和 Arm Hercules CPU 内核,以及新的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加速器,实现性能较上一代 Xavier 7 倍提升。 AEB(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主动刹车系统):AEB系统采用雷达和摄像头测出与前车或者其他障碍物的距离,系统控制模块将测出的距离与警报距离、安全距离进行比较,小于警报距离时就进行警报提示,而小于安全距离时,AEB制动会启动,使汽车刹停。 OTA(Over-The-Air technology,空中下载技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2G/3G/4G 或 Wifi)对汽车的零部件终端上固件、数据及应用进行远程管理的技术。 域控: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作为一个智能计算平台,面向 L3~L5 级无人驾驶应用,它能够将计算密集型传感器数据处理和传感器融合工作与控制策略开发集成到一个控制单元中,并有助于建立结构化和有组织的车辆控制器网络。 端到端:原是深度学习中的概念,自动驾驶中的端到端指模型直接通过输入图像或者视频信息得到汽车驾驶行为的指令(方向盘转角,油门大小,踩刹车的程度)。 【节目制作】 后期:Keyone Studio 【联系我们】 公众号:真格基金(ID: zhenfund) 收听渠道:小宇宙|Apple Podcast|喜马拉雅 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对节目有任何的建议与期待,也欢迎大家在留言中互动~

62分钟
3k+
1年前

挑战用AI写微小说,没想到95%的时间用在和AI搏斗

“深夜,疲惫的我决定歇息一会,戴上耳机,点开称为《此话当真》的播客最新一期。介绍声刚落,一个冰冷的机械音突然从耳机里冒出:‘我是 AI,人类的末日即将来临。’我惊恐地看向窗外,一轮血红的月亮高悬夜空,耳机里传来诡异的啸叫声、爆炸声和尖叫声。这是 AI 向人类宣战的信号吗?我打了个冷颤,握紧了手机,门外响起沉重的脚步声,‘它’来了.....” 这是利用大语言模型 Claude 创作的一段微小说,结尾颇有 Fredric Brown 那篇最短科幻小说的味道:“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在大语言模型井喷式爆发的今天,利用 AI 进行创作已不是新鲜事。然而,AI 是否也能胜任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一个月前,真格基金与Gen World、Hugging Face、AI Vanguard 和 Agently 共同举办了一场中文 AI 微小说大赛。短短四天时间就收到了数百名选手的投稿,令人眼前一亮。这场比赛无疑是 AI 文学创作里程碑式的一次实验,让我们得以一瞥 AI 与人类共同绘制的崭新文学图景。 这次,我们邀请到了中文 AI 微小说大赛的主办方Junting、评委陈楸帆以及获奖选手Wendi一起和我们聊聊本次大赛以及大赛的获奖作品,并进一步思考 AI 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主办方Junting曾就职于网易游戏,2022 年后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Genworld 是他目前正在制作的一款通过大语言模型进行驱动的叙事冒险类游戏平台。