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在成都的年轻人,一个叫Funky Town(方糖酒吧)的地方,一杯杯梅子酒结下的友谊。变装皇后、滑手、DJ、艺术家,他们有着各自的身份认同。他们是城市化变迁影响的一代人,是被亚文化感染的一代人。而我们来自美国的Ben Mullinkosson(笨笨)导演也是其中一员,并把他们的故事拍成纪录长片《午夜出走》。 本片在第20届CPH:DOX哥本哈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获得新浪潮单元特别提及奖,影展期间导演带着所有主演来到现场,并且实现了一次在哥本哈根的午夜出走。 本期超乎纪录邀请到的专访嘉宾是《午夜出走》的制片人叶先开,接下来让我们聆听她分享她与笨笨导演的结缘以及创作本片的故事。 00:00 开场简介 01:13 《午夜出走》讲述关于成都亚文化群体的生活 07:30 他就是喜欢拍他身边的人,他很喜欢拍young people 15:10 我也是在这文化中成长的,被其所深深影响,并且非常热爱 27:09 他作为导演,他觉得他最重要的就是他不伤害任何人 31:37 我觉得导演的潜质首先是善良和真诚 36:28 我就再努力个几年,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39:13 我们所有人都把他们当成stars,当做电影的明星这样子来对待 54:46 亲爱的你们拿奖了,拿了一个special mention 1:00:10 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欲望,对让中国观众去看到这个东西 制作人:梁为超 喻 峰 统筹/文字编辑/发布:黎永能 音频:许铭萱 音频校对:朱浩威、何结焕 包装设计/排版:陈敏仪
他是播客《不合时宜》的主播,是腾讯《大家》的专栏作家,在过去十几年间曾先后在欧洲和香港的媒体及国际机构工作。作为资深的媒体人,他对纪录片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热爱。他认为纪录片是具有天然影响力感染力的工具,代表着创作者对社会的回应和表达。他被纪录片的魅力所吸引并有意向参与其中。 孟常,本期《超乎纪录》的特邀专访嘉宾。接下来,让我们与他详聊纪录片,并聆听他对本次柏林电影节的多部纪录片做出点评分享。 00:00 开场简介 01:04 纪录片是创作者对他的社会所处于的状态做出的一个回应和表达 12:55 纪录片是一种工具,天然的跟社会活动和议题倡导连在一起 20:19 你不能期待从任何一部纪录片中获得关于一个事件的全景 31:36 其实我难以想象会有人不喜欢看纪录片 38:13 美国现在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出现影响力制片人 46:56 我觉得总有一天我会拍纪录片做纪录片,因为还是很喜欢 制作人:梁为超 喻 峰 统筹/文字编辑/发布:黎永能 音频:许铭萱 音频校对:温泽中 包装设计/排版:陈敏仪
他是一位在外游学的青年导演,长期的求学经历启发了他混合纪录和剧情的电影制作理念。他为了讲好故事,不限定自己的作品的形式,并不断试验。他享受作品创作中的实践过程,即便只有一个人一台相机,并坚信只要一直做,总会有一些结果。 继2021年《鹰栖凉山》夺得学生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银奖后,2023年他带着新作《火箭发射时》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青年单元。 刘博濠,本期《超乎纪录》的特邀专访嘉宾。接下来,让我们聆听他分享作品创作以及影视之路求学探索的历程。 00:00 开场简介 01:10 这是一个又一次回到凉山拍摄的故事 06:28 一直关注凉山,碰巧出现了兴趣相关的故事 09:18 我觉得我成为了这个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故事的一份子 16:19 只要把这个故事讲好了,你用什么素材都可以 22:39 可能也是因为学习给我快乐 31:12 每一部片子的拍摄手法和讲故事的方式全都不一样 45:01 只要一直做,我觉得总会有一些结果 制作人:梁为超 喻 峰 统筹/文字编辑/发布:黎永能 音频:许铭萱 音频校对:温泽中 包装设计/排版:陈敏仪
为了探索各种艺术形式,她在海外闯荡了整整十年。在欧洲、南美和亚洲的多个国家生活过,她的作品关注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一次久违的归乡和一次偶然的尝试后,她的纪录短片成功登上了IDFA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舞台,并荣获了“评审团特别奖”。在赢得荣誉之后,国际知名纪录片公司察觉到她有拍摄长片的计划,便向她伸出了橄榄枝。然而,由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她最终选择与这家公司分道扬镳。 李蔚然,本期《超乎纪录》的特邀专访嘉宾。接下来,让我们聆听她分享自己在艺术探索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从戏剧毕业生成功转型为纪录片导演的经历。 00:00 开场简介 01:20 大家似乎都把注意力放在字幕上,而忽视了画面的表达 09:49 很多片子你会发现导演或主角几乎完美的一个形象 15:46 在没有掌控下拍摄的所有瞬间,可以更加真实的看到自己 19:22 他就说你这样的话,我就没法跟你合作,你都剪掉 33:04 我还是想拍一些不那么完美的东西 40:19 创作是非线性的,不是说按部就班一直做,就会有好创作 42:12 我其实比较喜欢看一些不太可能上院线的电影 48:44 中国电影人还是挺大胆的,只要他们有一个平台,肯定能有更好的电影 制作人:梁为超 喻 峰 统筹/发布:黎永能 文字编辑:陈绮枫 音频:许铭萱 音频校对:温泽中 包装设计/排版:陈敏仪
费比西奖(FIPRESCI Prizes)又叫国际影评人奖,是在欧洲(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三大电影节或其他国际电影节上常会颁发的会外奖项,但该奖项并不隶属于任何影展单位,而是由国际影评人协会颁发。 这一次我们邀请到了第73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奖评委陈凭轩,从评委的视角出发,讲解柏林电影节和其他电影节的评审规则;参加今年柏林电影节的感受;以及纪录片在当今电影节中的处境。 00:00 开场简介 01:03 费比西奖到底是什么奖? 08:30 我们很多评委都不想选那种crowd pleaser 14:59 有个片子非常差,就是一个电视剧。 21:33 学戏剧出身的导演,人物塑造是非常拿手的。 26:36 没有话题性的纪录片,在大电影节上会有竞争力吗?
