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我想Angel 应该已经与家人团聚。 在我脑子里,那感人的场景已经浮现。 采访前, 她兴奋的告诉我,她偷偷的买了票,打算趁着五一假期回家,给她的爸爸妈妈一个大大的惊喜。 这一期由Angel(狮子老师)来跟我聊聊她8年前孤身求学南洋,开创舞蹈工作室的故事。 整个采访,我深刻的感受到,我面前坐了一个异常独立的女孩。 她3岁半放弃钢琴,开启舞蹈生涯。 初中因为错过考试日期,与武汉音乐学院无缘。 接下来,她果断的选择了高中毕业从武汉下南洋 ,也因自己的兴趣,从古典舞转向爵士舞。 在疫情期间,她从加入别人的舞蹈工作室,到一个月内开办自己的舞蹈工作室。 Angel还有多少可能,我不知道,但是她这辈子铁定与舞蹈是分不开了。 疫情的这几年, 是Angel 不那么好过,也迅速成长, 蜕变的几年。 短短的25年,Angel做了太多同龄人做不到的事情。也许她可以说是目前我看过的一个最心无旁骛的人。 从小时候起, 舞蹈的种子就扎根心中,从小梦想着开自己的舞蹈工作室。她热爱, 热忱。 为了舞蹈,为了梦想, 再多的苦, 她似乎也甘之如饴。 做独立工作室的精神压力加上身体上高强度的教课,刚满25岁的她承受了太多。这也让我一个比她年长十岁有余的姐姐感到惊叹。 她说,她常常在摆烂与发奋之间摇摆。 也许这也是每个创业者的必经心路。 希望这期对刚入职场的小伙伴,想去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NAFA)求学的小伙伴,以及想做自己舞蹈工作室的小伙伴有所启发。 最后,我祝愿Angel的工作室红红火火。而同时,我也想对她说, Angel 妹妹,别太累,一切都会更好的,你是最棒的! 文末附上Lion Dance Studio 的办学理念 ~ “舞蹈文化的传播 & 身心健康发展。 给大家提供平台 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联络方式: +65 85891020
这一集带你走入一个女学霸的内心! 学霸只是一个标签。 拆掉标签的背后 我看到一个充满鼓励的家庭, 一个有活力,充满干劲的女性。 钰宸谦虚的说她的人生前33年都很幸运。在我看来,她从小就属于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虽与清华北大擦肩而过,她因缘际会去到新加坡留学,进入最好的大学,炙手可热的院系。毕业之后顺利的找到一份体面也高薪的工作, 职场上游刃有余。 随着人生打怪慢慢升级,人生的复杂度和难度似乎也慢慢提升。 33岁是钰宸的一个槛,她的身体开始发出了一些负反馈, 慌神,心悸,甚至严重到荼饭不思。 焦虑症的突发让她开始内省,自省, 发问内心真正的需求,渴望。 结识钰宸也是在她焦虑症确诊之后,我清楚知道她的出类拔萃,离不开她的聪慧与努力;而每个人也终究想要问一些关于自己的问题。 在探究她的真正追逐之后,我发现:也许不断发现新的事物,完成它,再继续下一个目标才是她的热爱。 也就是说他没有唯一的热爱,她的热爱在于创造,发现,本身。 正如她所说的,她的人生就是想不断拓宽人生的宽度和维度。 这一期的节目,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剪辑,斟酌该保留或删除的部分。 非常感谢嘉宾钰宸的真诚与坦诚!感恩! 另外,也想抛砖引玉一下,现代社会节奏快和压力大, 心理健康一定要重视起来。 生活已如此不易,我们更要善待自己。 也欢迎分享你的经验和感悟。 制作&剪辑:33 00:35 简单的背景介绍 1:35 因缘际会选择前往新加坡留学 4:33 “一直没有一个自己特别想要的东西” 8:00 33岁之后为何认为有变化 9:16 确诊焦虑症这件事 11:04 情绪跌落谷底 13:23 大学时候 还没有很好的知觉 17:03 刚毕业时候不切实际的目标,以及对于职场新人的心态讨论 23:48职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25:28 也许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就开始了慢性焦虑 30:42 焦虑症的典型症状 33:04 关于压力本身 36:51 关于自我的目标设定 - goal setting 37:40 探索目前的状态 43:11 当妈妈这件事对自身追求以及心态的影响 -The End - 感谢收听!