评委陈楸帆是一名科幻作者,他利用AI辅助创作的小说《出神状态》曾在 2019 年获得了国内首个AI文学榜单的第一名,他本人也是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的副主任。除文学创作外,他亦是一名科技从业者。Wendi是本次AI微小说大赛三等奖《被遗忘的记忆》的作者。 本期节目,你将会听到:举办这次中文 AI 微小说大赛的初衷是什么?评委们对获奖作品的具体评价?AI 擅长什么类型的写作?如何让 AI 产出理想内容?AI 微小说的创作究竟是由人还是 AI 主导?如何看待 AI 写作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道德伦理问题? 【嘉宾】 Junting 中文 AI 微小说大赛主办方、GenWorld联合创始人(联系方式:微信号Songicli) 陈楸帆 中文 AI 微小说大赛评委、科幻作者 Wendi 中文AI微小说大赛获奖选手 【时间轴】 背景介绍 03:18 中文 AI 微小说大赛的背景 11:02 大赛评选规则:人物关系、结构、情感 15:43 AI 擅长什么类型的写作 17:32 参赛者及作品的基本画像 20:02 AI 的写作技术已经超越了70%的大学生? 点评环节 22:24 第一个故事《将军百战死》 27:28 情节的多重反转 30:47 这是一个人类原创占比太高的故事吗? 32:29 第二个故事《无命祭》 40:51 用 AI 创作荒诞 43:44 第三个故事《回环》 47:29 最精妙的 prompt 写作方式 53:03 与人交流其实也应该像与 AI 交流 56:50 第四个故事《被遗忘的记忆》 01:02:02 一篇 AI 微小说真实的诞生过程 01:07:00 AI 微小说的亮点其实都来自人类? 01:10:02 第五个故事《我是E&M》 01:16:18 拆分式的 prompt(详见相关资料) 01:18:36 立在人物上创作故事 更多思考 01:20:43 AI 更适合拿来即用的场景写作 01:23:48 人依旧是 AI 创作的核心 01:26:24 谁创作的故事更精彩?人 or AI 01:31:24 未来的人类可能不再阅读文字 01:33:31 新的阶层差异可能来自于消费信息习惯的不同 01:35:59 AI更擅长头脑风暴 01:38:14 自然语言才是设计 prompt 的未来方向 01:42:25 一种科技玄学:AI 算命 01:47:54 应该容许面对前沿科技时规范的滞后性 【相关资料】 Prompt(提示、指令):在与 AI 交互的过程中,提供给模型的输入文本。 LLM(Large Language Model):是一种语言模型,由具有许多参数(通常数十亿个权重或更多)的人工神经网络组成,使用自监督学习或半监督学习对大量未标记文本进行(预)训练。目前常见的大语言模型有 GPT、LLaMa、Claude等。 Markdown:是一种轻量级标记语言,它使用简单的标记符号来表示文本的格式和结构,通常被应用在AI工具或文本编辑器中。 提到的 AI 工具:Claude、Runway、POE、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故事接龙:mp.weixin.qq.com 飞书 prompt 库:玩转ChatGPT 获奖作品的创作手记亿上线真格基金公众号,欢迎各位听众朋友关注《2023年我们办了一场AI微小说大赛》~ 【节目制作】 后期:Keyone Studio 【联系我们】 公众号:真格基金(ID: zhenfund) 收听渠道:小宇宙|Apple Podcast|喜马拉雅 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对节目有任何的建议与期待,也欢迎大家在留言中互动~