今天,超乎纪录邀请到阿姆斯特丹亚洲电影节艺术总监赵佳,她在2012年创办木裔影视和丝路电影沙龙,致力于国际性题材的纪录片制作,曾五次连续入围/获奖IDFA 竞赛单元。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她作为阿姆斯特丹亚洲电影节艺术总监,纪录片制片人和柏林电影节天才营导师,她如何看待当下纪录片人的心境和拍摄题材,自己又对哪些题材感兴趣,以及,她观察到国际纪录片届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 本期是由前后两次访谈组成,下面是正式内容。
她常年游走于国内外各大国际电影节,参与制作的影片屡获大奖;她善于发掘优秀选题,作为联合制片人参与制作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出品的《美国工厂》,曾斩获2020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15年的纪录片从业经验,让她坚信,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不仅让公众看到各国文化上的差异,也可以很好地表达人类最基本的共同情感,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叙述方式应当保持冷静、克制、客观,让公众能够看到、听到真实的声音。 张苡芊,本期超乎纪录的专访嘉宾。她刚刚带着她的新项目参加了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提案会,本届提案会采用了新的规则,张苡芊是如何快速适应并找到合作伙伴的?世界第二大,北美最大的纪录片多伦多Hot Docs即将到来,而张苡芊现在负责的是Hot Docs旗下的纪录片基金和针对创作者的培训项目,我们也将请她透露一些新一届Hot Docs的情况。 下面就是本期访谈的正式内容。
一块来自希腊的大理石,在中国经过加工,又变成纪念品回到希腊,而来自希腊的文化大使姐妹以文化之名到处揽活…… 中国导演将这个故事拍成纪录片,取名《石史诗》,意思是一块石头的史诗。它将一个经济贸易链条的话题像讲故事一样清晰完整的呈现出来,呈现出了一个“魔幻”的世界。 更“魔幻”的是导演将这“石头”带到了各大电影节,提名IDFA最佳荷兰影片,获冰岛雷克雅未克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并入围墨尔本国际电影节、台湾南方影展、瑞士真实电影节、哥本哈根纪录片电影节、多伦多纪录片电影节、纽约林肯中心真实艺术节等30余个国际电影节。 这块石头还有多少故事?欢迎收听本期超乎纪录人物专访:《石史诗》导演王申。
从混沌江湖的“袍哥”(四川哥老会成员),到浪迹洋人街的疯子,人称“洋人街皇帝”的孙治国随口都是“零的原则”和“理解自我”的“狂言”。因其身上自带的某种宿命感,让摄影师华伟成多有触动,决定以孙治国为叙述人,拍出自己导演的纪录片处女作《神游乐园吟留别》(just an Alien)。 2019年洋人街被拆除,2022年导演华伟成让它在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重现”。该片入围IDFA展望竞赛单元,邀请全世界观众从不同角度看世界的发展。 本期我们邀请的专访嘉宾就是该片导演华伟成,听他讲述他与孙治国在洋人街的故事。
如果自己当医生的妈妈,突然转变为病人,你会怎么办?一位长期旅居国外的90后女导演,选择拿起摄像机,用时6年,将妈妈的故事用镜头记录下来,她是镜头背后的观察者、记录者、创作者,也是故事的亲历者。反复打磨的作品,终于以纪录片的形式搬进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IDFA)、釜山国际电影节的大屏幕中,她和她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无数外国人。 这位女儿,就是本期接受我们专访的陈思毅。
本期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杀马特,我爱你》的导演李一凡。李一凡导演的纪录片作品《淹没》,《乡村档案》曾获得数项国际大奖。而《杀马特,我爱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讲述了杀马特群体。在上映后引起了年轻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同时这部影片也进入豆瓣 2021 最高评分纪录片前五名。 节目中,李一凡导演介绍了杀马特的日常生活和社区状态,让他受到触动的杀马特经历,以及谈到了他制作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的思考。 ## 【本期嘉宾】 李一凡,196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91年毕业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其纪录片作品《淹没》、《乡村档案:龙王村2006影像文件》获得包括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道特奖、法国真实电影节国际多媒体作者联合奖、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弗拉哈迪奖、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人道奖在内的数项国际大奖,并获荷兰IDFA Jan Vrijman Fund电影基金奖、瑞士Vision Sud Est电影基金奖。 ## 【时间轴】 [05:54] 李一帆导演第一次见到杀马特教主罗福兴 [10:17] 走进杀马特的群体,了解杀马特的真实状态 [24:22] 热爱杀马特,是杀马特家族的原教旨。 [34:55] 现在的杀马特都到哪里去了? [38:04] 杀马特的系统是怎么崩溃的? [43:34] 李一凡导演的思考:为什么安排罗福兴做这部片子的副导演?为什么采访了78个人之多?为什么采取反戏剧性的安排? [53:54] 让李一凡导演感到意外的反馈 [57:10] 导演的眼睛进入到影片里的部分 [58:10] 李一帆导演近期的拍摄工作 [1:02:00] 艺术生和非艺术生有什么区别 【互动方式】 《超乎纪录》粉丝交流群已开通! 在这里,你可以跟纪录片、影视多领域的创作者直接沟通,也可以第一时间收到纪录片的相关资讯,结交同为纪录片爱好者的伙伴们。 添加微信号“chaohujilu88”超乎纪录为好友,备注“纪录片播客”即可进入群聊 【关于超乎纪录】 感谢大家的收听与支持,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超乎纪录”关注我们。我们是以纪录片为原心出发的文化品牌,旨在为影视从业者、纪录片爱好者搭建起一个纪录片信息沟通社群。 微博:@超乎纪录 微信公众号:超乎纪录 商务合作&问题交流,敬请联系: 微信:chaohujilu88 邮箱:[email protected] 【志愿者招募】 超乎纪录招募志愿者啦!只要你有想法、热爱创作,且对纪录片感兴趣,请大胆地让创意在影像表达中实现,和纪录片大咖们一起玩耍! 有意者请将简历发至邮箱或联系微信。 -本节目由超乎纪录出品-
很多人都了解过抗战时期的战役故事,但抗战时期的中学故事却鲜为人知。 2010年8月父亲去世一周年,刘志铭在父亲的坟前对着墓碑上父亲遗照说,一定要将纪录片《战时国立中学》制作完成,将该片DVD呈现给父亲。 2021年9月初,刘志铭在北京与学者李瀚平专题讨论了纪录片《战时国立中学》事宜,深感历经18年纪录片还未能完成,十多年前对着父亲墓碑立下的誓言对他来说,有多难。 本期我们将跟随刘志铭围绕他正在创的纪录片《战时国立中学》,来寻一段抗战时期的教育故事。 【你可能会听到】 [01:10] 拍「纪录片:抗战时期的教育」的驱动力 [03:18] 日本对华的侵略对当时教育的影响 [04:42] 纪录片创作拍摄有三难 [07:51] 全国范围拜访国立中学名人, [10:52] “不专业的采访是很要命的” [12:40] 有没有因为创作难度大想过放弃拍摄? [13:35] 中国抗战时期的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是一个奇迹 [13:58] 国立中学的作用与意义,对名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19:18] 国立中学值得有一部纪录片来讲述! [20:11] 严肃题材纪录片在市场的反响是否会影响创作 【互动方式】 《超乎纪录》粉丝交流群已开通! 在这里,你可以跟纪录片、影视多领域的创作者直接沟通,也可以第一时间收到纪录片的相关资讯,结交同为纪录片爱好者的伙伴们。 添加微信号“chaohujilu88”超乎纪录为好友,备注“纪录片播客”即可进入群聊 【关于超乎纪录】 感谢大家的收听与支持,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超乎纪录”关注我们。我们是以纪录片为原心出发的文化品牌,旨在为影视从业者、纪录片爱好者搭建起一个纪录片信息沟通社群。 微博:@超乎纪录 微信公众号:超乎纪录 商务合作&问题交流,敬请联系: 微信:chaohujilu88 邮箱:[email protected] 【志愿者招募】 超乎纪录招募志愿者啦!只要你有想法、热爱创作,且对纪录片感兴趣,请大胆地让创意在影像表达中实现,和纪录片大咖们一起玩耍! 有意者请将简历发至邮箱或联系微信。 -本节目由超乎纪录出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