很高兴成为第一个用中文采访Shanison的人。虽然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接受采访,但我相信用我们的母语回顾这段历程一定会挖掘到不同寻常的信息。 本期嘉宾,我们有幸邀请到在新加坡读书、创业的Shanison,一位充满激情和毅力的连续创业者。 虽然之前也有接触过Shanison,但我从未问过他的创业经历。因为对于创业这件事,未曾创业的人会有太多的迷思和误解,而对于创业者而言,则会有太多的彷徨和焦虑,这是一件不好说也不可说的事情。然而,这一次,我有机会向他发问,深入探讨他的创业经历,感谢他敞开心扉,让我们有机会进行这次访谈。 Shanison的父亲也是一位创业者,他的创业经历和经历中的积极或压抑的时刻也深深地印在了Shanison的记忆中,而小时候吃的苦也让他深深意识到拼搏的重要性。他从大学就已经开始创业,但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创业一同创业的伙伴带着自己的妈妈去讨债;第二次创业初始几乎破产,跟老婆借钱投资公司,经历了太多曲曲折折,跌跌撞撞。 Shanison说创业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失败者”。因为创业者必定会面临无数次的失败,但是如何看待这些失败,在失败中前进,才是最重要的。他不定义成功,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了,那么这就是一种成功。对于他来说,创业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实现,一种永不满足的渴望。 在创业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一种“不舒适”的状态,一种高度的警惕状态,以最好的姿态面对时刻而来的危机与挑战。这样的坚持和决心是很难想象的,普通的我们很难做到。 热忱、决心、坚毅,机会,还有家庭的支持,在创业的路上缺一不可。 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的路也许没有终点,因为新挑战与新机会总是不断的诱惑着他们,驱动他们不断创造新的可能! 再次感谢Shanison! --- InvestingNote 是一个线上的股票社群。欢迎在新加坡的小伙伴下载使用 --- 感谢您的收听!本期制作剪辑:33 。 欢迎订阅我的频道:33 talk 给我留言跟我交流:) 00:38 简短自我介绍 1:55 受父亲影响埋下创业种子 04:01 通过创业给自己创造更多机会 05:16 大学也很迷茫,开始跟别人一起创业 6:47 大学毕业前的创业,踩坑与失败 7:51 第一次做打工人 8:41 第一份创业中讨债经历 10:20 工作经历促成第二次创业 11:26 创业中父母家人如何影响自己 14:44 第一次融资成功 , 谈创业中的一次次尝试 16:16 真正考验的时刻,起起伏伏的前两年 18:48 如何面对质疑的声音 20:09 跌入谷底的绝望 24:06 爱人的支持与帮助,自我的情绪管理 28:38 第一次融资成功,亲力亲为建立管理新团队 31:51 新的困境与挑战 35:15 创业时的高度警觉性 37:00 创业也许无法停止 38:42 对年轻人创业的看法 40:31 回望过去踩过的坑是否能够跳过呢? -结束-
这期节目邀请到曾经是职业德州扑克牌手的Mike教练跟我们聊聊他的人生故事。 Mike说职业牌手这件事,是一个并非靠运气,而是通过意志与努力去达成的事情。 他也从来不热衷于打牌,对于他来说,这就是他赚钱的手段,谋生的工具。 初识mike教练是通过他的油管(YouTube) 视频。那时候,我认为这个人给我感觉很真诚。 聊天的过程也是一样,mike的确是这样一个坦诚又终于自己感受的人。 虽然出生医生世家,他却从小的时候就有需要赚钱危机感,这也让他不小心踏上了打牌这条路。 哦不,也许这不是不小心,而是他从小的一直试图摆脱任何一切对他的操控的必然结果。 