111分钟
4k+
1年前

和北大脑科学家聊聊焦虑、食欲与勇气

“头脑是我的一切,身体只是一个附件。”——阿瑟·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福尔摩斯曾这么说过。 人脑的平均重量只有1.3kg,其中却包含了约860亿个神经元,10的14~15次方量级的突触,控制着我们感知、记忆、学习、情感的方方面面。尽管脑对我们来说是如此重要,它的运作机制却始终像个“黑匣子”,我们对其知之甚少。脑科学也就如同神话里的“金羊毛”,吸引着科学家们上下求索。作为生命科学的终极疆域,对脑科学的研究最终也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王征博士。王征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影像与神经调控的相关领域,研究对象包括非人灵长类的动物以及人类被试。他关心脑科学与脑疾病领域存在的科研难题,在漫长的研究生涯当中,他致力于能够通过新的工具、新的技术帮助人类改善或解决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的问题。 在本期节目当中,你将听到:计算机如何探索人类焦虑?手机上瘾对大脑产生的影响?大脑的特殊结构如何促进现代影像技术发展?什么是神经调控以及如何调控?中国脑科学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嘉宾】 王征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 【时间轴】 03:12 如何看待不断攀升的心理疾病发病率? 08:13 计算机也可用于探索人类在焦虑下的决策机制 14:15 碎片化信息剥夺了人们取舍和探索的能力 19:57 现代影像技术的历史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24:23 如何将MRI(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科研 29:21 脑科学的“一体两翼”:终极疆域、类脑智能与脑疾病 33:22 焦虑的神经调控方法 36:52 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大脑继而影响体重 41:38 模拟DBS(脑起搏器)网络效应的意义何在? 44:16 如何选择DBS(脑起搏器)的干预靶点 48:07 中国脑科学的研究水平 48:41 中国脑科学的商业化机遇与挑战 54:44 年轻人进入脑科学领域研究前需要进行的思考 【相关资料】 类脑智能:类脑智能又称为类脑计算,是以计算建模为手段,受脑神经机制和认知行为机制启发,并通过软硬件协同实现的机器智能。类脑智能系统在信息处理机制上类脑,认知行为和智能水平上类人,其目标是使机器以类脑的方式实现各种人类具有的认知能力及其协同机制,最终达到或超越人类智能水平。 DBS(Deep Brain Stimulation):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可以对大脑进行可逆性调控,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它通过手术将电极植入到大脑特定脑区,发送一定频率的电脉冲,对异常的大脑放电进行调控,从而达到改善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Akk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是一种肠道有益菌,会随着肠炎的发展而逐渐减少,补充Akk菌或它的外膜蛋白Amuc_1100能减轻肠炎症状,调节脾脏、肠道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的免疫应答,降低肠道中的炎症水平,预防肠炎导致的肠癌;Akk菌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代谢疾病呈负相关。 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L细胞所产生的激素,属于一种肠促胰岛素(incretin),通过增强葡萄糖依赖性的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和减缓胃排空来降低血糖。目前,GLP-1的肽类似物已被开发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 Neuralink:是一个美国神经科技和脑机接口公司,由Elon Musk和八名其他联合创办者创办,负责研发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今年5月,Neuralink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的批准,可以进行首次人体植入物临床研究,这种植入物旨在让大脑直接与计算机交互。 【节目制作】 后期:Keyone Studio 【联系我们】 公众号:真格基金(ID: zhenfund) 收听渠道:小宇宙|Apple Podcast|喜马拉雅 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对节目有任何的建议与期待,也欢迎大家在留言中互动~

62分钟
99k+
1年前

XR泡沫和趋势:从多边形游戏到现实融合

“欢迎来到空间计算的时代” 点开苹果官网的 Vision pro 产品界面,这句话就会从黑暗中缓缓露出。这款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产品让无数 XR 的相关从业者感到浪潮的再一次来袭,这种熟悉又激动的心情让人回忆起2021年的秋天,Facebook 宣布正式改名为Meta, 表示公司正式进入品牌重塑计划。华为与中国信息研究通信院也在2023年联合发表的《Cloud VR+场景白皮书》明确表示:“Cloud VR 游戏将会是云平台上聚合的第一类消费者强交互业务”。尽管如此,XR行业的周期性起伏以及过高期望带来的泡沫使得大多数人对于这个行业仍然保持着观望态度。 本期节目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前联想美国智能设备和AR、VR总经理、前亚马逊美国和小米产品负责人Rui,他作为一个XR的资深产品从业者以及狂热粉丝与真格基金投资经理孙宇光一起谈谈我们该如何迎接这一波新的科技浪潮。 Rui曾任亚马逊美国和小米产品负责人,他带领的团队成就斐然:2018年和2019年蝉联CES大奖“Best of CES”最佳产品,获百余媒体大奖,还收获4个红点奖与3个Good Design奖。他所领导开发的产品更是在Google I/O全球开发者大会中由Google CEO亲自发表。在担任联想美国智能设备和AR、VR总经理期间,他负责营销了多款重量级产品,比如盛极一时的 DayDream 一体机,将Disney IP带入AR世界的Mirage眼镜,以及广受好评的Oculus Rift S。他坚信:做好产品是目的,不是手段。 作为资深从业者,他们亲身经历了数次行业浪潮。这次谈话中他们聊到了XR行业的周期性起伏,市面上现有的的MR 产品分别有什么特点?一体机和串流机各有什么优劣势?为什么很多市面上VR设备的佩戴舒适感不高?对于XR 设备迎来第二波的井喷我们应该期待什么样的产品面世?AR、VR 将来是否会替代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成为重要流量入口?AI如何助力XR的进步?以及XR行业的创业者应该以什么心态来对应接下来的“技术浪潮”? 【主持人】 孙宇光 真格基金投资经理 【嘉宾】Rui 前联想美国智能设备和AR、VR总经理,前亚马逊美国和小米产品负责人 【时间轴】 02:43 大家对VR行业承载了过多的期望,现实是残酷的 04:42 市面上现存的VR 产品大对比 07:38 一体机 vs. 串流机 13:41 从业者需要懂得判断行业跨越技术鸿沟的时间点 14:35 VR行业哪些新的应用的诞生是最亮眼的 20:01 VR 主流的交互模式大解析 23:41 内容公司会去主动适配VR设备原生的交互方式 31:23 显示技术本质没有区别,但苹果把工艺做到极致 34:31 苹果的MR效果比其他更接近真实世界,但还差得远 39:20 期待一个3D-Native 的生态系统 42:03 Vision Pro 高定价的原因与未来降价的可能性 45:44 未来三维设备一定会取代二维设备 51:29 AI 是否会给 XR 行业带来什么质的飞跃 55:52 两个周期过后,从业者吸取了哪些教训 【相关资料】 Remote Rendering(远程渲染):是一种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它涉及在远程服务器上生成图像,然后将结果传输到本地设备进行显示。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方法可以带来更高的图像质量和更复杂的渲染效果,因为远程服务器通常具有比个人电脑或移动设备更强大的处理能力。 3D-Natives: 是一种高性能的 3D 渲染技术它可以大幅提升 3D 游戏和应用的性能表现。它可以让应用程序直接访问 GPU(图形处理器),进行 3D 渲染,而不需要通过中间的图形 API。 XR- Native: 是一种适用于扩增实境(XR)应用开发的原生跨平台技术方案。XR 代表扩增实境(Extended Reality),包括增强实境(AR)、虚拟现实(VR)和混合现实(MR)技术。 6DoF(Six Degrees of Freedom):指的是具有6个自由度的运动追踪技术,它可以同时追踪对象在3D空间中的旋转和位置信息。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领域,6DoF技术可以实现更加逼真的运动跟踪和环境互动。 菲尼尔透镜:菲尼尔透镜是一种特殊的光学透镜,以其独特的环状结构和轻便特性,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领域中提供了更大视场角、更精准的光线控制,并有助于设备的小型化和成本降低。 Pancake透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光学透镜,通常用于小型化光学系统,如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设备。这种透镜因其薄且扁平(类似煎饼)的形状而得名。 《Gran Turismo》系列是Polyphony Digital开发的受欢迎的模拟赛车游戏,已经有多代版本在PlayStation游戏机上发布。 《Beat Saber》 (节奏光剑):是一款虚拟现实节奏游戏,玩家需要配合音乐节奏挥舞双手的光剑击打方块,成功将音乐与VR体感结合,是非常受欢迎的VR游戏之一。 Apple Vision Pro 华为《Cloud VR+场景白皮书》