我在他的经历里看到了太多太多华人家庭教育的模样 — 父母画出一个职业蓝图,那个小孩本来心中小小的自己小小的梦想,显得那么不重要,幼稚,不切实际,不上台面。。。。 Mike 也是幸运的,在这样的状态里,他能够挣脱束缚,活成自己舒服的模样。 结束了职业牌手生涯,他开始做一些交易,投资,园艺。进入半退休的状态之后,他似乎却有那么一些的迷茫:当多巴胺的快乐趋于平淡的时候,如何获得与保持快乐的情绪呢? 曾经,我们为了金钱忙忙碌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我们不为赚钱担忧的时候,又是什么事情值得我们继续往前。 当我们去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回头望去,在我们小时候除了达到目标之后能得到表扬,什么时候父母教过我们怎么去快乐,怎么获取更多的快乐。似乎快乐是天生的能力,我们也理所应当的认为获得奖励就等于获得快乐。 那么,这件事情,是真的吗? -------------------------- 感谢您的收听~ 欢迎关注我的播客: 33 Talk ~ 欢迎订阅教练的youtube频道:mike教练 工作联络:[email protected] 00:40 如何与扑克结缘 01:53 小小年纪 第一次“破产” 02:14 与妈妈抗争 04:42 开始接触打牌 与从小的赚钱危机感 06:02 不想当医生 07:01 打牌生涯初使 遇见好人 09:30 交友的问题 10:57 打牌的日常 12:09 对牌手这个职业我的一些些迷思 14:25 爸妈最终接受了打牌这件事 16:39 打牌是喜爱还是赚钱方式? 19:09 接触币圈的经历 22:27 特别喜欢的东西是什么?小时候谈理想被爸妈训斥 26:14 打牌与交易的相似之处 27:36 打牌不是运气,是努力。 28:55 谈谈近期压力跟难处 - The end -
缘分使然,在婕教授人格心理学的课程时,接触了占星学。 我特别开心跟她沟通到占星的部分,因为这也解答了自己跟周围人的一些疑惑。 更重要的是,我喜欢她有科学理论的积淀去理解占星学的本质。 的确,让一个从事实证研究的学者去理解跟相信所谓的星象学说,真的很不make sense。不过也正因为她的积淀,与思考的能力,让她更通透的理解占星这件事。 这样一个爱思考的她,从来不缺认真,不缺智慧。 虽然目前她还在不断的探索,我想她必定能书写出自己人生最满意的章节! 最后附上婕的部分学术文章链接🔗 供有缘人阅读:)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7752117 https://doi.org/10.1177/13684302221147509 占星咨询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感谢您的收听~ 欢迎关注我的播客. 工作联络:[email protected] --------------------------------- 2:25 谈谈开始了解占星的起始 04:01 接下来我该怎么办 06:42 解析星盘的一次机缘,竟然这么“精准” 12:33 迷信,抗拒,如何接纳 14:38 教完人格心理学之后,好像通了! 17:18 体会对比心理学跟占星学的方法论 20:23 占星的一些小科普 22:03 占星科学化的讨论 29:21 同一个时间地点生的小孩可以展开不同的人生吗? 36:45 以后打算展开的更多的研究 - 情绪粒度 Emotion Granularity - The End -
婕(Chieh)一直是我很欣赏的博士同学。 我喜欢她从容的态度, 欣赏她治学的审慎。 在国立台湾大学心理系毕业之后,婕似乎是顺水推舟的去哈佛读了硕士。 硕士归台,研究助理两年。 “读个博士吧,既然没有我喜欢的,适合我的工作。” 感激这个读博的决定,这也让我跟婕相遇了。 她一直有这不疾不徐的状态:没有设定好的道路,只是不放弃前进 她说,让她焦虑的不是是否满足社会的期待,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没有尽力,有沒有學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回台继续博士后的深造,她前后在国际知名心理学期刊上发了几篇paper。 这些对她来说,无关名利,而是自己持续精进专业能力,辛苦耕耘的成果。 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卷”似乎已经成了常态。 焦虑也是当下年轻人的普遍心态。 我们早已忽略了过程跟当下;别人在做什么,有多成功,有多快成功,似乎已成为钳制心灵的枷锁。 为什么,我们不能过“只要是发自内心喜欢的生活方式”? -未完待续-