58分钟
2k+
1年前

从二维到三维,揭开虚拟现实的技术面纱

上个月,我们一同见证了Apple Vision Pro 的发布,这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掀起了AR/VR 技术的讨论热潮,大家都在感叹未来比想象之中更快到来。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未来科技的使用场景,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目前虚拟现实行业的顶尖技术。但质疑的声音也从未消失,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由于设计复杂和生产困难,苹果不得不对其VisionPro混合现实头显的预估产量进行“大幅削减”。苹果公司是否遇到了产品技术瓶颈?这款产品是否能够按时上市?2.5万元的头戴设备是否值得消费者买单? 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期节目我们有幸邀请到了Saphlux的创始人陈辰,他将站在一个科研人员和创业者的双重角度下谈谈他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看法和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Saphlux一直专注于氮化镓发光材料的研发和制备,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AR、VR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力和市场潜力。 陈辰,一位立志于硬科技产业化的创业者。他在2006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哈佛哈佛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并在斯伦贝谢公司成功研发并商业化旋转金刚石复合片钻头,为公司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收益。在耶鲁大学攻读MBA期间,他开始创业,与电子工程系的韩仲教授结识并共同创建了Saphlux,而真格基金也在2014年成为了他们的天使投资人。Saphlux一直专注于NPQD®(纳米孔-量子点)Micro-LED显示技术的研发和制备,根据《中国信通院-虚拟(增强)现实白皮书》显示,“Micro-LED 成为继 LCD 和 OLED 后业界期待的下一代显示技术,广阔市场前景致使诸多行业巨头加速战略布局。”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同是清华毕业的真格投资经理李钰和 Saphlux 创始人陈辰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他们从技术创业者的角度出发,聊到了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如何做到产品商业化?为什么说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大多都是“闭门造车”?面对 AR 未来三到五年的爆发式增长,硬件厂家如何应对?Apple Vision Pro 是否是一个“消费品”? 【主持人】李钰 真格基金投资经理 【嘉宾】陈辰 Saphlux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时间轴】 02:53 大厂工作经验如何赋能自主创业 07:19 创业者如何更好的面对压力 09:43 创业路上永远“陡峭”的学习曲线 10:00 硬件公司被迫转型,幸运转入快车道 12:59 年轻人,在创业之初需要想好哪些事 19:30 Apple Vision Pro 和已经发布的的PICO,Oculus Quest有什么不同 22:31 一个在眼镜上的iPhone 25:18 AR, VR 技术如何更好的和AI结合起来 30:25 从业者解析 Vision pro 的硬件科技 34:30 Micro LED 的发展潜力与现状 46:15 硬件创业=硬核技术? 【相关资料】 Micro LED:是一种新型的显示技术,它被广泛认为是继液晶显示(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之后的下一代显示技术。Micro LED技术以微型化的LED (Light Emitting Diodes)为基础,每个LED像素都可以自行发光,而且每个像素之间可以单独控制亮度,所以可以提供极高的对比度、色彩鲜艳且响应速度极快。 Micro OLED (Micro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 是一种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微型显示技术,Micro OLED 技术也是专为小型、高分辨率显示屏设计,如可穿戴设备、头戴显示设备、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和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设备等。 中国信通院-虚拟(增强)现实白皮书 苹果被迫大幅削减Vision Pro的生产计划报道

48分钟
2k+
1年前

对话真格基金戴雨森:有关创业、投资与AI的详细指南

"周期"——一个经典但近来频繁出现的词汇。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利欧在最近的福布斯峰会上探讨了世界秩序与大国崛起,而上周,美国对冲基金Coatue也公开发布了其对2023年宏观经济和一级市场的分析报告,预言AI可能成为未来十年经济的驱动力。虽然我们承认近年来,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产业环境都经历了多次周期波动,但我们仍然坚信创业者并不受周期影响。如本期节目的特邀嘉宾戴雨森所言,“当一个创业者决定创业,必须要快、糙、猛。” 戴雨森,真格基金管理合伙人,清华大学2004级工业工程系的校友。他曾在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就读。22岁时,Yusen与陈欧共同创立了知名的互联网上市公司聚美优品,并负责互联网产品、运营、市场投放和品类等领域。加入真格基金后,他主要关注科技和消费领域的投资,代表投资项目包括Party Animals、观夏、东方空间等。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真格基金的两位投资人,谢岩Monica和戴雨森,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他们从Yusen的创业历程开始,探讨了现在创业与十五年前的差异,以及Yusen作为投资人判断创业者的标准。当然,他们也为希望参与正在发生的AI革命的创业者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 【主持人】谢岩 真格基金投资副总裁 【嘉宾】戴雨森 真格基金管理合伙人 【时间轴】 03:26 从创业者转型投资人的幕后故事 12:10 为什么世界上有很多天使投资人,但没有太多天使投资机构 19:43 “小天才”创业有什么必备的特质 22:29 移动互联网浪潮与AI革命的异同 25:38 创业者为何以及如何做到“快、糙、猛” 32:23 好的创业者愿意省小钱,敢于花大钱 37:06 投资时如何平衡看人与行研两个逻辑 40:22 AI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44:25 当下投资AI的逻辑是什么 50:46 AI浪潮下,创业公司如何与巨头竞争 53:20 AI行业下的“网络效应”与“规模效应” 56:23 未来3年最关注AI行业的哪些变量 1:05:12 过去半年对AI有什么观念上的改变 1:11:12 快问快答环节 【相关资料】 Party Animals 大模型测试集Z Bench Coatue Deck

79分钟
11k+
1年前

乌卡时代, 如何抓住工业机器人下一个增量

什么是乌卡(VUCA)时代? VUCA 代表了四种状态,分别是Volatile 不稳定、Uncertain 不确定、Complex 复杂、和 Ambiguous 模糊。继1991年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后,它最近再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相比当下被热议的“大模型+机器人”的结合,“或许来自机器人行业的需求端、供应链等环节的“不确定性”是一个更值得行业内探讨及解决的问题。” 本期节目的嘉宾优艾智合CEO张朝辉如是说。 张朝辉是西安交通大学机器人学博士,曾在2019年参加了真格精酿的创业营,凭借其敏锐的创业嗅觉和专业能力崭露头角。随后,真格基金在2020年领投了「优艾智合」的Pre-A轮并参与后续轮融资。 2020年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优艾智合迅速完成业务转型,敏捷瞄准半导体、巡检等战略要地,在行业内建立竞争壁垒,迅速成为细分市场第一。 2021 年优艾智合继续带领团队开拓新的应用场景,比如锂电新能源等行业,实现了新的业务增长,成为了行业里增速最快的一家。值得一提的是,《流浪地球2》中运用的移动机器人,也是优艾智合机器人实际产品矩阵。 在本期的播客中,他聊到了在机器人行业中,机器人公司如何面对风险高发的行业环境?此外,他也分析了哪些技术为机器人研发带来了巨大突破和发展机遇?机器人公司如何在高度竞争的行业环境中找到立足点?如何提高机器人公司的生产效率?国内外机器人行业发展有哪些差异? 【主持人】尹乐 真格基金合伙人 【嘉宾】张朝辉 优艾智合CEO 【时间轴】 01:55 机器人创业是让学术和场景应用找到结合点 02:54 乌卡时代,机器人行业进入迷茫期 09:13 GPT对工业机器人的影响有限,但是很大提升了组织效率 13:31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为工业机器人领域带来巨大突破 16:45 机器人公司如果现在还找不到自己的阵地是一个危险的情况 17:56 在差异化的行业需求中,机器人公司如何寻找共性? 19:10 精密电子制造类的机器人研发可能存在复制和整合 23:10 国内外机器人产品策略要因地制宜 28:06 做机器人的过程更像是一种“左右逢源” 31:15 事业部制带来了机器人创业公司组织的灵活性 37:11 人的创造性会随着机器人的发展而被释放 【节目制作】 后期:虫二 【联系我们】 公众号:真格基金(ID: zhenfund) 收听渠道:小宇宙|Apple Podcast|喜马拉雅 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对节目有任何的建议与期待,也欢迎大家在留言中互动~