本期节目我与曾经共处一室的社会心理学博士蘭天聊上了天。 作为科班出身, 清华博后,顺利被pick 做阿里员工的她,最后选择了一份非研究岗位的行政职位,而同时她也更加专注于创办和建设社团以及线上社群,致力于通过情景剧和心理剧等方式帮助他人。 名校,大厂的光环过后发生这样的的转折,让我看到她对心理学的那份热爱,不断的自我反思,以及始终坚守初心的赤诚。 疫情三年,大家多了更多独处与自省的时间。这,足以促生出更多,更好的变化。 参加线下的单口,心理剧,情景剧,打开了她作为传统心理学理论学者的另一种可能的思维空间。这样一个载体可以让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以达到助人的目的。 比起心理咨询市场良莠不齐,高额的咨询费用导致试错成本太高,还有文化上“要去看心理医生”这件事情的枷锁,这样的方式的确让人为之鼓掌。我深深的感到这条道路真的有太多的可能。 在聊天中,有一点让我颇为遗憾 — 在追求教职的道路上,一些我们以为的不会成为障碍或者枷锁的东西比如性别,比如年龄,比如是否生育,似乎已经成为这个评判系统的一部分。而学术本身,几乎无人问津。 我想,这也许是大部分的学者,或更准确的说,大部分的女性学者不得不面临的议题跟考验。这也让我更加深切体会到了女性主义本身存在重要性跟其意义所在。 不得不说,学者获取教职,运气,机会,实力,缺一不可。甚至前者占的比重更大。 可是无论如何,我们也在用我们微弱的力量改变世界。不计较结果, 让我们活成我们自己。 感谢这次聊天,我也看到了心理学可以帮助跟连接他人的更多可能。 期待蘭天同学的工作室!期待我们的跨国青年对谈! 00:53 自我介绍 社会心理学博士- 清华博后 - 阿里文娱 -中科院 2:10 发起心理疗愈工作室的契机与动机 5:20 高高在上的理论 与助人的实际需求 6:10 心理剧的魅力 7:30 助人的初心 - 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报纸专栏的影响 10:03 走学术的路线,是不是一个“陷阱” 13:39 向外探索期 - 机缘巧合下的职场发展路线 15:05 女性学者求职的挫折与困境 18:39 去大厂的机缘巧合 21:45 由 “外”向“内”的转变 23:35 业界与学术界的差异探讨 25:40 离开互联网企业的原因
很开心与我的学弟华沙连上麦。他,近期刚晋升为某211大学副教授。 首先恭喜他!这,对于一名学者来说,无疑是其学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巨大的肯定。 这次的聊天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国内学术工作者的成长,与逐渐建立笃定与自信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绝不简单,也没有捷径。大量的阅读以及独立思考是必经之路。 他提到的费曼学习法也值得每个学者思考。 作为国内青年教师(“青椒”)群体之一的他,在不断的面临着挑战,克服那些不确定与社会嘈杂的声音。 “人生不只是躺平”“做更好的科研” 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对学术与理论还有知识本身的热爱则是他的最强原动力。 其实在学术之外,他也热爱音乐,大学时就组建乐队,并且现在也做了一个关于音乐知识的播客频道Let’s Wave! 最后,希望他在学术界的天地越来越大! 00:22 自我介绍,目前的研究领域。 