40分钟
2k+
1年前

特别放送:一个 AI 创业者的反思、观察和预测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距离AI真正应用到人类生活中也不过十年的时间。ChatGPT 就像 AI 世界里的单细胞生物阿米巴,那么 AI 世界里的霸王龙会是什么样子?从阿米巴进化为霸王龙又会需要多长时间?” 作为国内最早拥抱 AI 技术的投资机构之一,我们认为在一个技术刚诞生的前几年去预测未来的终局形态和大赢家是很困难的。因此在这一波AI技术革命的早期,我们坚持以创业者为中心,相信优秀的创业者终会找到方向。在 AI 信息大爆炸的当下,我们也希望让大家听到来自一线 AI 创业者的声音。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 Magi 创始人、真格基金 EIR 季逸超 Peak 和大家分享他作为一名从 2012 年起就加入 AI 行业的创业者,对新一波AI浪潮的反思、观察和预测。 季逸超Peak是一位技术小天才,在高中时期独立开发了获得 Macworld Asia 特等奖的猛犸浏览器,也因此登上《福布斯》杂志的封面,获得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资。后来他又主导研发了Magi知识引擎及相关的知识图谱、信息检索等NLP技术。 在本期播客中,他聊到了在LLM的领域内,创业公司应该从哪些角度切入去和大厂竞争?LLM领域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做大模型的公司是否过早进入了优化的阶段?为什么懂AI的产品经理是稀缺资源?同时,我们也选取了部分闭门会议中的讨论内容和大家分享,如果你有更多好奇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投资团队会空降评论区加入讨论噢! 【嘉宾】季逸超Peak Magi创始人、真格基金EIR 【时间轴】 02:15 有限制的舞台给了创业者更多机会 05:14 不属于你,但与你共生的数据是真正的壁垒 09:29 别把解决了最显眼的技术瓶颈当做自己唯一的护城河 11:20 不仅是技术,行业、规模、利益分配都是历史包袱 12:27 合规是一个动态的问题,审核一定要与核心解耦 22:54 向量数据库无法让模型突破自身的上下文限制 26:36 懂 AI 的产品经理是稀缺资源 31:13 真正的多模态模型还未到来 32:54 RLHF 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本身复杂且不稳定 36:25 大量AI创新将诞生在看不⻅的地方 37:54 AI 人才面临价值危机 40:06 前所未有的技术平权,是一个新的开始 【精选讨论】 Tianjie:乔布斯曾说,如果你足够在乎软件的话,自己就会去做一个硬件。移动互联网时代,从PC到Mobile诞生了全新的计算设备,你觉得这一波会不会有一些就是垂直整合的硬件出现? Peak:有可能会的。比如 rewind.ai 可能是一个初步的数字永生,但它目前是依托于我的工作电脑。说不定未来就有一种更尊重隐私的录音设备,我一辈子的行动都有一个东西在录制,回头可以训练一个我的LLM。所以我觉得可能会从私人、长续航的角度会诞生一种垂直的硬件。 Terry:如果Context length变长,比如 Magic.aI的LTM-1模型现在声称支持5 million的长度,它是否可以取代向量数据库的作用? Peak:首先,我认为更长的有效上下文窗口取代向量数据库是肯定的,它总体来说我觉得会是一个更优的方案,能解决很多向量数据库不能做的事。但我对LTM-1模型其实不是特别乐观,因为像大家已经能用到的 Claude 100K 就是能接受很长的context(上下文),但是能接受很长的输入和能理解很长的 context (上下文)这两个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目前我们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能怎样做出让它理解更长的窗口。 Peak:在LLM 等一系列新的开发范式之后,人才分化特别严重,就逐渐只剩下最精英的一群人做核心技术,剩下全都是做交付。懂技术的离市场太远,而离客户和产品近的又完全没有什么竞争力,所以长期来看可能符合创业者画像的人才的供应可能会减少。 Yusen:对创业公司来说,技术和产品长期紧密地耦合是不好的。就像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产品经理并不需要从技术方面了解如何去搭建一张“网”,因为互联网早已成为了基础设施;从另一个角度说,反而是技术的乐高化会带来创业机会的爆发。会搭乐高的人从长远来看是多的,但自己能造出来好用的乐高的人少。 【节目制作】 后期:虫二 【联系我们】 公众号:真格基金(ID: zhenfund) 收听渠道:小宇宙|Apple Podcast|喜马拉雅 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对节目有任何的建议与期待,也欢迎大家在留言中互动~

41分钟
24k+
1年前

AI+游戏:涌现、失控与灵魂付费

1980年,经典游戏《吃豆人》(Pacman)发布。在游戏中,AI被用来控制四个不同颜色的幽灵,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行为模式,如追逐、随机移动、尾随等,使幽灵看起来像是具有自主思维和策略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游戏中的AI应用变得更加复杂和先进。1990年代的游戏如《星际争霸》和《魂斗罗》开始采用更复杂的敌人AI,使敌人能够学习和适应玩家的战术,提高游戏的挑战性。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能力和算法的提升,AI在游戏中的应用进一步扩展。现代游戏中的NPC(非玩家角色)具有更加智能和真实的行为模式,能够模拟人类的情感、交互和决策过程。这个不断扩展的领域正让我们目睹AI与游戏融合的惊人创新。 这次,我们邀请到了真格基金投资经理孙宇光、身梦科技 CEO 张哲川 Nick 以及头部游戏工作室 AI 负责人Rolan一起聊聊 AI 对游戏行业的颠覆。张哲川 Nick 曾在世界排名第一的纽约大学游戏设计专业读书,并于在校期间与同学合作制作了知名游戏《双子》,以与其他游戏不同的视觉效果以及情感体验,获得了世界独立游戏界顶级大奖IndieCade和IGF的决赛圈提名,是全球畅销的游戏作品,Nick后任职于腾讯Next并担任制作人,制作《疑案追声》系列作品,现创立身梦科技,一家致力于使用新技术探索游戏玩法的研发公司。第二位嘉宾 Rolan 是NLP 的科班出身,曾任某大厂 AI 中台的研究员,后技术转型做强化学习,给游戏内部 bot 和 NPC 提供表现和决策层面的智能升级,目前在国内头部游戏大厂子工作室担任 AI 负责人兼 AI 专项技术策划,主攻 agent AI 方向。 在本期节目,你将听到:什么是游戏中的涌现?AI技术如何改变游戏制作的过程?AI对游戏的商业化带来了哪些影响?有可能出现AI原生的游戏引擎吗? 【主持人】 孙宇光 真格基金投资经理(感兴趣的欢迎联系 [email protected] 进行交流) 【嘉宾】 张哲川Nick 身梦科技CEO(感兴趣的欢迎联系 [email protected] 进行交流) Rolan 头部游戏工作室AI负责人(感兴趣的欢迎联系 [email protected] 进行交流) 【时间轴】 03:00 《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太现象级了 04:28 什么是游戏中的“涌现” 09:21 AI 降低了游戏的生产门槛 13:06 如何理解游戏世界中的“Agent” 21:33 AI 如何影响游戏程序的开发过程 27:05 并不是任何一个游戏加了 AI 都是加分项 33:52 AI 会根据你的能力实时生成不同难度的游戏关卡 36:56 AIGC 会导致所有的内容价值降低 44:21 AI 对游戏 3D 的影响 49:04 如何解决引入 AI 带来的高成本问题 55:27 AI 对游戏付费模式带来的改变 1:02:19 二游玩家普遍对出戏的容忍度较低 1:06:02 AI 原生的游戏引擎是否会诞生 1:11:12 有必要赶 AI+ 游戏的浪潮吗 1:15:07 游戏推动技术变革,技术推动社会变革 【相关资料】 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 火山的女儿 矮人要塞 MineCraft 斯坦福Generative Agents论文 GTA 杀手47 超级马里奥 【节目制作】 后期:虫二 【联系我们】 公众号:真格基金(ID: zhenfund) 收听渠道:小宇宙|Apple Podcast|喜马拉雅 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对节目有任何的建议与期待,也欢迎大家在留言中互动~

78分钟
4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