03:25 本科心理 到神经认知科学 05:42 为何选择心理学 06:30 谈学习能力的质变 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 08:00 如何在學術上变得更confident 10:27 科研是我選擇的適合自己的道路 &纯理论研究的「窘境 」 13:40 青年教师-“青椒”的壓力 15:02 自我認知的构建 16:00 反思作为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困難 18:40 思考本身与读书氛围,家庭培养过程的一些反思 工作联络:[email protected] 也欢迎听友加微信:Aleotrees
照片是kun 的日常拉花。 Kun是我的博士同学。 我们曾“运气很不好的”被抽签搬到一个偏远的博士研究生办公室。这是我们那时共同的命运。 作为邻座不远的同侪,我们经常交换博士生活里诡异神奇搞笑的七七八八。 博士之后,我们并无交集。 感谢现代sns! 没想到在kun 出发新的征程之前能碰上面,聊上天。 与kun的聊天,愉快而轻松。 这么多年,他没有变。依然非常的真实,纯粹。 与kun 的对话本开始于探讨他的从业经历,以及职场经验。随着聊天的深入,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独立且有想法的人。 而我们也发掘了一些原生家庭对他在职场关系处理上的影响,并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祝福老友接下来一路精彩! 关于本集 00:31 自我介绍,工作经历 (银行,基金公司,养老基金管理) 3:09 博士本科学习方向与经验 4:55 为何选择经济学 7:25 留学新加坡 9:24 父母对自己的影响 11:50 小时候学习经历 14:20 出国想法的由来 16:45 读书职业旅程回顾 19:00 反思工作中踩过的坑 23:08 原生家庭养育模式与关系处理的方式之间关系的探索 25:18 passion 与唱歌 The end
第一次断药让她 “又再次拿起了刀。。。” 而唯一支撑她去医院的是唯一一个理由是 “万一我死了房子买不出去怎么办,那谁来还房贷啊?不行不行,我不能死在自己的房子里” 这让人颇为心疼 抑郁 也许离我们很远 但它可能离我们身边的人很近很近,伤害也是如此的真切。 掐指一算,与小雨相识已有十年。初识我们是网友,五年后广州见面,不亦乐乎。 在2019年中,小雨被诊断为重度抑郁。而她的抑郁症的疗愈过程,我也有参与(虽然不是主要咨询师)。 今天有幸邀请到小雨跟我更深入更具体的回顾这一路的历程。 小雨的治疗过程大约是可以分为确诊 - 20年第一次断药(自行停药)- 23年真正的断药 (恢复)这三段 在与小宇的聊天中,我能看到她的聪明,坚强,自省。 也非常高兴通过今天的回顾,又带给小宇一些新的角度。 她说, 这是第一次发现自行停药前后的疗愈状态跟心态确实发生了质性的变化。 在我看来自己断药本身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是未曾真正愈合的心灵伤口发作了出来。 感谢小宇身边的亲朋。感谢现代医疗。 无论如何,真心希望小宇以后越走越好 心情万里晴空! 若想更加了解,请移步小宇的播客【书里人】 感谢您的收听~ 欢迎关注我的播客: 33 Talk 工作联络:[email protected]
33的话:第一集是一个试验田 大家多多包涵! 关于本集:一次与Bob走心的对话,不短也不长,关乎个人成长,职业选择。 从国内到国外。 从半导体到软件。 从非电脑专业到资深程序员。 Bob的人生充满了“转变“ 1:50 职场走过的弯路 6:20 转行动机 15:10 反思转变的背后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两个感想。 一是,有些时候虽然迷茫,但是首先先找到一点事情做。 二是,兴趣 确确实实就是支撑一个人走长远的最大动力,而绝对不是money。 感谢Bob友情贡献我的第一期。 我想苹果绝对不是终点,这一定是下个篇章的起点。 祝福!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